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為什麼前幾年有人搶著包地,現在有些卻退包?

新大風歌


在農村,為什麼前幾年有人搶著包地,現在有些卻退包?

出現租地退包的現象,並不是現在的事兒,而是最近幾年在不少糧食產區不斷出現的情況,特別是華北黃淮地區,出現的比較多。和東北地區糧價上漲、種地效益預期增加從而提振租地積極性不同,華北黃淮一些地區退租之後再包地的情況出現的並不多。

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和種地收益偏低甚至下降有著直接關係。大家知道,隨著糧食“兩區”建設的推進,流轉土地種糧是主要方向,非糧化是控制比較嚴的。但是,最近幾年,隨著糧價水平的下跌,而種植成本卻不降反增,農民種糧的收益出現下降,一些種糧大戶因為難以承受虧損的壓力,出現了退包、甚至“跑路”的情況。

對比來看,最近糧食各品種的價格水平總體都呈現下降態勢,無論是口糧的小麥和稻穀,還是玉米、大豆等品種,相比著2015年度以前的年份,大多品種的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小麥和稻穀的託市收購價格為例,2019年國標三等小麥最低收購價1.12元/斤,國標三等早秈稻1.20元/斤、中晚秈稻1.26元/斤、粳稻1.30元/斤,而2015年國標三等小麥最低收購價1.18元/斤,國標三等早秈稻1.35元/斤、中晚秈稻1.38元/斤、粳稻1.55元/斤。而從種植成本來看,其實農民都有一本很清晰的帳,現在農藥、化肥、種子、柴油等的價格都高出前幾年不少,再加上人工成本也明顯增加,更加大了種糧大戶的成本壓力。

另外,針對種糧大戶的轉向補貼,這幾年也取消了;雖然國家相繼出臺了針對玉米、大豆和水稻的生產者補貼,但,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只針對東北三省一區,水稻也是範圍有限,華北黃淮地區除了有託市收購(力度在減弱)之外,生產者補貼尚未實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糧大戶的收益。


糧小咖


在農村,為什麼前幾年有人搶著包地,現在有些卻退包?這個問題,我有資格回答。因為我親戚朋友就在外邊包過地,結果無一例外忙活半年多還賠錢,那真是流汗還流淚。


首先說說我親哥和幾個朋友,去外地包地種藥材,慘敗而歸的故事。我們這是聞名遐邇的中藥材集散地,素有“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安國始生香”的美譽。但我們這長年種植中藥材,重茬嚴重,導致藥材產量和質量雙雙下降。一些藥材加工戶就組團,出去包地種植中藥材。

我哥和幾個朋友去的是任丘。哪裡工廠多,許多人都不種地,在工廠打工,把土地租給了種地大戶。我哥他們租的地其實是別人租的,又轉租出來的。租金每畝200元。猛一聽,地租真不貴。我們這地租都是七八百,好地塊有一千多的。我哥屁顛屁顛的就入了股,生怕晚了被拒之門外。


誰知到哪一看,才知上當。任丘那是鹽鹼地,而且水利條件不好。人家種地大戶都種的樹,可以套取國家補貼,我哥他們租的那地就是人家剛種上樹,讓他們在樹當裡套種藥材,人家省澆水施肥。

我哥他們去了5個人,每一個人先交了1萬元股金。其中一個人當場就不幹了。股金也不要了。因為都買好了化肥藥材種子及農機設備。我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種。因為水利條件不好,藥材出苗不好,長了好多雜草,大家都沒了信心。


後來又改種豆子,僱傭當地人打藥除草。總之到了秋天,我哥他們的收穫物都賣了每個人還虧了2萬元,這就是包地的血淚史。我哥說包地種地這段時間,就是給人家打工也能掙個兩三萬。包地出的力不小還賠了錢,你說何苦。

還有我表弟看別人種白朮發了財,也蠢蠢欲動,去安平哪裡包了二十多畝地種白朮。結果是白朮種子品種不好,產量極低,忙活了半年多,秋後一算賬,賠了一萬多。

包地種植賠錢的多,賺錢的少。究其原因很多,比如地租、人工費、化肥、農藥、種子、電費、採收費,都高漲。農產品價格卻低迷不起,有時還難以銷售。

總之這些年土地退包,原因就是種地掙不到錢!


安國依戀


這也是我的承包土地搞種植的一個真實的反映。我是在2014年~2017年承包了將近30畝地在農村老家搞種植大蒜,小麥,花生,玉米,朝天椒和紅薯的。(現在種植5畝地左右)主要考慮的是當時想通過種植大蒜進行創業的,畢竟大蒜是屬於經濟農作物如果說價格行情好的時候,每畝地的收益還是比較高的。

為什麼會選擇在2017年的時候退租土地呢?

