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認為高句麗是韓國文明還是中國文明呢?

道友死我不死的貧道


首先,我們要知道高句麗是什麼。

它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七世紀存在於我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政權。



而此時,韓國的祖先仍是朝鮮半島的三韓部落(馬韓,辰韓,弁韓)

並非已經建立了的高句麗王朝

再說說語言

高句麗的語言是高句麗語,並非韓語。

主體民族則是濊貊和扶余人,韓國人的祖先頂多算是部分移民。

而就算是移民,也只是小部分

在高句麗,除了扶余人外,主要還有靺羯人,滿人,契丹人和漢人。

三韓人只是少數。

那問題來了

為什麼韓國要認高句麗為祖先

其主要還是為了給自己的歷史多“延長”一段歲月。

在高句麗時期,韓國還處在部落時期,並未完全開化。

只要認了高句麗為祖先,韓國的封建王朝又可以再延長近800年。

要知道這個韓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弱於中國

硬生生的檀君這個神話人物成為真實的歷史人物,還硬讓他活了上千年。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至於國際上對於高句麗的研究。

除了韓國外,國際普遍把高句麗當做一個早已消亡的國家進行研究。


新人馬賽克


高句(gōu)麗(lí)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中國及韓國、朝鮮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專業研究高句麗史、民族邊疆史的歷史學家耿鐵華先生的《中國高句麗史》、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都指出高句麗有60萬軍隊。

韓國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簡稱“韓國”(South Korea)。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佔朝鮮半島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韓民族,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147萬。首都為首爾。
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
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光復取得獨立。1948年8月和9月,依北緯38度線,朝鮮半島南北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1953年7月27日依朝鮮停戰協定,朝韓雙方停戰。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創造了被稱為“漢江奇蹟”的經濟高速增長期,並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

韓國 (中國明朝藩國)

韓國,為明朝在西北分封的藩國,始祖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

韓憲王朱松(1380年6月26日—1407年11月19日),明太祖朱元璋庶二十子,母周妃,與岷莊王朱楩同母,王妃馮氏。朱松為人謹慎,英敏聰穎,通曉古今,無大功大過。朱松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韓王,但他尚未就藩,就在永樂五年(1407年)去世,享年28歲。

韓恭王朱衝(1397—1440),韓憲王朱松嫡一子,明仁宗朱高熾堂弟。永樂九年(1411年)襲封韓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就藩甘肅平涼府,正統五年(1440年)去世。
韓王家族以“衝範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20字為派語。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陷平涼,末代韓王朱覃被俘,韓藩家族消亡。

韓國 (西周諸侯國)

韓國(西周初年―前757年),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始封君是周武王之子,疆域在今陝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東北一帶。 [1] 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被晉國所滅。


韓國 (戰國七雄之一)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美國人說高句麗屬於中國,韓國曆史專家不幹了

對於歷史,絕大部分國家那都是十分尊重的,因為只有知道歷史,才能銘記經驗教訓,才能不斷進步,而歷史那是要基於古代真實事件的記載,不是憑空的捏造。因此,才有了那麼多研究歷史的專家,而美國CRS歷史專家研究很肯定的認為:“高句麗那是唐朝的地方政權”。這意思也就是說高句麗那是屬於中國古代歷史一部分的。但是這個報告出來後,韓國曆史專家卻炸鍋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從正史記載和國際社會研究的結果來看,朝鮮半島最早的政權就是中國周朝初年,被周天子分封到此地的箕子,箕子那是商紂王的叔叔,因為不屈服於周王朝的統治,因此,率領商朝的遺老遺少,遷移到了現在朝鮮半島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鮮。

連英國劍橋大學的中國史也說“韓國起源於箕子,箕子帶來了中國的文明”。這是被廣泛接受的事情。而此後,朝鮮半島的歷史,從來沒有超過半島的範圍。而上文提到的這個高句麗,那是隋唐時期,存在於我國東北地區的政權。

