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写过什么值得细品的句子?

圈外扒姐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值得我们细品。我是文萤之,我觉得最值得细细品味的部分句子有以下几个:

1、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墙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小杂感》

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自题小像》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摩罗诗力说》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尽致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7、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8、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9、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悼杨铨》

10、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墓碣文》

1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空谈》1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13、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华盖集》

14、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1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16、人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娜拉走后怎样》

17、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18、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秋夜》

19、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娜拉走后怎样》

20、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故乡》

21、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

22、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也是生活》

23、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24、到枯身孤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

25、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26、人世间,能与你分享幸福的不是爱人,能分享艰难的,一定是。---《一件毛背心的温暖》

27、无论是何等样人,一成为猛人,则不问其“猛”之大小,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那结果,在内,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在外,是使别人所看见的并非该猛人的本相,而是经过了包围者的曲折而显现的幻形。---《扣丝杂感》


文萤之


我们上学那会儿,老师经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然后现在还记忆犹新。其实自己想吧想,说的还挺对。

以前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那是因为做什么事都分心,而且没有合理的规划,就有一次暑假,我们作业留的特别多,那次好像我们玩,就我和我一个朋友写完了,他是每天写点儿,60来天写写完的,但我就只用了两个星期,就每天把记忆力比较好的时间,用来写作业,写一会儿也要适量的休息一下,而且也贵在坚持吧,就这样努力的写,两个星期大概写完了。

然后有的时候嘛,总感觉时间紧迫,而任务又重,但只要抓紧每分每秒,去干应该做的事,其实就算一个小时,也能把它过的充实。


樱柠是神经


在我家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记得当时写作文我还模仿过结果被老师当笑话读给全班人听。我写到:在我家前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一排树,一棵是杨树,另一棵也是杨树,还有一棵依旧是杨树,杨树杨树算是杨树。春天一到杨绒满天飞舞,我也跟着舞,我妹也跟着舞。终于忍不住高呼,这些要是苹果树我该多么幸福。

当时年轻嘛,不知所谓,现在明白了鲁迅先生当时写的心境,鲁迅先生没有写成,我家后院能看到两株枣树而是分成了两个小短句。这就让读者体会到鲁迅先生当时沉重的心态。作者目之所及看到一株然后又看到一株,表达一种缓慢的心境,同时体现出作者向往一份安宁的环境。同样的画面但是不同的表述方式就能体现出一个人不同心理实属神来之笔。


橙开心vlog


先生是近代文坛的斗士与旗手!其值得细品的句子,何至千万。能看到这样的题目,甚感心慰,就作答一二,以表对先生的敬畏之情了!

上中小学的时候先生的作品,便有很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已》,《狂人日记》《药,》,《祝福》等很多,杂文也不在少数。

步入社会之后,深感先生眼光之洞明,思想之独到,性格之老辣执拗,也不乏黑色的幽黙与嘲讽。蔑视权贵,从不趋炎附势。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这样写到:惨象是我目不忍视,流言使我耳不忍闻,还有什么活可说。我懂得哀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黙中爆发,就在沉黙中死亡。但是我还要说我的活。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没有消亡之明证。倘若寻求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奋然前行。呜呼!我说不出活,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先生面对当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遍地罗网,毅然前往,对刘和珍的记念活动。足见先生的勇气与风采,心中那抑制不住的愤懑,细细品之,使人心潮澎湃,激情难抑!

正如他为曹植甫先生碑文所言: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风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这也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的光辉写照吧!


净心修道


鲁迅先生生活在国家积贫积弱,军阀混战,列强觊觎的特殊年代,弃医从文,用他那支辛辣的笔深刻揭露腐朽的统治阶级的麻木不仁,他的作品多来源于生活的底层,文章浅显易懂但又寓意深远!如《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其中印象最深的当是:世上本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就是激励人民抛弃幻想,把握命运,勇往直前!


