“父母要懂: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养老工具”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我觉得孩子不是你的财产,因为他属于自己,随着年龄成长步入社会,成家立业,他属于自己的小家,属于社会。可孩子又是你生命的延续,应该说是你的投资,是你投资的回报——财富。如果孩子培养的好,对社会有贡献,恭喜你,你的投资是成功的;如果孩子成就斐然,说明你的投资收益率高。所以对于指着孩子养老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目前60后70后的人来讲,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且不说等你老了,孩子自己既有家庭负担又有事业压力,即使满心孝顺,长期床前侍奉也是不现实的。


白娘子许氏


大家好,我是雨碎江南,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养老工具,我相信争议还是挺大的。

在老一辈包括现在好多人都认为养儿防老

  • 在我上一辈的老人中,也就是年龄在六七十的,基本上他们都有三个四个孩子,甚至有的家里七八个,这种事在农村屡见不鲜。我家也是农村的,小时候上学或者出门玩的时候,感觉小孩很多,在他们的观念中就是养儿防老,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得到一定的赡养。

  • 其实,不管你是不是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孩子都应该赡养老人,这是基本义务,但是这个观念我觉得还有待商榷。有的人养孩子就是抱着是他的养老工具,他们认为你小的时候我养你,我老得时候你照顾我,其实那个时候的老人他们读书较少,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如果抱着这种思想听起来让人多么的寒心,好像没有温暖和爱夹在其中。

亲情不要用财产衡量,更不能作为交易

  • 会教育小孩的父母他们不会有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大了,有的父母怕拖累孩子认为他们大了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想法,不会让自己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对于把小孩当做工具的一些人,经常拿金钱衡量亲情,这是对亲情的侮辱和亵渎,当自己的小孩呱呱坠地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多少幸福,看着自己的小孩从幼小的枝叶长成参天大树是多么的有成就感。

  • 白岩松曾经在演讲时说到:“想要养儿防老几乎不可能,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一对小年轻上面四个,上面这四个顶上还剩两三个呢,请问他养得起吗?所以老人的第一位是攒健康,储蓄健康要比储蓄钱管用。”一句话说出了很多家庭的现实和无奈,作为家里人都要互相体谅对方的境况,亲情是在需要困难的还是都互相帮助,不是用来交易的筹码。

综上所述,我认为孩子是应该孝顺父母,在父母晚年的时候也应该赡养,但是做为父母的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养老的工具,亲情要有春风般的和煦温暖。

如果大家有好的建议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共同讨论,谢谢大家。


雨碎江南223


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防老的孝顺工具。 他是你生命的过客。你生养他,是因为你想体认做父母的生命经验,或是你完成你想要的阶段性目标。 而这个过程,你的孩子并没有参与,但他还是来了,来到这个世界,无论他想要的、不想要的,都必须由他的一生,去经历、承受,在莫名其妙中,长大, 这是你力有未逮的「他的人生」。时代在变,不要用绑住孩子来绑住自己;不要因为害怕孤单,而生个孩子来陪自己。 也不要幻想你的孩子长大了,就该理所当然的感谢你所给的。 因为你所给的,是求仁得仁,是按照你认为对和应该的方式,去给孩子的,并不是孩子来要的。孩子,只是你生命的过客,是来到这世界的旅人,你不是生下一个奴隶供你命令、支配和使唤。 你最多能启蒙他,带他认识及观察这个世界,并引导他用自己的思考及情感,去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共存的方式。然后,你们会慢慢的,分离。即使他藉由你那里出生,他还是会自主决定你所付出的、给予的,他要收还是不收? 这一生,还是必须由他自己去体认,生命既是不可逆行之旅,他的前方在哪里? 那是你不能也不该去控制及介入的。如果,一个孩子还小时,你就模糊他的个体性,只是要他融入社会,讨人喜欢,那么,你的孩子将来将为压抑自己,及不认识自己而苦。如果,你只是要他懂听话和接受命令,那你的孩子将会被剥夺思考力及觉知自己内在经验的机会,他也只能一直在被命令及被指挥中,过下去。孩子,他不会一直在你的身边,就如同你不会一直在他的身边,你陪伴、教养,是为未来世界尽一份力,也是为实现自我的生命体验,有了一个回应你的 对象。 这过程有情有意义,但这不是巨恩,更不是施舍。 不要让你的孩子,觉得他很卑微、很不堪,因为他只是被施舍的一个「角色」。孩子,是值得尊重的生命,如同任何型态的生命。 若因为还小,或是因为阶层,就说那不需要尊重,那这一份「尊重」,也是假尊重了,只是给比自己阶层高的人的贡品罢了。孩子,不是来成就你的工具,他是一个独立个体,有内在情感,也有个体思考力,他的人生,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就需要由他个体承担了,你帮不了他多少,那么 ,至少在你们相聚的时光里,多些亲近及温暖的记忆吧! 多些值得我们记住一生的情感交流吧! 即使分离了,也能成为彼此心中,真正想念的对方。


