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最近你的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被這些事情包圍:


原本的朋友圈突然有好多人在發產品文案,原本你還好奇是什麼內容,可是後來發現一天會發個十條二十條,有些文案甚至和其他人一模一樣,最後只能把對方屏蔽了。


突然被人拉進一個福利群,裡面的聊天記錄像刷屏一樣,沒開信息免打擾,提醒通知把手機電量都抖光了,後來發現全是暗示自己需要下單的群發,只能不停地刪群。


有些人喜歡給你群發信息,告訴你最近他們有乾貨分享,有課程優惠,明明知道有需要花錢,但是還是忍不住想提升自己,可是一加入才發現原來還需要付費更高價的課程。


一時之間,我們發現周圍很多事情都在改變,感覺好多東西需要學習、好多事情需要改變,想快點跟上卻有心無力。不自覺地每天刷視頻、刷朋友圈到凌晨,明明精神已經很困了卻要耗著,因為找不到第二天的目標而擔憂地久久不能入睡。


我們的時間就在這樣地“忙忙碌碌”之中消耗殆盡,等到一天結束後發現實際並沒有做成,就開始自暴自棄,“明明這麼努力,為什麼依舊感覺離目標這麼遙遠?”


其實,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說明了一件事實:想要達成理想中的目標,不是一味單純地去追逐市場的熱點,更需要的是分析與個人發展的契合度,否則學完用不上會更自責。


每週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01

如何判斷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呢?

在駕駛車輛去一個新地點時,為了不偏離最終目標,我們會利用GPS導航進行方向的判斷。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判斷付出的努力有價值,同樣需要從自身出發找到評判的標準。


1、時間顆粒

前幾年,網絡上流傳出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

當時,這位說出“定個小目標,先掙一個億”的富豪,每天早上4點起床健身,然後飛行6000公里,出現在兩個國家、三個城市,晚上回辦公室繼續加班。

每週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有網友發現,這張表上的行動單位,可怕到精細為15分鐘的單位間隔。如何真正地看出一個人的專業度?對個人時間的掌控就是第一步。


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稱之為“時間顆粒”。成年人的時間是越來越貴的,可是單位價值的提升是由於你的重視,別人才會給與對等的尊重。


如果一個人對於碎片時間不會用,整塊時間不能用,無疑是告訴所有人自己是“瞎忙”的狀態,沒有成果的付出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失誤。


怎麼掌握自己的時間顆粒呢?從自我的時間盤點開始,逐步安排給自己的各項行動對應所需時間。“時間顆粒”只有越打磨越精細,你對人生時間才有更大的掌控度與敏感度。


2、完成顆粒

最近,有一個朋友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3年前開始,就一直想培養早起的習慣,可是自己經常加班,晚上趕工作進度。所以到現在為止,自己都沒有連續早起成功,你說我還要不要堅持呢?”


後來瞭解發現,她平時的工作任務完成度並不差,只是因為“早起”與自己的生活無法自洽,導致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


也許,很多人與她一樣都對“早起”有了執念,在持續加班的情況下,用減少睡眠的方式逼自己早起,這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是更容易“生病”。


學習一個新技能,或者是培養一個新習慣之前,都需要圍繞最終的理想目標進行關聯。當無法取捨的時候,判斷每日基本任務的完成情況,比單純追求一個習慣要實際得多。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是達成目標的關聯性強度,而不是完成待辦事項的數量。換句話說,我們衡量成功的標準是從“量”轉向為“質”的鏈接。

每週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02

如果每天時間有限,究竟該如何提升自己?


對於成功人士的報道,我們總是希望“看到”一條捷徑,可以複製成功。如果說真的存在捷徑,並且適合所有人,那就是一條“5小時定律”


一週是168個小時,抽出5個小時,只佔3%。


用5個小時去做什麼呢?去做3件事情,培養自己學習的能力,讓自己離理想目標更加靠近。


1、閱讀,是回報最高的平價投資

不論何時,閱讀都是素人可以逆襲的通行證,並且是入手價格最低、卻回報最高的一類投資。


先不說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這類商業人士,國內主持人董卿、演員胡歌,都有堅持閱讀的習慣說明一點,長期閱讀會收穫一個怎樣的未來。


注意,不是聽書、不是碎片閱讀,而是真正的沉下心來,與作者同調地去討論問題。


每一本書都可能成為你人生上的引路人,甚至成為你形成個人系統、知識結構的重要一環。除此以外,你可以通過閱讀而附加鍛鍊的能力,是如何提問?如何歸納?如何記錄?如何處理信息?等等。

閱讀,不是為了死磕數量去讀,而是在書中遇見未來的自己。

每週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閱讀,是回報最高的平價投資

2、思考,成年人獨立成長的必經道路

除了閱讀之外,還有一個通往成功路上的要素,就是“思考”。


為什麼要進行思考?如果閱讀解決的是信息輸入,思考做到的是“信息處理”

我們都希望電腦運行的速度越快越好,人的頭腦也需要提升鍛鍊。思考、或反思的頻率,直接決定了你一個人的成長速度:

“每年一次思考,進步是按年計算”

“每月進行反思,你每月都在成長”

“每週進行反思,你每週都在變化”


那思考,或反思,還可以做成什麼事呢?


知識型APP的到上,萬維鋼老師的精英日課已經做到了第四季,其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他本身“理工科的思維”,去進行理解和思考世界。

每一天留出時間獨立思考,本身就是個人成長的絕佳反饋。

每週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思考,成年人獨立成長的必經道路

3、改善自己,將想象中的假設去實踐

為什麼現在一直有人說讀書記不住?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將書中的內容進行時間。實踐的過程,是一個最好“強化記憶”的輸出環節。


愛迪生說過:“我知道這個時代所有的理論,但如果它們不能解決問題,就一點用也沒有。”

一旦有個想法,如果只是在腦海裡面空想,而沒有嘗試踏出第一步實踐,不僅最終的成果無法得到驗證,可能連“記得住”都是個問題。


一個人在做出成績之前,掉進一些“坑”是必然的。不付出任何的努力和等待,就獲得一次性的成功,反而是最不切實際的。


要允許自己在達成目標前,有偶爾地狀態不佳,也有掉坑的時候。

每週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改善自己,將想象中的假設去實踐

03

最後,總結一下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我們現在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學習是跟上變化的終生過程。最緊迫的任務是教會人們如何學習。”

同樣,對於我們每一個人,掌握“如何學習”的元能力,遠大於去付費學習的意義。如何掌握這一門學習的元能力,要先從自己下手,通過持續性的刻意練習,才能夠去挑戰更大的專業難題。

如果你每週不能拿出至少5個小時自我投資,最終會被時代淘汰的。從今天開始,每週至少5小時,一起閱讀、思考、改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