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界為什麼認為“康乾盛世“是吃糠喝稀的偽盛世?

滿遺清蛆水軍的乾爸爸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所謂的盛世,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盛世應該是周公輔政時了,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他建立了一大套完整的禮儀制度,國家進入空前繁榮;然後是“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孝宣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雖然有這麼多,但是其中有很多是注了水的,經不起考證。

所謂盛世,至少應該在: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大當年表現出極大的繁榮,並且軍事上處於極度的自信。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前面提到的那些所謂的盛世,就能看出有很多是不達標的。有的政治軍事強,但經濟不行,有的經濟好但軍事太弱。在我個人心中真正稱得上盛世的只有“開元盛世”,其他的都不夠格。我們不用去讀史料,單去讀盛唐詩人的詩,從中就能體會到那是何等的氣象,雖然詩歌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從詩中折射出來的那種高度自信和氣吞山河的氣魄,是任何朝代都難以比擬的。

再來看題中提到的“康乾盛世”是完全不合格的。政治上採取高壓態勢,雖然喊著滿漢一家的口號,但也就是喊喊口號,各種歧視漢人的高壓政策,搞得人人自危;經濟上雖然得到了很大恢復,但那只是跟糜爛的明末在比;文化上還是老套的八股取士,加上各種文字獄,搞得文人都成了軟骨頭,連頭都抬不起。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滿清入關統治了人口遠超自己的漢人,這種情況下滿人內心是極度不安全的,對滿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搞什麼經濟發展,而是讓漢人好好聽話,不造自己的反,而要讓漢人聽話,最好的方式就是愚民,讓大家變成一個個行屍走肉,上面說什麼下面就做什麼,在這種戰略方針的引導下,經過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各種愚民政策的洗禮,漢人終於變成了麻木不仁的一堆行屍走肉。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獨立的人格。

再來橫向看,同時期,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鉅變,英國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而整個滿清帝國卻處在一個極度封閉制度極度僵化,對人家新興生產方式還各種瞧不起閉關鎖國的環境中。沒有絲毫活力和希望可言,這樣的社會能成為盛世嗎?唯一值得稱頌的就是在這個時間段,人口規模出現了爆發式的大增長,因為引進的玉米和紅薯這些易種植且產量高的農作物。



明月缺


所謂的盛世,其實是乾隆自己修書“修”出來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乾隆死後,清朝就再無所謂的盛世了。下面讓我們揭露下“盛世”下面真實的康雍乾三朝。

詬病的文字獄

看一個社會發達與否,一個指標就是社會中,對異端聲音的容忍度,允許不一樣的聲音存在,才會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盛世。

而康雍乾三朝,一代比一代更重視文字獄,以至於乾隆自己弄得文字獄比老爹和爺爺加起來的還要多。此外,還有那些被牽連進來的百姓,更是數也數不清了。

被誇大的功績

我們一提到康熙,就會下意識的想起他所謂的幾大功績,什麼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葛爾丹,我們就來一件件分析一下。

所謂的擒鰲拜,其實鰲拜就是佔了點土地,滿清貴族可都是這麼幹的,然後蠻橫了一些,畢竟人家是武夫出身,身上的傷疤可都是為了你們愛新覺羅家留下的。但放在正好是青春期,且有些玻璃心的康熙這裡就小題大作了,而且後來康熙也後悔了,還將鰲拜後人封了官,鰲拜其實也只是軟禁而已。如果鰲拜真想造反,其會是那麼一場鬧劇?

所謂的平定三藩,其實都差點讓吳三桂贏了,這件事的關鍵是吳三桂老了,沒有一鼓作氣打下北京城,猶猶豫豫的,最後身體不好先去世了,導致軍心渙散才給康熙翻盤機會。要知道那時候八旗軍已經沒什麼戰鬥力了,後來完全是漢族的綠營兵在打仗。

所謂的收復臺灣,也是臺灣內部先出現了分裂和叛亂,收復臺灣的第一功臣——施琅,就是人家臺灣投奔過來的降將,試問如果沒有施琅,猴年馬月收復臺灣,都是未知數。

親征葛爾丹,這件事也不得不說康熙運氣好,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葛爾丹的背後大佬達賴喇嘛早已死去的消息被爆了出來,頓時軍心大亂,摻了水的八旗軍才乘勢取得了勝利,即使是這樣,葛爾丹問題也是在乾隆時期才徹底解決!

