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大量賬號、瘋狂複製、套路化洗稿“華商真難”只是冰山一角

3月19日,福清市網信辦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對於“華商真難”系列的涉事人員,“公安已經介入調查,會依法依規處理”。

此前媒體報道,被熱議的“華商真難”系列文章背後,為同一控制人控制的三家公司,而這三家公司又控制了至少68個微信公眾號。這些微信公眾號又發了上百篇文章,僅僅是改了名字和國家便炮製了華商在俄羅斯、葡萄牙、印尼、柬埔寨…“真難”。

現今涉及“華商真難”的文章及賬號已經無法搜到,上述涉事公司旗下其他公眾號最新的一篇文章也定格在3月16日。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華商真難”僅是瘋狂批量生產內容的冰山一角,記者多方調查,試圖揭開這一暗藏的產業鏈。

大公司手握上千個賬號“見怪不怪”

“見怪不怪了。”在華南一家知名營銷公司任策劃的張羽(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張羽表示,此前有客戶亦同樣要求套用相同模版來宣發營銷,“甚至圖片都是一樣的”,一方面是因為客戶需要這種內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受眾是分散的。

張羽表示,“華商真難”系列之所以會出問題,很大的可能不是出於批量生產內容,而是因為虛構內容造成公眾對海外疫情狀況產生恐慌,“批量生產內容無論在哪個內容平臺,每天都在發生”,誰又分得清誰抄誰呢?

新榜和網易H5共同發佈的《微信公眾號10w+文章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8月,新榜持續監測的88.5萬個微信公眾號中,共產生24725篇10w+文章,其中原創10w+文章僅有7701篇,佔比31.1%。

“像做渠道的,一間大公司手上拿著上千個賬號也很正常。”業內人士陳舟(化名)表示,“全部做原創,不現實也沒必要,歸根結底都是要考慮變現。”陳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華商真難”系列相關的賬號已被封禁,很難知道其變現的模式,但他表示,公眾號變現普遍依靠“軟廣植入”、“貼片廣告”、“私域流量變現”、“讚賞”及“返傭商品推廣”這些方式。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網絡上搜索發現存在眾多公眾號交易平臺,其中一個平臺最低價格為800元,根據賬號的所屬類目、粉絲數量、是否有留言功能、閱讀數量及打開率不同而價格不同,而另一個公眾號交易平臺的價格則普遍按0.6元/粉絲來計價。

手握大量账号、疯狂复制、套路化洗稿“华商真难”只是冰山一角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自媒體賬號數量眾多、每日生產的內容數量龐大、內容與賬號歸屬地之間的關係不大,這些因素都對監管造成了一些困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打開某知名視頻網站,輸入“姐看世界”關鍵詞,彈出一排名稱相近的賬號。通過觀看多個賬號的內容,記者發現,其內容多由配音、字幕及視頻三部分組成,視頻畫面前後的色調及畫質通常存在明顯差異,部分視頻畫面甚至存在馬賽克遮擋LOGO的痕跡。

陳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公眾號外,營銷號普遍存在於有流量補貼的平臺,有圖文、視頻兩種形式。

記者注意到,自2015年以來,各平臺相繼推出了相應的流量補貼計劃。

“標題黨就是在那個時期爆發的。”張羽稱,以前今日頭條只按瀏覽量來結算補貼,“只要你點進去,即使馬上退出,都算一個瀏覽量”,所以營銷號大多會取一個獵奇的標題,而內容甚至毫不相干。後來,結算方式被替換成更復雜的算法。

在短視頻剛發展的時候,張羽曾接過視頻搬運的業務,通過搬運國外視頻集錦,再剪輯成一個個短視頻,客戶再上傳到短視頻平臺,單個視頻最高播放量曾達2000多萬,而當時該平臺的補貼力度為20元~30元/萬播放量。

張羽表示,平臺應該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平臺初創階段,為了吸引用戶,往往會需要大量的內容使得平臺更具競爭力。但隨著創作的人變多,又會大力打擊搬運等不合規的行為。

“有時候你會覺得(在)這個平臺看過的內容,(在)另一個平臺也看過。”陳舟解釋稱,一方面是因為存在偽原創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賬號普遍會多平臺分發,達到流量最大變現的效果。

“1萬閱讀量80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瞭解得知,眾多內容平臺中,不乏批量生產內容和偽原創的身影,甚至還產生出從賬號到內容的灰色產業鏈條。

為一探營銷號的內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付費獲得了一份“自媒體課程”,該課程所使用的“內部輔助工具”、“數據分析”等均指向一個營銷號服務網站。自稱“老師”的人貼出一張收益截圖稱,有學員兼職“月收入超過一萬”,對於工作室模式,有學員則跟帖稱,“100萬的都有”。

課程將自媒體收益分為四部分,分別是“買賣賬號”、“批量搬運文章”、“自己做原創”及“代開收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潛入相關自媒體交流群發現,上述所稱平臺賬號均通過流量來獲得平臺的補貼,而賬號權重的不同,收益會有所差異。一位自稱團隊運作的人表示,權重高的賬號試過“1萬閱讀量80(元),還有粉絲廣告收入。”其還稱,“做自媒體的人後期都是多賬號搞”。

手握大量账号、疯狂复制、套路化洗稿“华商真难”只是冰山一角

圖片來源:記者以學員身份向“老師”溝通的截圖

記者從百家號等平臺瞭解得知,開通有收益的賬號均需要提供電話號碼及身份證,並需通過“新手期”或獲得一定積分,除此以外,對於單個手機號還有註冊數量限制。而群內亦有人能夠提供“百家轉正號”,要價280元~300元不等。

對於如何批量搬運文章,記者購買的“自媒體課程”中展示了一款號稱能夠偽原創的“內部輔助工具”,“老師”從網上直接複製一個段落,先是通過網絡上的原創度分析網頁得出“原創度38.62%”的結果,將該段落在“內部輔助工具”處理後,再次分析的結果是“原創度65.13%”。

此外,針對人工洗稿所涉及的“寫作能力”,“老師”將其比喻為“魔方”,“魔方耍不起來,歸根結底是少了套路”,並分享一個“簡單好用”的故事模版,分別為背景、衝突、疑問及答案。

手握大量账号、疯狂复制、套路化洗稿“华商真难”只是冰山一角

另一節課上,“老師”則展示了不同的搬運思路,即在網上下載視頻,將視頻轉為音頻後,再將音頻轉文字,然後整理成稿。在標題方面,則表示應“掌握用戶思維,知道他們喜歡看什麼!”並演示通過某平臺對情感領域爆文的分析,得知用戶喜歡看婚姻出軌一類的內容,理由是情感領域爆文前排的標題均包含“出軌”關鍵字。

手握大量账号、疯狂复制、套路化洗稿“华商真难”只是冰山一角

陳舟表示,“偽原創存在撤回收益的風險,有些公司則會招一些大學生兼職或通過內容交易平臺買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網絡查詢發現,某內容交易平臺會根據類型與字數來分門別類,價格多集中在15元~100元不等,還能夠“滿足您的不同用稿需求,定製稿件”。

(實習生李子健對本文亦有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