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在新冠狀病毒的影響下,1 月 29 日,阿里釘釘緊急上線了釘釘在線課堂直播教學場景。由於響應迅速、功能齊全、且憑藉在教育部備案的加持,2 月 1 日,釘釘就成功拿下 5000 萬學生在線教育市場,瞬間變成了在線視頻互動教育平臺的獨角獸。然而這一成績,只能看作是互聯網大面積開課前的排練。隨著大、中、小學生開學的延期,釘釘持續霸佔這一榜單並打破蘋果商店的霸榜記錄。釘釘就像 17 年前非典時期飛速崛起的線上電商平臺一樣飛速崛起,在經濟逆境中迎來了一個爆發,並且用戶快速增長的週期還在無限期拉長。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看似釘釘在教育端口的爆發和產品商業用途的初衷相悖,其實不然,釘釘在 2019 年 3 月就推出了「教育釘釘」,併成為全國首個教育部備案的平臺型 App。這看似未卜先知的操作,其實符合阿里的戰略 ——「阿里無所不備,阿里無所不做,阿里無所不在」。只不過一切來的如此迅速,是釘釘團隊沒有想到的。釘釘依託阿里的影響力和關係迅速準備好袋子,迎接從天傾倒而下的金幣。然而從天而降的還有玩具匕首和石塊,存在砸破袋子的風險。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2 月,隨著傳聞「評分低於一分的 APP 會被下架」,釘釘安卓、蘋果商店出現了大量的具有年齡特徵的「一星」評價。超過十萬評分還保持在 4.5 分以上的釘釘,在一夜之間掉到了 2 分以下。輿論的拐點出現在 2 月 13 日,有 B 站 UP 主發部了一首改編曲《你釘起來真好聽》來戲謔釘釘。面對這「南村群童拆茅屋」般的欺負,釘釘的反應出乎意料:不僅在微博轉發了這首「神曲」,還在 B 站發佈了自己的魔幻鬼畜電子樂《釘釘本釘,在線求饒》。這一操作完全顛覆了其商業性、工具性 APP 的「人設」,借 B 站平臺,下場與「小學生」們嬉皮笑臉起來。視頻上線之後釘釘迅速與「小學生」們達到了和解,這群本來跳著腳大罵釘釘的「小學生」們也樂的最歡,並冠以自己新的綽號「釘選之子」。此役釘釘不但收穫了學生用戶的理解與好評,而且賺足了流量,俘獲了大量看熱鬧的路人網友。這一現象級的精彩公關在形式上、內容上與效果上都可以類比吳亦凡團隊的公關自嘲單曲《大碗寬面》,切中要害,化干戈為玉帛。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2 月 25 日,釘釘發佈 5.0 版本,宣佈「出圈」。其實釘釘的「出圈」並不偶然,早在今年元旦,疫情並沒有大面積爆發前釘釘就已經給自己定下目標:「改名換姓」「洗心革面」「幹掉自己」「打破圈層」「春回大地」。我們可以猜想以陳航做 CEO 的釘釘創立初始,基因裡就寫著社交媒體的序列,或是說阿里其實早就準備著、甚至渴望著要出圈。

「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曾國藩家書》)。「小學生差評事件」在釘釘「出圈」中就扮演了激其出圈、逼其出圈的催化劑。使釘釘未來五年的戰略在第一年的頭兩個月就開始劇烈反應,完成了量變。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在釘釘 5.0 發佈的同時,陳航也宣佈早就在阿里孵化器中的社交媒體「Real 如我」正式上線,尋求質變。目前主打真實社交的「Real 如我」已經在部分高校內開始灰度測試。如果你搜索,還能發現 APP 商店裡還躺著一個釘釘開發製作名叫「Ding sanduo day-to-day」的燕子寶寶,隨時準備上位,加入「阿里動物園」。賜予燕子這一動物符號,也充分的證實了未來釘釘社交產品在阿里內部將和其他阿里旗下以動物為符號的產品處於相同的地位。也許釘釘開始的目標是在「商業社交」,卻像大航海時期的哥倫布一樣,陰差陽錯的找到了「校園社交」的廣闊新大陸。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3 月 13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呼籲全球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 -19)影響的 39 個國家、4.21 億學生使用在線課程和遠程視頻教學系統來進行學業。截止於 3 月 15 日下午 3 時,DingTalk(釘釘海外版)在美國地區蘋果商店收穫 8154 個評價,平均獲分 1.3 / 5。山川異域,DingTalk 近期收穫的大量一分差評幾乎全部來自於不同國家的同一群體 ——「小學生」。

