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十多年前,著名学者夏承焘提出《满江红》作者不是岳飞的观点,这事您怎么看?

太史叨叨令


这次邀请回答的题目是,如何看待五十多年前著名学者夏承焘提出的《满江红》的作者不是岳飞的观点。

首先,提个建议后再做评论。我认为,纳税人的钱不应用于养活一些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专靠捕风捉影、沽名钓誉诋毁中华民族气节的人。

《满江红•怒发冲冠》自明朝开始广泛流传于世,历经明清两朝,无人质疑其出自岳飞之手笔。民国时期,尤其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肆意烧杀掳掠,无论蒋占区,还是沦陷区,全国中小学全都自发地唱起了《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时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歌声遍布大江南北,它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决心以民族英雄岳飞为榜样,奔赴抗日前线,用青春和生命捍卫我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在那种历史背景下,中国能够出一个日伪汉奸汪精卫;再在国民党的中央研究院出一个扰乱中华民族抗日士气的院士余嘉锡,一点也不奇怪了。余嘉锡是第一个站出来质疑这首词出自岳飞之手的人。他提不出直接证据,只能强调间接证据是,岳飞的孙子岳珂收录的岳飞作品中没有这首词,宋元典籍中也没有记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十年动乱时期,有一位学者夏承焘再次捡起了余嘉锡的论调,继续质疑《满江红•怒发冲冠》出自岳飞之手的说法。而且,又补充证据说,看贺兰山明明在宁夏,岳飞没去过宁夏,这首词明明提到“贺兰山缺”,怎么可能是与金国作战的岳飞写的呢?

对于余嘉锡的观点,有的人从诗词手笔的浪漫与借喻的角度进行了批驳,指出《满江红》里的贺兰山缺、匈奴血、胡虏肉,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典故与借喻写法,就像唐朝诗词作者以汉喻唐,宋人以唐喻宋是一个道理,不能单纯地用地理的尺度去衡量;也有人从中国总共有三座贺兰山,余嘉锡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离岳飞故乡不远的河北磁县还有座贺兰山的角度进行批驳。

我认为,还有一种批驳他的方法,就是反驳法,暂且同意余嘉锡先生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硬是引导到必须是曾经去过中国西北地区西夏(在今宁夏地区)的人,因此就不可能是没去过那里的岳飞了。那么,请问余嘉锡先生、或者余嘉锡先生的支持者们,这首词里面不只是有“贺兰山缺”一词,另外还有“靖康耻,犹未雪”,请问这句将作何解释?是不是同时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作者就不存在了?那你还能用西北的贺兰山这个证据,论证个鬼呀!赶快回到要么是河北磁县贺兰山,要么借喻的思路上来吧!

至于说岳珂收录的他爷爷岳飞的诗词中没有这一首。这也好理解,要么漏了;要么元朝时期有人做了手脚,把这首几乎可以完全将金国的所作所为都套到蒙古人的元朝头上的词作给拿掉了。如果说到宋元的典籍中未曾提到过这首词,请问元朝愿意提它吗?宋朝嘛,给岳飞平反没多久,就忙于逃命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历史是由统治者书写的(这句名言的原话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梁瑞林


《满江红·写怀》的确是岳飞所写

《满江红》这首词早就有争论,除了著名学者夏承焘提出质疑外,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古文献学家、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嘉锡也提出了质疑。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这两位学者的观点。





  1. 余嘉锡写道:“这首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中。宋、元人的官方史料和笔记小说、题咏跋尾从未见过此词,但为何突然出现于400年后的明代中叶呢?这不能不让人生疑。”
  2. 夏承焘认为,贺兰山位于今甘肃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而不是金国地盘。岳飞率兵直捣的黄龙府,是在今吉林境内,“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把方向弄得“南辕北辙!”
  3. 夏承焘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就常从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 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第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缺”在明代中叶只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的。这恰恰反应出这首词是明人所作。正是作这首词的明代人说出了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背景。

其实,我们仔细考证这三个观点,就能发现很多疑点。


首先,岳飞被杀,岳家男女老少被发配岭南,朝不保夕,岳飞的手稿四散飘零,数十年后,岳珂重新搜罗、收集,则其未能集齐乃祖流落民间的手稿,有何可奇怪?