真實的原因就是在2017年的時候大蒜的價格行情不是太好,況且在承包土地種地的這幾年大蒜的價格行情一直比較好,特別是2016年的時候價格行情達到了這幾年的最高點。這一年也是出現了一個名詞“蒜你狠”。所以那一年我種植了將近8畝地大蒜,也是我們這裡三里五村種植大蒜的大戶。當年每畝地大蒜的純收益在7000元左右。所以第一年靠種地創業取得了開門紅!


在2016年種植大蒜的時候我也是繼續的擴大了大蒜種植的規模,達到了將近20畝地。可以在2017年的時候大蒜的價格卻下降了很多,在大蒜收穫的時候每斤只有0.8--.1.0元每斤,當時也是把我給難住了。20畝地的大蒜我們雖然僱人刨大蒜但是我們夫妻兩個還是忙了將近一個半月,幸好的是在陽曆6月底的時候價格漲到了2.3元每斤,當時我也是趕緊把大蒜給出售了。每畝地賣了將近6000塊錢,也沒有虧本。所以在秋收以後我就直接把土地都退了。


豫東小農


前幾年我一直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確實出現了好多人流轉承包土地,小的百十畝,大的甚至出現了流轉上萬畝,一下子流轉了幾個村子的土地。土地的租金也被炒作提高了,有的連片地塊,租金能夠達到一千元一畝地,收的糧食都不夠租金的。

農村人口的減少,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到城市裡工作,種地出現人口不足,出現了落荒的局面發生。國際前幾年為了糧食的安全,也在大力的倡導土地流轉,有些個人和公司感覺發展了商機,大量的出現了土地流轉的局面。

這裡面有一些是真正的種植戶,為了擴大生產,一個人可以包個幾百畝地耕種,這是真正種地的,也懂怎麼種植,這幾年堅持下來,每年的收入也有盈利。

還有一些,只是看到國家的政策,以為這是個發財的機會,一下子流轉了幾千畝到上萬畝的土地。真正流轉過來,才發現人工管理成本,機械成本,生產資料成本,地租綜合算下來根本不盈利。地多了管理是個很大的問題,也是比很大的開支。導致很多流轉很多土地的出現裡面的虧損。

市場最終會慢慢篩選一些真正用心種植土地的大戶,這些人將會成為未來農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他們懂得種植技術,懂得各個方面減少層本的支出,最終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盈利空間。在農業上面想要出現暴利很難,需要一點點用心的經營。雖然糧食價格不高,也能夠有盈利。











鄉村文旅


現在種地的成本越來越大了,給你們例個清單看看唄,犁地(種之前或秋後成熟),化肥(還有農家肥的拉運),種子,播種,農藥,水電費(有些地方是靠水庫的雨水),水資源費,收割(如果是自己種人工費可以不算,如果大面積承包或租地種這些也是要花錢的)等這些都是要花錢的,現在的水是限制使用的,尤其是用水庫裡的水的地方,成本比井水只高不低,那些水管所的就是現實版的龍王爺,以前是吃拿卡要,現在雖然說這種現象少了,但人家的眼光也高了,還有生產隊隊長,雖然說現在政府給發工資,也是程度不同的挖空心思算計,真正為村民著想的沒有幾個。就以每畝小麥產量一千斤計算(旱勞保收)今年也就是一千二百元多到一千三百元吧,除去化肥約三百元,農藥約一百多元,種子二百多元,播種約一百元,水電費約一百元,犁地約一百元,收割約一百元,粗略一算也就是說成本約九百到一千不等,所以說呢,花這麼多成本也就是為了不餓肚子而已,如果想發家致富是絕對不可能的,除非你地裡種出金豆豆或者銀豆豆,這也正如古人的詩中所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如果你家中有多餘勞動力還好一點,留著老人種地帶孩子,年輕人出去掙點錢補貼家裡各項開支,也節省了糧食。到頭也就是糧倉裡比沒勞動力的稍微好點罷了,如此算來,就是大面積承包也就最多每畝賺二百元到三百元。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也就混了個餓不死。雖然說有糧食補貼,但那點也就是杯水車薪,現在也不交公糧了,不然荒置的土地會更多。有些承包商也是為那點補貼來的,如果天年好一點,第二年還勉強能種,如果收支差距太大,肯定不會再做這賠錢的營生。


涼州區互聯網服務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之前“包地”種錢,可是現在“包地”不種錢甚至賠錢了。所以很多人選擇“退地退包”,哪怕是自己當年提前付過的租金不要,也會選擇全身而退,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小。