所以說,康熙就是平定了幾次國內叛亂而已,任何王朝的第二任君王,都幹過的事情,為何到了康熙這裡就成了了不得的功績,以至於和李世民等人齊名?他孫子乾隆可真能吹。

被篡改的真相

說道這裡就不得不說愛好遊山玩水的乾隆,為何執著於修書?原因不外乎是想控制輿論話語權。作家吳晗曾說過:

清人纂修《四庫全書》中國文化的又一次巨大浩劫,哀哉我大明,哀哉我永樂大典!,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正是乾隆篡改了大量歷史資料,才給後人呈現了一個所謂的康乾盛世,而實際上這個王朝在康熙之時就已經立位不穩了,到了乾隆時期更是敗象已露。

盛世,真是一個笑話!


船伕


事實求是的說,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都是打“”號的。因為在那樣一個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相差懸殊的社會里,所謂的“盛世”,也只不過是沒有戰爭、沒有天災人禍,百姓相對安寧,糧食多打了三五斗,饑荒、野菜的日子少一些而已,不可能是

人人平等、有飯同吃的社會。

再說“康乾盛世”,1793年英國使團到達中國時,本來以為人人綾羅綢緞、遍地是黃金的東方大清,映入眼簾的卻是消瘦的農民、沒有多少笑臉的面孔、爭搶使團剩飯剩菜、剩茶煮水繼續喝的情景。農村“不論是舟山還是京師,看不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和富饒的證明……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棟獨立的小樓,但絕無一棟像紳士的府邸。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無法和泰晤士河旁邊的雷德里夫和瓦平相提並論。事情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這就是英國人看到的“康乾盛世”。

平心而論,做為中國人,我們都清楚,這個“盛世”已經比明末甚至以前的很多朝代強多了,比那種遍地饑荒,餓殍原野,易子相食的災荒之年更是強千萬倍。可是為什麼在英使團看來仍是“飢餓的盛世”呢?

諸位,因為當時的資本主義已經起步,人的物質生活已經變得相當豐富w“牛奶麵包豬肉和少量的啤酒黃油”已經進入普通農民的家裡。而這些對中國普通農民可能想都不敢想。

乾隆年間中國農民的食物一直是粗糧、青菜,肉蛋奶少得可憐。春荒之際,還要挖野菜度日。

更可怕的是人們的精神思想都處在麻木僵化的狀態。“是少數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

所以,正確客觀的認識“康乾盛世”,是我們當代人應該補上的一堂歷史課。


蒼山如海4257


什麼是盛世,盛世就是: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強大,文化昌盛,這是盛世的標配,可以說沒有這些就根本無法稱之為“盛世”,漢初“文景之治”,漢武大帝的“漢武盛世”,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這些才是我們普遍承認的盛世,誰都無法抹黑,更無法磨滅,會被我們牢牢的記住,引以為榮,引以為目標,不斷的前進。

清朝,從入主中原開始就不斷的挑事情,想辦法讓漢族融入滿族,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剃髮易服了。在1645年7月8日頒佈了“剃髮令”,滿洲貴族叫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麼做是為了消弱漢族的民族意識,方便統治,畢竟漢族以孝為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由此遭到了漢人激烈的反抗,於是乎引起了一場場血與淚的洗禮,清軍把屠刀對準了手無寸鐵的無辜老百姓,針對漢人進行了血腥性的大屠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赤裸裸的大屠殺,至此之後,中國人民都梳著“金錢鼠尾辮”,民族自信心被極大的摧毀,中國人從此淪為了滿族的奴隸,如此朝代,豈有盛世的一丁點樣子?

