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港台的歌词写得那么有意境,内地的歌词却那么平淡?

笑帅闲谈娱乐


为什么国内的歌曲优美动听咬字清晰流畅自然好听几十年都爱听,为什么港澳地区的歌曲不好听乱叫乱喊无节奏无流畅呢?就是因为出自文化的沙漠。


闲人阿骏_22571


那是你自己有色眼镜的问题!港台有一些有才华的作品,也有很多很烂的作品;大陆同样。

如果你仔细去看,举个例子《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首歌作于80年代,浩劫余波尚存,改革开放伊始!

整首歌名为西行取经之传奇故事,实则讴歌的是一个饱经摧残的民族和国家,“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气概;“翻山涉水两肩霜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大无畏的开拓精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独立自主、自尊自强!

整首词典雅优美,而又慷慨激昂,透露出一股自尊自强,不服输的开拓精神!

窃以为这首词的修辞,以及时代背景赋予其的寓意之深、格调之高,港台数十年来没有一首能望其项背!

似这些词早已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化境,而在你们肉眼凡胎看来却笨拙至极,大加嘲讽;反倒对大小武兄弟能在空中练舞几个剑花的花拳绣腿崇拜的五体投地、吹捧不已,说明你也就这水平了!😂

像这样的好词其实不在少数,而你却视而不见,守着美玉却去羡慕别人的砖瓦……只能说你的审美和品味也就仅限于流行歌曲、街头文化,有待提高啊!

PS:

发表一个月后,浏览一下评论。基本和我预期一样,国人的文化品味还亟待提升!

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难怪那么多人给孩子起名子豪、梓豪、子浩,紫萱、子轩、梓萱了,他们确实觉得琼瑶水平的东西很有文化和品味!他们觉得杨过、谢逊、岳不群这些名字很普通很土,也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层次让他们欣赏不了其中的内涵![灵光一闪]

顶级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胜在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性、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流行文学之所以上不了台面就是因为流于艳词俗句而无深度和内涵!

那些说这首歌词不行的,回去想一想,“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斗罢艰险又出发,一路豪歌向天涯……”等词句,早已成为现代成语,这就是其思想性的体现,这些东西再过100年也依旧会熠熠生辉,甚至历久弥新!反观那些港台歌曲,来举个例子,哪一句能经得起百年以上历史的检验,哪一个能上得了思想文化的层面?😂

有点后悔写这一篇了,为什么呢?感觉就像去和一群喝“江小白”和RIO的人讲酒文化,他们真的觉得“江小白”和RIO很有文艺、很有品味;不管你怎么说茅台/五粮液才是酒中精华,他品味不出来也是白搭;不管你怎么说红星/老白汾这样的酒虽然便宜,但纯粮酿造,他还觉得你档次低!品味不到,说再多等于对牛弹琴!😂

只说一句:你们举得很多流行歌曲的例子,我也曾很喜欢听,但高中以后就完全不感冒了,档次太低![灵光一闪]


吹吹水吐吐槽


这可能是文化底蕴比较深的人,恰好去写歌词了。

而中国恰好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原因,搞建设搞运动比较多,比如批林批孔,破四旧,打倒牛鬼蛇神,大炼钢浮夸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重视文化及文人,知识分子住牛棚被批臭老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随着这一段长时期的折腾,文化人既没有地位又无法传承,所以在差不多折腾上一代人的时间里,既不受尊重,传承又没有,文化就开始断代了。而这一断再恢复就不那么容易了,有底蕴的老师都快死光光了,哪里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所以文化底蕴就没了。

而港台一些老一辈人,正好躲过了刚建国那一历史时期文化上的瞎折腾,底蕴尚存,而且恰好社会又有机会。所以很多优秀作品就冒出来了。

我们近年来虽然重视文化,但打断的文化传承底蕴,可不是说恢复就能恢复。没老师传承谁的,所以也只能先回归古籍看看能不能先诞生一两个大家然后再教徒弟。但现时重科技,文化地位不上不下,不似数理化和技工能直接混飯吃,学起来都死无用。所以我们在文化底蕴上是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想写出有底蕴的文化作品有点难,这个靠的是文化功力和底蕴,也要有恰好从事创作的机会。

