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作品欣賞

《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 張學勇

讀毛澤東的著作,在黨的宗旨上著墨,在黨的境界上落筆,當數《為人民服務》。

——題記

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提起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詳、背誦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篇文章的背後故事。讓我們沿著時間的長河溯流而上,從歷史深處去尋找答案。

在石家莊“中華老報館”,珍藏著一張泛黃陳舊的延安《解放日報》,報頭下方日期顯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這張報紙上,那篇著名的文章《為人民服務》在一版發表。更多的人正是通過它記住了張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輩幾代是佃戶。他出生7個月,母親因病無錢醫治離世,由么叔娘(嬸母)撫養,靠吃“千家飯”、穿“百家衣”長大;么叔娘(嬸母)為了讓他記住鄉親們的恩情,取名“思德”。張思德12歲始,給地主割草、放牛、擔水、掃院子,養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解放了張思德的家鄉。12月,18歲的張思德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


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總指揮徐向前率領部隊消滅了嘉陵江以東之敵,乘勝追擊。逃跑的殘敵拉走和破壞了江東船隻,妄圖依託嘉陵江天險阻止紅軍西進。一個漆黑夜晚,張思德憑著一身好水性,隻身泅水到對岸江邊,用鐮刀割斷纜繩,拖回了兩隻渡船,為強渡西征,立下了戰功。

長征途中,紅軍經過草地,以野菜充飢,每次挖野菜,張思德總要先嚐一嘗。一天中午,部隊在一片沼澤地休息,張思德和一名小戰士找野菜,來到一個水塘邊,小戰士驚喜地大叫:“班長,瞧,野蘿蔔!”張思德一看,水塘不遠處長著一簇簇、一叢叢肥嫩的野菜。飢腸轆轆的小戰士拔起來就吃,張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奪了回來,先放到自己嘴裡嚼了嚼,味道甜絲絲的。不一會兒,他肚子疼痛,直想嘔吐,對小戰士說:“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訴大家!”說完便失去知覺。“班長!班長!”小戰士大聲喊叫。戰友們聞聲而來,只見張思神志昏迷,連忙送往衛生所,經搶救才甦醒過來。

1936年10月,紅軍到達陝北。在一次戰鬥中,張思德衝鋒在前,右腿兩次負傷,強忍劇痛與敵拼殺,擊斃敵機槍手。他的英勇事蹟,在紅軍中廣為傳頌。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張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師開赴前線,他因傷病被編入留守處警衛連任副班長。張思德不顧自己的傷病,經常幫助醫務人員照顧傷病員,打水、掃地、打草鞋、刷便盆,把傷病員換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邊去洗乾淨。這年10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面對黨旗,他莊嚴宣誓:“我跟定黨,跟定毛主席革命到底,永不回頭!不怕吃苦,不怕犧牲,保守機密,遵守紀律,帶領群眾,堅決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一生!”

1941年冬,張思德與2名戰士從楊家嶺前往新安場,途過石砭,看到一輛小汽車陷入冰窟窿裡,他門立即跑去推車,只見車子後輪在冰上原地打轉,沒有向前挪動。張思德見狀,把鞋一脫,跳進冰窟窿裡,抱起石頭砸車輪前的冰坨子,又喊戰友搬來一些小石塊,墊在車輪下。司機發動車子,一轟油門,“咕咚”一聲,車子從冰窟中滾了出來。

這輛車是毛澤東乘坐的。毛澤東詢問後記下了張思德的名字,臨走時風趣地說:“小同志,你是路見不平奮力相助,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哩!”

1942年春,楊家嶺修建大禮堂。在上大梁時,工人們用木架子搭繩,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當大梁離地後,一頭被木架子頂在牆體上,另一頭對向另一邊的榫頭時,“嘎巴”一聲,支架的一根木杆斷了,整個架子晃動起來,粗大的木樑直往下落。在這岌岌可危之際,張思德飛身跨上架頂,用肩頭頂住大梁,避免了一場傷害,他自己卻受了傷。路過這裡的毛澤東發現了,便立即派人去請醫生,並吩咐把受傷的戰士抬到他的窯洞,毛澤東在觀察傷情時,認出了張思德,關切地說:“老朋友,是你呀,張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軍委警衛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備團,當了多年班長的張思德精簡為一名戰士,他愉快地服從了決定。教導員淳傑與他談心,張思德堅定地說:“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當班長是革命工作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1943年4月,張思德因表現出色,被調到中央警備團警衛隊內衛班,在毛澤東身邊當警衛員。張思德非常高興,暗下決心“好好當一名棗園哨兵!”當天,他就換了一身整潔的軍裝,與戰友一起為毛澤東站了第一班崗。


