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

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因為這次疫情的影響,學生們被迫延長假期或者在家上網課。有的孩子不好好聽課,作業糊弄老師,每天得過且過;可是有的孩子每天都能認真聽老師講課,作業高質量完成,空閒時間還在學語言、奧數等等。等到疫情過去,這兩類孩子之間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這就是自律與不自律的區別。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自律的孩子有極強的目標感


每個孩子都會給自己作計劃、定目標,小到假期規劃,大到人生夢想。目標聽起來都非常美好,但如果只是嘴上說說,那一切只能是空想。

“自控力”總的來說是一種調整自己的能力平時我們說的毅力、自律、自覺性等,說的其實都是“自控力”包括集中注意力、抑制衝動、調整情緒、延遲滿足以及有計劃性。
你可能會問:孩子們真的可以做到這些嗎?
的確,很大程度上,年齡決定著能力的發展,比如跟大孩子們相比,小寶寶的自控力發展的沒有那麼成熟。研究表明,尤其是在3-7歲期間,孩子們的自控力發展會有質的飛躍。但是自控力的發展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孩子總是很難控制、調整自己,也承受著缺乏控力的痛苦。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自律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他們會有步驟地向著目標前進。自律的孩子有堅定的毅力,他們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前進,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自律的孩子有嚴格的時間觀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珍貴,一去不復返。自律的孩子對時間非常敏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之前,清華大學學生的時間安排表上了熱搜,引起大家的關注與驚歎。從早上六點起床,到凌晨一點睡覺,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不浪費每一分鐘。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在同樣的時間裡,不浪費時間就是從別人那裡搶時間。自律的孩子一天可以學習10個小時,而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一天真正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可能連5個小時都不到。


今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自律的孩子有嚴格的時間觀,他們從不拖延,今日事今日畢,做事的效率自然也就被提高了許多。


時間都是搶來的,自律的孩子不浪費一分一秒,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易烊千璽是國內名氣非常大的明星,每天的工作也非常多。2017年有一個紀錄片——《我的時代和我》,記錄了易烊千璽的一天。


他每天奔波於各地,白天排練為演唱會做準備,晚上拍戲,到了凌晨才能擠出時間來學習。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雖然易烊千璽能留出的專門為高考做準備的時間並不多,但是他利用每一個能利用的碎片時間去學習,最終取得了中央戲劇學院第一的好成績,超過了許多鬆鬆垮垮準備了三年的學生。

父母可以把自己學來的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也坦率地和TA分享。

更細緻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計劃;制定後,如何執行;執行時,如何自我覺察、自我跟蹤;對於執行情況,如何定期總結;什麼情況下需要調整計劃,如何調整……

當一個階段性的目標達成了,引導孩子去體味其中的快樂和滿足,用這個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強力量,而不是用“補償性”的放縱去慶祝和獎勵。

當孩子暫時屈服於誘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導TA學會自我原諒,擺脫羞恥感和罪惡感,儘快從這個小小的失敗中恢復過來,而不是從此“破罐子破摔”。

事實上,沒有為追求自律而切實努力過的父母,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自律教育的。

因為他們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無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會給顆糖作為獎勵,或者責罵一頓作為懲罰。


自律的孩子明白時間的寶貴,珍惜每一個能抓住的時間去提升自己。面對不斷在流失的時間,不浪費就是賺到。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孩子的自律,來自他律


自律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能一天養成的。自律,往往培養自“他律”。


孩子要想自律,首先要明白“規則”二字,接受外界對他的束縛。在孩子都不能遵守外界規則的時候,更不要說自律了。


孩子最先接受強制性的要求,應該就是在學校了,也就是父母最常和孩子說的“聽老師的話”。學校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公共空間,少不了規則的束縛,比如上課不能說話、不可以和同學打架等等。


孩子初接觸到規則的束縛時,肯定會不開心、拒絕約束。在孩子哭訴時,父母不可避免的會心軟,甚至給孩子補償。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違反規則受懲罰不是受委屈,反而是在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含義,將來孩子才能規範自己的行為。


但這也讓我明白,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約束他們行為的力量主要來自外部,先有他律,然後才有自律。


沒有受過管教的孩子就像一匹桀驁不羈的野馬,以自我為中心,放縱慾望,不知道邊界在哪裡。而父母的管教則是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邊界在哪裡,規則是什麼。


從他律到自律,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過程。孩子必須依靠父母、老師和社會日復一日的管教,才能將外界的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最終形成自律。


兩歲孩子的規則意識才剛開始萌芽,連他律的遵守都難,怎麼可能自律?這期望恐怕太高了點。


從他律到自律是需要時間引導的。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中父母不能偷懶,更不能指望一個規則說了一兩次孩子就能遵守,就能形成自律。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除了在學校裡,在家裡也需要規則。


針對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父母可以制定一些規則,並列出獎懲措施。比如關於孩子看電視的問題,父母可以在孩子看電視之前規定好看電視的時間,說半個小時就不能看35分鐘,超出時間就要有懲罰。

枯燥無聊的工作總是讓孩子們難以集中注意力,成人可以做的是不在孩子面前表達對這些任務的反感,並且把這些無聊的事情變成有趣的遊戲。儘管把這個煩人的任務變成遊戲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這一定是很有價值的。


當孩子接受了外界的約束,才會判斷是非,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自律的孩子也需要放鬆


自律並不意味著孩子要時刻緊繃著弦,適當的放鬆也是必須的。一直緊繃著的自律堅持不了太久,總有一天會因為太累而不能堅持下去。


讓孩子培養自己的愛好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孩子累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地方讓他們轉換一下心情。


孩子的愛好一方面可以作為特長,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孩子忙碌間隙的消遣。批評沒有用,因為孩子們還是沒學會怎麼應對這些壞情緒。
對孩子來說,家長們跟他討論當下的心情,與他們共情,並且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夠自己管理好心情也是自律的一種。我平時對皮皮的管理比較嚴格,一直在培養他的自律習慣。但同時也在告訴他適當的放鬆是必要的,休息好了才能更好的學習。拼樂高是皮皮最大的愛好,在皮皮累的時候,他會選擇拼樂高來轉換心情。等到心情恢復,他再回到學習的狀態。


懂得自律的孩子,潛力有多可怕


當然,放鬆過度就是放縱,控制放鬆的度也是在考驗孩子的自律。父母教給孩子學會放鬆,也要教給孩子如何控制度,不要沉迷安逸。

自律是一個優秀孩子必不可少,自律的孩子能堅定地向著目標前進,把計劃付諸實際。

自律的孩子,能將夢想變為現實。


有的孩子不能遵守教室和課堂裡的規則,常讓人們誤以為是缺乏自控力。但是當他開始玩感興趣的遊戲時,就能發現他其實很專注、很能堅持。這就說明他並不缺乏自控力,只是缺乏興趣。
在枯燥的任務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或者把工作和有趣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做。
枯燥無聊的工作總是讓孩子們難以集中注意力,成人可以做的是不在孩子面前表達對這些任務的反感,並且把這些無聊的事情變成有趣的遊戲。儘管把這個煩人的任務變成遊戲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這一定是很有價值的。


當然,孩子的自律需要逐漸的養成,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祝福孩子們的未來都是自律的、向著夢想前進的。

轉自:校長聊一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