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一个说了几百遍都不改进的小孩子?

zyl961955197


正确的方式一遍就可以见效,

你为什么说了几百遍了才觉得不对?

孩子不对你教育孩子,

你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谁教育你?

教育你的是孩子的当下和未来的人生表现!

这种家庭环境出来的孩子,可怜啊!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

遇到任何问题,你都只会一种方式解决吗?

解决不了就是对方的事?

很多父母打骂孩子,边打边骂说孩子不听话,死犟死犟的!顺毛驴!

明明找到了孩子性情属性,为什么不肯根据孩子的性格来“顺势而为”呢?

父母这么做到底真的是对孩子无私的爱,为孩子好,还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呢?

扪心自问♥♥♥♥♥?

人去一个地方,不都是沿着街道路线和地势走吗。

难道有人两点成一线径直的走吗?也不管中间有什么建筑,有什么河流等地势的障碍?

那能过得去吗?还活的了吗?


吆呵天怎么又亮了


和你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吧!我儿子生活习惯很差,例如:吃饭时会用衣袖擦嘴,手脏了往裤子擦,起床后,被子乱糟糟的就走了……!我很急,很想孩子变好,于是,我一看到儿子用衣袖擦嘴巴时,我就会说,你又用衣袖擦嘴巴了,每次都用衣袖擦嘴巴,我们家没纸吗?这几句话,从他三岁,说到十岁,越说越厌恶,但儿子还是没改变。

有次,吃饭前,我给他拿了张纸巾,告诉他,如果需要擦嘴,用纸巾擦,好吗?他点了点头,在他拿纸巾擦了一次嘴后,立马表扬,肯定他的进步,现在,两个月过去了,基本没见他用衣袖擦嘴了。

他起床不叠被子的问题,我以前也是唠唠叨叨,但有次他睡觉前,我对他说,明天起床记得叠被子,要整洁,第二天,他真的把被子折好了,现在,也养成了习惯。

我发现,唠叨孩子作用不大,与其埋怨孩子没做什么,不如直接告诉他,你要做些什么。


1024566137


1.不指责,说事实;不埋怨,说方法

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曾写道:“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说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记得关门呢!”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有时会这样指责孩子,而孩子多半装作没听见,或推脱责任,然后他越不听,我们就越说……

如果我们不是一味的指责孩子,只是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所看见的客观事实,“门好像还开着”,是不是会好很多。

当你看到刚打扫好的屋子转眼一地玩具的时候,是不是很想吼一句:“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害我白忙活半天”,其实你这么说孩子并不会多在意心疼你。

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具体、易操作的方法,甚至鼓励表扬孩子,“妈妈刚刚打扫完好累哦,要是有个小宝贝能帮妈妈整理干净,真是帮了大忙了!”这个时候,他们多半都会很乐意去完成。

2.换一种表达方式,告别尖酸与挖苦

把命令式的句子主语,从“你”换成“我”,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把愤怒的指责变为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

“你再不去做作业,以后就别想再看电视玩手机,天天做事慢慢吞吞的。”

这样指责,孩子未必能理解为什么作业不可以晚点再做,不如换成“妈妈今天有点累了,我希望你能自己安排好时间,早点完成作业。”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不能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火。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将重点放在了我希望孩子做什么,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校长说


大多数孩子都会让爸妈这么报怨:“这孩子怎么就说这么多遍,就不改呢?”“我都说了100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怎么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改呢?