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張思德把全部心血用到照料主席的生活和警衛上。他通過細心觀察,很快地掌握了毛澤東的工作生活習慣。在執勤中,走路或做事情,儘量不發出一點響聲;給毛澤東送洗臉洗腳的熱水時,他都要親手試試冷熱合適了才端過去。每天一早起來,他輕手輕腳地把主席窯洞的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到窯洞附近走走看看,發現有早起覓食的雞狗,悄悄地把它們趕走;聽到鳥兒嘰喳,用小石頭向樹上擲,把鳥兒攆走;如果有人求見主席,只要情況不緊急,他就說明情況,讓首長們等一會兒再來。

毛澤東常走的路,只要有一點坑坑窪窪,他就鏟來黃土墊平、踩實。毛澤東外出,他提前把衝鋒槍和馬燈擦得亮亮的,提著水壺,早早地站在車邊。

毛澤東乘坐的轎車是愛國華僑陳嘉庚贈送的,車後有一個專供警衛員站立的踏板。每次出車,張思德“搶佔”這個位置。夏天,車後塵土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冬天,車後寒風凜冽,凍得手腳麻木。大家要換換他,他總是笑著說:“我喜歡冷風吹。”

1943年冬,延安天氣特別寒冷。按規定可以放下帽耳,但張思德執勤時從未放下,他說:“放下來聽覺就不靈了,有情況不能及時反應。”張思德寧讓耳朵長了凍瘡,臉凍得發紫發青,也不肯把帽耳放下來。

1944年7月,為解決中央機關和部隊冬季取暖,上級決定從警衛班抽人到安塞燒木炭。張思德主動請纓:“我是共產黨員,我燒過炭,有經驗。”領導同意了他的請求。張思德帶領4名戰士揹著行李,帶著工具來到安塞縣石峽峪村,根據山勢和青岡樹林的大小,選擇燒窯點。

“燒炭是為了戰勝敵人的封鎖,奪取抗戰勝利,我們一定要幹好,燒出更多更好的炭。”

為加快進度,張思德兵分兩路,一路負責挖窯,一路負責伐樹。他們早出晚歸,戴月披星,很快打出了兩孔炭窯。戰友們把青崗樹枝、樹幹背到窯前,張思德開始裝窯、點火。從早到晚,伐樹、打窯、燒火、出窯、捆紮、裝運,忙個不停。出炭是最緊張、最危險的環節,需要分秒必爭,時不我待。張思德每次都是爭先鑽進炭窯,以驚人的速度拖出木炭,一根一根往外送。僅一個月,就燒了5萬多斤優質木炭。


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9月5日,天下著蕭蕭秋雨,張思德和白滿倉、王玉森趕挖一孔新窯。張思德用小鐵鎬刨窯壁、窯頂,白滿倉用鍁把刨下來的土扔到窯外,王玉森在窯外剷土。中午時分,窯洞即將挖成。為了保證質量,張思德拿著小鐵鍬修整窯面,突然,窯頂傳來“咔咔”的聲音,接著從上面掉下幾塊碎土。在這生死關頭,張思德本可跳出窯口,他卻將生的希望送給了戰友,猛力將小白推出窯口,大喊一聲:“快出去,有危險!”只聽“轟隆”一聲,窯坍塌了,白滿倉在窯口被壓住半截身子,張思德卻被埋在窯裡邊。白滿倉大聲哭喊:“班長!班長!”撕心裂肺的哭喊聲穿過幽深的山谷,傳遍寂靜的山林。

周圍的人紛紛趕來,很快救出了白滿倉,白滿倉指著倒塌的窯:“張思德還在裡面,趕快救他。”大家不停地挖。只見張思德雙手握著小鐵鍬手柄,胸口壓在手柄上,一動不動。張思德就這樣地離開了世界,年僅29歲。

噩耗傳來,內衛班的戰士失聲痛哭。警衛隊隊長古遠興考慮到張思德曾是毛澤東的警衛員,決定把消息直接報告毛澤東,他走進主席的辦公室,見主席正全神貫注地批閱文件,幾次張口又止,最後才小聲的說了出來:“報告主席,張思德犧牲了。”

毛澤東聞訊後,驚訝地放下筆,雙手按著桌子站起來。聽完張思德犧牲的簡要經過,他沉痛地說:“前方打仗死人是沒辦法的,後方生產勞動死人不應該!”