為什麼會導致這種情況?主要還是有兩點原因,

第一,最近幾年我國的幾大糧食作物市場價格紛紛下調,直接導致土地流轉者的慢量收入直接下降。

就拿東北地區的土地流產過程中的大痘,或者是玉米種植而言,在2014年前後,國家對東北大豆實施4800元每噸標準的國儲收購,農民每畝大豆收入能夠達到七八百元左右,但是,隨著國家取消大豆國儲,在最近幾年,東北地區的大豆平均畝產值都在500塊錢而已。與此同時,玉米難逃這一魔咒,在2015年前後,東北地區玉米畝產值可以達到1300元甚至更高,而子近幾年大多都會徘徊在1000元左右。



第二,在糧食價格下降的同時,土地實際種植的種植成本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減少,反而有進一步的提高。

雖然這幾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確實下降了,但是國家為了保護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以及種植效益,還是為他們發放了生產著補貼,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補貼並沒有真正落到他們手中,這也就導致很多土地的實際種植者的真正收入大打折扣。 所以整體來說,在糧食價格日漸低迷且種植成本日益高企,且且種植成本日益高企且種植成本沒有得到國家給予的實際應該有實際種植者藍領取的糧食生產者補貼也沒有真正發放到位。這也是他們這些年全國很多地區出現土地棄耕或者是拋荒或者是撕毀合同的最主要原因。



你所謂的包地,其實就是前些年在農村地區比較火的一個詞彙“土地流轉”。在最近幾年土地流轉就是農村地區比較活躍的一個詞彙,但是整體來說熱度沒有之前那麼高了,而且全國很多地區也確實出現了退包或者是退地的情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最近幾年,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土地流轉的熱度明顯不及以往,甚至在不少種糧生產大縣還出現了土地輪包者棄耕,或者種糧大戶撕毀流轉合同的情況出現,不少農民朋友向我反映,自家的耕地,明明被別人簽署了長達五年甚至更長的轉包或者倫寶協議,但是還沒有到期限,土地的實際種植者也就是輪包者就已經跑路了……

而據來自全國媒體的報道發現,這種情況在全國來說並不是一個特例,而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而出現這種情況的背後,主要還是由於這幾年我國土地流轉以及進行糧食生產過程中種植收益不及預期所造成的,比如說在20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以前包一畝土地,即便是剔除包成本之後,每畝地還能賺取五六百塊錢,但是最近幾年不但沒有之前那麼賺錢,甚至還會,出現賠錢的情況,在這樣的條件下,很多原本指望土地輪包或者流轉來賺錢或者獲取比較可觀收益的土地種植戶而言,進行這樣的土地流轉已經沒有什麼必要了。


鍾情三農


在農村前幾年有人搶著包地,是因為農藥化肥,地膜,機耕費,人工費稍微低點,農民還承受的起。城市就業崗位少。外出務工人員相對較少,在家務農的人多,所以搶著包地。

然而現在呢?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劇,社會大發展,人人期盼進城,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醫療,交通,生活,就業樣樣佔優勢。農村年輕男女都逐年進城務工,餐飲,建築,家政,工廠,各種各樣,各行各業大量需要農民工,而且收入都比種地,包地強多了。誰還願意包地種?另外現在化肥農藥農資,機耕人工,啥啥都每年上漲,包地種是給別人打工,弄不好還得賠錢,出力不討好的事誰願意幹。

再看看農村,你找媳婦人家先問你城裡有房嗎?銀行有錢嗎?有小車嗎?問你包地了嗎?還包地呢?自己家那點地也是跑不出去,跑不動的人沒辦法才種,收多收少就那樣了,何談包地呢?





心繫農村538873358716


流轉土地的人經過幾年的拼搏,大多賠了夫人又折兵,不論是種植瓜菜、糧食還是其它農產品的,除去成本人工費,大部份都虧了本,都沒堅持到流轉期限,半途而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其它人就不敢再上了。部份拿到國家政策補貼的還有些在堅持,特別是流轉山林的,承包期基本都是在10年至30年之間,賺不賺錢現在還是未知數。

其實,土地並沒那麼可怕,也不見得處處有陷井。不論要發展什麼,都要先多考察一下市場,並且要多預判幾年的市場風險。不要抱著幾年就能富起來的心態去做,因為中國的農民已經做了幾千年了,現在也沒見幾個富起來的。象有些鋪天蓋地宣傳種植中藥材的,最好不要去碰,高價的買來種子,種不成功的註定虧了本,種成功的也不見得就賺錢。供應商賣完了種子,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回收的事也基本忘了,有些甚至巳人去樓空。市場上的商機是捕捉到的,不是大張旗鼓吹來的,物以稀為貴,產能過剩就會滯銷、停銷。

