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甕灌蔬無便巧,華人德在當今書壇有些另類

書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分享和留言。


文 ‖ 郭名高


蘭亭獎評了四屆,華人德獲了四個大獎,這在中國書壇絕無僅有。盤點當代書法家,華人德是一個容易被遺忘的角色,梳理中國書法史,卻又離不開他。在我的眼裡,他的身上似乎隔了一層紗罩了一團霧,看也看不真切。那是一杆青竹麼?只管伸張自己的根與枝,盡情膨脹,卻未曾想,別人已佔領了太多的地盤,風光無限!

抱甕灌蔬無便巧,華人德在當今書壇有些另類


印象中,華人德的隸書只是片言隻語,多題在拓片上,清勁,舒朗,沉靜地線性裡旁逸斜出些金石氣,品之雅健,蒐羅一番,收穫寥落。我懷疑,他使書法迴歸了本真。炫技弄巧、搞大整新,以數量佔據受眾視覺與他全然絕緣,他以學者的身姿挺立於書壇,堅守自己的追求與理想。

漢隸崇尚正大氣象,華人德卻以自己的智慧詮釋著別樣的審美。他的隸書取法《張遷碑》、《石門頌》等諸多碑刻摩崖,又於《三老碑》中得其蕭散雅健,從《廣武將軍碑》得生動之姿,對南北朝墓誌的緊密也時有關照。欣賞他的隸書,初視不甚驚人,再觀又多餘味:結體收斂,沒有長槍大戟、談笑成功的豪邁,只是平靜地書寫,看得人心焦地那一種!我曾蒐集了他的視頻來看,的確不夠瀟灑。但我明白,這種境界出現在武俠劇中,或許只是那掃地的老和尚,看似庸碌無為,舉手抬足皆是功夫,他不時髦,但有智慧。正因如此,華人德作品的清新拙樸、字字珠璣,在技法層面上是學不來的。

抱甕灌蔬無便巧,華人德在當今書壇有些另類


華人德是個書法家,又是個學者。當我翻閱他的履歷,那個關於藝術的字眼顯得愈發燦爛高貴。他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期間成立北京大學書法社,擔任首任社長。 走上工作崗位後,又成立了滄浪書社,倡導書法的橫向交流,注重學術研究。華人德尊師重道,但絕不盲目跟進。文革期間,華人德在縣城工藝廠工作5年,與王能父先生朝夕相處,得其教誨多多。華人德的工作是給古字畫題款。王能父曾勸他師法文徵明,以書寫為業,字須雅俗共賞,不能一味高古。華人德沒有聽先生的話,繼續寫《石門頌》和北魏墓誌。當然,王能父也不作勉強,只是提醒他《石門頌》的結體鬆散,不易寫好;魏碑刀刻痕跡太顯露,太生硬,寫時切忌做作。恩師諄諄教誨,他擇其善者從之。在華人德看來,魏碑結構緊,寫漢隸何不摻用其法?

抱甕灌蔬無便巧,華人德在當今書壇有些另類


華人德的書學研究圍繞兩漢南北朝展開,後來,又將觸角延伸到清朝碑學。在這兩個階段,那是隸書的輝煌,由源及流,是一個學者的追問,觸及書法最深層的思考。他花了數年時間整理歷代筆記書論,出了兩本書。時人對此多不屑,他卻樂此不疲。或許,這樣的工作佔據了書法錘鍊的有效開展空間,卻在整理校對中,時刻聆聽先賢的經驗,而靈魂深處的碰撞是不可或缺。

閱讀華人德,我想起了毛竹。

庭院裡植了幾株毛竹,四年時間僅長了3公分,第五年,卻以每天30公分的速度瘋長,六週時間長到15米!最初的遲鈍只是根的延伸,毛竹用了四年,使根延伸了數百平米,那積聚的潛能總會爆發的 。可我看到更多的是急功近利者的揠苗助長! 書壇很亂,槍手不斷,為名求利,靜心面對古帖者已經不多!看那雨後春筍般的書法培訓,教會你的只是投機取巧,克隆複製!當代書壇,繁榮背後潛藏著太多的危機!

抱甕灌蔬無便巧,華人德在當今書壇有些另類


解讀華人德,我以為他有幾個方面值得後學借鑑:

一、書法是技術的,又是文化的。它的深入仰仗深厚的學識與不懈的錘鍊。在某種程度上,學問決定了方向與審美。腹有詩書氣自華,高貴的藝術從來都不是庸俗者的彼岸。

二、治學方式的系統性和同步性。華人德致力於兩漢南北朝書法史研究,其書法取向與此相合。書雖小道,要練好卻大為不易。研習書法是大儒先賢留給後學不二法門,切勿輕視了它。

三、藝術家的高貴。梳理中國藝術史,大凡有作為的書畫家,沒有哪一個在主見、執著、勤奮乃至抵抗誘惑方面有丁點缺失的!華人德的作品是對諸多品質的註解。據白謙慎講,他近些年作品賣得很好,人家蘿蔔快了不洗泥,他卻寫了一遍又一遍,滿意了才肯拿出來。翻閱華人德資料,1998年他被增補為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年後,又被聘為該校設計藝術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結合華先生最初的專業,還有目前教育系統的陳規濫調,能走到這個份上,期間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而藝術的深度,有賴於諸多相關學科的融通,華人德是個典範。

抱甕灌蔬無便巧,華人德在當今書壇有些另類


當然,從書法角度來講,一個藝術家能否得到廣泛關注,除了作品的高度,其數量的多寡也是至關重要的。華人德五十餘載 書法生涯,有記錄的個人展覽只有兩次,或在美國或在泰國,其受眾可想而知。事實上,展覽的數量既是對影響度的考核,亦是對作品存世量、精品多寡的檢閱。不知華先生於此有無深入的思考或長遠的打算?

想起華人德一首詩:

區區硯北一辛農,五十餘年情所鍾。

抱甕灌蔬無便巧,杖藜老圃看秋容。

願先生的高度能成為後學效法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