而且,《满江红怒发冲冠》 也并非明朝人才能目睹,南宋人陈郁曾从别人的抄本里读过此词,其著作《藏一话腴》中有赞:“(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以明其心事。”试想想,这是南宋人陈郁已经读过的作品,凭什么说是明朝人写的?

一些作品湮没多年,有可能过多年后才出现人们视野,在文学史上是有先例的。如唐末韦庄的《秦妇吟》,湮没900余年才看到全文。

其次,“踏破贺兰山缺”只是一句修辞,与"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匈奴”相呼应,浑然天成。

遥想宋高宗赵构倚赖岳飞保驾护国之时,曾亲昵无限地向岳飞示好,要赏赐,高宇广厦,岳王爷慨然答道:“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岳王爷此语,是由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化用而来,也可以看得出,则岳王爷分明要以击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等人自比,则其词中出现"笑谈渴饮匈奴血”,又何奇之有? !


按照怀疑者的逻辑思维,共和国开国伟人一生没有到过昆仑山,更没有做出过倚天抽宝剑的动作,那么,是否其豪放词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的著作版权就有问题了?是别人代笔写的了?真是笑煞人也(ಡωಡ)hiahiahia

实际上,千古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也并非岳王爷一朝一夕一时的即兴之作,是有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的。

江山(今 浙江江山市)人祝允哲在岳飞驻守江州期间,经常与岳飞唱酬啸咏,在他的笔记里,记载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初稿,原稿是这样写的: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

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

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

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

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激赏之余,也唱和了一首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

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

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

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

念异日,情应竭。

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

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

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那些怀疑岳王爷《满江红.怒发冲冠》著作版权的人,请睁大眼睛看清楚:岳王爷原词写的不是“踏破贺兰山缺”,而是“踏破金城门阙”;正因为祝允哲的和诗里出现了“闯入贺兰山窟”,岳王爷在移镇鄂州后,觉得“贺兰山”比”金城门阙”更贴合“渴饮匈奴血”的意境,对全词作了修改,这才成了现在我们所读到的修定版。


还有“以为此词很可能是“那位在贺兰山大破鞑靼的将军王越所作。王越是一位老诗人,是一位有文学涵养的大将,身份和岳飞很类似……这词若不是他作,兴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夏承焘语)

关于词作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正与岳飞的生平事功非常吻合,若把此词作者定为王越,而且定为贺兰山捷后所作,那么此时的王越已经70余岁,“三十功名”改为“七十功名”才对。而且“八千里路”之句也与王越行踪不符。若为他的幕府文士之作,这两句就更全无下落了。

至于说《满江红》可能出自王越之手,更属无稽之谈。王越生于1423年,他先后在西夏与敌军交战的年代最早是成化八年(1472年),最迟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而王熙所书《满江红》词是天顺二年(1458年),所谓“那位在贺兰山大破鞑靼的将军王越和岳飞很相似”云云,也是风马不接的。

《满江红》表述的思想感情和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和岳飞被《金佗稡编》收录的若干题记、诗词中的情感、风格基本一致,说岳飞写不出这样的词作是站不住脚的。

从汤阴岳飞庙发现王熙天顺二年(1458)所书《满江红》词碑,早于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44年,可见有人说赵宽所书此词之前未曾见过此词出现的说法错误。王越生于1423年,他先后在西夏地区与敌军交战的年代最早是成化八年(1472),最迟是成化十七年(1481),而王熙所书《满江红》词是天顺二年(1458),早于王越作战之时。

元人杂剧的《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有《女冠子》一词:“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曲作中有的用了《满江红》词的全句,有的句子是演变而来,这也是明代之前就有《满江红》词流传的证据。


