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明清-特殊天灾,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盛世时期,史称“康乾盛世”,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赋税制度的改革以及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

清朝初年,中国的人口只有1.6亿,而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增加到4.3亿了,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峰值,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极限。

大话明清-特殊天灾,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中国地形图)

实际上早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就已经感受到了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他说:“今人民蕃庶,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又说:“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

明清时期,全球气候变冷,在气候学上进入了一个冰段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以15世纪至17世纪的气候最为寒冷,但在整个明清小冰期,气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寒冷,有时候趋于稳定,有时候则不稳定,康乾盛世时期,气候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大的旱灾、水灾和蝗灾,进入到顺治、康熙年间以后,明代末年黄河流域的大旱与长江流域的大涝已经结束,并未延续至清朝,这为康乾盛世农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有利的自然环境基础,

但是,到了19世纪的中后期,也就是道光、咸丰年间,全球气候又再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寒冷期,这可以说是明清小冰期的又一个寒冷高潮,在此期间,汉水、鄱阳湖、洞庭湖都曾发生过结冰的现象,我们都知道,现在在冬季,汉江、鄱阳湖和洞庭湖是不会结冰的,可见,当时的气候有多么的寒冷。

大话明清-特殊天灾,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地球)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十二月,“蒲圻大雪,平地深五六尺,冻毙人畜甚多,河水皆冰。”蒲圻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赤壁市,赤壁市在长江以南,我们都知道,现在在冬季,长江以南即使普降大雪,河水一般也不会结冰,雪深更不会达到五六尺(1.66米至2米)。

同治四年(1865年)农历正月,“枣阳雨雪连旬,树多冻死”,“钟祥、郧阳大雪;汉水冰,树木牲畜多冻死”,枣阳即今湖北省枣阳市,钟祥即今湖北省钟祥市,郧阳就是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的郧阳区,枣阳、钟祥与郧阳皆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南方地区,同治四年,枣阳、钟祥、郧阳等地的大雪天气,实属罕见。

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寒冷高潮,正好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吻合,当时,可以说是寒潮与战争同时出现在长江流域,气候突然转冷,导致农作物歉收,使得更多的无地、少地的农民被迫参加农民起义,进一步扩大了农民战争的规模。

大话明清-特殊天灾,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我国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

当时,正好又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时,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花掉了约7000万两白银的军费,又付给英国人2100万银元的赔款(注:当时1西班牙银元约合0.72两白银,2100万元约为1512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国库收入大概在3000万两至5000万两白银左右,中国古代的税收主要是以田赋为主,突然增加的军费开支,必然会加重农民的负担,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前,广西、湖南等地已经发生了多次农民起义,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邓立奇、钟敏在广西藤县发动的起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沅在湖南新宁发动的起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雷再浩在广西、湖南交界处发动的起义等等。

大话明清-特殊天灾,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道光皇帝画像)

这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包括后来规模更庞大的太平天国起义,都与道光年间出现的尖锐的人地矛盾有关,而这一时期,又恰好出现了一次特殊的天灾。气候转向寒冷,我国南方地区冬季经常出现的寒潮,导致了部分地区发生旱灾、蝗灾,农作物减产等现象,这对农民起义的发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发生的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与寒潮同时发生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农民战争与自然灾害同时扫荡了这一地区,于是,就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减少事件,由于当时没有精确的人口统计数据,部分学者根据当时的户口数与地方志的相关记载,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与捻军起义期间,中国损失了近1亿人口。

大话明清-特殊天灾,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咸丰皇帝画像)

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前,沙皇俄国早已对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有觊觎之心,历代沙皇对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相当不满,认为沙皇俄国与大清帝国的边境线应该在黑龙江,而不是在外兴安岭,一直叫嚣要占领黑龙江口,沙皇俄国占领黑龙江口的目的,就是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但在康乾盛世之时,俄国人没有可趁之机,

到了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人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就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这两份条约使得清朝失去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对于俄国人的趁火打劫,清政府别无选择,无法对沙皇俄国作出反击,因为此时,正是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连年的灾荒、兵乱,再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大话明清-特殊天灾,间接导致1亿人死亡,丢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20世纪初,俄国人绘制的地图)

当然,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有很多的原因,以往,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时期,中国气候的突然转冷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气候的突然转冷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而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又间接导致了清政府无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沙皇俄国的侵略行径采取有力的反击。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社会经济出现的衰败局面以及康乾盛世的彻底结束,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