這裡介紹下高句麗,大約是西漢末年,我國東北的扶余族王子高朱蒙因為國內政治鬥爭失敗,逃到了大漢的東北高句麗縣,建立了一個小國,高句麗國。這個國家起初也就是一個縣的範圍,但是,漢朝末年,長期的社會動盪,中原王朝自顧不暇,無力管控東北,因此這個高句麗國趁機發展。

逐步做大,到隋唐時期,不斷蠶食,幾乎佔據整個東北地區,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是失敗而回,勢力很強大,但是最後還是被大唐所滅。可以說這個高句麗是扶余人建立的,跟朝鮮那不是一個民族,可以說跟韓國八竿子打不著。那麼為啥韓國人會如此緊張呢?

這主要是現代韓國善於拿來主義,因為高句麗,跟後來朝鮮半島南部的高麗就差一個字,因此,在清朝末年,大韓帝國建立後,極度想擺脫與中國古代的關係,不承認是我們的幾千年藩屬,而且將歷史改的是亂七八糟。

不僅起源從箕子改成了所謂活了1908歲的檀君,國土面積從朝鮮半島彈丸之地,也改成了古代佔據歐亞大陸。而因為這個高句麗,古代領土範圍廣大,佔據整個東北。再加上,其曾經打敗過隋王朝三次進攻,還打敗過大唐王朝,在韓國人眼裡,這也牛過,因此直接拿過來當自己的祖先。

宣稱這個扶余人建立的高句麗是韓國的古代祖先,以此為藉口,向大清索要150萬領土的東北,可謂本來就是居心叵測。而二戰後,韓國繼續沿用這個歷史,在教科書中都將高句麗寫成自己的祖先,強行認祖歸宗,甚至還拍了很多的影視作品,來誇讚高句麗的偉大。