A空白A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这似乎成为一种习俗。这在古代来说,有一定道理,但在现代社会,我认为是并不需要的。

此前为什么要养儿防老呢?因为,当时社会没有健全的保障制度,只能靠付出自己的劳力换得生活所需,而当老了,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从人自我保护的本能来说,就采取了养儿防老的办法。但是现代社会,社会已经有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绝大部分人都能够按月领取一笔退休保证金,可以让晚年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目前,社会生活成本高,年轻人压力大,买车买房娶媳妇,每一笔都是不菲的费用。这对于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是没办法独立承担的,只能依靠父母资助。不说其他,一套房子就要花光老人几乎一辈子的积蓄。本来,老人还有钱自己养老,现在,为了儿子反而口袋空空了。

如果儿子孝顺也就罢了,若是碰上不孝顺的,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花光钱,还要受一肚子气。因此,养儿防老反而成了一个有风险的事了。


小昕与小庆


不当父母不理解父母心,当了父母也才懂得,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更不可能是我的养老工具。

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想着霸占着他,想要给他很好的东西,也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着他,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我们认为的小美好不是他想要的。虽然小的时候能稍微束缚他,但是等他大了还是要有自己的小天地的,与其束缚他,不如和他一起创造他想要的小美好。不仅保护了他,还成就了他。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多了,老了有个依靠。可是又有多少老人,能靠孩子来养老的。等我们老了,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经济条件好还能给你养老,经济薄弱的,连自己的小家都养不起,又怎么帮你养老呢,只能说尽孝吧。不过也有一部分老人能理解生活的不易,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跟孩子添麻烦。

所以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就要认清,孩子不是我们的财产,我们可以保护他,但不能占有。孩子到来给了我们欢乐,我们不该把他当做养老工具,靠着他无事不做,榨干他的那种。其实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趁我们还是年轻父母时,最好把自己的养老事情做好,以后也不会给孩子添麻烦。

(个人观点,谢谢欣赏)


小曹菇娘


作为父母我觉得这是个三观很正的观念。父母子女只不过是所谓的缘份一场,生命里的所有相遇都是缘份。TA来到我们的生命里成全了我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TA的生命有我们的参与就足够了。只要我们好好教育TA,好好善待TA,好好珍惜就足够了,不枉TA来和我们相聚一场,也不枉我们做父母子女一场,其它的交给时间。。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小的时候TA还没有能力独立的时候,我们只管好好教育TA做一个三观正常的人,好好抚养TA长大。在TA成年后独立了,TA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责任要去完成。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力给予他们需要的、正常的帮助就行了。超出范围千万不要做,最好是给自己留点底限。

父母子女不是一种私有关系,而是一场深厚的缘份。你来,我们的生命更丰满,我们的人生充满欢乐。这一场缘份让我们得到很多快乐,也得到很多磨历,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够了。

看过一句话是说: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中很多时候都应该懂得进退。 将来我也要做个这样的妈妈一个懂得进退的妈妈。

