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合併肺部感染怎麼辦?

每年有超過13萬患者發生脊柱脊髓損傷,給社會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精神打擊。脊髓損傷不僅僅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同時也影響患者的內臟功能,在治療脊髓損傷的同時一定要監護患者各個臟器功能的調節和治療。

問:脊髓損傷會對臟器功能有哪些危害?

答:

a. 脊髓損傷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脊髓損傷患者除暴力引起的原發損傷外,還會在其病理生理過程中發生微循環障礙、組織水腫等繼發損傷。脊髓損傷所引起的脊髓微循環障礙主要包括:微血管損傷、微血栓形成 、微血管痙攣、血脊髓屏障破壞及血管內膜損傷等改變。

b. 脊髓損傷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研究表明,脊髓損傷患者中約1/3會出現便秘、腹脹,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胃腸道功能障礙症狀。胸6水平急性完全性脊髓損傷後可出現腹脹進行性加重,排便困難。腸黏膜結構損害導致通透性增加以及腸道內大便的儲留,細菌過度生長為急性脊髓損傷後內毒素血癥和腸道細菌移位的病理機制。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經包括內臟大小神經及腹下神經,肝、脾、腎、胰等實質器官及腹腔結腸左曲以上的消化道器官受到脊髓T5 —T12神經纖維的椎前神經節後纖維支配,而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和盆腔內臟則受到脊髓下部胸和腰神經纖維的節後纖維支配。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經主要為迷走神經及盆神經,迷走神經起自迷走神經背核,盆神經起自S2 ~S4 節段的側角。胃、小腸、盲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受迷走神經節前纖維支配,橫結腸右側1/3以下部分受盆神經支配。交感神經使胃腸運動減慢、張力減低、括約肌收縮,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相反。腸道感受器主要通過兩條路徑上傳至中樞:經交感神經傳至脊神經後根後傳入脊髓;通過迷走神經傳至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是孤束核)。

脊髓損傷的水平和程度是影響胃腸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T12 以上平面損傷,脊髓中樞介導的腸蠕動存在,腸壁的大便刺激仍能傳至損傷平面以下的腸道脊髓中樞(S2 ~S4),但由於肛門外括約肌痙攣而導致糞便滯留,稱為反射型腸道;L1 以下平面損傷時,脊髓中樞介導的腸蠕動喪失,即使腸道內充滿大便,腸壁受到刺激,也不能觸發排便活動,稱為失反射型腸道。

c. 脊髓損傷對泌尿系統的影響

高偉興等報道唐山地震時脊髓損傷患者尿路感染率為82.0%。國內外多位學者的報道脊髓損傷最常見併發症為尿路感染。國內有一份大樣本調查發現,967例脊髓損傷患者有293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30.30%,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居首,佔73.38%、呼吸道感染12.63%、胃腸道感染9.56%,其它感染佔4.44%,而同期非脊髓損傷病人醫院感染率為4.86%,脊髓損傷患者的感染率明顯高於全院平均感染率。泌尿道病原菌主要是C-桿菌,埃希大腸桿菌佔53.85%,綠膿佔11.54%。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其次為葡萄球菌。

d. 脊髓損傷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焦新旭等報道脊髓損傷患者中頸脊髓損傷佔61.8%。頸1~4節段受損者膈神經,橫膈及肋間肌的活動均喪失,無法深呼吸及咳嗽。頸5以下節段損傷的患者,膈神經元多無損傷,不會發生呼吸動力不足,但有多種原因可致繼發性神經元損害,間接導致呼吸動力不足。頸髓損傷的患者肋間肌及腹肌無力,氣管平滑肌活動差,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及時排出氣管分泌物,影響呼吸功能。有學者統計,呼吸道感染的脊髓患者中,頸段損傷佔54%,胸段佔29.73%,腰段佔16.22%。脊髓損傷後,不同時間觀察到遠隔臟器的損傷表現為點片狀出血,主要在肺臟(100%)、膀胱出血(20%)、胃腸出血(5%),其中肺出血最多見和最突山,以傷後48h~72h最嚴重。肺出血有散在點狀、點片狀、大片狀、單叫多葉不同,咀雙肺下葉多見。病理檢查證實為肺出血、肺水腫。脊髓損傷後肺的排痰能力下降直接導致肺部反覆感染極難治癒,即使使用更好的抗生素也僅僅是控制一時,卻難以從根本上治癒肺炎。一旦肺炎反覆,將極可能產生耐藥菌,此時只有更換更高檔的抗生素才有可能控制肺部感染。

e. 脊髓損傷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胸6或以上水平脊髓損傷可引起自主神經反射異常,以自主神經反射亢進或自主神經反射不良為主要表現,主要特徵是

血壓陣發性驟然升高


脊髓損傷合併肺部感染怎麼辦?

