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外修于形,武德内慧于质,内外皆修才配为武者!

武术外修于形,武德内慧于质,内外皆修才配为武者!

中华武德通史素材

武 德 的 概 念

止戈为武,武是停止干戈,消停战事的实力,中国古代只有兵器这个词并没有武器这个词。

"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古代周武王讨伐无道之纣王,死后被溢为"武王";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岳武穆王飞这种冠以"武"的都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

以仁、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的言行举止 。

武德

专指以武的行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武术人的言行举止操守准则!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视为武德之基本信条。

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总之,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故武德是武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德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我们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习武先修德的根本原因: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却不谙事理,粗暴莽撞,遇事说不开,便一时性起,三拳两脚,手起刀落地使人气绝身亡,那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和不幸啊!因此,要求习武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和完全理解武术的正当用途及习武的目的,都必须严格地遵守武德。

武术外修于形,武德内慧于质,内外皆修才配为武者!

岳飞连环画素材

规范武德必须遵循八大原则:

一、克服弊端

首先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其次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第三是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二、尊师重道

自古以来,武术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强调“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重阳武德”。武术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特定的师承关系约束下,在民间广泛传播与发展的。“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称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重道”,即尊尚武德、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

三、谨慎择徒

择徒是严格武德的第一关口。武术界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以观德”等之说。谨慎择徒作为一种手段,有效地限制了不法之徒跨入武林大门,保持了武林的纯洁。

四、除恶扬善

武林历来视不讲武德者,视豪门恶棍为不共戴天之仇。要求习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压邪,集中体现在“仁”与“勇”的结合。保卫国家抵抗侵略,是武德的最高体现。

武术外修于形,武德内慧于质,内外皆修才配为武者!

武术素材

五、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自古以来是武林所推崇的武德信念,按照武德的认识价值衡量,重义轻利实质是习武者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认识,它能唤醒习武者既勇又武、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完善其披肝沥胆、万死不辞的信念,最终借武技行为去反映这种认识,追求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六、位尊守正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自强、勇敢、博爱;

俭:勤劳、正义、团结;

不敢为天下先:心善渊、言善信、动善时。

位尊者需要严守三奖六惩的武林铁律:

一奖 勤学苦练

二奖 见义勇为

三奖 爱国卫民

一惩 练功偷懒

二惩 恃强凌弱

三惩 见利忘义

四惩 不忠不孝

五惩 欺师灭祖

六惩 卖国求荣

位尊者需要倡导武术人尊自然、法天地、爱家国、孝父母、敬师长、严律己、宽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施恩不图报,受恩记心间。更需要要一直宣传“自强不息尚武崇德修身立本 习文弘道”的精神。位尊者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者,一言一行都会对“捍卫国粹,复兴武术”起到巨大的影响,倘若持一己之心,不守其正,那么将是“文明之灾殃,国家之不幸”,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少!

七、勤家爱国

勤家是为人的基本责任;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每位武术人必备的优良品质,古往今来戡乱救国的国之大侠不甚枚举,我们必须效仿先人,心存大爱,随时准备为国效力!

八、勤学苦练

习武者必先学武德。这并非仅是社会的要求和约束,也不仅是事关自身品德修养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习武能否登堂入室,学得武艺的精髓真谛。这种修养也微妙地运用到技术和战术上。

至于在武功修炼中,“诲人不厌,学而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孔子的名句,同样是武林的座右铭,并由此构成了众多的专门武术谚语: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学不专,拳必滥”;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等。




武术外修于形,武德内慧于质,内外皆修才配为武者!

关羽书画素材

关 于 抱 拳 礼

学武术要讲武德,施“抱拳礼”是武术界的礼节。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弯曲,两手手心向外前推。这样做含义宽广,其重点有三:

(1)武术界五湖四海皆兄弟;

(2)左手拇指弯曲,意在武术界内“莫称大”;

(3)两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表示武术界的友谊永记心间。

学武者以德行为先,经常遵守奉行武德,乃终生大事。它的难度不亚于武技,从某种角度讲,修身修性方面的武德锻炼,要超过技术方面的难度。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