用户桃花源记686


鲁迅先生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了,而感到无路可走”。

当我第一次 阅读先生说的这句话时,直击我的灵魂之窗,叩击本来就脆弱的心扉,特别是在职场受挫、生活坎坷、情感痛苦时,导致自己眼前的迷茫、心灵的游荡、人生道路上的无所适从时,先生的话语就会萦绕在脑际间,所以这句击中人性软肋的话语,使之永驻心田。

所幸的是,我们生活在幸福美好的新时代,一切的不如意,都会踩在前行的步伐之下,短暂的痛苦只会使我们当代人更加成熟、更有理性地走向幸福美好的彼岸。


Smile定格180387151



湘浦凡夫


惭愧,鲁迅先生的文章己有几十年没拜读过,对文章中的名言名句已经很模糊了,也不确定这句话是否鲁迅先生说的?

“这里本来没有路,由于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这句话看似平常,但有很深的哲学理论!

这句话告诉人们路是在每个人的脚下,路是没有现成的,是靠自己走出来的。这句话是在提昌、鼓励人们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要在没有先天条件的情况下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拼搏,也说明人多力量大道理。也影射真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数的,是要靠大家共同辩论得出来的!路是为人类服务的,真理也是为人类服务的!


老刘34614


印象最深的是《故乡》里最后一段的那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回故乡后到的萧索景象,接触到记忆中“变了”的人,尤其是“闰土”。在那个年代萧索的不仅仅是鲁迅的故乡,而是很多的故乡,因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土哪里能有美好的故土家园呢。

但鲁迅并没有消沉和悲观,这两句话是相互依存的,希望有或者没有都不重要,你有了希望去走才重要,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路就是光明之路,希望之路,它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向永远的大师致敬。




豌豆妈妈在写作


鲁迅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随感录二十九》 :“凡有高等动物,倘没有遇着意外的变故,总是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我想种族的延长,——便是生命的连续,——的确是生物界事业里的一大部分。何以要延长呢?
不消说是想进化了。但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老的要给小的让道。


现在我们在社会中能够看到很多不服老的老年人,不服老是不应该被否定的,但是如果老年人的不服老给年轻人造成阻挡,那其实就是阻挡了进化的道路。

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风波》就很好的说明了不服老的老年人如何阻挡了后代进化的脚步。


九斤老太、七斤嫂、六斤是鲁迅在小说《风波》中塑造的三个女性。三个女性,老、中、青三代人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着。


老的,康健而不平

九斤老太康健的度过了八十寿辰,却依然不平。她不平的不只是天气热、豆子硬;她叫嚷的“一代不如一代”也不单单是指伊的曾孙比伊少三斤。实际上,她的不平是一个土埋半截的老人的挣扎。她不甘心自己已经老了,她希望让别人注意,让别人还能尊敬地想到她,恭敬地注目她的存在。


中的,一切只为势利

伊的孙媳七斤嫂是家庭的主力,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丢了辫子的丈夫。


女人以家庭、丈夫为重,那么丈夫对七斤嫂意味着什么呢?当七斤有些飞黄腾达之意,是个出场人物时,七斤嫂为他丢了的辫子开脱,说“没有辫子倒也诶呦什么?”而当她从赵七爷口中听说书上写着七斤应该有罪时,完全绝望了,她忽然恨到七斤,骂他为活死尸的囚徒,自作自受,且连累了大家。可待风波平息之后,七斤自然又从他女人那里得到了曾经一度失去的相当的尊敬。

这夫妻间的尊敬因何而来呢?


不是来自爱情,因为爱情是什么东西,中国的男女很少有谁知道。

那么只能来自势利。得势时收到尊敬,失势时就可沦为囚徒。

夫妻如此,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青年,裹足不前

鲁迅曾说:“旧账如何勾销?我说,'圈圈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风波》中最年轻的一代是九斤老太的曾孙女儿六斤,她正新进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双脚步得解放,旧账又如何能勾销?


老的不肯老,康健而不平,中的在绝无爱中生活,却还心安理得,自享其乐;青的一双小脚又如何能走?能走多远?

家庭如此,一个社会又怎么能不如此?鲁迅在《风波》中把三代女性置于一个浓缩的时间里,意义就在于此吧?


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这便是死。各个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这条路既不会铺满荆棘,也不会开遍鲜花,只是靠忿忿不平的老年人,麻痹无力的中年人和歪歪扭扭的青年人,肯定是走不完。 进化,应该就是各自安好,相互顾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