問:如何治療脊髓損傷併發的肺部感染呢?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使用抗生素僅僅是治療肺部感染的一個方面,同時應該積極治療脊髓損傷,改善神經功能,恢復病人的正常肺部排痰能力才是關鍵;另外還要加強營養支持,營養是一切疾病恢復的基礎,只有充足的營養,所患疾病才有希望恢復;第三,一定要做好口腔護理,因為正常肺部是沒有細菌的,大部分的細菌感染、真菌感染是從口腔進入的,所以做好口腔護理是防止肺部感染加重的必要因素;第四,一定要多翻身拍背幫助病人把深部的痰拍出來。脊髓損傷的病人自身排痰能力很弱,如果沒有外界幫助,他本身很難將肺部深部的痰液排出來,只有充分的排痰,肺部感染才能儘快好起來;第五,除了使用抗生素殺滅細菌以外,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收集了很多重要貼劑可幫助治療肺部感染,安全有效,且病人容易耐受,無明顯毒副作用。

問:脊髓哪些階段損傷會影響肺功能?

答:呼吸分為呼氣期和吸氣期。正常呼吸時,吸氣是一個包括膈肌(頸髓3-5階段)發出的個神經支配、胸大肌(頸7-胸1)、胸小肌(頸7-胸1)和肋間外肌(胸1-12)發出的肋間神經支配收縮的主動過程。正常呼吸時,呼氣是一個被動過程,除非咳嗽、噴嚏或排除起到內分泌物需呼氣肌主動收縮外,一般情況下呼氣肌均被動收縮。腹肌(胸5-腰1)和肋間內肌(胸1-12)是呼氣主要作用的肌肉。

頸5以上脊髓損傷設計了主要的吸氣肌肉(膈肌),此外還有斜角肌(頸5/6神經支配)和胸鎖乳頭肌(頸2-3神經支配)等輔助呼吸機,使吸氣部分或者全部受限,使吸氣相關的肺功能指標VS,FEV1,FVC,MVV,PEF出現不同程度損害。頸髓、胸髓損傷的病人多數合併通氣功能障礙,排痰能力下降,使肺內分泌物不能暢快排除,從而易引起肺炎。

問:脊髓損傷後如何改善肺功能?

答:

脊髓損傷合併肺部感染怎麼辦?

刺激頸椎、胸椎可改善呼氣、吸氣功能,可促進排痰。

2.使用針灸或中頻電刺激


脊髓損傷合併肺部感染怎麼辦?

3.使用超短波促進粘痰排出。


脊髓損傷合併肺部感染怎麼辦?

4.中藥穴位貼敷。

問:中藥貼劑治療呼吸道感染有哪些方劑:

答:

1. 治療小兒咳喘的自發熱穴位貼,可止咳化痰。有效率達95%.

荊芥1g,生半夏1g,杏仁1g,紫苑1g,冬花1g,蘇葉0.5g,白芷0.5g,白前0.5g,陳皮0.5g,桑白皮0.5g,黃芩0.5g,五味子0.5g,細辛0.5g,生薑汁0.5g。研末成份.

發熱劑中按重量百分比為鐵粉50%,活性炭12%,無機鹽13%,蛭石9%,水16%.共製成膏狀塗抹於紗布,可貼於穴位。

黃連10-20g,黃芩10-20g,黃柏10-20g,石膏5-30g,蜂房5-30g,肉桂5-30g,梔子10-20g,膽南星10-20g,大黃10-20g,吳茱萸5-30g,白礬5-30g,魚腥草5-30g,金蕎麥5-30g。磨粉。取混合粉5g,加入苯甲酸鈉份1g,食用醋3ml。混合成膏狀塗抹於紗布上貼在雙側湧泉穴。一般用藥1-2小時可退熱,療效顯著。

3. 治療小兒肺炎、支氣管炎、痰涎雍肺,氣逆喘咳實證。脾虛洩瀉者慎用。有效率100%.

葶藶子2-3g炒香磨粉塗於藥貼上敷在膻中或肺部諸穴上,1-2小時揭除,每日一次,基本3天可愈。

脊髓損傷合併肺部感染怎麼辦?

4. 治療小兒咳喘貼膏。可止咳化痰、解毒清熱。有效率達98%.

麻黃1-5g,細辛1-5g,白芥子1-5g,葶藶子1-5g,皂莢1-3g,川貝母1-5g,輕粉0.5-2.5g(克用蛤殼粉1-5g替換),磨粉,用蜂蜜加熱調成糊狀。製成藥貼。

穴位可選雙側湧泉穴,雙飛肺腧穴、膻中穴。或湧泉穴、膻中穴、大椎穴。每日一次。

5. 治療兒童咳嗽、支氣管炎中藥貼劑,有效率100%.