滿清貴族入關之後,滿清皇室、貴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就瘋狂地圈佔漢人土地,土地兼併由此一發而不可遏止,為了緩解矛盾,康熙時期廢除了人頭稅,由此使得人口開始迅速增長。但是盛世從來不是看人口的增長數量的,一定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口的急速增長使得糧食需求的迅速擴大,人民有餓死的危險,恰在此時,美洲的番薯傳入了中國,番薯的高產得以使得這些急速增長的人口存活,所以與其說是康乾盛世,倒不如說是番薯盛世。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上的原因,當時外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十分迅速,幾乎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實力與日俱增清朝由於閉關鎖國,使得與整個世界幾乎脫軌,沉迷在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最終發生了冷兵器與熱武器交火的慘劇,更令中國一度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這是強大嗎?夜郎自大罷了。

文化方面,盛世才會允許文化百花齊放,自由生長,而清朝呢?從滿清入關開始,文字獄就一直大行其道,其主要目的就是壓制漢人的文化,實現滿族同化漢族的野心,因此被毀掉的書籍文獻不計其數,並且對百姓進行大規模的奴化教育,最終使得我們成為了“東亞病夫”,站也站不起來,奴性已經根植於骨子裡面,被肆意地欺壓,愚民政策實行的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了,所以說,康乾盛世完全就是被吹噓出來的“偽盛世”罷了。


盪漾飛劍


康乾盛世似乎給人們的印象總是負面大於正面的,今天我在這裡要為康乾盛世說幾句公道話。我的結論是,康乾盛世確實是一段盛世,但這段盛世的水平比較低下!

首先,為什麼我會承認康乾盛世是一段盛世呢?這其實很簡單,一個時代能被某些歷史學家稱之為盛世,肯定是有些可取之處的。例如,史學家總不可能把藩鎮割據時的唐朝和明末農民大起義時的明朝稱之為盛世吧!在我看來,康乾盛世有以下幾點是能夠達到封建盛世標準的:

一、疆域廣大。清朝自入關以來,就不斷開疆拓土,到了乾隆年間,疆域達到極盛!領土面積達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這面積比盛唐還要大,是強漢的兩倍,富宋的將近五倍,僅次於元朝!而清朝對其領土的控制力顯然要勝過元朝!

二、人口龐大!封建時代,人口是衡量一個王朝實力的重要憑證。中國的封建時代,人口一直在幾千萬徘徊,而清朝自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後,人口就一直往上升,到了乾隆年間,更是暴漲到三億多!當然,人口的暴漲是把雙刃劍,其負面影響我稍後會提到!

三、整個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社會比較安定,沒有大規模的況日持久的戰亂。乾隆末年的白蓮教大起義,屬於盛世的結束曲,另當別論!

四、經濟繁榮。講到這,肯定有很多人表示疑問。而事實上,整個清朝的經濟在乾隆時達到頂峰!乾隆時期的朝廷歲入一直保持在六千萬至八千萬兩,國庫存銀也一直穩定在六千萬兩。這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數字,對比明朝常年不足一千萬兩的歲入,孰強孰弱,一目瞭然!我再舉一例子,為什麼英國後來會向中國傾銷鴉片?不就因為他們在同清朝的正當貿易往來中佔不到任何便宜,年年處於貿易逆差嘛!

然爾,為什麼說康乾盛世的水平不夠高呢?首先,制度的疆化,文字獄的盛行,嚴重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其次,雖然康乾盛世的糧食總產量冠絕中國曆代王朝,但人口的暴漲使得人均糧食佔有量比較低。在中國封建王朝各個主要盛世裡,康乾盛世的人民生活水平是最低的!

終上所述,康乾盛世確實達到封建王朝的盛世標準。但它同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些治世相比,水平又明顯遜色!二月河說,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形將末路的一次迴光返照。這句話還是比較中肯的!