近年随着老辈人慢慢退去,我们看港台那边文化也慢慢不大行了,自己不重视老本也快没了。如果我们重视说不定哪天就会好起来,超过那边,但这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急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晴之黎明


港台的歌词确实写的很好,那是因为传统汉语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而大陆之前的很多歌词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文化出现断层,显得很肤浅,比如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和刀郎之类的一度红遍大街小巷。

随着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教育的提升,一些注重传统汉学文化的歌词越来越多,意境也越来越美,如《半壶纱》等。

不可否认的是,港台娱乐逐渐走向下坡路,香港电影就是一个缩影。也许,从此再无李宗盛。

港台歌词中,最喜欢李宗盛的词,每一首都成为经典:《爱的代价》《漂洋过海来看你》《味道》。。。

还有我最喜欢的《单身日记》

写这首歌时 刚好是春天

看风从窗子的东边吹到西边

我的快乐可以说上一千遍

虽然你再过不久就会离开我的身边

写到一半时 刚好是夏天

感觉汗从额头脸颊再流到手背

我必须每天洗澡保持我的清洁

顺便洗去因为想你留下的一些眼泪

歌快写好时 刚好是秋天

朋友告诉我有人要出一张唱片

我必须知道唱歌的人将会是谁

因为我把所有的心都放在里面

冬天的雨让心情变的湿黏

而这首歌已唱遍了每一条街

我并不知道你会在世界的那一边

我好希望你能够听见

你能够听见




公主与主公


巷台小地方,没有大陆的环境,可能写不出如此放飞心情的文章。 放歌中华

我喜欢日出日落的绚烂与祥和。

我喜欢郊外的夜晚,或一轮明月,或星繁天沉,静々的,思想天马行空。

我也喜欢站在山下的小溪边,让不息的流水带走我的高歌。

我喜欢空旷的青藏高原,神圣,静謐,让我的灵魂游荡于天地之间。

我也喜欢黄土高原古老的川道,与世隔绝,好像回到茫々的远古。

我喜欢苍黄的沙漠,让焦渴激发我生命的热情。

我喜欢青青的草原,天高气爽,让习习的风洗礼我的灵魂!

我喜欢站在西北风口,让寒风的凛冽使我感觉到我真实存在!

我也喜欢丘陵的繁々茂々,那才是现实生活。

我喜欢行走在秦岭山脉的峪口,古今这里有多少美丽的传说。

有时间走一回西口,黄土地上,听千年古道苍凉的驼铃声。

我喜欢浩瀚大海,我死后,随着海水一直飘到天地之际!


远方的哥哥


港台的词作者,也许文化底蕴丰厚,深入体验生活,积累了真情实感才创作出了优美的歌词。只有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意境优美,内涵丰富,打动人心。由阎肃老师作词,羊鸣等作曲的《红梅赞》,词曲优美,朗朗上口。为了创作《江姐》、《红岩》,阎肃老师在渣滓洞让工作人员给他戴上脚镣、手铐,吃监狱餐,睡草垫,体验了七天七夜,才妙笔生辉的刨作了堪称经典的巜红梅赞》。


曦阳Zzz


本身有些提问的人,就是为求关注的,本题主就是!