军国鹰旗百夫长


夏承焘先生是海内外很有影响的老一代国学大师,尤精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学识渊博,令人敬重。但他老人家对岳飞《满江红》置疑却不能不说是他学术研究上的遗憾。首先他对《满江红》上的几个词句的指摘就犯了诗词常识性的错误,尤其对”贺兰山缺”的诟病尤为令人不解。只要有些诗词知识的人一搭眼就会明白,这词里的”贺兰山“与后面的”胡虏””匈奴”都只是作者特用的文学手法而矣。宋人以唐喻宋,犹如唐人以汉喻唐,使用前人习惯的典故与修辞手法,都是最正常不过了,何必吹毛求疵?陆游的”尚思为国戍轮台“,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等等,莫不如此,难道他们都犯了地理常识性的错误?

从明代此词的广泛流传,一直到民国的初期,一直无人置疑过此词的作者问题。夏承焘先生沿袭近人余嘉锡的观点对岳飞的著作权作出了否定的论述,但其观点却与余嘉锡一样没有什么新式样,更兼其所引的论据皆无史实作依据,属纯于个人的主观臆测,无足以动摇岳飞的著作权。


手机用户25853910923


看了这么多的评论,没人说出重点。重温一下民族英雄的诗:《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忧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生,以恢复大宋江山为己任。岳飞即是军事家,也是战略家,诗人。岳飞北伐的目的不只是直捣黄龙,灭金。而且还要灭西夏,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灭蒙古,笑谈渴饮匈奴血。实现中华大一统!如没有汉奸卖国贼秦桧做金国卧底,至岳飞与死地,中华民族大一统在南宋时就能实现。甚至没有后来的两次灭国,(元灭宋,后金灭明)。所以说岳飞之死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现在有些砖家叫兽估名吊誉,哗众取宠,别有用心的抹黑民族英雄,为了个人出名无所不用其衱。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为汉奸卖国贼洗白翻案是永远不可能得逞的!


新三国时代


关于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做,近人余嘉锡先生 《四库全书提要辩证·岳武穆遗文》考证出此词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 飞。夏承焘先生进一步证成其说,后世学者也都曾讨论过这个问题。

今人在浙西江山县发现了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里面有一首岳飞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而这首词很有可能就是岳飞名作《满江红·写怀》最初模样。

后世流传下来《满江红》是在岳飞原作和祝允哲的和词基础上,更改而来。

祝允哲,字明卿,其先祖祝其岱为唐初名儒,精通子史经集,擅长诗文,时称其:“诗无邪思,文有卓识,气浩词严,一扫当世芜秽之习”,因不满朝政,坚辞武则天所授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回家乡江郎山设馆讲学。江郎书院后来办得很大,成为了两浙诸生的儒学首领。江郎书院发展到宋朝,负笈前来求学者“如云如雨”,书院不得一扩再扩,大学士苏辙作有《重修江郎书院赋》记其事。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祝允哲由韩世忠军转入岳家军中,任荆湖制参。

祝允哲虽是一介文士,但性情豪迈,尚侠任气,慨然有大丈夫气色。更难得的是,他和岳飞一样,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拯救沦陷区人民奔走呼吁,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岳飞将他引为知已、同道,经常一起切磋诗词,互相唱和。

《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赠抗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

岳飞《满江红》原词即为唱和之作,题为《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题名为后人添加)云: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近代这两首词的发现,才算是了结了这场公案,现在流传的满江红,正是在这首岳飞原词上进行了修改(而且还借用了祝允哲的词。)

至于是谁修改了这首词,只能提出几个猜想了:1、修改者是岳飞本人;2、修改者是后世词人;3、此词先后经过岳飞本人和后人的修改。

今本《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另有《全元戏曲》卷11载《岳飞破虏东窗记》,其中也有明人修改的痕迹。

文中岳飞唱词云:

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

唱词中“怒发冲冠”、“仰天怀抱激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显然与《满江红》相同,可能是从后者改编而来。


青阳帝君


中国有些砖家最大的建树就是亡我中华文明,诋毁我中华英雄!五公里的乡级公路,能装一四轮车这样的砖家,看门不如狗,耕田不如牛,祸害自然资源比工人农民多,纳税人养你何用!