歷史宴


說“康乾盛世”是吃糠喝稀的盛世,這話有點過了,畢竟清朝社會,富人還是很多的,富人依然過著吃香喝辣的生活。

讓我們來正視這段歷史。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承上啟下的三個朝代。

康熙,開疆拓土,鞏固滿清在中國的統治。

雍正,大殺異己,打壓文武,削弱其他家實力,鞏固自己家族在皇族中的統治地位。

乾隆,前期懷柔,安撫在雍正朝被打壓的皇親大臣,籠絡人心。後期政令重歸嚴苛,將整個帝國從上到下都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康乾盛世,到了乾隆一朝到達極點。

曾有一個英國使團來中國,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

清王朝僱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喝泡過的茶葉,在當時很常見,富貴人家的老爺,早上起來時會用茶葉茶漱口,這些茶葉都只泡了一次,下人們等主人漱完口,便會將茶葉拿去自己泡茶。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

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兩岸的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來看看乾隆年間民間百姓吃的都是什麼?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還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

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辛苦一年還要欠債,日積月累,債越欠越多的朝代不是隻有清朝,但歷史上那些都是政治黑暗的朝代。

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的情況十分普遍。

其實,一般盛世都是國富民強,但是清朝卻是國富民弱。

沒錯,清朝實行的就是弱民政策,閉關鎖國政策下,最防範的就是國內的造反勢力,一切都為了統治安定而服務。

與清朝統治方陣相同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日本的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曾經說過:對付農民,不需要讓他們吃飽,只要別讓他們餓死,就不會有事。

放眼望去,康乾盛世,西方正掀起航海浪潮,偉大的新世界展現在西方人眼前,而中國人正在流失機會。

盛極而衰,中國從此時開始,一步步滑向悲慘的深淵。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廟號聖祖仁皇帝,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因其文治武功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所謂“康乾盛世”的局面,甚至被有些人尊為“千古一帝”。

那麼,康熙這個“千古一帝”開創出的是怎樣一個盛世呢?為何同時期就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這種說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何為史書中的“盛世”?

我國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傳承不斷,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記載,而在這四千多年的歷史中,中國古代一共經歷了15個“盛世”“治世”“中興”的興旺朝代,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開元盛世”等等。

在盛世中,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穩定發展,疆域不斷擴大。這些盛世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世生活在動亂年代中的人民所崇拜和渴望。

從歷史上這些盛世描述中能看出來,能被人稱為盛世且能為後世史學家公認的盛世,都必須有以下幾個特徵:

政治清明、人口眾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文化昌盛、科技發達、外交活躍。這六條是判定古代王朝盛世與否的基本標準。

縱觀中國歷史,能完全符合以上六條標準的盛世不多,其他所謂盛世皆是缺胳膊少腿,以上述六條為標準,清康熙帝開創的康雍乾三朝是否能稱為“康乾盛世”?

贊成“康乾盛世”的人普遍覺得,從康熙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後,社會趨於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軍事強盛,文化昌盛,君主聖明,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當然稱得上是“康乾盛世”。

然而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

首先來看康乾朝的政治與吏治

康熙朝一直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一方面是康熙朝法律寬鬆不下重手。二是清朝早期的官俸確實不合理很多官員不貪根本活不下去。當時地方官靠抽取“火耗”(稅賦銀統一熔鑄的損耗)補貼,京官靠地方官孝敬“炭敬,冰敬”,其實就是合法賄賂,康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再有就是官員向府庫大量借貸,無力償還,到了康熙朝晚期,土地兼併,吏治腐敗,農民處境一日不如一日,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規模不等的農民暴動時有發生,終康熙一朝,吏治腐敗這個矛盾始終沒有解決,到了乾隆朝更是出現了和珅這樣富可敵國的大貪官,吏治已經敗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其次,康乾朝人口與經濟

從中國歷史的縱向看,其盛世規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比如人口數量已經突破3億大關,但根據後世學者研究,人口增加主要歸功於美洲作物番薯的大規模推廣和種植,所以人口滋生只能稱為番薯盛世。