什么是超限效应?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案例:小宝在家里玩玩具,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拾。每天起床也让妈妈犯愁,她每天催十遍八遍:“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当然跟收拾玩具一样,妈妈每天念叨,小宝每天赖床。

分析: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批,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

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这孩子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第二次开始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更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

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表扬更管用。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家长要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最后,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

例如孩子经常弄坏玩具,妈妈可以说清楚下次再弄坏坚决不买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别的。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没有替补,这是对孩子有用的一课,让他意识到因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终要承担没的玩的后果。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家长尽量不要过多参与,孩子做错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家长提醒没有效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




笨蛋跟緊我


教育孩子,是一个捋顺心理活动的工程,贴切语言,称教育工程。

说工程,应想到的首先是工程师,由工程师依据掌握的现有材料,按照一定科学构成,设计出图纸。

那么,工程师要完成这些,必定需有科学的设计理念,掌握相应材料属性,才可达到目的。

对说了几百遍都不改进的孩子,就是一个教育工程了。

先确定说者,是否具备教育科学理念,这是重要的,说几百遍,都不改一定是方向上没对应适合切入点,如果从遗传与变异角度讲,要从双亲那里,找其相似的特性,大多存在与孩子相似的地方,所说将门虎子,或老鼠生来之类俗话,都反映到遗传学上的显性或隐性基因问题。试想,教育钢琴家孩子学书法的难度,一定比学钢琴难度大,因为,孩孑的亲代基因应理解为书法为隐性,而钢琴易显性。

在科学理念教育中,一定要说有根据,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个问题也提醒,应给教育科学,提出一个试想,小学阶段教育中,参考双亲特性看孩子成长方向,也不会出现说了几百遍都不会改变的孩子。


波行


不请自答。

不言自明,与教育者的素质有关。

前些年的一天,去我老师家中串门,家中莫名添了两个小学生,一男一女。小孩子长的都是农村的那种长相很一般的孩子,见我到访看着比农村孩子懂礼貌。我老师的孩子才14岁刚刚考上山东中医学院少年班,难得轻松一下,怎么又弄俩小土孩子来家,多烦啊!

我问其故。老师说,是老家的侄媳妇怀了三胎逃到这里来躲避计生的,租的房子住不下,正好你弟也上了大学,家里房子空着,我先给侄媳妇照管一下。

看到两个小土孩很质朴,我觉得挺好,就夸奖他俩"挺懂事。就是不知上学怎么样?"

一句话,打开了老师的话匣子。老师不解又开心的问我 : "XX,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啊?哎呀!这俩孩子跟着他妈,天天打啊,闹啊,不听话,不学习,气的他妈天天喊啊,骂啊,急了就打!可是,怎么管也是那样,打完、骂完,一会儿就忘了,还是胡闹啊!可是来到我这里,我只告诉他们,你们该怎么做,来了客人该怎么懂礼貌,在我家该怎么做,到学校该怎么做,说了,他们都记住,放学回来,各进各自屋写作业,有时还帮我干点活,她妈说,这俩孩子变的不像她的孩子了,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说: 这还用问吗?与教育者的素质有关。

后来,老师说那俩孩子都考上了较好的大学。


飞翔4785071960596


如果教育了100遍还不听话,可能有以下2个原因:

1. 孩子从小可能不是父母亲自带的,可能是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第三方带的。

2. 孩子从小是父母带的,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1点。

只有孩子是父母从小亲自带的,孩子才可能听父母的话。大多数情况是,父母生了孩子,因为工作原因,从小就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带,因此孩子自然跟爷爷奶奶更亲,也更加愿意听爷爷奶奶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

6岁以前,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6岁前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好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以后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子关系。如果想要孩子听父母的话,至少至少,3岁以前很建议父母中的一方一定要亲自带孩子。3岁后,孩子上幼儿园才去工作,下班了也建议父母要花时间陪孩子,多做些亲子互动,例如一起玩,一起阅读,一起做游戏。这样基本上孩子是会听父母的话的。

但是也不排除出现第2点的情况,就是父母也亲自带孩子,但是孩子还是不听父母的话。那么,排除了孩子有智障的问题,可能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

曾经我在餐馆吃饭,就看到一个妈妈接了孩子放学,是揪着孩子的耳朵走进这个餐馆点餐的,而这个孩子才8-9岁的样子,这么小就生活在家暴的环境下,真的很同情孩子。这种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子女,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可能孩子小不敢反抗,会一时听话,但是当他长大了,到了初中,就不会再听话了。