再過幾年,等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搞完了,我相信國家一定會把發展的重心偏向農業的,農業的經濟效益雖然很慢,但它是踏實的、穩定的,到那時,土地上肯定又是一翻新氣象。





農民長弓


1、有補貼

前些年,在鄉村不少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放棄在家務農,剩下一些老人小孩,這部分人沒有多大的勞動能力,就導致了農村大部分的土地擱置丟荒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國家開始大面積鼓勵流轉土地,把農民的手中的零散土地集中承包給大戶種植,而且承包有一定規模的種植戶,還會獲得國家發放的補貼。合理種植化,科學化,規模化種植,提高經濟效益。農民不但能夠拿到土地的租金,還能夠給這些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打工,從事農業生產工作,還能在家幹活,能夠獲得兩份收入,比自己種地還收入還高。

2、農村的發展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近年來物價上漲,農產品價格相應提高,也就意味著農民種地的成本會增加,但農民收入還是“靠天吃飯”。儘管一年四季在忙,結果帶來的收入低,要是遇上自然災害甚至還虧不少。虧了傷心難過,但還要生活。除了日常生活開銷外,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也不少,單靠種地真的很難維持。因此許多人寧願背井離鄉去城市打工謀取生活來源

3、亂投資

一些承包者對農業市場環境的不熟悉,導致盲目投資。稍有處理不當就會出現無錢可賺甚至賠本。還有一些承包者,覺得自己小規模種植時效益還行,然則大模規種植時,由於缺乏管理經驗,治理經驗,沒有找到合適的銷售道路,最後賺不到錢,導致會中途違約退包





巧夫9哥


誠然,關於您所描述的這種情況確實在最近幾年多有發生,而且已經成為我國農村地區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巨大難題,讓很多原本想大規模包地種糧的農民或者企業苦不堪言!
按照官方的說法,這種行為叫做“土地流轉合同期內違約”,也就是說,在按照規定的土地流轉合同期內沒有完全履約,轉而撕毀合同出現棄耕的情況發生。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管是對於原本土地的承包者還是土地的流轉者來說,可謂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而據筆者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最近幾年,我國幾大糧食作物紛紛進行收儲制度改革,直接導致糧食的市場價格和收儲價格和收儲價格和收儲價格,出現明顯下降,而最終導致,土地流轉者賣糧收入和種糧收入直接減少。
其次,由於我國目前的土地流轉規模和數量一直都比較低,所以無法通過大規模種植來實現種植成本的減少,中職中職生的擴大,所以導致很多通過土地流轉來種地的種糧大戶,最終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所以這也是導致他們很多人不願意再繼續種地,甚至寧願違約也不願再種地的根本原因。


糧食價格低迷,種糧大戶收入直接減少。
關注我國農業生產的朋友都應該知道,自從2014年以後,我國先後對大豆,玉米,稻穀,小麥這四大主糧作物的收儲度進行比較,大幅度的改革,其中具體體現就是下調這些糧食作物的收儲價格標準,並且最終延伸到市場購銷方面,導致這類糧食作物的市場價格整體下滑,以大豆為例,在2014年以前,其市場價格或收儲價格標準最高為4800元每噸,而經過一系列調整和政策變革之後,在2018年國產大豆市場均價只有,3500元每噸左右,每斤價格相差達七毛之多,這對於原本大洞無產就不高的國產大豆種植戶,特別是那些包地者而言,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
而諸如稻穀,小麥這樣的口糧作物,也沒有在我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實施收儲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倖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幾年,在華北,華南等很多糧食主產大省,也有很多原本種植效益比較好,種植收入比較高的種糧大戶分分落荒而逃,背後就是稻穀和小麥市場價格的不盡如人意。


種植成本高居不下,讓土地流轉者苦不堪言。
另外一方面在流轉過程中無法降低種植成本也是令很多種糧大戶選擇放棄的最主要原因,而這些成本中,地租成本,農資化肥以及農機械和人力成本可謂是最主要的構成部分,而其中地租成本的高居不下,甚至連年提高,也成為壓垮很多種糧大戶氣根的最後一根,也是最沉重的一棵稻草。
在五年前,在很多糧食出產省份每畝地的流轉成本大約在300到500元每畝左右,而到了現在,即便是在東北地區,動輒五百六百元每畝的流轉土地也屢見不鮮,所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壓縮了土地流轉者的種植收益。以前包地每畝能夠賺幾百塊錢,而現在每畝地甚至還要賠錢,所以很多人索性不再種地,哪怕提前繳納租金也不願意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