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臨去世前對李世民說的幾句話。李世民當耳旁風,他說的是什麼,都應驗了嗎?

五色土聊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絕對可以稱的上一個偉大的王朝,而締造這個偉大王朝的功勳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然而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卻是誰也無法逾越的心坎,不管是李淵還是李世民,甚至是後人讀到這段歷史都是為之不恥。

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可以說很幸運,因為他有兩個很優秀的兒子,但是也因為這兩個兒子都很優秀,讓他頭疼不已。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宣佈起兵直撲長安,誓師後,李淵帶著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揮師南下,到農曆十一月,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唐軍就攻入了長安,在這場後世稱為“晉陽兵變”,為期三個多月進軍長安的戰役中,左路統帥李建成功勳卓越,顯示了不俗的能力。

618年5月,在隋煬帝被殺之後兩個月,李淵正式建立唐朝,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唐朝雖然建立了,然而中國仍然處於四分五裂中,因此李淵經常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出征,消滅各方割據勢力,而在這些戰爭中,因為李建成是太子,要幫忙處理政務,協助父皇李淵經營大唐帝國,所以出征的比較少。


李世民則經常出征,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為唐朝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以洛陽為基地,暗中培養自己的軍事勢力,設立文學館,招來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秦府十八學士”等謀士,武將則以秦叔寶、尉遲敬德等為基礎。

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李淵作為父親是看在眼裡的,然而李淵對此也是痛苦猶豫、不知如何是好,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對大唐有功,李建成作為長子也乾的不錯,自古都是立嫡立長立賢,李建成是嫡長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者,李世民想要奪得皇位,除了政變別無他法。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將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殺死,事後又令人將李建成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死,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當披著甲冑滿身是血的尉遲敬德出現在太極宮中李淵面前時,李淵這才知道出大事了。

隨後李淵被尉遲敬德脅迫寫了一道手諭,要求所有軍隊聽從李世民的指揮,一夜之間唐王朝就變了天,李淵的兩個兒子十個孫子慘死在另一個兒子手上,對於他來說其內心的惶恐憂懼難以言表。

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淵禪位給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公元635年,玄武門之變九年後,69歲的李淵在臨死前對李世民說道:“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


中國人相信報應之說,後來李世民的子孫確實也遭到了惡報。

李世民對兄弟的心狠手辣,最終也遭到了報應,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其中由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個:分別是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

李承乾是嫡長子,所以被立為太子,不過李世民開了個壞頭,所以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對太子之位覬覦的很,李承乾這個人,腳有點瘸,這個倒沒有什麼關係,就是品德不咋滴,李世民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之人,李承乾是個紈絝子弟,喜歡亂搞,老師去規勸他,就假裝很聽話,但背地裡卻痛恨老師的勸諫。


他的老師張玄素因為勸諫他,為李承乾所恨,竟然派了刺客去刺殺他,張玄素重傷差點喪了命,李承乾還喜歡搞同性戀,寵幸一位“美姿容、善歌舞”的美少年,並稱他為“稱心”,李世民對此大為惱火,將稱心殺死,並將李承乾訓斥了一頓,李承乾卻不思悔改,在東宮為稱心修了個房間來祭奠他。

太子如此出格,李世民自然心煩的很,而四子李泰則趁虛而入,努力在李世民面前表現,招賢納士大肆拉攏心腹,並招人修撰《括地誌》,李世民對這個兒子也很寵愛,給李泰賞賜的月料甚至超過了太子李承乾,太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策劃了一次暗殺弟弟李泰的行動,在暗殺失敗後,李承乾一不作二不休,與李世民的異母弟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吏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密謀起兵逼宮,事情敗露後,李承乾被廢為庶人,被流放後第二年就病死了,而魏王李泰也因為奪嫡被李世民討厭,免去一切官職流放到均州勳鄉縣,人畜無害的李治得了漁翁之利,被立為太子。