毛澤東點燃一支菸,緩緩走到窗前,望著張思德犧牲的方向,“張思德現在在什麼地方?”古遠興報告說:“還壓在炭窯裡,正在組織人往外挖。”毛澤東聽了很生氣,說:“不行!要很快挖出來,要放哨看好。山裡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隊長就不要當了!”

說完,毛澤東又點燃一支菸,深深地吸了一口,數著指頭給古遠興明確指示:“第一,給張思德身上洗乾淨,換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運回延安;第三,要開個追悼會,我要去講話。”


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這天晚上,毛澤東在窯洞裡,揮毫潑墨,題寫輓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以寄託他對這位普通戰士的無限哀思。

9月8日下午2時,張思德同志追悼大會在鳳凰山腳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中央機關和中央警備團的幹部、戰士1000多人參加了追悼大會。會場的土臺上搭起了棚布,臺兩邊擺滿了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西北公校、警衛團等送來的花圈和戰士們採集來的一束束山花。臺上方掛著“追悼張思德同志”的橫幅,臺中央黨旗下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毛澤東題寫的 “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輓詞,掛在張思德的遺像旁邊。

一點多鐘,毛澤東頭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農、楊尚昆的陪同下,從棗園住處走出來。他腳步緩慢地走進會場,抬起他題字的花圈放到張思德的遺像前,默哀了許久。這時,許多戰士忍不住哭出聲來。

追悼會在陝北當地的嗩吶吹奏哀樂聲中開始,中央警備團團長兼政委吳烈宣佈向張思德遺像默哀三分鐘,警備團政治處主任張廷禎介紹張思德29年的生平事蹟後,毛澤東神情莊重地走到臨時搭建的小土墩上,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即興講話:“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毛澤東打著手勢接著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毛澤東的講話聲音洪亮,字字千鈞,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在場聆聽的人備受教育和啟發。會後,中央辦公廳秘書處速記室主任張樹德對演講的內容作了速記,秘書處秘書長陳伯達、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等人都做了認真記錄,他們一起參照記錄整理毛澤東的講話,形成文稿後,由胡喬木呈毛澤東審閱。

讓毛澤東沒有想到的是,秘書們不僅把他的講話整理成文稿,而且陳伯達認為講話很重要,對全黨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並建議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毛澤東說,這是即興講話,有感而發,想到哪裡就講到哪裡,就不要發表了吧。陳伯達說,這篇講話中的為人民服務主題思想,發表後會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澤東想到張思德身上體現的這種精神,是全黨的精神財富,在共產黨、人民軍隊,乃至人民中間,確實應該倡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於是他對陳伯達說,我看看再說。

夜晚,毛澤東處理完要事後,在油燈下把這份幾十頁的文稿看了一遍。記錄稿15000多字,太長了,如果發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體現,言簡意賅,讓人們都能看得懂。毛澤東決定修改壓縮、把講話中精華的東西提煉出來。他提起毛筆,對講話稿進行刪節。第一遍刪節後,文章剩了8000多字,還是覺得長;第二遍刪節到5000多字,仍覺得長;又繼續修改壓縮,直到第五遍壓縮到688個字(不含標點)時才覺得滿意。

秘書處擬製的文稿標題是“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覺得這個標題不能突出講話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筆,將原來的標題勾掉,揮毫書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作為標題。


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以“警備團追悼戰士張思德毛主席親致哀悼”為題,進行了報道,刊載了毛澤東講話的全文,並發表通訊介紹了張思德的生平和他的英雄事蹟。從此,“為人民服務”的聲音傳遍了延安,傳遍了陝甘寧邊區,傳遍了全國各解放區戰場。張思德的形象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了一種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

1953年,《為人民服務》正式成文,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後來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成為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和各族人民中的優秀兒女。

隨著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傳播和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已經成為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為人民服務》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的一面旗幟,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原著之一。

1996年,原總政治部將張思德畫像製作印發全軍,在連以上單位懸掛、張貼;2009年9月14日,張思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012年8月,《為人民服務》被評為“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張學勇:《為人民服務》的背後故事

張學勇,安徽蕭縣人,26載軍旅歲月,曾任團、師、軍級單位宣傳幹事,處長等職。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發表作品千餘篇。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徵文比賽二等獎,《人民日報》社徵文比賽三等獎。作品入選國家《國防行政執法淺說》、總政治部《演講稿薈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防大家談》等書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記》《軍旅歲月》。轉業到地方後,痴情碼字,筆耕不輟,“知天命”更“知不足”,寫作之於我,永遠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