这是身体的暴力,还有语言的暴力,也是导致家教失败的原因。动不动就骂孩子,孩子自然不愿意听父母说话。如果长期是这样,孩子一般是见到父母就躲,例如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到房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出来。

所以,教育了一百遍孩子都不听话,请父母先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是不是用适合的语气语调跟孩子交谈,是不是一开口就说的是负面的话语。其实我们自己也不喜欢听负面的、责备的话,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相信也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天天听负面的话。请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必然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您的意见。




我的混血女儿


你好,我是立哥。我来说一下我是怎么和我孩子,在这方面沟通帮助孩子建立契约精神的。

首先啊,先建立一个家庭会议本儿。然后你和孩子沟通了这些内容,写了本儿上和孩子一块儿写。写了以后让孩子看过签字。这中间要写写的幽默一点‘’角色可以互换你就当写报告,让孩子批准。

通过这一件事情。如果孩子改正后,有什么相应的奖励?如果还犯如何惩罚。这就是最简单的立规矩。也是让孩子有这种契约精神。当孩子写到纸上以后,有立字为据有章可查。

但是具体怎么处罚孩子,我认为那不是重点。重点是让孩子能通过这些事情。来真正的改掉不良的习惯。之前你说了几百遍还是没有用,那就说明你之前说一遍刷拉倒。而没有具体的实施如何奖励和惩罚。

教育孩子也是门学问。要循序渐进,不要追求立竿见影。孩子只要有一些一点儿进步。你就要经常表扬他。我叫这为推崇教育。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也可以多看一些我的西瓜视频。有很多怎么给孩子沟通的真实案例。都是我怎么教育我的孩子运用的实例。


立哥聊学习


如果家长说了几百遍孩子却不改进,这就说明了家长有几百遍的机会改变沟通的方式,却没去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却一味的指责孩子,导致孩子行为依然无变化。我要说的这是家长的方法不对!

那么如何去促使孩子去改变呢?我的建议如下:

1、父母首先要关上自己的嘴巴,反思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言语、举措的不足。

父母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还是负面的、打击的、抱怨的?如果要做到有效沟通,反面的肯定不能说,如果一出口都是反面的,没有人想听,一定要关上自己的嘴巴,不要说了,因为一点作用都没有!说了100遍还没改变,这就是“说”的负面结果。

2、要想孩子行为有改变,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家长肯定会说孩子是我生的,也是我养的,我怎么可能不了解他。那不一定,我们要在生活中仔细的观察,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了解孩子的行为举止、情感发展、兴趣爱好、恐惧担心等,这样的话,你知道孩子喜好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3、调整孩子的情绪,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沟通才有效,孩子在情绪激动、心情不好的时候,沟通都是无效的!

在这个状态之下什么都是听不见的。因此,父母与孩子进行良性沟通,首先要调整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情绪不佳,就不要再说教育类的话语,可以先谈他的一些喜欢的话题,等他的情绪调整的比较好以后,家长再简单有效的说几句自己想说的话,不要反复地说,点到为止。

在沟通的时候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不要说别人的孩子,语气要平和,说任何事情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包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他才能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沟通是有技巧的,教育是无痕的!说100遍孩子还没有改变的教育一定是没有技巧的沟通,我们将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春风化雨,慢慢渗透,教育才有作用!


石榴微教


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人设在孩子那里是怎样的,

以及,自己的方式有没有问题,

从自己出发,不能光看孩子问题。

比如有一次,儿子三岁左右,母亲和爱人喂他吃药,两个多小时就是不吃,我过去一看,她俩就一个劲的跟孩子说“药不苦”,我端过来,舀了一勺,尝了尝,根据真实感受告诉儿子:“这个药有点苦,但是能承受”,然后儿子就很顺利把药喝了。

一方面要同理心,一方面要在孩子心里有健康的人设,

同时,如果说了几百遍都没有效果,那为什么不考虑是自己的方式可能需要调整呢,仅供参考[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