而李世民的十四個兒子中的另外十一個,二子李寬早逝無後。三子李恪被長孫無忌陷害至死。五子李佑在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賜死。六子李愔因是李恪同母弟遭連坐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最後死於流放地。七子李惲在唐高宗時被誣告謀反,自殺而死。八子李貞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殺。十子李慎受李貞牽連下獄,後在流放途中過世。十一子李囂早逝無子。十二子李簡早逝無子。十三子李福是為數不多的壽終正寢的一個。十四子李明因和唐高宗的廢太子李賢過從甚密,被逼自殺。


總體上來說,李世民的兒子大多數是結局不好,壽終正寢的不多,而李唐江山還一度改姓,差點就成了武家的了,這個也算是李世民對兄弟以及侄子斬草除根的果報吧,至於李淵臨死前說的話,很可能是後世的人附會的,畢竟就算是李淵說了這種話,也不會記錄下來的。


歷史紅塵


唐高祖李淵在彌留之際對李世民說了十四個字:“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眾所周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戮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並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最終得以黃袍加身。李淵對此事耿耿於懷,才於臨終之際說出此言,用來詛咒李世民。果不其然,這句話最終應驗。後來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流放,其他皇子也應爭權奪位或被流放或被誅戮,李世民的十九個兒子中只有李治和李福得以善終。




陶瓷大學冰糖與木瓜


玄武門之變是異常慘烈的!

李世民這群虎狼之師,短短几個小時,就殺掉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十個侄子,手足相殘,豈一個慘字了得!


當李淵聽到一陣喊殺之聲,急忙呼喚身邊侍衛,這時候,只見一個黑大漢,手持利刃衝了過來,後面跟著一群全副武裝的士兵。

李淵仔細一看,原來此人是尉遲敬德,只見他重甲戎裝,手持利刃,刀上猶自滴著鮮血,一滴,兩滴,三滴……

李淵大喝一聲:“尉遲恭,你想謀反嗎?”

尉遲敬德咣噹一聲,跪了下來,回道:“臣不敢,臣封秦王之命,特來保護聖駕,太子謀反,其黨羽已被殲滅!”

李淵嚇得面如土色,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完了,他最擔心的一幕,終於還是發生了!


大勢已去,李淵知道,今天要是不交出皇位,怕是老命就要交待了,於是他乖乖地交出玉璽,並讓太監擬旨,即日起將皇位傳給李世民。

李世民踏著兄弟的屍體登上了權力之巔!

十年後,李淵病重,臨死前,李淵對李世民說了這樣一番話:

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

這是極為惡毒地詛咒,對親生兒子居然說出如此惡毒的話,可見恨意已恨到了骨髓裡。看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秒,李淵仍是心懷怨念,始終沒有原諒李世民。


李世民奪權,確實開了個很不好的頭,終唐朝一朝,宮廷政變頻發,自相殘殺頻發,甚至還出現了女性奪權的特例,先是武則天,再是太平公主,韋皇后等等,不勝枚舉。

後來,李淵的詛咒果然一一應驗了!

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都是嫡子,這三個都是長孫皇后生的。

為了皇位,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斗得不可開交,李泰想學他爹,成為李世民第二;李承乾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成為第二個李建成,於是三番五次派人暗殺李泰。


李承乾後來採取了極端措施,他帶著親兵逼宮李世民,結果失敗。李世民一氣之下,廢了李承乾,不久鬱鬱而終;將李泰攆出了京城,永不啟用。

結果,倒便宜了一直“乖巧”的李治。

再來看李世民其他幾個兒子:

楚王李寬,早逝;吳王李恪,因房遺愛造反案,被長孫無忌殺害;齊王李祐,謀反被賜死;蜀王李愔被貶為庶人;蔣王李惲,因被誣告謀反自殺;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服毒自殺;紀王李慎,被流放;曹王李明,被逼自殺。

生在帝王家的風險還是相當大的!