而所謂的清朝GDP居世界第一,則要歸功於中國雄厚的基礎。在以往各大一統朝代,中國的國力都是世界第一,並不是到了滿清才第一的。明朝經濟總量佔世界45%,清朝約佔30%。這說的還只是量,如果涉及到質(科技、文化、思想等),那滿清和明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札記》這樣記載明朝中國:這裡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

然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

明末崇禎年間,中國耕地總數783萬頃。而順治16年,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直到“康乾盛世”的巔峰乾隆31年,中國耕地總數達到741萬頃,才接近明末。

以上說的是“康乾盛世”時中國的經濟和人口。

接著說說“康乾盛世”的科技和文化

從世界的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經濟質量都已落後於西方,這是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當時是世界領先)、仁宗盛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等歷史上沒有出現的情況。

而明朝末年興起的思想啟蒙運動和逐漸上升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在清代遭到無情的扼殺,清朝比以往歷代更重農輕商,片板不得下海。

文化上,落後的滿清統治階級採取了文化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殘害知識分子,文字獄間極為盛行。

在康熙皇帝統治期間,清王朝在思想上的專制十分嚴酷,表現之一就是大興文字獄。康熙皇帝統治期間發生的文字獄案共有11起,最著名的為“明史案”,經歸安知縣吳之榮告發,此書引起清廷關注,遂大興文字獄,案發後,甚至連刻書、印書、訂書、送板的與買書的也全部斬首。

僅莊廷鑨《明史》一案,“所誅不下千餘人”。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就有170多起文字獄,被殺人數之多可想而知。

康熙晚年,下令禁止公開討論天文預兆和曆法研究。1715年,康熙在科舉考試中也禁止了相關內容。此前兩年,鄉試和會試的策問,都已禁止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清朝後期無知無能的種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至於說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官修《明史》、《四庫全書》等,用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繳"詆譭本朝"之書,盡行銷燬。乾隆四十年令四庫館臣對所收書籍"務須詳慎決擇,使群言悉歸雅正"。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燬,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各地查繳禁書更高達三千多種,十五萬部還多,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燬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

滿清就是這樣閹割了中華的光輝科技和燦爛文化,使中國回到了歐洲中世紀黑暗矇昧的境地。

沒過多少年,整個清王朝文藝界就成了萬馬齊喑、死氣沉沉的場面,人民則是充滿了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

對外軍事方面

至於軍事上能讓清廷引以為傲的,也就對俄羅斯雅克薩之戰,可惜也是被清廷史料所美化。

此戰沙俄投入的兵力約800多人,還是小規模遠征,彈藥和糧食都有限,遠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規模巨大和慘烈。清軍數倍於沙俄軍,還享受著不錯的裝備,水陸兩軍同時進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

康熙28年(公元168 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結果卻拱手把西伯利亞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送給俄國,才換來百年的安定。這就是清朝引以為榮的康熙雅克薩之戰。

在康熙後的雍正、乾隆“勵精圖治”將“康乾盛世”推向巔峰時,外國使團的眼裡看見的大清朝,卻是一副亡國末日的悽慘景象: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英國人分析說,這是中國統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就現政權(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馬戛爾尼對中國政權的結論更廣為人知:“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他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可見,所謂的“康熙盛世”完全是個徹頭徹尾的虛假盛世,關於康熙盛世說法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宣佈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盛世一說開始在清廷內流行。

除了清朝最高統治者對此有專門論述之外,當時官員使用“盛世”一詞也十分的多,如乾隆時清政府在統一新疆全境後,戶部右侍郎于敏中賦詩稱頌乾隆帝:“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

“盛世”,“全盛”等詞彙經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現,並在乾隆時期的社會輿論中逐漸形成“盛世”意識。就是這樣,“康乾盛世”的這種歷史記憶逐漸洗腦成形,也被文人學士廣泛接受,記載下來並流傳至今。