武广源


此满江红最先面世是在岳飞死后整整360年的1502年,由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书写在岳庙的碑文,这是公认的有据可查可考的时间。词牌名满江红,词名岳飞,并未署名作者。赵宽同时书写的另一碑文,为七绝诗,诗名,送紫然张先生北伐,同样也没有署名作者。三年后赵宽死了。到了1538年,这一词一诗都同时被徐阶收入岳飞文集,自此开始出规了争议。七绝诗很快被认定不是岳飞所作,但满江红词并没有定论。滿江红词争议的焦点。

第一,此词在岳飞死后360年面世,如果是岳飞所作,无异于是出土文物,赵宽必然说明出处,既然赵宽没有说明出处,即是赵宽并不认为是岳飞所作。

第二,按照赵宽的书写习惯,那首七绝诗没有署名作者,满江红词也没有署名作者,七绝诗名为送(送给)紫然张先生北伐,满江红词名为岳飞。

第三,诗中提到的踏破贺兰山缺,还不只是南辕北辙。宋时的贺兰山是宁夏国的地盘,不光和金国风马牛不相及,还有可能被西夏国误判。犹如现在和日本开战,突然出来一个战区司令员说,要踏平釜山。

第四,岳飞死后60多年,岳飞的孙子为了给其抹红翻案,曾遍访岳飞故旧,连道听途说都收集到了,竞然没有收集到这首词?

第五,此满江红如果是岳飞所作,也必将是岳飞春风得意时所作,此满江红词也称得上好句子,以岳飞当时的官位名气,连皇帝都可能吟诵收藏,但却是默默无闻,致使岳珂遍访故旧都没有收集到。

这一诗一词因为赵宽故意没有署名作者,第一可能就是赵宽自己撰写的碑文,都知道是赵宽书写的,所以不必署名作者。第二是从当时的文人中征集的碑文,前提就是不署名作者。 踏破贺兰山缺,南辕北辙徒留笑柄,毫无道理。岳飞身为统军大将,不知道贺兰山在哪里,属于哪个国家便要去踏破贺兰山,纯是胡说八道。


用户3919268242451


首先要做一个更正:《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名,并非是一首词,本题目所说《满江红》应该是指《满江红·写怀》。

《满江红·写怀》是一首非常震撼人心的诗作,作者(岳飞)的民族精神和报国之志表现的淋漓尽致,每每读此诗词作都有一种“血脉偾张,心潮澎湃”之感。

这首词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岳飞所写,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的经典在中国神州大地广为传颂。

但是,在上个世纪,先后有两位代表人物对这首词的作者是否就是岳飞提出了质疑,而著名学者夏承焘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夏承焘先生不是提出此疑问的第一人,提出此疑问的第一人是余嘉锡老先生。

徐嘉锡,字季豫,号狷庵。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1942年,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著作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徐嘉锡在他所著《四库提要辩证》当中首次提出《满江红·写怀》的作者并非岳飞的疑问,

徐嘉锡认为,岳飞的儿子岳霖和孙子岳珂,不遗余力地搜求岳飞遗稿,但在他俩所编的《岳王家集》中,却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并且三十多年后重刊此书时,仍未收入该词,据此,余嘉锡认为《满江红》可能不是岳飞所作,而是明代人的伪托。

夏承焘是同意徐嘉锡的观点的,并且在徐嘉锡的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证据”,主要是针对诗词当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认为岳飞应该是没有什么机会去过远在宁夏的贺兰山。

总的来讲,怀疑这首诗词是岳飞作品的理由大概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这首诗词的背景和历史。另一个方面来自于诗词本身。

首先,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的如此少见的诗词佳作(抛开情怀,这首诗词的文学水平也是相当高),居然在几百年后的明代才流传于世,并且在正宗的岳飞文集当中没有收录,这不得不让人质疑。