一半秋色


唐高祖李淵的晚年時期鬱鬱寡歡,倒不是李世民不孝順他,而是再孝順他也高興不起來。

玄武門之變中死了兩個兒子,這種打擊對任何一位父親來說都是沉重的。李元吉就不說了,長得醜,不得父母雙親的喜愛,但就算這樣,那也是親生兒子,死了還是會痛心的。

何況還有李建成,那是李淵最心愛的兒子,李世民都要排到後面去。在李淵心中,李建成是板上釘釘的大唐皇太子,國之儲君,為了他的生命安全著想不讓他上前線,結果給了李世民建功立業的機會,反而造成了東宮被秦王壓制的局面,最終李建成死,李世民勝。

(電視劇中的李建成)

李淵能怎麼辦?四個嫡子,死得只剩李世民一個了,他再生氣也只能默認,但肯定對李世民心存芥蒂。

據說他去世前對李世民說:“汝殺汝兄,汝子孫亦如此。”

果然,若干年後李世民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儲位也打成一團。

嫡長子李承乾本來最有資格,可惜因腿疾而性情變化,惹得李世民不喜。同為長孫皇后之子的李泰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導致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

李承乾心裡很害怕,擔心父親要換太子。於是先下手為強,想要暗殺李泰,畢竟玄武門之變就在眼前呢,只要殺了李泰,父親就算再生氣也無可奈何。可惜沒成功,便轉而謀反,也沒成功。

事敗後李世民問他為什麼,李承乾很直接的說因為李泰謀奪他的太子之位。

(電視劇中的李承乾)

李世民此時大概體會到了當年老父親的痛苦,他很喜歡李泰,但李承乾是他寄予厚望的長子,在沒腿疾之前是合格的大唐皇太子,父子感情也是很深的,怎麼辦呢?他想了個兩全齊美的好辦法。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上這麼記載:“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意思是說,太子失道,但藩王覬覦太子之位是不可取的,必須打壓,不能形成謀奪太子之位的不良風氣。三個嫡子中,李承乾是不能當太子了,他謀反;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麼李承乾和李治無法被保全;只有立李治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才都能安然無恙。

因為李治那時年紀還小,並沒有參與兩個哥哥的爭鬥,和他們沒結仇,不至於要他們的命。

就這樣,排行靠後的李治反而撿了大便宜。

(電視劇中的李治)

那麼李承乾和李泰後來如何了呢?

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充軍到黔州(今貴州),貞觀十九年去世,時年26歲;李泰從魏王降為東萊郡王,後又進封為濮王,徙居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之鄖鄉縣,死時才32歲。

從他們的壽命可以看出,這兩位皇子後來的日子都不好過,物質上是豐富的,但精神上肯定是痛苦的,最後都憂憤而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淵當年的話應驗了。

但是,李淵對李世民說這話不過是演義傳說,並沒有真憑實據。

《舊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高祖大漸,下詔:‘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制,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從儉約。’

(電視劇中的李淵)

意思是李淵去世前下了遺詔,他死之後以漢禮葬之,一切從簡。並沒有單獨給李世民留什麼話。

不過,也許真留了,只是我們不知道。

總之,歷史如同一個輪迴,驚人的相似。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想說的是胡說八道,李淵也是個豪傑而且是個識時務的豪傑,當李世民殺兄弟殺侄子後他心裡是很難過的很生氣的,但是形勢比人強,要和李世民對抗嗎?要和李世民以命相搏嗎?活著最重要了,李家大唐都要活著,雖然憤恨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最後做了妥協。對李世民說近日以來幾有投紓之惑。委婉的向自己的兒子道歉。我差點就不相信你了。兩個月後正式把皇位交給李世民。父子之間感情很淡漠。慢慢的李世民勤於國政把國家治理的越來越好。李淵深感欣慰,每遇到大型場合李世民都邀請李淵參加共享榮耀。滅突厥後俘虜突厥可汗到長安,也算是為李淵一雪稱臣之辱,李淵命頡利可汗為他跳舞,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以也,我所託得人。李世民不敢居功,這都是按您的旨意,豈是臣之力?李世民馬上給李淵敬酒,李淵非常高興,親自彈起琵琶,李世民隨著琵琶的節奏跳起舞來。這一刻李淵完全原諒了李世民。無知的人捏造李淵所謂遺言說近日你殺我子孫他日你子孫亦復如是!李淵死在貞觀九年,貞觀九年李世民何曾殺你子孫了?李世民的子孫不是李淵的子孫?李淵會詛咒自己的子孫?會詛咒大唐未來的主人?李淵是想斷子絕孫嗎?編這話的人很混蛋。竟然有人信這種鬼話,讓人無語了


江山壹統


李淵在臨死前對李世民說道:“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這句話即有警醒李世民的意思,也有詛咒他的意思!