因此,美國人說高句麗是唐朝的地方政權,這些韓國曆史專家當然炸鍋了。值得指出的是,雖然韓國的歷史隨意瞎寫,但是國際史學界都不認,仍然以現在東亞歷史記載為主。

高句麗到底是中國的歷史還是韓國的歷史

在過去的很長時期裡,由於中國學術界對高句麗的歷史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而將高句麗與三韓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麗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麗被不少中國學者誤認為是韓國古代國家。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學者對高句麗歷史研究的深入,中國史學界意識到了這一嚴重歷史判斷錯誤。為糾正這一錯誤,現在中國史學界已出版了大量有關高句麗的歷史專著。如劉子敏先生的《高句麗歷史研究》、耿鐵華先生的《中國高句麗史》、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國高句麗歷史叢論》、《中國高句麗歷史續論》、楊軍先生的《高句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和演變》等等。在中國史學界,“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與位於現在韓半島上的王氏高麗(建立於公元918年)是兩個除了名稱,在主體民族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區別的國家”的歷史觀點已成為共識。但是,韓國的學者對此持有異議。韓國曆史學者多認為高句麗只屬於本國曆史與中國無關,他們認為高句麗人創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曾建立了與古代中國平起平坐的大帝國。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國所著的《高句麗帝國史》與申瀅植所著的《高句麗史》。由於韓國學者在解讀完全由漢語寫成的古代史料時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中韓在高句麗歷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著一定的難度。朝韓歷史學者的主要問題是對史料存在著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傾向。對於古代史書中能彰顯高句麗“獨立性”的歷史素材就大加凸顯,而對於能說明高句麗與中原在政治、文化、經濟上的聯繫的史料就刻意忽視。應該指出,在韓半島歷史學者中,這一現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國學者在高句麗歷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則是“象牙塔主義”。滿足於在小圈子內取得的成績,沒有動力和意願主動向大眾展示學界已有的最新高句麗歷史研究成果,從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關高句麗的歷史認識沒有在更大範圍內得到應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眾的歷史認識錯誤。中韓對高句麗歷史認識的分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應該要求任何一方屈已從人。而應該本著真理越辯越明的觀點加強交流,以爭取早日解決這一學術上的分歧。這一問題,只有通過學術交流而非任何其他的途徑來解決。考察高句麗的歷史就必須瞭解韓半島國家與民族的形成時間。中國的學者們多認為韓半島最早的國家是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箕氏朝鮮,而韓、朝學者多認為韓半島最早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1世紀~公元前24世紀的檀君朝鮮,而朝鮮學者依據“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將此時間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實際上,由於將神話中的“檀君”作為信史的歷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虛妄性,朝、韓歷史學家的主張是難以成立的。具體原因我們將在對“檀君”這一詞條的解釋中予以闡述。中國的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箕氏朝鮮與衛氏朝鮮是韓半島上最初形成的國家,而這兩個古國是屬於中華古代封國的性質。也有中國學者在最近出版的《東亞史》一書中認為,在高句麗、百濟、新羅之前曾存在於韓半島上的箕氏朝鮮、衛氏朝鮮、辰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更接近於邑落聯盟體系。半島上的百濟與新羅以及其鄰近的高句麗才是在這一地區最初形成的國家(均為在公元2、3世紀前後)。高句麗在政權建立後雖然很早就有了王,但這個王,在早期與隨時面臨罷免甚至被殺的扶余人的王類似,不是真正的國家君主。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西漢時期的高句麗還是隸屬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的一個部族,由“高句麗令主其名籍”(《三國志》卷30《高句麗傳》),而且從玄菟郡領取作為中國地方官應有的按品級的官服。