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钟,净赚6万:疫情下的复工,各显神通


11分钟,净赚6万:疫情下的复工,各显神通

01


周末,和率哥去家附近商场的超市买菜,意外发现商场里的餐饮店铺,很多都可以堂食了。本身就是外带的奶茶店、炸串店、糖葫芦店等等,更是恢复营业了80%以上。

心情还是挺好的。

我们立刻决定不回家吃饭,钻进味千拉面吃了一顿。

进商场会看健康码,绿码可通过,需要排队测体温。进餐厅店员会拿来小本本,要求顾客登记姓名电话用餐时间,做到所有用餐人员可追溯。

满满的安全感。

我们不仅堂食了拉面,饭后还戴好口罩,逛了两家商场的每一层,喝了奶茶吃了烤生蚝外带了甜品,和两个小老板聊了聊疫情下的复工。

02

众所周知,这次疫情,餐饮、住宿行业首当其冲,损失惨重。


尤其赶上春节这个传统大节,商家大多提前备了远超平日的菜品,白白折损掉不少。

且由于食品特殊性,为了防止疫情反扑,餐饮企业几乎是最晚开张的。酒店业更不用说,全面复苏估计得到下半年。

因此,最近的疫情后复工,商家都各显神通,积极自救。

1. 低价引流+销库存

因为食品保质期通常较短的属性,过期了就完全损耗掉了,因此对很多商家来说,低价走量是当务之急。

很多品牌,都打出了有史以来最低价。

比如DQ,我超爱它家的暴风雪系列。过年期间看到聚划算有百亿补贴活动,买了个标准杯6杯的券,平均18块一杯。平日里这个是近30块一杯的,我感觉自己捡到了大便宜。结果昨天商场里,DQ的暴风雪标杯,是25块两杯……

比如我常喝的奶茶店,推出了5元新品奶茶,还不是基础款,是真的料很足的新品。也是下血本的硬核引流了。当然效果也很明显,奶茶店前排起了长队,充分挖掘了更多潜在客户。

商场的餐饮店基本都营业了,但是人流量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供大于求。想在竞争中胜出,商家大都拿出了满满的诚意和真正的好产品。

疫情期间,我在线上趁打折拔草了几样健康小零食,也都没踩坑。

比如一款可以嚼着吃的即食麦片,原价70多一盒的,我花30多买了两盒。经常购买健康小零食的我,已经在1个月内成了他家老客户,复购了好几款其他产品了。

与直接打出低价产品类似的策略,还有推出低价组合套餐。

很多餐厅,饮品的利润远大于大多菜品。把它们打包成低价套餐,消费者感受到了极大的优惠满足,商家也不会亏钱。而且套餐还大大降低了消费者不知道吃什么的决策成本,更容易引导下单。

我家附近的必胜客,疫情期间就推出过下午茶套餐。一杯拿铁咖啡+一块提拉米苏蛋糕,原价52,套餐价29.9,成功解决了午后在家工作的我,吃什么喝什么的难题。其实我有咖啡机自己在家也能打咖啡的,一杯成本5块钱不到……

不要低估套餐对消费者的诱惑。

2. 老板直接上阵控制成本

一家外卖为主、堂食为辅的店,本来有2个员工。这次复工后,只剩了老板自己。

因为做韩式简餐,相对标准化,店铺位置又小又偏。因此老板干脆砍掉了之前也比较鸡肋的堂食。目前订单量还处在骤降的阶段,老板说,近期先自己顶着,摸清情况再做打算。希望能等等到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阶段。

我们都知道,非典之后,餐饮业就迎来了反弹。2003年最后5个月,餐饮的消费超过了2002年的总和。压抑已久的人们,都走上街,走进餐厅,集中释放需求。

来到17年后的2020年,线上餐饮消费比例已经远远高于2003年,“报复性消费”究竟会不会来,力度有多大,大家还在观望中。

外卖店老板还是充满希望的。他的店小,本身租金低,现在人力成本也只剩自己了,而且疫情后少了很多竞对,希望自己能熬到柳暗花明时。

商场走了一圈,明显感受到,引导用户办卡、积分换购、加微信等的店家明显增多了。

这些手段综合使用,多管齐下,不仅能有效提升客户复购率,也能增加店铺的流动资金,还能把公域流量转化成私域流量。


说到办卡,想到前几天,一位做民宿的老板,在朋友圈分享了个经典案例。


最近,各行各业都陆续复工了。但是住宿行业,复工地却十分尴尬。不开业吧,根本没收入,该发的工资还得发。开业吧,如何吸引客人来住店?白白增加了更多的运营成本。


有个民宿老板,思前想后,开启了预售住宿卡之路。平日里1000多一晚的房,如果现在买卡,春、夏、秋、冬各住一晚,价格不到1000块。心动不心动?