首先得承认,香港是有部分歌词写的很好,以黄霑为代表的词人,写岀了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我的中国心》,《万里长城永不倒》等等,台湾的就更多了,以庄奴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写岀了枏当水平的歌词,邓郦君小姐大部分歌的歌词,都岀自庄奴之手。但是大陆的优秀歌曲则更多,乔羽《我的祖国》的歌词传唱、激励了好几代人传唱至今成为经典,经久不衰。邹友开的《为了谁》,王立平的《牧羊曲》,易茗的《好人一生平安》,付林的《妈妈的吻》等等,太多太多,光从数量上,大陆的好歌词,港台是只能忘其項背。另一个角度说,港台能写岀好歌词的,都是大陆过去、或者有在大陆学习的背景。所以,根在大陆。换个角度讲,港台本来与大陆同为一体,同属中国。特意称为“港台”,其实是祖国母亲曾经遭受的苦难、屈辱造成。因此,题主岀题,看似漫不经心,其实用心……


Yw胡哥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是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达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些港台歌词写得有意境,大陆歌词比较平淡",这一概念不确切。无论港台或大陆,都有歌词好的歌曲,也有歌词平淡的歌曲,甚至有歌词粗制滥造、"不健康"的歌曲。关键在于词作家的思想、艺术水平。港台词作家比较有水平的有庄奴、方文山、黄霑、罗大佑、姚若龙、李宗盛、林夕等;大陆词作家比较有名的有严肃、乔羽、徐沛东、陈哲等。

优秀的歌词作家,都有着共同特点:

一是既有良好的天赋条件,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二是有丰富的生活底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㤐滴滴,且经常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汲取"营养",让生活真正成为创作的源泉。

三是会讲故事。一首好歌曲的歌词,往往就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十分动听。演唱者也是以"说话的方式",进行很好的演绎,打动着音乐欣赏者的心灵。如《甜蜜蜜》、《小城故事》、《青花瓷》、巜凡人歌》、《真心英雄》、巜思念》、《黄土高坡》、巜难忘今宵》、巜血染的风采》、巜同一首歌》、巜一个真实的故事》等等。

四是优秀的词作家都是勤奋笔耘,对作品精益求精,决不搞"快餐式",决不求量不求质地滥芋充数。而且有的比较专注为一名歌者写歌词,彼此配合默契。如庄奴为邓丽君作词较多,方文山为周杰伦作词较多,罗大佑、李宗盛为自己作词较多。

近些年来,优秀歌曲创作得确实不多,可以作为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的更是寥若晨星。这从每年的央视春晚的歌唱来节目就可见一斑。相信通过中国音协及广大词曲作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乐坛一定会再现辉煌!



玉堂行佛人


我觉得纯粹是语言的问题。

首先,粤语更多的保留了一些古词和书面用语,听上去更古色古香一些,普通话则全是大白话,听上去土气一些。

其次,词是用来唱的,韵律最要紧,粤语的语韵更柔美,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不信你作个再深情款款的歌词,用东北话唱来听听?

总之,这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拿作词圣手林夕来说吧,相信你所说意境很美的歌词肯定部分也指向了他,其实他也做了很多国语歌词,有些也不错,但是和粤语的一比就差了档次了。那种柔肠百结如泣如诉的绝美歌词基本都是粤语的,拿传唱很高的十年来说,比粤语版的明年今日就差了很多,K歌之王粤语版的更是甩了国语版十条街。


正宗林大炮


这要从大环境说起港台未经革命洗礼,教育都延续民国遗风,上—辈人所受的的国学影响,欧美的前卫音乐比内陆要多,歌词有中国风的味道,编曲乐器传统与西洋杂糅当时确实给人耳目—新,直到现在这样的音乐诗词都受人喜爱。内陆受政治和革命思潮的影响,当年谈情说爱都是靡靡之音,很多意思不敢表达,也有人从民歌中汲取,而民歌又近乎直白,给人感觉毫无意境,可这都是民众的真情流露。打个比方远至诗经的诗都很直白,而到汉唐人们的认知水平,文化的拓展经文人对文字的碉琢呈现了不同的文化意境。港台也是这种文化的延习,内陆中断时期只能像民歌方式表达。(这种方式的好处,不受人身打击,民众乐于接受)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不久,音乐理念有些断层,好再教育的提升,内陆音乐已然能代表中国总体音乐水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