麻黃10-20%,半夏5-15%,貝母5-15%,杏仁5-15%,黃芩5-15%,板藍根10-20%,冰片3-10%,磨粉後,用甘油3-10%,食醋10-30%。調成糊狀製成藥貼。貼於天突穴,每日一次。

6. 小兒護肺貼敷散。溫經通絡,利氣化飲,止咳消痰,調護小兒肺衛。可有效防止小兒哮喘、肺炎、支氣管炎、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各種慢性咳嗽和過敏性咳嗽等。

白芥子0.2-0.7g,細辛0.3-1g,延胡索0.6-1.4g,生甘遂0.3-1g,麻黃0.6-1.3g,乾薑粉1-2g。磨粉,用醋調成膏狀塗抹於穴位貼上備用。取穴:大椎、雙側肺俞、至陽、天突、膻中。

每次貼2-5h。每週2-3次,4周為一療程。有效率在87%以上。

脊髓損傷合併肺部感染怎麼辦?

7. 治療小兒咳嗽咳外用敷貼,適用於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

細辛3-5g,大皂角2-4g,明礬2-4g,牽牛子4-6g。磨粉混合,加入2-4g生薑汁溼潤,加入3-5g凡士林、1-3g羊毛脂製成膏狀。術前外敷雙側湧泉穴6-12h後去掉。3天為一療程,連續用兩個療程。

8. 小兒平喘貼

山梔20-25g,桃仁20-25g,杏仁20-25g,白胡椒10-15g,糯米5-10g。研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於腳心(男左女右)。

藥物比重:南藤19.05%,麻黃4.17%,白芷4.17%,陳皮1.39%,石膏1.39%,磨粉過篩。與木姜子油0.22%,桐子油69.56%混合製成膏狀。在60度左右攪拌1小時,塗於紗布上備用。循經選穴貼敷,每日一換。


按摩

1. 扶突、天突各1分鐘,再依次點按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魚際穴各1分鐘,然後點揉大椎穴2分鐘,均用瀉法;點揉風門1分鐘用補法;點按靈臺、身柱、定喘穴各1分鐘,用瀉法。

2.風寒者,加點風池、風府、合谷穴各2分鐘,用瀉法

3.痰熱者,加點內關、曲池、膻中、委中、太溪各1分鐘,用瀉法

4.病久者,加點肺腧、厥陰穴各2分鐘,點揉陰陵泉1分鐘,均用補法;因震顫手法點打氣海穴30次,用補法。

拔罐

風門、肺腧、膏盲,或在肺部有溼羅音處。閃火法,每日1次

刺血療法

大椎、十宣、尺澤、委中、十二井穴,點刺放血,共10-15毫升。

耳針

腎上腺、肺、皮質下、支氣管、交感、平喘、內分泌、胸。每次選4-6穴,兩耳交替

穴位注射

1. 肺腧、夾脊穴胸3、曲池、豐隆。抗生素每穴0.5毫升。

2. 用魚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肺腧、厥陰俞,每穴注射1毫升,每日一次,7日為一療程。

敷藥法

1.大蒜100克,芒硝50克,混合搗如泥。下墊油紗布,外敷肺腧,阿是穴(溼羅音處)1次6小時,胸被輪番換敷。

2.丁香10克,肉桂12克,草烏、川烏、乳香、沒藥各15克,當歸、川芎、赤芍、紅花、透骨草各30克。烘乾研末,用凡士林調成膏,外敷胸部、背部阿是穴,2日換藥一次,5次為一療程。

吸入法

桔梗20克,麻黃10克,杏仁10克,黃芩15克,半夏15克,金銀花24克。入水壺內煎沸,壺嘴近口鼻,吸入藥蒸汽。


我是西安市紅會醫院 “神經外科趙東昇”主任(原西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門診時間:每週二 上下午, 週五上午

如果錯過門診時間,可到門診十樓神經外科病房找趙主任諮詢

擅長:昏迷促醒,腦外傷昏迷,腦幹出血昏迷,腦梗死昏迷,腦積水,腦膜瘤,膠質瘤,腦轉移瘤等顱內腫瘤,脊髓腫瘤癱瘓,脊髓損傷癱瘓,小腦扁桃體下疝,脊髓空洞,寰枕畸形,脊髓栓系,大小便失禁,癲癇,神經性疼痛等

以上方劑均是作者經過查閱大量資料所得,僅供參考。

如果覺得本文有幫助,歡迎大量轉發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