高句麗政權的高官號“主簿”,正是中國縣級官員的稱號,也證明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地方政權而存在,是中國漢朝在東北地區的基層行政組織。高句麗祠“靈星”,是因為執行西漢政府“郡國縣立靈星祠”(《史記.封禪書》)的規定,充分體現其作為基層組織的性質。可知在當時,高句麗與真正的國家相去甚遠。魏晉以後,借中原戰亂之機,高句麗的勢力迅速發展。而其作為一個政權與中原政權發生的最早的大規模衝突是在三國時期的毋丘儉之役。此時的高句麗已經進入國家形態。由此可以知道,高句麗國家的形成應該是東漢末期的事(約為公元2、3世紀之間)。另外,最初的高句麗國家的統治中心在今天中國吉林省的集安與遼寧省的桓仁一帶,與韓半島的關係不大。高句麗由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統治下的部族向國家過渡,與高句麗的勢力進入韓半島,大約都是在公元2世紀(韓半島上正式形成國家也不早於公元2世紀,詳細內容見本文後附《中國與韓半島的早期關係》)。可以肯定的是,高句麗由前國家形態向國家過渡的過程至公元3世紀已基本完成。高句麗因先後受到曹魏與前燕的連續打擊,西向發展受阻,於是轉而向韓半島北部拓展,逐漸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設立的郡縣(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設立樂浪、真番、臨屯、玄菟等四郡以後,韓半島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國設立的郡縣的統治區)。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以後,高句麗長期與百濟、新羅爭奪領土。由於統治層採取了較為正確的戰略(在高句麗發展的後期,其統治中心進入韓半島後,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朝貢關係不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強。從而得以集中實力打擊其在半島上的敵人),高句麗由是逐漸強盛,蠶食了中原王朝在東北及半島上的郡縣統治區,最終成為西至今中國吉林、遼寧兩省東部,東達韓半島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區域強國。據日本學者田中俊明的統計,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麗向中原歷代王朝朝貢總計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時間裡,朝貢僅有17次,平均23年才發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貢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高句麗的歷史前期,其隸屬於漢王朝的隸屬性十分強,並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貢,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備這樣的資格。而在東漢末年以後,中原處於分裂中,此時高句麗政權已初具規模,但中原的混亂使其沒有朝貢的具體對象而不需要經常性的朝貢。後期由於北魏這樣的北方中原強大政權的建立,出於政治與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麗遂大大增加了朝貢的頻率與次數。)雖然高句麗內部政治組織在向國家演進,但在其步入國家之初,其性質卻仍是中國地方行政組織。從南北朝至隋唐,中國曆代王朝對高句麗的封號總是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就可以證明這一點。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前燕就已經封高句麗王為營州刺史。自此之後,歷代高句麗王一直承襲著都督營州諸軍事、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都督遼海諸軍事等具有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自435年以後,歷代高句麗王還經常帶有領護東夷中郎將、領護東夷校尉的頭銜,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轄東北各少數民族的權力。這一切,都明顯反映著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組織的特性。此時的高句麗絕不是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隨著高句麗國家的發展與成熟,高句麗作為中國的地方政權,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中央王朝對高句麗政權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自6世紀末期開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麗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而是改授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等散官與勳官,這表明中國中央王朝對作為其地方政權的高句麗的獨立傾向十分不滿,已開始不再授予其管轄東北各地的權力。