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外修於形,武德內慧於質,內外皆修才配為武者!

武術外修於形,武德內慧於質,內外皆修才配為武者!

中華武德通史素材

武 德 的 概 念

止戈為武,武是停止干戈,消停戰事的實力,中國古代只有兵器這個詞並沒有武器這個詞。

"武"的含義是正義,如古代周武王討伐無道之紂王,死後被溢為"武王";岳飛抗擊金兵,死後被封為"嶽武穆王飛這種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讚美和頌揚意義的美稱。

以仁、義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為行為操守的言行舉止 。

武德

專指以武的行為特徵、以仁義為準則的武術人的言行舉止操守準則!

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論述。以後隨著時代的展,武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戒驕奢淫逸”等視為武德之基本信條。

1987年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將武德規範概括為“尚武崇德,修身養性”,總之,武德事實上是一種倫理觀,所以我們應該從論理學的角度去定義武德!故武德是武術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應具有的道德品質。

簡而言之,就是武術道德。

“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規則或規範;“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德於己,外施與人,便稱為“德”。“道”主要指一種外在的要求,“德”則指內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道德”兩字連用,始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武德的實質亦是社會公正原則,即正義、公平、公道,是人類最古老的道德觀念之一。武德同樣是通過社會輿論的作用,大眾的壓力,良心的不安,使人們“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惡者而攻之”,來調整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自從有了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從未與法律發生過沖突。和道德一樣,武德的實用範圍也比國家法律更廣泛。我們提倡武德,應在國家法律前提下,和國家憲法及其相應的一切規章制度相統一、相一致。

今天,傳統的武德已不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漢、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哥們義氣”,以及帶有三綱五常思想的“唯師命是從”的行為等,所以我們對傳統武德進行分析,繼承傳統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過時的舊武德,樹立新的武德觀。

繼承傳統武德中的精華,要把習武同發揚祖國燦爛文化,熱愛祖國聯繫起來,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有寬廣的心胸,對人民要以禮待人,不恃武傷人,不以強凌弱;對危害祖國、人民利益的壞人壞事要敢說敢管,見義勇為,疾惡如仇,協助公安部門維護社會治安,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盜名、不奪利、不保守,熱於助人的美德;尊老愛幼,尊師重道,對前人和長輩的著作和經驗要虛心學習,認真專研,努力學習技術,刻苦練功,磨練出慈、勇、智、恆的堅強意志,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文武雙全,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

習武先修德的根本原因: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卻不諳事理,粗暴莽撞,遇事說不開,便一時性起,三拳兩腳,手起刀落地使人氣絕身亡,那將會給個人和社會造成多大的災難和不幸啊!因此,要求習武的人,都必須充分認識和完全理解武術的正當用途及習武的目的,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武德。

武術外修於形,武德內慧於質,內外皆修才配為武者!

岳飛連環畫素材

規範武德必須遵循八大原則:

一、克服弊端

首先傳統武德中的武術傳承的封閉行和保守性,具體表現在血緣化傾向和區域性兩個方面;其次在尊祖師習俗上濃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規戒律和續家譜、立牌位等歪風及恪守祖訓、祖道的風氣。它壓抑了武德思想的進步發展,扼殺了創造能力;第三是唯我獨尊的“宗派之爭”的封建意識侵蝕武林,為爭正守而相互諷刺、排斥、訕罵,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在於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狹隘、落後的生產力制約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會思維,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作用下的產物,是這種歷史劣根性的反映,帶有極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

文以德彰,武以德顯,武術的真諦在於重德。武德作為習武者所應具備的一種美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指導人們共同的武術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範,並滲透在習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術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社會所需的文武雙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型建設人才的先決條件,也是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

二、尊師重道

自古以來,武術界非常重視師承關係,強調“凡習武之徒,必須以賢為師,謙虛好學,尊敬師長,重陽武德”。武術正是在這種嚴格的、特定的師承關係約束下,在民間廣泛傳播與發展的。“尊師”,即尊重師長,一般指晚輩對長輩的俗稱禮儀,從學校和武術界來講,泛指學生對老師、徒弟對師傅的固定禮節。“重道”,即尊尚武德、愛好武術與道德修養,泛指人的品格與技能兼修的境界。

三、謹慎擇徒

擇徒是嚴格武德的第一關口。武術界有“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武以觀德”等之說。謹慎擇徒作為一種手段,有效地限制了不法之徒跨入武林大門,保持了武林的純潔。

四、除惡揚善

武林歷來視不講武德者,視豪門惡棍為不共戴天之仇。要求習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壓邪,集中體現在“仁”與“勇”的結合。保衛國家抵抗侵略,是武德的最高體現。

武術外修於形,武德內慧於質,內外皆修才配為武者!

武術素材

五、重義輕利

重義輕利自古以來是武林所推崇的武德信念,按照武德的認識價值衡量,重義輕利實質是習武者對自我與社會的雙重認識,它能喚醒習武者既勇又武、剛強不屈的人格尊嚴,完善其披肝瀝膽、萬死不辭的信念,最終借武技行為去反映這種認識,追求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六、位尊守正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自強、勇敢、博愛;

儉:勤勞、正義、團結;

不敢為天下先:心善淵、言善信、動善時。

位尊者需要嚴守三獎六懲的武林鐵律:

一獎 勤學苦練

二獎 見義勇為

三獎 愛國衛民

一懲 練功偷懶

二懲 恃強凌弱

三懲 見利忘義

四懲 不忠不孝

五懲 欺師滅祖

六懲 賣國求榮

位尊者需要倡導武術人尊自然、法天地、愛家國、孝父母、敬師長、嚴律己、寬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爭;施恩不圖報,受恩記心間。更需要要一直宣傳“自強不息尚武崇德修身立本 習文弘道”的精神。位尊者是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者,一言一行都會對“捍衛國粹,復興武術”起到巨大的影響,倘若持一己之心,不守其正,那麼將是“文明之災殃,國家之不幸”,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少!

七、勤家愛國

勤家是為人的基本責任;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是每位武術人必備的優良品質,古往今來戡亂救國的國之大俠不甚枚舉,我們必須效仿先人,心存大愛,隨時準備為國效力!

八、勤學苦練

習武者必先學武德。這並非僅是社會的要求和約束,也不僅是事關自身品德修養的問題,而是直接影響到習武能否登堂入室,學得武藝的精髓真諦。這種修養也微妙地運用到技術和戰術上。

至於在武功修煉中,“誨人不厭,學而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孔子的名句,同樣是武林的座右銘,並由此構成了眾多的專門武術諺語: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學不專,拳必濫”;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等。




武術外修於形,武德內慧於質,內外皆修才配為武者!

關羽書畫素材

關 於 抱 拳 禮

學武術要講武德,施“抱拳禮”是武術界的禮節。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並步的同時,兩手環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彎曲,兩手手心向外前推。這樣做含義寬廣,其重點有三:

(1)武術界五湖四海皆兄弟;

(2)左手拇指彎曲,意在武術界內“莫稱大”;

(3)兩手環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表示武術界的友誼永記心間。

學武者以德行為先,經常遵守奉行武德,乃終生大事。它的難度不亞於武技,從某種角度講,修身修性方面的武德鍛鍊,要超過技術方面的難度。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

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