成年社會中的人都可以輕易看出,小學生的自然反應並不是對釘釘功能性的不滿,他們痛恨釘釘壓縮了那本來自由的假期時光。甚至可以說釘釘的功能性越全面,監督力越強,就越會遭到學生們的抵抗。「不要」是每個孩子從幼兒時期就率先學會並熟練掌握的語彙。不諳世事的小學生遇到了情緒的不滿未經沉澱,率先發言。假設你冷靜的坐下來警告他們「現在不用釘釘在家上課,暑假就會取消,要回到學校上課。」,他們或許會馬上轉變為最支持在線教學的群體,堅決擁護釘釘。

相反,「社畜」面對釘釘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法國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Guy Debord 在《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中闡述了「在資本社會中存在對勞動時間之外的閒暇時間的佔用和控制」,在這種奴役下,原本屬於自我發揮價值創造的時間,也會被欺騙和引導來做生產剩餘價值的準備。勞動者只能被動的接受這一影響,變得不再聽從自己的個性,甚至忘記自己的真實需求。釘釘或許是在閒暇時間裡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欺騙性景觀。老闆和上司工作時間外「釘」一下,就直接釘到了員工接收消息、準備工作的中樞神經。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渴望轉變」的動機固然存在,但被激起的情緒很快又在忙碌中消逝。「社畜」深知為釘釘打低分也不會改善他們的生存境遇,沒有了釘釘,也會有錘錘、鑽鑽、鋤鋤來對其剩餘勞動價值進行敲打、深挖、開墾。他們不在乎僱傭者用什麼方式來賺取自己的勞動價值,其矛盾對立面是企業和老闆是否提供了與工作量相等的報酬和人文關懷。資本家利用邊際效益將「社畜」心理拿捏的恰到好處,在最大程度創造企業價值的同時,給予其勞動補償和鼓勵,使「社畜」們習慣、依賴圈內的生活,任勞任怨。前五年的釘釘,其工具性使它一直都是作為 to B 的存在,面對的真正用戶是僱傭者。無情的說,釘釘也不會在乎「社畜」們抱怨式的差評,它的目標是把圈層建立牢固,幫企業圈住員工,實現企業發展。這種發展也打造了一種壁壘,釘釘想要「出圈」,「社畜」未必想。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並不存在終身僱傭制這樣的職業道德樣本楷模,今天的社會與個體較從前而言存在著更多的可能。

擁有創造力、動力和清晰的目標是僱傭與被僱傭雙方都最期待的工作環境。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相比「社畜」,釘釘為學生群體提供了傳播知識的平臺。教育並不是可以通過脅迫、恐懼和人為權威的方式進行的,

在提供教育的方向上學生是真實的受益方,這也使學生群體在實質屬性上更接近於用戶(to C)。釘釘觀察到了用戶畫像的轉變也觀察到了打破圈層的時機將要出現的可能。而這次「小學生」的奇襲差評正是打破用戶壁壘的關鍵受力點,釘釘直擊了用戶痛點,利用用戶的思考方式消除了次元隔閡,打開了走向社交媒體的第一扇也是最艱難的一扇門。

釘釘「出圈」為了誰,淺談釘釘的崛起,阿里無所不在


當然,釘釘只是開了一個好頭,類似平臺的相繼出現將是通信時代的大勢所趨。利用它們,而非被其反噬,時刻思考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審視自己的圈層,是我們所需要的。畢竟,我們有權利像釘釘一樣,隨時從「圈中」跳脫出來,避免將自己機械得變為公司或社會的「工具型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