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在古代社會,一旦有皇帝駕鶴西去,活著的君臣為避免先皇在那邊過於孤單,就會將生前追隨過他的有功之臣,死後也供奉於太廟(供奉皇帝先祖的宗廟),讓他們君臣去冥界構築起另一座權力金字塔,這就是功臣配享(享同“饗”,祭祀的意思)制度。

對於古代的大臣們來說,能夠在死後追隨先王於地下,那是畢生的無上榮耀,是死後的極盡哀榮,是朝廷對於自己歷史功績的最高評價和肯定,不但自己能夠流芳百世,就連自己的家族子孫也會跟著沾光,好處多多。

然而,不是所有臣子都能得以配享太廟的,它有著嚴格的選拔標準和程序。歷朝歷代的大多數臣子,終其一生都可能無法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而功臣配享的人物選擇,也不是由先皇指定的,而是當世君臣的意志,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現朝廷對於先朝廷政治的取捨。

到了宋代,伴隨著士大夫政治的興起,功臣配享制度又演化出了新的內涵,展現出了它的特殊性。它不僅僅是皇帝用以激勵臣子們奮發有為的有力武器,更反映了士大夫樹立政治偶像、提高話語權的需求。隨著配享制度在宋朝的進一步發展,它還表現出了重文抑武的傾向,並捲入了士大夫的朋黨之爭中,折射出了當時的政治風波。

宋代的功臣配享制度,受“重文抑武”國策和士大夫政治的影響,相對於其他朝代,有自己的特殊之處

在吸取了唐末和五代藩鎮割據的教訓後,宋朝統治者在立國之初就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國策,由此也促生了士大夫政治的興起。在這種背景下,宋代的功臣配享制度演化出了自己的特殊之處:

01、配享功臣的整體數量較少,文臣佔比遠高於武將

宋朝配享的功臣數量整體較少,南北兩宋加起來有18位皇帝(只有12帝有功臣配享),卻只有24位功臣得以配享太廟。而唐朝的前四位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配享的功臣就達到了27位。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兩宋共有24位配享功臣


另外,宋朝的這24位配享功臣中,文臣有18人,武將僅有6人,文武分佈極不均衡,這也是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所致。

02、外戚遠多於皇室成員

在配享的功臣中,曹彬、潘美、李繼隆、曹瑋、韓忠彥五人均為外戚,皇室成員只有趙汝愚一人。這與唐朝有多名親王配享太廟明顯不同,從中可以看出唐宋政治的區別。這反映了趙宋統治者為了防止篡權,對於宗室的限制和防範更甚於外戚。

03、相對於武將來說,文臣受政治形勢的影響更大

受重文抑武政策的影響,本身武將的地位就大不如文人,加上趙宋朝廷對於武將參政的限制,武將得以遠離朝堂的政治鬥爭。而且宋代武將都是憑軍功得以配享,與趙宋統治者的關係也比較密切,因此,一旦確立了配享地位,基本上就不會更改。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配享太廟又被踢出的王安石

而文人就不同了,在士大夫政治體制下,受朋黨之爭的影響,一旦政治環境有所變動,功臣在死後都有可能受株連。如配享宋神宗的王安石和配享宋哲宗的蔡確,因為是變法派的代表,在宋高宗時,北宋的滅亡又被歸咎於變法,所以又被請出了太廟,取而代之的是保守派的富弼和司馬光。

那麼,在宋朝,成為配享功臣的標準和程序有哪些呢?

歷朝歷代的臣子要想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都得具備過人的功勳和高尚的德行,還要參考生前的官爵。而宋代的功臣配享選擇尤為嚴格和謹慎,這從兩宋320年曆史上,只有24位功臣得以配享太廟,就可以看得出來。

那麼,宋代配享功臣的具體標準以及程序有哪些呢?

元祐三年(1088年)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給宋哲宗呈上的一封奏章中,追溯了宋朝建國以來配享功臣的選擇標準和程序:

本朝自祖宗以來,推擇元勳重望始終全德之人,以配食列聖。蓋自天子所不敢專,必命都省集議,其人非天下公議所屬,不在此選。既上,詔雲恭依,冊告宗廟,然後敢行,其嚴如此。——《蘇軾文集》

進入備選行列的配享對象,必須是立有大功、德高望重且始終如一的朝廷元勳。而且,對於配享的人選也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必須經過都省人員(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高官)的集體公議才能敲定。如果不是士大夫輿論公認的人選,那就連備選行列都進不了。公議的結果呈交皇帝下詔,並冊告宗廟後才算是最終生效。


由此可見,無論是配享對象的選擇,還是從初議到確定,宋代的配享制度都有著嚴格的資格和程序要求。有一項不達標,你可能就與太廟無緣了。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


例如宋真宗時期的大臣寇準,不但幫助真宗順利即位,還在遼國侵宋之際,力排南遷眾議,力主真宗親征,由此穩定了大宋軍心,促使宋遼雙方訂立了有名的“澶淵之盟”,為兩國贏得了長期的和平局面,可以說是有大功於社稷,無論是功勳還是名望都沒得說。