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這種矛盾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隋唐徵高句麗,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試圖獨立的地方政權的征討,是古代中國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鬥爭,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侵略戰爭。韓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與高句麗之間長期混戰,相互之間的疆域伸縮變化也比較大。唐王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在百濟故地設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設安東都護府,並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最終確立了在這一時期中國對韓半島的羈縻統治體系。[朝韓觀點](1)高句麗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鮮人的主要來源之一。高句麗(卒本扶余)和百濟(南扶余)都是扶餘國的延續。高句麗被滅之後,其主要居民成為新羅和渤海國居民。而渤海國在被契丹滅之後,其居民大多遷移到王氏高麗。(注:戰爭中軍隊與平民是不同的。新羅滅高句麗後,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平民大多是留在朝鮮半島的。)在王氏高麗建立以前,新羅貴族弓裔曾要復興高句麗並建立後高句麗。可見新羅人和王氏高麗人都認為他們與高句麗屬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並都用高麗命名自己的王朝。[中國觀點]扶余人構成了高句麗及百濟的王室。而高句麗下層則包括了當時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多個不同部族實體。與韓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差異很大。至於,渤海國居民“大多”被遷移到王氏高麗的斷言則並非歷史事實。渤海國民留在當地及掠入契丹並融入中國的人口數遠大於逃入王氏高麗的人口。中國學者已寫有多篇論文論述這一問題。(2) 高句麗國曾立國700餘年,而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延續這麼長時間。其獨立性是很明顯的。如果高句麗僅僅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權,唐朝就不會幫新羅佔領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領土,並讓高句麗人在中國東北部建立渤海國。[中國觀點]韓國人很為高句麗的歷史延續而自豪。而作為中國人來看高句麗歷史,通常只是將其作為國家歷史的一小部分,而並不為其感到激動。中國人認為,高句麗國家規模較小,政治控制比較容易的是高句麗立國延續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而韓國人由於普遍缺乏宏觀歷史視野,所以對一特點顯然認識不足。要知道中國早期的朝代周代立國800年,延續時間比高句麗更長。西漢與東漢合計也有四百多年,而在國家規模上,周朝已是高句麗的五到十倍,漢朝則是一個東西跨度萬里的帝國,國家規模大約為高句麗政權的七十倍。這與高句麗偏安一隅,割據700年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所以用高句麗的延續時間來證明其獨立性是很不合理的。(3)統治者姓氏和民族的更替不能作為朝代更替繼承的標準。有鮮卑族血統的楊氏隋朝和李氏唐朝被漢族趙氏的宋朝所取替。這被中國人認為是朝代繼承。高句麗被新羅,王氏高麗取替也是同樣的繼承關係。(注:這種繼承關係是指對朝鮮半島霸主地位的繼承。)[中國觀點]統治者的姓氏和民族更替當然不能作為朝代更替繼承的標準。問題是王氏高麗時期的人也不認為王氏高麗是繼承的高句麗。在金富軾的《三國史記》中,我們無論是在該書的體例編排,還是內容的詳略程度上都可以瞭解到王氏高麗人是以新羅為正統的。韓國古代歷史學者的金富軾並不認為王氏高麗是高句麗的繼承者。王氏高麗時期的作家崔瀣在其《東人文序》裡說的:“東方遠自箕子始受封於周,人知有中國之尊。在昔新羅全盛時,恆遣子弟於唐,置‘宿衛院’以隸業焉。故唐進士有‘賓貢’科,傍無闋名。以逮神聖開國,三韓歸一,衣冠典禮襲新羅之舊。傳之十六七王,世修仁義,益慕華風。西朝於宋,北是遼、金。薰陶漸漬,人才日盛,粲然文章,鹹有可觀者焉。([韓]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第三卷,漢城市,1990年,第27頁;崔瀣傳在《高麗史》109卷,列傳22)崔瀣作為新羅大儒崔致遠之後,由於家學淵源,其對文物制度的改換應是相當的瞭解的。他認為王氏高麗是新羅的直接繼承者,正向我們清楚的說明後人們確實是把高句麗與(王氏)高麗混為一團而忽視了新羅才是王氏高麗的前身。王氏高麗與高氏高麗在領土範圍與人民民族構成上均有重大差異,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王氏高麗以高麗為名體現了王健意圖利用中國處於五代短暫分裂的狀態而北進侵入中國領土的野心。而這一野心隨著宋的統一及遼的強大而告終。(4)部分高句麗領土位於目前中國境內,並不能說其只是中國的歷史。中國東北在歷史上主要為少數民族所統治。漢人統治甚弱。況且部分高句麗領土位於朝鮮半島。[中國觀點]事實上,沒有中國學者說高句麗只屬於中國歷史。