做为父母我们既不能让孩子感到童年贫瘠,也不能让孩子成年后窒息。这是我们需要修行的一课。在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唯一,不应该把孩子当成你的私人财产,更不应该当成你的养老工具。更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参与太多孩子们的生活。一个离不开成年孩子的父母,与其说是对孩子的爱,不如说是想掌控孩子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点上我们真应该学学西方人教育孩子的理念。。


外贸人老刘看足彩


比较赞同这句话,要知道,是我们选择了孩子让他到我们的家庭,世界中来,而并不是他自己选择来到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有义务抚养并培育孩子,但确实不应该把他当做养老的工具。因为我们选择他时,是我们单方面自私的选择,用他来完善稳固家庭,用他给我们带来欢乐。

所谓的养儿防老,确实是句老话,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变迁,并不是所有的老话的意义都持续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机制的日渐完善,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按以前的方式-养儿防老。

再者我想在一个完善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本身一定会有对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孩子也会尽心尽孝,所以并不要把养孩子看成一场交易。


江河逆流


孩子是上帝给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生命的见证和连续,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我们没有权利让孩子去承担更多世俗的东西。童年应该是一泓清澈的溪流,是快乐的源头,当我们的生命之河被世俗的泥沙冲刷的混浊和疲惫时,我们仍然可以逆着岁月的河流去寻找曾经的快乐和纯正去慰藉自己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力和责任。即使是父母,也没有权力给自己孩子的人生下定义。按自己的想法,以爱的名义去塑造孩子的人生,规划孩子的未来,实质上是父母没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尊重。人生是多元的,单一就会狭隘。即使是善,强加于人,偏执一端也会如此。

“孝道”的提倡,实在产生于成人的自私——认为父母的生育子女是莫大的恩德,责望着子女将来的报偿。中国的父母往往一切都为子女预先安排妥当,对子女“一切包办”式的爱,在潜意识里未必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权力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便成了微妙的权力平衡的秘密通道。

养儿到底能不能防老,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林林总总的答案又各有各的道理,比如说“白眼狼”和“虎妈狼爸”这样的极端案例,咱们姑且不说;但是养儿的目的如果是“防老”的话,这个家庭就是难以获得幸福的。

孩子生而独立,不是任何人的工具,也不是任何人的附庸。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生孩子辛苦,抚养孩子也绝不容易,因此要求孩子在成人之后有所回报,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不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养分,授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和处世态度。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家长不知不觉便急躁了起来:他们一方面渴望孩子带来丰盈的回报,一方面又担忧孩子会走上歧途,无法保障日渐老去的父母的晚年生活。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父母很容易在教育当中有意无意地凸显“养儿防老”的意识,暗示自己的孩子必须要加倍努力以求得父母未来的安稳。

这样的意图愈是明显,孩子们就愈是排斥,尤其是在独立意识飞升的青春期当中,更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进而动摇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家庭理念。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多点耐心,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也给自己一个释放压力的机会——用“防老”的目的去抚养孩子,终究会失去很多快乐。





禅心素语


这句话我非常赞同。

在婚姻和家庭里,孩子的地位应当是家庭成员,和父母处于同一地位,而不是父母或者婚姻的附属品。

父母作为监护人,对孩子履行的责任和义务都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践行。孩子在得到父母的教育和培养后,也应当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现今社会里,父母遗弃孩子,生而不养;孩子遗弃父母,不尽孝道的新闻比比皆是。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如何还会有这么多“不孝”的新闻?因为培养出一个懂得这句话并付诸行动的孩子却非常难。

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

父母应当正视孩子的地位,尊重孩子的想法,在生活里以身作则,让他懂得父母的任何付出都应该是相互的,耳濡目染之后他也会懂得“百善孝为先”应该如何“孝”。


海边拾贝x


是的,现在的孩子也不易。没有稳定工作收入,私企小公司多,爬到可观的收入状态,自己也不年轻了,又要养小家了,老人不拖累孩子们己是他们的万幸,至于把孩子当养老工具,中国实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孩子靠自己,我们也要靠自己给自己养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