可以說,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清廷一手策劃偽造出虛假史料而得來的,較早使用“康乾盛世”一詞的是鄧拓的《論紅樓夢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但與鄧拓同時代及之後20年間的學者,大多都對“康乾盛世”這一說法都持否定態度,這個“封建時代最後的盛世”得不到後世史學家的公認。

自民國以來,學者對清朝多持批評態度,且史學界普遍認為“康乾盛世”不過是清廷御用文人和滿清遺老叫出來的。

當兩百年前清廷還在賣力鼓吹著"康乾盛世",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物產豐盈”的美夢中時,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中國則從此進入一個死氣沉沉而昏暗的時代,被歐洲人稱為黑暗的"中國中世紀"。


經世致用小百科


所謂的盛世不過是歷代獨裁統治階級,建立在勞苦百姓痛苦之上的獨家"盛世"?而百姓則永遠是被奴役,置於水深火熱之中,被剝削壓迫的賤民,皇家的盛世於百姓不曾有過一毛錢的關係,又何來之盛世的荒謬之辭?

貞觀之治也罷,乾隆盛世也罷無非都是橫徵暴斂,剮民脂民膏,酷政黑暗,野蠻醜惡,腐敗無能愚蠢的歷史,根本經不起歷史的推敲?只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鬼",才是歷代最典型真實的歷史?


鑫挺83563181


歷來關於“康乾盛世”的爭議性就比較大,各路學者專家們眾說紛紜,但到真的沒有誰用“吃糠喝稀”這麼“貶義”的詞語來直接diss康乾盛世。

其實大部分學者們都認為“康乾盛世”是封建史學家們評定出來的所謂“封建盛世”。什麼是封建史學家?字面意思已經很好理解了,他們出身於封建時代,所處的位置和時代的侷限性,就註定了他們所能看到的“盛世”景象,是當權者和地主階級們的“盛世”,普通大眾的生活水平,大抵也只是勉強溫飽的樣子。

每一個人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大家對於“康乾盛世”的思考也不盡相同。

如果從人文主義的角度出發,中國歷史上確實沒有什麼盛世,畢竟專制這種東西下,就沒有什麼人權可言,宗法制的古代社會,極難有個體解放的情形出現,一定程度而言,王法並不是保障和會公平的所在,它只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存在,這二者之間差別極大,前者是緩和社會矛盾,保障人民生活在一個相對而言較為公平的社會之中,而後者可以是專制特權下的穩定狀態的社會,王法傾向於利益集團,而非每一個社會大眾,因為律法每一個人,特權可以決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取向。就此而言,康乾時期,確實也不能稱之為盛世。

從經濟角度出發,自然經濟的古代中國,自然會有王朝更替的一段經濟復甦和上升時期,縱觀200年以上的中國王朝,在亂世之後,整個階級重新洗牌之後,都會出現一個相對穩定的上升期,這種客觀規律加上相對開明的政治,即能出現封建社會的“盛世”景象,每一個這種的王朝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盛世,但民眾認不認可,後人接不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畢竟每一個人的著眼點不同,側重點也不一樣。

從中政治上而言,從君權和相權的鬥爭,從中央與地方的抗衡,從吏治到法治,那麼大概“康乾盛世”的君主專制頂峰、高度中央集權,官員腐敗、缺失法治精神的種種現象,都不算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盛世之狀”。君權與相權的鬥爭,終結與明初,自此以後帝王的權力登上一個新臺階,但就明代政治特點而言,皇權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制約,這種制約產生的原因來源自皇帝本人的工作需要一個可以“分憂”的秘書團體,來協調處理各種事務,由此一個沒有明文規定的部門“內閣”出現了。這個特殊的部門,雖然一開始扮演的是皇帝書秘一般的角色,但在各路政治強人不斷的努力之下,權力越來越大,並且能夠與皇帝形成一種潛規則,從而引領整個政治生態。而反觀清代,內閣依然存在,但徹底淪為一個諮詢機構,君權在“首崇滿洲”的國策之下,再無制約,到了雍正時期創立軍機處以後,清代政治皇帝集中了所有的權力,再無制衡。