反到是韓國企圖排他性的繼承高句麗所有的歷史遺產。韓國人一再強調“中國東北在歷史上主要為少數民族所統治。漢人統治甚弱。”無非是要割裂中國東北與母體的歷史聯繫。本人曾閱讀過多部韓國曆史學家的歷史著作,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認為“中國”只與漢族相關。而並不把少數民族當作中國人。他們的觀點是非常荒謬的。因為今天的漢族正是吸收了“中國東北在歷史上主要為少數民族所統治”,這一韓國式論斷中的“少數民族”而形成的。所謂“歷史上統治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包括了渤海人(韓國人認為渤海國人主要逃入朝鮮半島毫無根據)、遼(契丹人),金(女真人)”,而清代統治東北地區的滿族,在當代更是已完全融入中華文化的中國公民。這一切事實都無可質疑的說明了中國對高句麗歷史享有合理的歷史權益。高句麗歷史由中、朝、韓共同享有是可以的,而來自韓國的任何企圖從中國歷史中割裂高句麗史而進行排他性佔有的企圖都是荒唐的。(5) 朝鮮許多王朝和國家,比如新羅,王氏高麗, 李氏朝鮮都曾被中國中央封建統治階級冊封。這並不代表他們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觀點]這種看法是對歷史事實的混淆。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雖被冊封,但並未象高句麗那樣在古代被中、韓滅亡與吸收。他們現在當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古代的某一特定時間曾接受中國的管轄則不可否認),而高句麗屬於一個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滅亡的古國,他的歷史遺產,包括人口與領土與古蹟已分別被現代中、朝兩國繼承與接收。所以高句麗當然是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組成部分。同理,朝鮮也可以認為高句麗是朝鮮古代歷史與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我們必須提醒那些朝鮮民族主義者,你們應該正視中原古代文化對你們民族的影響。你們割裂歷史,用這個古國的歷史文化來強調本民族的偉大是不理性的。而認為自己古代文化與中國無關的看法更是自欺欺人的一種逃避。在古代文化上,你們的祖先,包括一部分高句麗人都從中華文明中獲益甚多,承認這一點,並不會影響你們民族今天的獨立與發展。相反,會成為與中國友好相處的基礎。(6)高句麗民俗和文化與朝鮮人相似。[中國觀點]我們要明確一點,即,相似並不等於相同。今天的韓國人、中國人在物質文化上都已經西方化,韓國更是亞洲最大的***國家。難道我們要說韓國人與歐洲人文化相似,所以韓國人繼承了歐洲人?這當然是不合理的,這些文化的相似現象,只是說明了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人類的文化是在迅速傳播中並且互相影響著的。高句麗的歷史是很明確的,它是一個滅亡了的古國,其人民被中、韓古代國家吸收了。所以在朝鮮或韓國保留了與高句麗人相似的生活習俗是可以理解的。新羅人源於韓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而高句麗人起源於東北地區的穢貊人,他們或許有種族上的聯繫,但起初只是各自在隔絕的地理空間發展著,肯定並非同一民族。高句麗被列入韓國曆史體系源於韓國古代歷史學者金富軾編寫的《三國史記》。從《三國史記》中我們可以知道,作為新羅直接繼承者的王氏高麗人並未自居高句麗後人。金富軾將高句麗作為“海東三國”與新羅、百濟同列一書。而“海東三國”這一劃分,就和現在我們所說的“東亞國家”,“歐洲國家”,“遠東諸國”是同一類型的提法。其中並不包含有同種族,同文化,同語言,同國家的價值判斷與暗示。(7) 中國的三皇五帝以及夏朝都是傳說。對檀君朝鮮真實性的攻擊是不應該的。[中國觀點]檀君朝鮮的真實性毫無歷史遺蹟作為支撐和證明。在中國境內現在已發現了大量夏朝同時期以二里頭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古蹟。即使不談夏朝,開始於公元前16世紀的中國商代文明的遺蹟、文物、文字資料都是非常豐富的。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僅僅用一個神話來證明自己歷史的悠久和民族的偉大。而朝鮮人證明自己歷史悠久和偉大的卻只有一個出現在公元12世紀的檀君神話。(8) 中國以前一直認為高句麗是朝鮮三國之一。這也是世界學術界的共識。東北工程是利用學術搞政治。擔心南北朝鮮統一後, 韓國會提出領土要求。[中國觀點]學術研究的深入會帶來對歷史的不同看法。世界學術界並未形成高句麗“僅僅”屬於韓國曆史這樣的共識。如果真有這樣的共識,那麼一定會有一系列的英文論文來論證這一點。我們很樂意見到韓國曆史學界提供這樣的論文資料。中國對東北領土的主權是歷史形成並完全符合國際法的。所以中國人根本不會擔心一個歷史上的古國的歷史歸屬會帶來失去領土的後果。這種邏輯是可笑的。在當代,任何領土主權的變更都只能是戰爭的結果。高句麗滅亡後250年,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國,史稱王氏高麗,朝鮮王氏高麗王朝源名於高句驪,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領土95%以上不重合,語言不同,歷史年代跨度過大(超過250年的差距),這是研究高句麗歷史必須嚴正注意的問題。所以,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地方政權。對於歷史不能模糊,這也是防止韓國極端民族主義者覬覦我國東北領土的證據之一,不可偏謬。


