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賞春,玩春……南京人熱情綻放 春分又綠金陵岸,不負春光不負卿

3月20日,又到春分。

晝夜均等,春日過半,鶯飛草長,百花盛開。“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自古而今,南京人都不負大自然的恩賜,此時則打扮入時,走出家門,到郊外,到遠方,踏青遊玩賞花的同時,也開始健身鍛鍊。

放風箏、盪鞦韆……這些健身項目一直流傳至今,各項民俗也在金陵城中留下印跡。跟著南京的民俗研究者,讓我們一同去看一看屬於南京人的春分物語。

提醒一下,走出家門賞花鍛鍊,也別忘了做好防護。


花開燕飛百鳥鳴

賞花戴花還“吃”花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這一首傳唱至今的兒歌,就是春分的最好畫面。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3月20日11時50分將迎來“春分”節氣。二十四節氣,立春為春季的開始,穀雨為春季的結束,春分恰為其半。春分後,北半球白晝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

近幾日的南京,不僅陽光明媚,氣溫更是一路飆升。南京城中,一派暖意融融、桃紅李白迎春黃的景象。春分當日,氣溫回升之餘,南京人也可感受太陽的熱情似火,週末雖然預計有雨,卻有望刷新入春以來的氣溫最高值。

“按照流傳至今的‘七十二候’之說,春分三候為: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玄鳥至,古書解‘玄鳥’為小燕子,這意思是說‘春分’時節到來,小燕子南飛而至。而雷乃發聲、始電,這兩句很明白,就是春雨來時,人們聽得到雷聲,看得到閃電,乃有雷電相伴也!”一直對節氣有所研究並開設專欄的一級作家舒克告訴記者,南京這幾日的天氣倒是符合了“七十二候”之說。

自古以來,從小寒到穀雨,還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是謂“花季”。舒克表示:“春分的花季,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春分時節,百花盛開,海棠、梨花、木蘭是為春季百花之代表。”於是,在這個花開燕飛百鳥鳴的春分時節,老南京人紛紛走出家門賞花、戴花、吃花,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春分之後,南京人就將迎來“薺菜花生日”,有資料表示:薺菜花生日,婦女均摘薺花插於鬢邊,以為紀念。不僅如此,男子也會將薺菜花佩於胸前,更有“薺菜賽牡丹;女人不插無錢用,女人一插米滿倉”這一在江南流傳頗廣的民諺。“因為薺菜花能免頭暈,吃薺菜花煮雞蛋,說是可驅睡提神。”南京民俗專家陶思炎對此有專門研究,“這一尋常不過的笑話,承載著古代人們的祈願與秘密。”


摘“春菜”喝“春湯”,寓意一年健康又平安

每一個節氣,都擁有與其物候相對應的美食。這同樣是大自然的恩賜。

“春分這天,如果陽光好,大人們帶著孩子來到野外的河水湖畔,女人們採摘各類野生菜,謂之‘春菜’。春菜的品種各地不一,南京地處南北交界之域,春之野菜非常豐富。”南京人熟悉的“七頭一腦”,又號稱“春菜八樣”,吃起來津津有味。“野菜不用多說,南京人食野菜是天下一絕。而喝‘春湯’是與摘野菜相配的。如果一家人或者親朋好友們一同踏青,在臨水之野,女人們拿著小鏟子挖野菜之時,男人們則撐起魚竿釣魚。然後,把女人挖的野菜與男人釣到的魚彙集一起,就著江湖水清洗乾淨,支起鍋架,就地野炊。程序是先煮魚湯,然後加入綠色野菜,那魚湯白中透綠,十分誘人,謂之‘春湯’。完成後,一個人或者大家齊聲尖叫,‘春天到啦!吃春菜啦!喝春湯啦!’喊叫之後,隨即開吃……”舒克描述,一家老少,攜伴出遊準備春菜春湯,也是極有意思的。

俗語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跟緊”。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農田。南京人春分的飲食也同樣受耕作影響。

“黏雀子嘴就是其一。”舒克告訴記者,“春分前後開始春耕,農民播撒的種子往往被鳥雀啄食,古時農家又不忍心傷害那些鳥雀,於是就想到用黏食黏住雀子嘴的辦法,給鳥雀們餵食黏食,黏住其嘴,免得它們來破壞莊稼。久而久之形成習俗:每年春分這天,家家制作沒有包芯的糯米糕團,做好後用細竹叉扦著,一串串地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黏雀子嘴。而這天人們吃的糯米糰子之類,同時也叫‘黏雀子嘴’。”無論是春菜春湯,還是黏雀子嘴,都是古往今來南京人對於一年健康平安又順利的期冀。


立蛋放鳶盪鞦韆,健身鍛鍊被提上日程

春暖花開之時,人們心境放開,遊樂玩耍鍛鍊都提上了日程,因而春分也形成了獨特的節氣遊樂民俗。

春分立蛋當屬最出名的春分遊戲。“選擇新鮮的雞蛋,放在一個平面上,看誰能夠豎立起來而不倒。據史料記載,我們的祖先大約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在春分玩立蛋遊戲了。”舒克介紹,其實只要掌握好三個平衡點,哪一天的雞蛋都是可以立起來的。

在南京,在春分這一日,南京人則有更普遍的遊樂——放風箏、盪鞦韆。

“春分前後,只要是晴朗的日子,陽光下、春風裡,空氣顯得格外新鮮,此時人們來到郊野戶外,避開都市的瓊樓玉宇,面對藍天放飛風箏,絕對是美好的享受。因此,春分時節放風箏,正是最好的時機。”舒克告訴記者,“如今,世界各地都有風箏,但我們的祖先玩得最早,從春秋時期用木料製作,到魯班改用竹篾製作,再到漢代造紙術發明之後出現‘紙鳶’,‘鳶’本是老鷹一類大鳥,古人用此比喻放飛的風箏如同天上飛的老鷹。”

