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一提到汉朝第一想到的是西汉。东汉给人感觉很模糊?

汏城小事丶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东汉与西汉之间的流量对比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时间跨度不同

虽然西汉210年、东汉195年,看起来差距不大。

但因为汉高祖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所以秦汉之交这段时间也很自然的被人们不自觉的并入了西汉的历史。反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称帝后还花了11年的时间,才真正地扫平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地区,这种感观是不同的。

再来看两汉末期。

虽然都是大权旁落,但归根到底,西汉末期还挂着大汉的名头,也没有什么割据势力。但东汉就不同了,东汉末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都是军阀混战的状态。公元前220年,汉献帝禅让给魏文帝曹丕的时候,三足鼎立已经势成。很多人也更愿意将这段历史归入三国,而不是东汉。

此消彼长之间,西汉的长度便从感观上比东汉长很多了。

其次,流量人物多寡差距巨大

西汉从最初的楚汉相争,到吕后掌权,再到代王刘恒入主,再到汉武帝横空出世,几代皇帝都是流量人物。尤其是汉武帝,作为是一个中期帝王,执政五十四年,文治武功都有很多建树,尤其是对匈奴的战争,旷日持久,又塑造了大批的英雄人物,更是增添了西汉的关注度。后来的霍光掌权、昭宣中兴,元帝时的王昭君,成帝的赵飞燕,哀帝的“断袖之癖”,也都有相当的知名度。

反观东汉,虽然也非常精彩,尤其是对外族的优势也一样是压倒性的。但是,在很多人心目当中,还是只知道一头一尾,即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最后的那位傀儡皇帝汉献帝。知道桓灵二帝,还是因为诸葛亮的《出师表》。东汉最鼎盛的“明章之治”时期两位皇帝,汉明帝、汉章帝几乎毫无知名度,反而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成为了东汉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甚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班固、蔡伦、张衡以及曹操、刘备两位“三国”的缔造者都是东汉人。


总而言之,一个强大的、有凝聚力的统一国家更容易让人产生自豪感,而一个皇权长期旁落的国家更容易被人忽略。很不幸,西汉代表着前者,而东汉则代表了后者,这大概就是二者知名度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吧。


水一白聊历史


首先作为两汉的前部分,西汉的存在感比较强,这是不可避免让人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西汉和东汉也叫做“先汉”和“后汉”。

刘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草根逆袭的形象,在个人成就上也比光武帝刘秀要杰出一些,虽然刘秀时家境已经破落,但是好歹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身份也为他加分不少,毕竟刘邦死后四百年的东汉末年刘备还用汉室宗亲的身份拉大旗张虎皮,可见有的时候出身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能够在特殊的情况予以加分。

虽然两汉都经营西域地区,张骞和班超都曾出使西域,甚至班超的功劳立的可能比张骞更大,但是做为经营西域的先行者,张骞和决策人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就要更强一些。

同样的是“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都是了不起的功勋,但是汉武帝就要比汉章帝不知有名多少,霍去病也比窦宪要更加出名一些,虽然他只活了23岁,但是因为窦宪是因谋反而处死的,所以历史功绩大打折扣,如同秦桧发明仿宋体一般。

而且西汉虽然亡国于外戚之手,但是整个西汉王朝并不是因国势衰弱而亡的,而是外戚窃权而已,如同司马光所说“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反观东汉时期外戚与内侍交替专权民不聊生,最后发生了黄巾起义。

为了平息起义动乱,世家大族又纷纷建立武装开始割据,搞得国家一片乌烟瘴气,所以连诸葛亮都在《出师表》上告诫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西汉时皇帝上庙号非常严格,只有太祖高帝刘邦、太宗文帝刘恒、世宗武帝刘彻和宣宗宣帝刘询有庙号,但是这四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有道名君,而东汉则有点开局即巅峰的感觉,后面则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除了光武帝刘秀之外,也只有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值得一提了,而且感觉他们的存在感甚至还不如汉献帝刘协,虽然刘协是亡国之君,但是托《三国演义》的福,刘协比他们出名多了。

而且由于刘秀建国时的妥协政策,东汉开国时并没有解决西汉王朝末年的遗留问题,造成国力较之西汉大大不如,皇权受到威胁,此后大部分国力消耗在内斗之中,所以在历史上的存在感远远没有西汉王朝出名。


飞凡看历史


首先是因为西汉在前,东汉在后,时间上的顺序自然会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第二,是因为西汉时期的各项发展成就过多,形成了阴影效应。第三是因为东汉的存在感不高,的确没有什么过大的成就。从东汉的财政情况看来,东汉的国家能力的确不高,两汉更迭时期的战火对于国家的摧残程度几乎到了东汉末年也没有缓解。而且,东汉时期有代表性意义的时间不多。除了汉光武帝统一全国,明章中兴,佛教传入中国,班超出使西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更大的积极性事件。