沙麓書院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高句麗地理位置特殊,國土橫跨中國、韓國及朝鮮。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松花江流域。由於高句麗早中期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都在中國鴨綠江、渾江流域,而且高句麗的開國君主朱蒙是遼寧新賓人,毋庸置疑,高句麗是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只是疆域全盛時擴張到朝鮮半島中南部,後期遷都朝鮮平壤,而且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是中國的一項世界文化遺產。






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南)建國,故稱高句麗。公元5世紀後,高句麗被普遍簡稱為“高麗”,其君主也被中國皇帝冊封為“高麗王”。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句麗滅亡200多年後朝鮮半島出現的王氏高麗並非其繼承國。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唐朝初期,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西漢末年至唐總章元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將近七個世紀的時間裡,生活在祖國東北的穢貊族支系高句麗人,在鴨綠江中下游和渾江流域一帶建立了高句麗王國。這個王國中、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城——國內城和丸都城,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集安縣城和縣城北的丸都山城。





高句麗政權始於公元前37年,止於公元668年,公元3年遷都至國內城 (今吉林集安),後遷都至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427年再遷都至平壤。桓仁與集安是高句麗政權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在,累計共465年,是高句麗文化遺產分佈最集中的地區,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於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和遼寧省桓仁縣。







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位於吉林省集安市,是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除此之外還有遼東城、建安城、新城、安市城等城池,其遺址均在遼寧省境內。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位於集安市的高句麗古蹟,是高句麗王朝的遺蹟。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佈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高句麗王陵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鄉,是高句麗第19代永樂太王談德的王陵,是高句麗文化的重要遺存。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 1-5 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在東北亞地區中世紀世代城址中,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築的傑作。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猶存、氣勢磅礴。它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絢麗的高句麗文明。


因為高句麗早中期的城市及都城都在中國境內鴨綠江、渾江流城,所以高句麗屬於中國文明,是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疆域最盛時期達到朝鮮半島中南部,而且我國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還是世界文化遺產。


宣州翰墨俠客行


扶餘國可能是東北地區很早(是不是最早的一個就不清楚了)出現的一個國家,國內的史書很少提及。

高句麗存續了七百年之久(是不是東北存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就不清楚了),在東北地區來說也許曾經是最強的國家,國內的史書上也是很少提及。過去有關高句麗最多的也就是薛禮徵東的故事了。

說高句麗是中國的,不是韓國的依據按國內的說法,一是據說高句麗滅亡以後90%的高句麗人在現今中國的地界,被中國融化了,再就是現今的韓國不在高句麗的地界,是三韓的地界,所以韓國是三韓的後代,跟高句麗沒有關係。

如果按著這樣的一個推理,現在的朝鮮(北朝鮮)全境都在高句麗地界內,那麼朝鮮民族與高句麗是不是一個民族呢?可是朝鮮和韓國不是一個民族嗎?

其實朝鮮的三國時期,現今的韓國西部是百濟國,百濟和高句麗同宗同祖,都是扶余人建立的國家。朝鮮半島無論南北都與扶余這個民族有脫不開的聯繫。

若問國際上認為高句麗是屬於朝鮮歷史還是中國歷史,本人孤陋寡聞不瞭解,但是國內的還有所瞭解。七八十年代國內的歷史教科書還說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出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之後,高句麗不知不覺間就成了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搞不明白為什麼一千三四百年以後歷史要重新改寫。難道七八十年代之前學到的是假歷史嗎?


用戶7050927840399


高句麗當然是中國文明的一部分。

高句麗,唐朝統一中國以前,在東北存在的一個割據政權,被唐朝和新羅國聯合所滅,他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國鴨綠江、渾江流域,他的開國君主,朱蒙是遼寧新賓人,毫無疑問,他們是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

《史記》記載,商代最後的國王,紂王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唐代晚期,就是高句麗滅亡二百多年後,朝鮮半島出現了,王氏高麗政權,但他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國,二者人種都不一樣。前者穢貊族,後者為韓、穢族,屬於蒙古人種。


有了秦始皇,才有了中國這個稱謂。朝鮮稱謂出現,是在明朝統一全國後,李氏廢黜國王而自立,嚮明朝遣使稱臣,根據眀太祖旨意,改國號為朝鮮。那時的朝鮮,與明朝是以大同江為界,朱元璋將比朝鮮還大的北部,賜予了前來朝貢,討好的朝鮮王,才形成今天朝鮮半島,與中國的邊界。韓國這個稱謂,到現在不過七十年曆史。


高句麗與韓國沒有半毛錢關係,它屬於中華文明,疆域最盛時期,達到朝鮮半島中南部,而且我國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早已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按照國際權威觀點說,那時候的東北亞,包括:韓國的先人新羅、百濟,都是屬於中國文明。


德雨50926495


分前後期吧。

前期高句麗文明兩個都不算,算是一個獨立的文明,那個時代不能說更像哪個文明,當時各國或多或少都會吸收一些鄰國思想,技術,文化,高句麗是這樣,唐,百濟,新羅,扶余也是一樣,互相影響。

