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文.:飞翔资深心理咨询师 儿童游戏治疗师 王雪

近日中国之声开设一台疫情特别节目《天使日记》,给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没提供一个自述前线心路历程的平台,其中一期《儿子,妈妈打完怪兽就回家》的有声日记让我听后深深动容。这是一个一线护士的诉说,更是一位来自母亲的讲述。

这期《天使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位护士长,同样也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节目里这位护士妈妈讲到,这次王前线是有史以来离开孩子最久的一次。以前同样也有过一次短暂的别离,那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工作将孩子送到父母家由孩子的姥姥姥爷帮忙照顾,而当这位护士妈妈下班匆匆赶回去,看着躺在婴儿床上的孩子充满爱意的说道“宝宝,妈妈回来看你喽”是,没想迎来的确是孩子冷漠的看向一边。同样的场景在这次的分离中也出现了,在和孩子的视频时,孩子不断的问妈妈,“妈妈,怪兽打完了吗?你可以回家了吗?”,可是当听到妈妈回答还要继续打怪兽不能回去时,孩子背过身去,不愿和妈妈视频了。听到这我想大家和我一样既心疼这位一线的英雄,也心疼这个孩子。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缺失的亲子陪伴之下,孩子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在整个疫情期间,不论是因为在抗疫前线奋斗,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父母们都同样面临亲子陪伴的缺失这一问题。在疫情期,我们可能来不及关注这一问题,但当疫情结束,陪伴缺失所带来的亲子问题便会暴露。

我的一位警察朋友曾告诉我,当他值完班回到家想抱抱孩子的时候,2岁的儿子却露出怯生生的表情,不愿让自己的爸爸碰触。

人类是群居动物,对于和他人建立联结的需求可以说是整个生物界之最了。孤独,寂寞会让我们产生深深恐惧甚至是绝望感。每个个体都需要陪伴,对于孩子来说这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同时,陪伴的重要性我想每个父母都了解,它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自尊的建立以及亲密关系。

所以,可想而知,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们一定会有担忧。但是客观现实我们很难改变,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陪伴缺失的情况下,父母如何应对,可以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父母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用更有效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正因为了解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会担忧陪伴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因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却不能陪着孩子而产生内疚感,甚至泛化为觉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

但是,父母的担忧和内疚情绪并能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产生促进作用,反而分成的担忧和内疚会让我们做出过度的保护和补偿行为,从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比如因为担忧自己不在身边孩子会不自律,父母一有时间就不停的追问孩子有没有完成作业,会质问孩子今天是不是又偷懒了;原本就少的相处时间不但没有变成温情的亲子时光,反而被质问和不耐烦所占据。

比如有的父母因为深深的内疚感,出现过度补偿,因为内疚与孩子相处时不能坚持原则,当孩子出现哭闹行为,不论孩子提出的需求是否合理,都以为内疚感而全盘答应。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所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关键!

首先表达是处理情绪的很好方式。

东方文化下的情绪是被要求内敛的,我们尽量不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情绪,这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孩子,很多父母可能会担心,自己情绪的暴露是不是会影响孩子?所以父母们倾向少说多做,认为自己的心情孩子总会体会到。但对于内心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很难去真正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爱,受益不论通过何种方式,你可以坦然的和孩子说:“抱歉这么长时间没能陪你,其实妈妈/爸爸很担心,也很想你”,这样的表达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情绪给予正确合理的疏导。

其次父母们要做好自我关怀。

就像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所说,我们只需要做足够好的妈妈。世界上没有完美父母,每个父母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困难,并不能时时刻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做好了自我关怀,我们心中爱的能量杯才能被灌满,给孩子的才是恰如其分的爱。

一位妈妈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她要求自己每周都能回家陪孩子几天,刚开始妈妈做的非常好,一到周末就迫不及待的回去,可是慢慢这位妈妈发现自己陪着孩子的时候其实不能法全心全意。工作的压力,疲惫的状态,过分担忧和内疚,让这位妈妈即使陪在孩子身边时还是充满焦虑感,永远在害怕自己这里或者那里是不是做得不够好,反而损失了原本能好好待在一起的时间。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我们不能做好自我关怀,在镜子里一定照出的是你疲惫劳累的样子,所以做好自我关怀,让孩子这面镜子照出我们充满活力的样子。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用更有效的方式去看待目前状况。

更有效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是将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变为锻炼孩子的机会。大家都说孩子太脆弱太娇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过多的,不必要的保护,没有给孩子充足的成长机会。危险与机会并存,适当的挫折能帮助孩子提升韧性,发展独立性,并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技巧。

