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前幾天,兒子的語文作業是:看“方方日記”,寫一篇自己的感想,我不僅也感了興趣,搜來看看,想著也寫一篇。

只是兒子的作業是硬性規定,而我,卻到現在都沒有成文。

很多想法不知道要如何表達,總感覺這麼說不太合適,那樣說也不太對頭。

直到昨天,看到那篇“一個高中生給方方的信”,粗略看了一遍,發現有些話就是我想說但是表達不出來的那種意思,比如看一個小視頻,怒了,如果看到完整的,就哭了;又比如,任何政權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些真實不是什麼場合都能說;比如人最困難的時候,需要的是堅持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信心。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過了不久,我的好友留言,表示反對,“說方方片面,寫信者又何嘗不是。滿堂皆是歌頌者,社會又怎能進步。何況,不過是視角不同。她也不盡然全是揭露陰暗。這封信,不回應是不屑一顧,回應是斤斤計較,皆是錯。池莉也是武漢人,人家為何全體失聲?總需要有人敢怒敢言做個憤青。許是性格使然。一個毛頭小子,活到現在連感恩一詞竟然都是從短視頻中感悟到的,先別忙著說別人,先把飯給你媽做好吧”。

看到她的回答時,我正在開車等紅燈的間隙,我不禁腦補了好友寫下那段話時的“義憤填膺”,然後發了個“露齒笑”的表情。

她後來又有點不好意思,說“好像是我們倆第一次就某事有不一致的態度”,怕我生氣或者不高興。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其實,我又怎麼會生氣不開心呢,想想,我早已過了那麼容易爭執和懊惱的年紀,我承認,我再不是“憤青”,連“文青”都算不上,怎會為了別人與自己有不同意見,或為別人不贊同自己想法而生氣。

我覺得,接受面對自己面臨的現狀,好好過好自己的日子,有時間再回顧下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別人的一言一行早已影響不了我。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我們雖然春節被“禁足”快兩個月,可是生活有保障,有水有電,有吃有喝,不用“逆行”,不用擔心基本生活,我們坐在舒適的房間,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來“指責”政府或者“指點”江山。

相比在疫情中心的人們,我們所有的抱怨和焦躁都不值一提。

但是設想一下,假如我也如方方一樣,被困在武漢,看到很多以前從沒看到過的場景,也許,我比她寫得還要觸目、還要憤慨。

事實是,我們,沒有那麼切身的感受,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透過手機屏幕、通過電視鏡頭、通過段段文字來感知武漢,我們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武漢,都是自己想看到的武漢。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疫情一開始,我曾經看過一篇武漢普通人的生活記錄,比方方日記更觸目驚心,女孩一夜長大,失去母親,父親哥哥被隔離,她來回奔波,卻最終沒有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潸然淚下。

但是後來,我有意避開這樣的話題、這樣的視角,我知道我要有意避開慘烈、苦痛,我要轉移視線,不想被武漢人的真實遭遇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後來偶爾看過幾篇,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人間慘劇,每次都只是草草看過,我相信武漢不僅僅是“新聞聯播”裡的美好,不僅僅只是希望和感恩,但是,我們瞭解知曉了美好與醜陋、希望與絕望,知道就好,不要添亂。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更何況,我從來不認為,這個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事都是綜合的立體的,寫小說描寫人物不能“扁平化”,要有立體角度,這個角度,他是十惡不赦的壞人;換個鏡頭,他又是溫情脈脈的父親,這樣的作品才更可信、更有人看,更何況真實世界。

我贊同的是文章的幾個論點,並不是完全贊同這篇文章,更沒有反對打擊方方的意思,而且文章的措辭、舉例,也並不像一個高中生所為,比如,為了說明“有些真實不是什麼場合都能說的”而舉的例子,這是一個高中生能想得出來的嗎?

對於好友的反駁,我內心根本沒有任何不高興,我接受跟我不同觀點的人,更何況在這件事上,我也搖擺不定,肯定了高中生,我也並不反對方方。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今天有空細細讀來,才發現,信中還有些說法,我根本不苟同,比如作家的含義,作家應有的激勵人、鼓舞人的使命;比如把她與魯迅相比;比如說她把“羞愧事”拿到大街上吆喝,說她忘了初心;比如“吃人飯,要說人話,端別人碗,要服人管”……

疫情面前,很多人的文字,展現了武漢的世間百態,只是有的人,沒有方方的影響那麼大而已。

認真看了回應,更贊同方方多一點。

回應的首句是:孩子,你的疑惑遲早會得到解答。而那個答案,是你自己給自己的。

是的,一個人的信念,都是他自己內心對客觀世界的看法,每個人都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來的主觀世界裡,信念看法都是他自己形成的。

當然其中一定會有教育者的思想觀點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疑惑、答案,最終也要靠他自己去說服自己。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文章開頭還是她對於疫情的觀點:1、追責。各自的責任,各自承擔。2、建議一:醫院的建築有問題。建議二,要麼改下兩會時間,要麼改掉陋習。

回應中提到:信中有很多漏洞,不像一個十六歲高中生所寫,這點我有同感。

她選了一首白樺的《我也有過你們這樣的青春》,


“我也有過你們這樣的青春,那時的我們就像今天的你們。”

十年,或是二十年後,有一天,你會想起來,哦,我那時好幼稚好下作呀。因為那時的你,可能已是一個全新的你。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高中生寫給方方的信”後……

更著重闡述的是“獨立思考”,她講她自己的經歷,從11-21歲,她受到的教育,以及上了大學以後,她自己和自己鬥爭了很多年,直到她慢慢學會獨立思考,這些,都要建立在自己的成長經歷、閱歷與願意反省調整進步的基礎上。

的確,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看待我們的國家,怎麼看待這場疫情中國家的表現,答案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他想看到的那部分。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讓一個“高中生”來代表,這個“高中生”不是普遍大眾,更不是大多數高中生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