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圩乡贫困户家家都有致富产业

□ 本报记者 陈文圣 通讯员 黄德民

复工复产以来,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支书赵福祥每天忙得像个陀螺。

忙啥事哩?“卖青梅苗呗。订购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有时夜里快要睡着了,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把人吵醒。”赵福祥嘴上虽是这么说,可心里乐开了花,“目前,我们村合作社397户农户嫁接培育出来的50万株青梅苗基本卖完了,进账200多万元。”

“欢迎贝侬来榄圩,赏花吃果把歌唱。一唱二月梅花香,二唱四月南瓜红,三唱鸽子呱呱叫,人气财气都带旺……”赵福祥忍不住欢唱起来。

赵福祥的山歌,唱出了榄圩农村的喜人变化。

近年来,榄圩乡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做好“两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坚战”的部署,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渐摸索出一条“一村一品”“一长一短”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一村一品”,即山坡多的武姜、先力等村屯宜种果,地势平缓、交通方便的社区以及新球、上吉、荣圩等村屯宜种瓜类和甘蔗;“一长一短”,“长”是指产业周期2—3年的青梅、春砂仁等,“短”是指见效快的周期半年至一年的甘蔗、南瓜和鸽子等。

“榄圩乡实现了大新三个‘最多’:青梅种植面积最多,南瓜种植面积最多,鸽子养殖最多。”榄圩乡党委书记何志杰介绍说,“目前,榄圩乡贫困户家家都有致富产业,我们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脱贫的同时,还有长期增收的产业,确保脱贫后不返贫。”

统计数据显示:武姜村种植青梅6000亩,去年村民人均收入8300多元;榄圩社区种植甜南瓜4000亩,户均收入10000多元。

农村的日子日渐向好,不少外出务工的人员往回跑,留在家乡谋发展。

上姜屯贫困户赵福权返乡后的头一件事就是去学怎么种青梅,“看乡亲们种青梅都赚到了,我能不心急嘛!”

嫁接、剪枝、修形……起初,赵福权感觉有些吃力,好在村里专门组织技能培训,村民们也常互相交流学习,慢慢地,就上手了。今年,赵福权家种的20亩青梅挂满了果,他嫁接的5000多棵青梅苗收入2万多元,“今年卖了青梅,我也要买一辆小轿车!”

在大新县吉利旺皇鸽扶贫产业基地的辐射影响下,在深圳务工多年的潘忠飞返乡,成立榄圩乡皇鸽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36人,存栏肉鸽16万羽。

家住武姜村的农海峰2018年也选择了返乡。除了帮家人管理青梅,还养蜂。他负责养蜂,妻子则通过网络销售蜂蜜,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酸酸甜甜”。

在榄圩乡的带动下,截至目前,大新县累计种植青梅近4万亩,种植甜南瓜6000多亩。为了让群众吃上“定心丸”,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最近两年来,大新县先后引进了江西正邦集团原种猪繁育基地、中禾恒瑞集团万头母牛繁育基地、中鸽集团皇鸽养殖和深加工项目、安徽溜溜果园集团大新果品深加工项目……

“现在县里引进了青梅深加工项目,青梅销路完全有了保障。我们就认准了种植青梅,目前我们屯已种了100多亩,今年争取扩种400亩。”榄圩乡先力村六要屯屯长农海宁说。

农海宁还说,为了种植青梅,六要屯要把影响生态的400亩速丰桉树砍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