“康乾盛世”之時的官員貪腐現象也是比較嚴重的,從康熙中後期頻仍出現,經雍正大力整頓有所好轉,到了乾隆中後期又氾濫成災。而官員貪腐的現象,總是伴隨著社會矛盾的加深,由此說來,沒有一個強有力反腐的政府,其所為的“盛世”也只是貪官們的“盛世”吧。

清代的律法雖然完善,但在“首崇滿洲”民族政策導向下,又缺乏公平可言,律法和宗法相結合的法治,事實上家法要大過律法,人們普遍對官府缺乏信任,而官府治理地方並非主要依靠律法,而是家族的宗法,任何人都極難跳出一個宗族獨立生存,所以受到宗法的約束性更強,至於律法所解決的問題,是宗法所不能覆蓋到的地方,比如沒有宗族的個體,以及被宗族拋棄的個體。總而言之,私法卻比公法更具有效果。

從思想領域而言,清代的思想鉗制無疑是一場災難,歷經三朝的文字獄空前絕後,社會各個領域的思想普遍受到壓制,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的扭曲,造成了這一時期萬馬齊喑的社會景象,中華民族的文化盛世,在這一時期並沒有多少好的表現,畢竟因言獲罪,著書立說指不定某一段文字就政治不正確,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流放充軍的下場。

總體上而言,“康乾盛世”算是一個社會相對穩定,自然經濟發展的上升時期,人口的發展在高產新農作物引進之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而其有效控制的疆域也是歷朝歷代中最大的,同時其多民族國家的統治特點也是前代所沒有的,但是其他方面,就顯得沒有那麼“盛世”了。


江畔初見月


這個問題很不嚴謹,首先中國史學界從沒公開承認過康乾盛世是偽盛世,至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另當別論。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盛世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把老百姓天天白麵饅頭、紅燒肉作為盛世的標準的話,那麼中國5000年曆史中那些被人津津樂道的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包括康乾盛世在內沒一個能達到讓老百姓天天白麵饅頭、紅燒肉這一標準。原因在於工業革命爆發前的中國古代甚至是世界,農業生產都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但是由於古代生產技術落後,農民基本靠天吃飯,老天一旦不爽,發生災荒,那農民只能逃荒或者餓死,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會大大降低,再這樣的環境下農民生產出來的物品除了交稅,剩下的能夠溫飽就不錯了,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物資無法流動,物資匱乏,物價高昂,所以在古代能吃上白麵饅頭、紅燒肉的基本都是富戶、官員或者貴族,普通老百姓要想吃肉,必須是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次,這種情況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得到解決。

當然,如果按中國傳統評判盛世的標準;國泰民安,無內憂,無外患來說,中國古代那個幾個盛世基本都是合格,當然也包括清朝的康乾盛世,而且康乾盛世比其他的幾個盛世更加偉大。

康乾盛世,主要說的是清朝各方面發展到鼎盛的時期,但是需要說的是乾隆之後的嘉慶、道光兩朝,雖然清朝國力日漸下降,各地也時常爆發民變和起義,但是總體來說清王朝還算可以應付這些危機,大體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與和平,直到1850年爆發太平天國以後,清朝的格局才被打破,社會才發生了大規模的動亂。所以清王朝從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以來到1851年太平天國爆發,整整170年中原腹地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使得社會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來發展經濟。隨著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以及賤籍制度的廢除,大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再加上水利設施的修建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到了乾隆晚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了2000萬斤,達到了歷代之最,可以說清王朝的統治把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發展推向了頂峰。

至於清王朝在近代與外國交鋒的過程中屢屢失敗,完全是古代農業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在碰撞中發生的一系列反應,預示著傳統農業文明的落寞和工業文明的崛起,再加上此時的清王朝此時本身也已經日暮西山,自然不是外國的對手。

回答完畢。我是小川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