但是,这卡不是无限量供应。


第一批只卖10张,限售,限售,要抢的!通过朋友圈宣传、拉交易群预热,据说第一批10张卡,10分钟售罄。


第二批就涨价了,但是四晚价格也就比之前住一晚的价格多出一点。之前观望的客户,在被第一次的抢购气氛感染后,跃跃欲试。第二批几十张卡,1分钟售罄……


老板打算再加点价,搞第三次抢购了。前两次,已经净赚了快6万。


打包让了未来的利,解了燃眉之急。

再说这餐饮。


众所周知,各外卖平台神仙打架结束、局势明朗之后,大平台自然就成了线上流量的把控者,提点越来越高。很多餐饮小店利很薄,平台一增加过路费,小店就开不下去了。

把一部分粘性高的食客,添加到微信里,变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做精细化运营,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店铺艰难的时候,很可能,他们能帮助你渡过难关。

我2017年在北京租房,小区有两家水果店,其中一家的老板娘添加了我微信好友。

老板娘经常搞搞秒杀,弄弄团购,而且都是应季的水果。比如夏天烈日当头时的半个西瓜,比如金秋的柚子和石榴。下单后,老板娘直接送上门。一来二去,惯性作用下,我买水果就只去她家了。

积分送免单、送产品,也是提升复购的好方法。

十几年前我在同济读书的时候,校门口有很多家奶茶店。其中一家位置很偏,还要过条马路的店,并不在我去任何地方的必经之路上,我却去他家买过8、9次奶茶。Why?

因为老板给了我个小纸片,喝1杯敲个章,满10杯送1杯。

是的,到毕业我也没喝够10杯。然而偶然路过的1次,成功让我又去喝了8次。并且,他家二楼卖大盘鸡,我们几个好友,为了集他家奶茶的杯数,还去吃过两次大盘鸡……

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如今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占小便宜的心理,给客户一个需要复购才能完成的目标,把公共池子里的客户转化成自己的私域流量。

03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很多老板并没有精细化运营自己的店铺。不少小店活下来是靠运气,阵亡了也不知道原因。

这次的疫情,督促着大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关注坪效,提升用户体验。感觉家周围的小店们,可能会迎来一轮升级。

比如曾经听朋友讲过,茶饮店、外卖小餐饮店,日单量和员工配比是有讲究的。比如在一线城市做个简餐外卖,一般一天达到200单才会用到最多4个员工,少于150单基本2个员工就够,而很多小店的人员配比是超过需求的,并且也没用根据淡旺季精细化调整。

比如,加客户微信运营私域流量,虽然一开始很艰难,但是对于小区啊、学校啊周边容易形成强黏性的店,还是很值得一做的。对利润很薄的小店来说,有了自己的流量,可以大大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再比如,各外卖平台、点评平台的规则都是需要用心研究的,很多小店老板也忽视了这一点。我就曾听一位朋友讲,他一朋友开摄影店,因为线上运营做得差,每年砸进点评平台的钱都打水漂,差点把店拖垮。我另一位朋友加盟小餐厅,一上线也收获了好多差评和3点几的分数,也是很心塞了。

还有供应链的优化,比如菜品的采购,是否能跟本地大饭店或者大型连锁品牌合作,借力他们走量的优势。

还有SI的优化,社区店和核心商圈店,店面形象、SKU的选择肯定都是不同的。

还有堂食、外卖、外带、网购速食甚至上门做菜等,多维度渗透。过年期间“云做菜”就火了一把,很多堂食为主的餐饮品牌,天猫店的食品就销售远超预期。

总之,可做的事情真的很多。

太太平平的日常里,我们更容易选择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危机之下,人们没了懒惰的借口,没了拖延的退路,反而会全力以赴,真正努力到无能为力,趟出一条光明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