第二,诗词当中提到的“贺兰山,胡虏肉,匈奴血”,都和“靖康耻,回头收拾旧山河”没什么关系。同时,作为一个武将,岳飞在宋朝的武将当中算是非常少见的能舞文弄墨的将领,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太多,大概也就十几首,但是,在他的其他诗作当中,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慷慨激昂”四个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出岳飞的十几首诗看一看。

对于这种质疑,反驳的文章和学者也是非常多,基本上是“逐条反驳”,但在我个人看来,这些反驳基本上都是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比如岳飞的儿子孙子们没有收集到这首诗应该赖到“兵荒马乱”的头上。等等。

至于那个“贺兰山”,有人找出来另一个距离岳飞更近一些,也有可能去“踏破”的贺兰山等等。而“胡虏肉,匈奴血”仅仅是一种文学的夸张,就像当年受压迫的贫下中农控诉地主恶霸的时候经常恨的牙痒痒:恨不得扒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吃了你的肉,喝了你的血!——只不过是情绪表达而已。

说《满江红·写怀》不是岳飞所做的学者,拿不出真正的作者究竟是哪位高人的“铁证”,而坚称这首诗词就是岳飞所做的学者,对质疑的反驳也缺乏“实证”,这说明,这首诗词的作者究竟是谁,还真的就是有争议。但也仅仅就是有质疑的声音而已,就算是质疑者,也只是“就事论事”,属于“学术之争”,并不存在借助这种质疑贬低甚至是诋毁岳飞作为民族英雄,著名爱国将领“精忠报国”光辉形象的现象。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是真心愿意相信这首诗词是岳飞所做,因为我在史书中找不到“靖康耻”之后的直到明朝中期有哪位和岳飞的时代背景和经历相似的,同时也是“文采飞扬”的将领。

《满江红·写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都是一首顶级之作,情怀满满,文采飞扬。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也写出了“一雪国耻”的决心信念,表达了“精忠报国”的真情实感。我相信,这应该就是岳飞的“真情实感”。

尽管在学术上(仅限于学术),对作者有一定争议,但是,并不能也不可能由此诋毁点什么。


步武堂


三十功名尘与土。白首为功名!岳飞死的时候就三十七八岁。疑问一:有三十年功名了?如果是三十岁才想争名夺利,那岳飞十四岁被征兵,和三十对不上,八九岁就争功名了?疑问二:白首为功名?少白头不成?可见后人,借岳飞之名杜撰,可能性是曾在的。目的,为主战而已。满江红这样的诗词,至少五十岁以上的人所作,才有可能。


静里水声1


关于《满江红》的作者是否为岳飞的问题,目前的主流说法是:

没有证据。

对,既没有办法证明《满江红》是岳飞写的,也没办法证明就一定不是他写的。

首先更正标题的错误:

最早质疑《满江红》作者非岳飞的人倒不是夏承焘,而是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余嘉锡。

在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中,率先对这首词的作者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很有可能是明朝的人托伪岳飞之名的词作。夏承焘只是赞同了余先生的观点,倒不是这种观点的始发者。

余嘉锡、夏承焘质疑的理由主要有二:

1、在宋代典籍中,并没有发现这首词。尤其是在岳飞之子岳霖、孙岳珂辑成的《鄂王家集》中,也没有这首词。依照《满江红》的著名程度,这是不可能的事。除非这就不是岳飞所写。

2、词的内容在一些细节上不符合岳飞的真实经历。像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一句,事实上岳飞没去过贺兰山,这里不是岳飞和金女真作战的战场,反倒是是明朝和蒙古人战斗的场景。

因此,他们认为《满江红》的作者不是岳飞。

相应地,有人反对就一定会有人支持。

有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满江红》的作者就是岳飞本人。这些学者包括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王曾瑜等人。

他们的观点是——

1、即便没有出现在现存的宋代典籍里,也不能说明就不是岳飞写的。

2、贺兰山不宜理解为实际的地方,而是一种虚指或泛称。

反驳完余、夏等人的理由后,邓广铭等人提出了作者确系岳飞的理由——

结合历史细节,这首词描述的内容恰好与岳飞的心境相同,作者无疑是岳飞本人。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定论,两方都有道理。现在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