有一个焦虑的妈妈因为自己要出差一周而求助,这位妈妈非常担心自己不在家时粗心的爸爸能不能照顾好孩子。我鼓励妈妈将这次出差当做一个小实验,检验自己的担心是不是真的会发生,没想到妈妈回来后发现,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在心大的爸爸的带领下,孩子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父子关系越来越好了,孩子也更体谅妈妈了。

所以如果我们将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时光看作是创伤,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伤口;如果看作对孩子的锻炼,得到的则是孩子的成长。

  • 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在情绪处理好,观念更有效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行动上的变化,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在有限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让亲子联结更强韧。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前提了解孩子的需求。

学龄前乃至小学低年级,孩子对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孩子的母亲的依恋需求是很强烈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希望父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越多时间越好。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乃至青春期,孩子更多的需求是“尊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能不再那么粘人,父母有时甚至会出现失落感,他们更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独立和成长,希望父母用平等的态度和自己相处。

  • 所以不同阶段的孩子我们具体陪伴策略可能需要有所变化。

对于低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起游戏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虽然不能时刻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是全心全意的孩子哪怕一起愉快的玩10分钟,就能够让孩子得到满足感就足以让他去应对独自待着的时间。

最近在看一本叫做《游戏力》的书,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大卫因为和妈妈有一段时间的分离而变得有些敏感和粘人,当妈妈又一次要外出打球时表现出了很强烈的不满和抗拒情绪。妈妈在那一瞬间非常苦恼,不过只是几秒的由于,妈妈就放下球拍,和孩子玩起了他最喜欢的挠痒痒的游戏,没想到只是玩了五分钟,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大卫周居然主动让妈妈去打球,并且期间情绪都非常稳定。

高效的陪伴就像用快充给孩子蓄电,当孩子爱的需求被满足,他的情绪将会很快稳定,并且能够独自去做一些事。

短时间内高质量的陪伴并不困难,父母只要做好以下几点,每天花费不到半小时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首先选定一个大部分能够保证的时间。

10-20分钟即可,可以是晚睡前,也可以上上班前作为和孩子的特别时间。可以是父母一方,也可以是父母一起。并且父母需要保证,这个时间不会被其他人或事打扰。

  • 重要的是一起做孩子想做的事。

我们一起做的事一定遵循孩子的选择,你们可以一起游戏,一起手工,一起外出,但一定是孩子的选择。当然,在选择前我们要告诉孩子玩电脑或者手机不在选择范围内的。

  • 你要注意过程中至给予正面的关注。

正面关注是指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积极的部分,哪怕这个部分很简单很微小,并且做到不指导、不批评。举例来说,孩子将积木拼成奇形怪状并得意告诉你这是城堡,父母需要能够关注到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去关注到底像不像城堡。能够正面关注,主要的是将自己关注到的信息传达给孩子。传达信息可以是非言语的如:拥抱、点赞、微笑、点头等等;也可以是言语的,如“虽然很困难但你坚持了很久”“你真有想象力”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言语的表扬需要具体并且关注于过程。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不能在一起,父母其实也可以用很有游戏力的方式给孩子提供无形的陪伴。

18-19年我参加了一项儿童游戏治疗的系统培训,培训过程中也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同行。小鱼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在北京接受培训的这段时间是小鱼第一次离开孩子这么远这么久,想到孩子可能会出现不适应,在来之前,小鱼老师提前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里藏了精心准备的小毛绒玩具,然后称这些隐藏的毛绒玩具为守护天使。于是虽然妈妈不在,孩子时刻感受到妈妈的陪伴,顺利度过了第一次的分离。这就是游戏力育儿的优势,虽然我们不能在家陪伴,但同样可以通过有趣的、有创意的方式传递爱和陪伴。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在陪伴时满足孩子的被尊重的需要是关键!

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意愿,愿意花时间和他一起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不能待在一起的时可以通过视频,电话或者短信沟通,通过有限亲子交流的时间来传递对孩子的鼓励和认可。

我们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发展儿童自我照顾的力量感

在和孩子视频时除了问孩子乖不乖听不听话这样的话题外,我们可以转换成更加赋能的交流方式,比如可以问问孩子“妈妈/爸爸不在的时间你有没有学会新本领呀”,或者说“听奶奶说你都能洗袜子了,妈妈不在,你都成小大人了”,用短暂的交流时间鼓励和肯定孩子在这段时间的改变和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认可。不将这段亲子陪伴的缺失悲情化的认为是一个创伤,而是用更加赋能的态度,发掘孩子的资源,将挫折转化为能力。

因为特殊情况,我们有一段时间不能待在孩子身边,父母可能会担忧和内疚,更好的解决方案是父母做好自我关怀,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用更有效的观点去看待这样的问题,并且通过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赋能的方式,将挫折转化机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工作忙碌造成孩子心理缺失,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挽回亲子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