在古人看來,放風箏是一種很好的健身運動,春分時節,來到空曠的野外,手提風箏線,眼看風箏飛,還要跟著風箏跑,全身都在輕鬆快樂的活動中得到鍛鍊。宋代《續博物志》記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洩內熱。”

“‘張口而視’特別形象,而‘洩內熱’則是醫學理念了。總之,春分時節放風箏,不僅好玩,而且有利!尤其是對於孩子,是一種敞開胸懷的鍛鍊!”另據史料記載,春分時節,南京人放風箏之處多選擇燕子磯,燕子磯曾多次被選為大型風箏比賽的場地,登磯,觀驚濤拍岸,豪氣頓生。

盪鞦韆也是老南京人春分時節最受歡迎的體育活動之一,有條件的人家會在家裡庭院拴上繩,繫上木板,做成鞦韆。若到郊外踏青盪鞦韆,更有一番韻味,春風吹拂,植物吐綠,在綠樹叢中起伏搖曳,宛如置身仙境中。

韋莊《長安清明》詩中說:“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正反映了唐代鞦韆之戲的情。

在養生專家看來,盪鞦韆的健身效應是全身性的,“在不斷克服緊張和恐懼心情的同時,可以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四肢和頭部受限的情況下,骨骼肌有節律地收縮和放鬆,有利於肌纖維體積的增大。”


祭先賢祭祖先,南京祭壇規制被沿用

“自古而今,每到春分時節,上至皇家朝廷,下至平民百姓,也有很多隆重的禮儀與民俗。”舒克告訴記者,在春分時節的“春祭”也叫“春社”。

“人類自古不約而同地以各種祭祀活動來表達崇敬之心。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祭祀方式與規則。我們的祖先,是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東南西北的方式,來舉辦各類祭祀活動的。春分時節的祭祀,自然就叫‘春祭’了。”舒克表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加上祭天祭地,日月天地,都有重大祭祀典禮。

“所以,但凡古都京城,都會有‘日壇’、‘月壇’、‘天壇’、‘地壇’之類皇家祭祀場所,分別設在皇城的東西南北,其規制為‘日東月西天南地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效仿六朝皇族,建設更大規模的祭壇,便是依此規制來設置祭壇的。

舒克告訴記者:“再後來,朱棣奪得皇位,改都北京,又效仿其父朱元璋,按照南京祭壇的規制在北京重建。清朝時期,這些祭壇被沿用,至今仍保存完好。而南京的祭壇遭遇天災人禍,早已蕩然無存,如今僅剩下紫金山上一處‘六朝祭壇’遺址。此處遺址位在古都之東,應當屬於祭日之所。”

百姓則在春分之日開始祭祖、祭先賢,“祭祖活動是和踏青掃墓相結合的。從春分起,就開始掃墓祭祖的各項活動,直到清明結束。而祭先賢也是常有的,2017年當年春分節氣的前一日,南京朝天宮,即現在的南京市博物館內,就舉辦了春祭活動,一群大學生和小學生穿扮古典禮儀式樣的服裝,仿照古時的程序,舉行尊禮敬孔的春祭典禮。”舒克說。

後來,春祭、春社被文人發展成藉此機會的郊遊聚會和吟詩作畫,這些場景在一些反映南京人生活的小說裡都有描述。

此外,各地百姓還會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拜祭自己熟悉並喜愛的先賢。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國家,春分也是年復一年的起點,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都在春分,跟中國的春節一樣,他們會在春分時慶祝一週,並走親訪友,互祝新年快樂。


春日郊遊相沿成俗,南京人不負好春光

春分之後,春遊的習俗在南京綿延不絕。《南京民俗志》也記載,東晉時期的春遊非常熱鬧有趣,上至豪門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會來到九曲清溪,十里秦淮之濱,取水沐浴,盪滌心胸,追逐嬉鬧。踏青的人群中,還有皇帝。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就曾在春分之後的三月三來到青溪、秦淮河畔,與戲水沐浴的百姓同樂。

“‘春牛首,秋棲霞’,是對南京人郊遊習俗的概括。”陶思炎曾經對南京人的郊遊專門寫文,“熙遊名勝構成了南京人的遊樂風俗。”春日除了牛首山,雨花臺也很熱鬧。《正德江寧縣誌》載:“攜酒遊山,城南雨花臺最盛,謂之踏青,每日遊人晚歸如蟻。”

陶思炎認為:“《南京民俗志》中也有記載,南京人的郊遊活動早已相沿成俗,成為觀察南京人生活的特殊窗口。”而今時今日的南京人,郊遊的選擇則更加豐富多彩,多種線路的鄉村旅遊總有一種能讓市民中意的。

為進一步激活我市經濟活力,加快提振消費信心,我市日前開展了以“放心出門,安心消費”為主題的“六請”系列活動。其中的一場重頭戲就是請“寧”郊遊,1300萬的“金陵鄉村踏春行”鄉村旅遊消費券這幾日在網上發放,市民顯示出了旺盛的春遊需求與消費熱情。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其中鄉村旅遊直通車消費券每日上線後便迅速被市民搶光,3月19日鄉村旅遊直通車消費券發券總數860張,同時最多17632人在線“搶”券,3天累計發放2580張,總訪問人數過百萬,其中671位市民立刻電話預約了出遊線路;而每日1000張的民宿消費券也頗具吸引力,最高搶票人數25361人,累計訪問量35萬次。春分當日,開往春天的鄉村旅遊直通車就將正式發車,帶著市民趁著踏春嚐鮮。

春分春一半,鳥語帶花香。大地換了裝,山川一片春。春分解意,南京人從來不負這大好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