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一些新聞發佈會麥克風在記者中傳遞,不怕有病毒傳染的風險嗎?

江洲495


應該會害怕吧,作為普通的人是害怕的,作為記者,他們用那份擔當抗拒了內心的害怕,讓他們勇往直前。



大象lucky


疫情期間,一些新聞媒體發佈會上麥克風在記者手中傳遞,不怕有病毒感染麼風險嗎?

這種情況大家擔心是屬於正常的,但是居然可以開新聞發佈會,主辦方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這個新聞發佈會來多少人,對來的人有什麼要求,現場要怎麼安排坐席,怎麼做好防護措施等等一系列問題,我相信這個組織開新聞發佈會的單位或者是團體,他們不可能不考慮這些情況。

而且現在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識比較強,感染病毒的風險比較小,而且電視上、網上、各種App都告訴大家去公共場所怎麼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只要大家都認真做好防護措施,手在接觸公共物品或公共設施之後,避免直接接觸口、眼、鼻,過後及時清洗和消毒,這樣風險會更小。


李老三39368352


十疫情期間,那些在一線工作的人員,尤其是做記者的。他們的話筒在採訪中會用來用去的。雖然說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是相信工作人員都把防範工作做得很好,所以這個不必要擔心。


hsl1976130520


從美國疫苗研發的詭異上可窺一斑而見全豹。

美國疫苗真的不用經過動物實驗?答案是肯定不行!那就是一定了經過動物實驗。

那麼,我們來整理了一下美國疫苗研發的時間線(3個關鍵點):

1——德國CureVac是信使RNA(mRNA)技術領域的領先公司,開創了mRNA藥物領域,2019年8月13日,宣佈與耶魯大學簽署了一項合作研究協議(“CRA”)研究基於mRNA的肺部治療候選藥物。動物實驗相信在這之後已經開始。

2——據CureVac網站透露,其首席執行官丹尼爾·梅尼切拉(Daniel Menichella)2020年3月2日被邀請到美國白宮,與特朗普、副總統邁克·彭斯和製藥公司的高級代表會面,討論疫苗研發問題。

3——2020年3月16日,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宣佈,其資助的美國首個候選冠狀病毒疫苗1期臨床試驗16日正式開始,該候選疫苗代號為mRNA-1273,由NIAID和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公司開發。當天,為四位身體健康的志願者完成了疫苗注射。

——結論:

把這些時間點串起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懷疑:德國CureVac公司從2019年8月13日接到美國毒株開始研發疫苗,2020年3月2日,在特朗普見證下,CureVac公司把經過動物實驗的研發成果分享給了包括Moderna公司在內的美國疫苗公司。於是2020年3月16日,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美國把人們看起來沒有經過動物實驗的疫苗打在了人身上?¯\\_(ツ)_/¯覺得這圖不錯的朋友請多多轉發謝謝🙏🙏🙏








當下就是新起點


應該有風險,但是入場之前都會有體溫檢查,降低了風險,再個都帶口罩,又增加了一個安全措施,也是多重防禦了


臨沂佳樂水電暖


職業需要,沒有辦法,就像今天我們國家擊劍隊員去歐洲比賽感染一樣。。


開心每一天才是真的


這個您大可放心,我國衛生防疫法早有規定。別說疫情期間,就是平時,所有新聞發佈會,其主辦單位,都會在嘉賓、記者入場前,把麥克風等傳播工具、場地坐位等,進行嚴格的殺菌滅菌處理,這點無疑。疫情期間,嘉賓、記者入場時,工作人員會按國家非常時期相關規定,對每位嘉賓、記者進行體溫等測試、消毒,戴口罩、手套,特別是每個人的雙手,都必須噴灑消毒液,所以,病毒傳染的機率很低。


老黃牛金絲猴


當然怕有傳染的風險,作為主辦單位,應該及時定點消毒。同時,使用者儘量與話筒保持一定距離,儘量減少傳染的風險。當然非常時期,口罩必不可少。再說現在市場上很多的消毒藥水,而且便於攜帶,大家非常時期做比較全面的防疫措施。如果做了比較全面的防疫措施,風險還是很低的。





盲蟲盲從的世界


這個問題猶如我們想知道一個魔術的答案一樣,說破了,人人都會會心一笑——

現在我們幾乎都經歷過發熱檢測。檢測時,檢測員會拿著一個檢測槍,對著你的頭很近(有時甚至挨著)處進行測溫。有時連續檢測二、三人。隨後就從口袋裡陶出一個比花露水瓶賂大,帶噴嘴的專用特種消毒液瓶,對測熱槍頭及其全部進行快速噴霧消毒,隨後繼續測溫。消毒一次,三分鐘內細菌不會存活,也就不會有相互感染風險。

記者會上,記者要回答提問吋,都會有工作人員遞送麥克風。那個麥克風就如測熱槍一樣,而工作人員每次在遞給記者前或者說每次回收記者提問後的麥克風後,都會對麥克風全身噴霧消毒一次。這個噴霧過程,一般不會現場直播。因此,請大家放心,記者會上,記者使用同一麥克風是安全的。


江北哥


這是有風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