中国历史上存在三个基本上快被人们遗忘的时代,也就是汉光武帝之后的东汉,唐肃宗之后的唐朝,宋高宗之后的南宋。这几个时期都是个人感觉很模糊的时代,就是因为没有什么突出的代表事件所导致的。

第三,东汉时期的问题很多。宦官专政,外戚干政,黄巾军治乱,灵帝西园卖官,跋扈将军梁冀弄权,党锢之祸等等都拉低了人们对于他的好感度。后世的史官也不愿意过度的去描绘这一时期。所以,后世的记录就相对少了。


经典守望者


虽然放在各色野史里,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团队,存在感十分低调。但哪怕放在中国军事史上,这个团队也堪称名将荟萃。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更选出其中最杰出的二十八位武将,将其画像供入洛阳南宫云台阁,史称“云台二十八将”。每张面孔背后,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沙场岁月。

但这“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名,是考虑了资历身份政治等多种因素,“军事能力”这条标准,其实比较靠边。而放军事层面上,若论在东汉开国“内战”里,最为厉害的武将,却当属其中一位“少年英雄”:“云台二十八将”里排名第四的耿弇。

耿弇,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人,出身于军事世家的他。少年时就酷爱军事,二十出头就赶上一锅粥的东汉开国战争,接着一身军事天赋就不停爆发:先是一眼就认准了还在绿林军里“低调做人”的刘秀,不但主动投奔,还说服父亲耿况带上全部家当(财产亲兵)一道投奔。

起初刘秀看他太年轻,只拿他当“小儿曹”,也就是小年轻。但他几次精彩谋划,每次都叫刘秀刷新认识,接着就带在身边锻炼,历经铜马战役等几场恶斗,耿弇越“锻炼”越来劲,还顺便替刘秀跑了趟北方,一口气扫平幽州上谷等地,轻松给刘秀扫清后院。待到刘秀称帝的公元25年,不到22岁的耿弇,更得到逆天任命:官居建威大将军,成为刘秀麾下重要战将。

而这位“大将军”最叹为观止的妙笔,就是他25岁那年,即公元28年的平定山东之战。面对盘踞当地的老牌军阀张步,只是整合了身边亲兵和降兵,军力严重不足的耿弇,却是吊打模式开启:先用围三缺一的方式,兵不血刃拿下济南,又在巨里打埋伏,打废了张步三万精锐,接着用声东击西的方式,半天拿下临淄。最后和张步在剧县决战,面对张步“十万大军都不怕”的叫嚣,一个侧翼突破就把张步打花,稳稳拿下齐鲁大地。

除了这花样百出的计谋外,耿弇打仗更是够狠,和张步的剧县大决战上,耿弇腿部重箭,他竟咬牙将箭杆砍断,忍着疼继续狠拼硬打,终于打的张步十几万大军稀里哗啦投降。也叫闻讯的刘秀,激动送来一句好评,亦成了一句励志成语:有志者事竟成。

而这场花样吊打的神作,对于东汉立国,也是意义非凡:当时的齐鲁大地,就是全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等于王朝的“钱袋子”。既要快速拿下,还不能破坏太大。但二十五岁的耿弇,却轻松完成了这高难度,把这“钱袋子”,稳稳交接在刘秀手里。

如果名将如格斗选手,那么耿弇,就是其中的“技术流”顶级高手。

而汉光武帝的一句好评,更奠定了耿弇的地位:其功乃难于信也——他就是东汉王朝自己的“韩信”。

不过,比起西汉韩信那功高获罪的悲情来,耿弇显然幸运的多,34岁那年,耿弇主动上缴大将军印,放弃兵权的同时,也继续成了刘秀最信任的心腹之一。每次遇到重大边事,都会请他来出谋划策,可谓荣耀一生。

而比起这位“内战第一人”来,若论东汉开国后保家卫国的“外战”,最强者却是“云台二十八将”之外的一人:汉明帝的老岳父,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

虽然因为身份关系,马援无缘“云台二十八将”名分。但即使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马援依然是书中动辄惹人仰慕的传说。而放在真实历史上,马援,也堪称令人仰慕加唏嘘的传奇英雄。

比起少年成名的耿弇来,马援的大半辈子,几乎都在等待。他曾经做过督邮,却因私防囚犯而遭通缉。后来又曾经营产业,成了富甲一方的知名土豪。可又在土豪事业巅峰时散尽家财,毅然出门闯天下。一句名言也至今流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虽然马援加入刘秀团队时,东汉的“大仗”已到了尾声,只剩了些“苦活”。但马援却干得有声有色,西征陇西时,马援发明了“沙盘作战”法,以精密的谋划,帮助刘秀顺利平定西北。随后又在西北苦战六年,将大小动乱一一平定,叫乱了数年的东汉西北大地,重归和平稳定。