但是,就因為真宗晚年時奸臣丁謂專權,寇準謀劃讓太子建國,結果事情敗露,寇準被貶官並客死雷州。就這一條,寇準沒有達到德操始終如一的標準,這是他不能配享真宗廟廷的主要原因。

還有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僅僅因為被宋高宗和秦檜冠以“莫須有”的罪名,雖然戰功赫赫,依然無緣配享太廟。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岳飛無緣配享太廟


除了以上標準,功臣要想配享太廟還有一項硬性條件:文臣必須是宰相級別,武將必須是節度使以上。這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實際評選中,臣僚的官位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宋代配享的曹彬、潘美、李繼隆、曹瑋、韓世忠、張俊六名武將,生前都任過節度使,曹彬、韓世忠、張俊三人甚至當過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18位文臣幾乎生前都任過宰相(唯有配享太宗廟的石熙載只任過樞密使,未曾拜相)。

既然功臣配享的選拔如此嚴格,那麼獲得配享資格有哪些好處呢?

01、功臣得以配享先皇太廟,代表了統治者對於配享人物功績的最高褒獎,代表著政府認可了配享功臣的政治地位,為進入廟庭的逝者罩上了最輝煌的榮譽光環。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得以配享太廟是古代臣子的最高褒獎

02、功臣配享還惠及子孫家族


功臣得以配享太廟,不但能夠獲得身後之名,而且對於自己的子孫家族都有著絕大的恩惠。尤其是對於家族成員的入仕當官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對於配享功臣的後代歷代都有特殊照顧措施,例如後代沒有當官的都會被授予官職。宋朝統治者對於功臣的後代也制定了別具一格的優撫措施:

“景靈宮繪像臣僚本支下兩房以上,取無人食祿者。如俱無人食祿,或俱有人食祿,均者取最長,未均即食祿人少者取最長,仍以子孫為次敘。若子孫亦系繪像本房,見無人食祿,即便不問別房。應推恩人願與以次及別房者聽。”——《續資治通鑑長編》

在宋朝,配享的功臣一旦確定,就會在一個叫景靈宮的地方畫一幅功臣的肖像,然後畫像功臣的子孫想當官的,就可以此為憑讓朝廷賞個官噹噹。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與妻子梁紅玉雕像


例如宋光宗在紹熙元年(1190年)發佈的詔書中說;“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俊並以配享高宗皇帝廟廷,繪像迄,各許長房陳乞恩例一名。”(《文獻通考》)

普通臣僚的子孫可以蔭補三代,到孫子輩為止。而配享功臣則可以惠及更遙遠的子孫後代。如紹興七年(1137年),宋政府“官其(趙普)六世諸孫洪等十二人。”(《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開國功臣趙普的六世子孫都會被授予官職,由此可見配享功臣的政治待遇有多高。

宋代實行配享功臣制度的深層次內涵

01、將先朝功臣配享太廟,有當朝帝王現實政治的考量

以功臣配享帝王廟庭,讓逝者獲得極高的政治地位和名聲,讓功臣後代獲得恩萌,這是帝王激勵臣子們奮發有為的有力武器,也是皇權時代統治者籠絡文臣武將的重要手段。

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 二月,大臣徐璉上書說:

“國家原廟佐命配享,當時輔弼勳勞之臣,繪像廟庭,以示不忘......非獨假寵諸臣之子孫,所以增重祖宗之德業,以為臣子勸。”( 羅大經《鶴林玉露》)“以為臣子勸”就是激勵臣子奮發有為的意思。

02、反映了宋代士大夫樹立政治偶像、進一步提高政治話語權和政治地位的需求

由於趙宋統治者有意識的重文抑武,對士大夫的各種優容,導致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崛起,甚至形成了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宋代士大夫政治興起

在這種背景下,掌控權力的士大夫們也必然會產生樹立自己政治偶像、並進一步提高政治話語權和政治地位的需求。

除宋真宗、宋仁宗兩朝外,宋代後世君主的配享功臣,幾乎是清一色的文臣(宋高宗除外) 。由此可見,宋代的功臣配享,伴隨著士大夫政治的發展,已經從文武搭配逐漸形成文臣獨霸的局面。

03、功臣配享制度淪為宋朝朋黨之爭的利用工具

雖然在配享功臣的選擇上有標準可以參考,但在實際執行時,政治取向和個人好惡也會影響當權君臣對於配享功臣的選擇,配享制度甚至淪為朋黨之爭的利用工具。

宋代功臣配享:臣子的無上榮耀,當權者政治利益和需求的現實考量

配享制度淪為黨爭的工具


如王安石、蔡確被踢出配享功臣之列,富弼配享資格的反覆,都集中反映了宋朝新舊黨派之爭,折射出了當時的政治風波有多麼激烈。

新舊兩黨各自利用評選配享功臣的機會打壓對手,配享制度成了朋黨之爭的利用工具,這是宋代功臣配享制度創立者所始料不及的。

結語:綜上而言之,功臣配享先帝宗廟,既是臣子們畢生追求的無上榮耀,為他們贏得身後之名和崇高的政治地位,惠及子孫後代;也是統治者籠絡文臣武將、激勵臣子奮發有為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體制下的一種政治訴求。


(我是柚子愛歷史,關注我,帶您一起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和歷史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