後期直接被唐滅亡了,舉族內遷融入華夏文明瞭,所以說,更像哪個文明並不準確。

因為高句麗存在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和唐,新羅百濟(是南韓北朝真正意義上的祖先)一樣,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

南韓這些年總說高句麗是他們祖先,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人種都不一樣,怎麼就成了朝鮮人祖先了?當時高句麗可是新羅百濟的敵人,大量土地被高句麗掠奪,因為這個事情,新羅多次像唐皇求援,也因為高句麗的不斷崛起,對唐朝形成了邊患,所以唐朝對高句麗進行了多次滅國戰爭。

說實在的,南韓現在認高句麗做祖宗真有點認賊作父的感覺,為了本民族能有有點像樣的歷史,連尊嚴都不要了,也是無恥到了極致。

後期的話,高句麗這個國家就構不成什麼自己的文化了,因為唐朝的幾次滅國戰爭徹底的滅亡了這個國家,也是因為高句麗的反覆性桀驁不馴的民族特點,為了防止高句麗死灰復燃,唐朝對高句麗整個人口進行了內遷,直接融入了華夏文明之中,大家也知道,自從唐滅高句麗之後,這個民族就沒有任何歷史記載了,實際都成中國人了

所以說,高句麗並不能用像哪個文明來述說,滅國之前高句麗就是一個獨立國家誰都不像,就是他自己,滅國之後更談不上誰像誰,都是中國人了,你能問自己繼承了多少華夏文明嗎?


縹緲峰下一粒沙


原本的韓國連他們現在的首都都不是他們的!

最原始的土著,靠釜山那邊的一隅之地,那才是他們正宗的土地,半島其它地方都是古中國的,後來他們靠著送女人,進貢以及一些小手段才把領土擴張到了鴨綠江邊,古代中國的確對那點土地也無所謂,不然朱元璋就要在半島設置鐵嶺衛了。韓國人也就二戰後因為美國的因素才經濟發展起來。他們的歷史是很悲催的!


空白1625408


朝鮮半島本身就是中國文化圈,分分合合,起起伏伏。很多都是在中原爭奪戰中失敗的人,逃跑到朝鮮半島,從DNA上說,他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個分支,不是裡中原路遠,早就沒有了歷史。

商朝滅亡了,商王后裔逃亡朝鮮半島,佔山為王,開始朝鮮半島歷史。弱勢時投靠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內亂無力旁顧,就經常襲擾邊境,也不朝貢,所以隋唐王朝都對朝鮮實施打擊!

大清帝國他們是宗祖國關係,經常幫助朝鮮抗日。

朝鮮沒有單獨的文化體系,連文字都是中國文字漢文,好不容易弄個拼音文字,似是而非,沒有史記,所以,只能從中華文明中找到根基,沒辦法,又要切割,獨立自主,怎麼辦呢?就得說孔子是朝鮮的,端午節是韓國的,………


榆樹錢11


首先,高清一個問題,北朝鮮哪去了?再爭議,北朝鮮沒說話,輪不到韓國什麼事啊!高句麗的首都是平壤,不是首爾。第二,國際上高句麗的英文名字是什麼?韓國(朝鮮)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Jinsir4


對古朝鮮這一概念,其他國家的學者與朝鮮、韓國學者的理解有所不同。其他國家的學者主要用該詞指信史(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和漢四郡)產生以前,朝鮮半島地區的古代文明。而朝鮮和韓國單稱古朝鮮,多合指檀君朝鮮和衛滿朝鮮,而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13世紀晚期高麗王朝史書《三國遺事》是箕子朝鮮、衛氏朝鮮並立而言的。據《漢書·地理志》載"玄菟、樂浪,(漢)武帝時置,皆朝鮮、穢貂、句麗蠻夷",此處朝鮮與句麗並稱,說明古朝鮮與高句麗當時是兩個不同的部族群體。《後漢書·高句麗傳》也指出,高句麗南與朝鮮相接。說明高句麗(也稱高古麗)當時並不領有古朝鮮,古朝鮮也不包括高句麗。事實上兩者並存(見於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