对于东汉开国的国防建设来说,马援这一功,就是无人替代的关键大功。

而在东汉进入和平建设岁月里,衣不解鞍的马援,更成了勤恳的救火队员。交趾叛乱,就杀向交趾,一口气收复了包括今天越南北部在内的大片国土。由于打的太漂亮,他今天还是越南享尽香火的神明。匈奴扰边,他又北击匈奴,打的骄横的匈奴乌丸骑兵,听到“马援”名字就打哆嗦。这段残破的大汉朝,开始休养生息的静好岁月,唯独马援未休息,却以“马革裹尸”的誓言,依然负重前行。

但这位劳苦功高的战将,竟是背着污名离开。在平定五溪叛乱的战斗力,身染重病的马援病故疆场,践行了“马革裹尸”的承诺。但一直耿直做人的马援,却得罪了权贵梁松。病故沙场后,梁松随即写奏折诬陷,造谣说马援贪污,一群权贵纷纷跟风。可怜为国奋战的马援,尸骨一度不能安葬,家人也险些被牵连。忠勇一生,却落得如此悲情结局。

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历史上每一桩,都常让人痛。但愿,不再重演。


亦非影视


印象中西汉皇帝有:高祖刘邦,文景,武帝。。东汉就光武和献帝[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苏律师律师苏


首先,西汉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另外西汉出现了众多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包括汉高祖,吕后,文景之治,以及最著名的武帝,萧何,韩信,卫青,霍去病等。还有司马迁。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击败并驱逐了匈奴后,汉朝的国力和威望达到顶峰。而东汉除了光武帝之外可着墨的不多。倒是东汉后期三国有看头。但是那已经是后期的后期了,所以大部分都被单独说了……


咋才能中个奖


说到汉朝大家极容易想到西汉这其实是自然的,因为与西汉相比,东汉显得太弱太弱了,唯一令人想到的不一定是东汉的光武中兴,而极大可能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云起吧。

人的思想很容易追逐好的事物,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都极具特色并且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人们容易想到西汉,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汉对后生的影响所导致的。

西汉的政治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发展令西汉的政治稳定,也令统治者尝到甜头,所以西汉的政治给了后世更多的借鉴。

而在西汉的经济中,各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农业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经济上的富庶则为西汉的军事战争提供经济基础,像卫青霍去病之类之所以大败匈奴,除了自身的军事领导能力之外,汉廷的经济补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西汉的儒学文化也在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中,甚至在封建王朝时期,儒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汉代的诗赋虽然以词藻华丽堆砌著称,但是也对后来东汉的诗赋的“建安风”和“飘逸风”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正是因为汉朝的所作所为与强盛,还有巨大的影响才会令人不自觉的为之自豪,从而铭记。不过相比于西汉,东汉的确逊色的多,甚至在东汉之后的朝代中,“平平无奇”的东汉远没有别的朝代有吸引力和议论,所以正是如此东汉才在与西汉的比较中,落于下风。

所以说,并非东汉不好,也并非西汉太好,这就好比两个人站在你面前等你去相识,而你最容易记得的,不是丑的那个就是漂亮的那个,并非是另一个人不好,而是于茫茫人海中,太过于平平无奇的人反而不如一个有特色的人。

我是小月,想了解冷门的、有趣的历史,请关注春江花月史。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春江花月史


东汉所处的历史时期非常“尴尬”

东汉之前是西汉,东汉之后是三国,而这两个时期,正好是历史研究非常热门的两个时期,而夹在其中的东汉也因此被人们有所忽略,一般谈到东汉,大家都会想到东汉末年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现代,与三国相关的文学著作,游戏,影视可谓是层出不穷,三国时期基本已将东汉时期给遮掩。再一个,东汉之前的西汉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可谓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西汉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广为后世流传,可以说,东汉是被这样的两个时代给“淹没”了。

其次,就东汉自身而言,也实在是乏善可陈。除了汉光武帝和汉献帝之外,其余的东汉皇帝都没有在位超过20年的,而且大多是幼年登基,刚成年不久即死去。同时,东汉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没有留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东汉政治还开始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交替执政,更是为后世诟病。后来东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了三十多年。所以,东汉给人整体就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好印象。


悬疑日志2


1.东汉所处的历史时期非常“尴尬”

东汉之前是西汉,东汉之后是三国,而这两个时期,正好是历史研究非常热门的两个时期,而夹在其中的东汉也因此被人们有所忽略,一般谈到东汉,大家都会想到东汉末年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现代,与三国相关的文学著作,游戏,影视可谓是层出不穷,三国时期基本已将东汉时期给遮掩。再一个,东汉之前的西汉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可谓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西汉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广为后世流传,可以说,东汉是被这样的两个时代给“淹没”了。

其次,就东汉自身而言,也实在是乏善可陈。除了汉光武帝和汉献帝之外,其余的东汉皇帝都没有在位超过20年的,而且大多是幼年登基,刚成年不久即死去。同时,东汉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没有留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东汉政治还开始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交替执政,更是为后世诟病。后来东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了三十多年。所以,东汉给人整体就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好印象,更别说东汉皇帝了。





克里斯托F小知识


东汉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汉光武帝和汉明帝了,[捂脸]然后就是三国时期可怜的汉献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