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李世民感受到了太子李建成給他帶來的危機,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進皇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設下伏兵,殺死了毫無防備的同胞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後李世民帶兵進入皇宮並控制了自己的父親李淵,逼著李淵封自己為太子,此後的李淵雖然還在皇帝之位,但已經沒有了實權!



2個月後,李世民掃清了外部障礙,開始著手自己的帝王之路,他讓李淵退居二線去當了太上皇,自己坐登九五,成為了唐朝歷史上的第二任皇帝!

公元635年,當了9年太上皇的李淵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在他臨死前,李世民來到了他的身邊,此時的李淵對李世民說:“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這句話很好理解,似乎是在警醒李世民,也似乎也有詛咒李世民的意思!


“詛咒”成真!

後來,李世民的兒子們為了太子之位爭得你死我活,最終沒有幾個得到好下場,而李世民死後沒多久,李唐政權旁落被一個女人掌控,這個女人就是武則天,武則天在李唐王朝的基礎上建立了大周王朝,而當時李唐宗室成員,很多都是被武則天殺害的!

當然,李淵是否真的說過那句話還有待商榷,李世民的子孫自然也是他的子孫,他詛咒李世民也如同詛咒自己。而李世民子孫之所以沒有得到好下場,在我看來完全是慾望的趨使!


唐古看今


唐朝這麼強大的帝國發生了什麼,讓小妖怪給你細細道來。

歷史上的李淵並不是主動退位的,而是李世民逼迫的,但是李世民為了自己的地位,讓史官改寫了歷史,所以世人都以為唐高祖讓位給了唐太宗李世民。

我們不可否認李世民是一個極其偉大的君王,在位期間創造了很多傳奇,但是在戮兄逼父這件事情上確實是他的汙點。

李淵退位後對李世民也無可奈何,只有在死去的時候給李世民說:今天你這樣逼迫自己的父親,殺戮自己的弟兄,以後你也會有這樣的結局和下場。

果不其然,歷史在輪迴,蒼天饒過誰,李世民晚年相當悲涼,甚至間接促成了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登基。



我是小妖怪


塞翁失馬的李世民

在古代中國,宗法制度從西周開始,到民國為止,影響了中國將近三千年的時間——不論是皇家還是地方大戶,都以嫡出為尊,以庶出為賤;其中,嫡出的長子,更是天然具備繼承權的人。

因此在古代中國,很多資質平庸的人,都因為嫡長子身份,獲得了皇位,最終給國家帶來隱患——比如西晉時代著名的痴兒皇帝晉惠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不具備嫡長子的身份,反而意味著一種幸運。

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見隋朝大勢已去,而李家不願意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操縱,於是宣佈起兵造反,割據一方,隨著隋煬帝死去,隋朝統治秩序的崩潰,李淵宣佈登基稱帝,建立唐朝。

按照宗法制度,李淵稱帝以後,嫡長子李建成該為太子。而太子,一般是需要在京城留守,防止皇帝出現意外後,朝廷缺乏合法的主持大局之人——因此,太子又叫儲君,所謂儲君,儲備的君王。

而唐朝建立之初,唐朝僅僅割據關中地區,唐朝想要長期存在不被他人吞併,就需要吞併其他割據勢力,這就意味著,在客觀上,唐朝需要不斷髮動擴張戰爭。

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恰好遇到了這個機遇——自己並非太子,但又是嫡出的皇子,在唐朝需要對外擴張的狀態下,李世民可以通過這個機會為自己積攢政治資本,同時,可以在太平時期,利用嫡子身份來爭奪皇位。

玄武門之變的爆發

經過多年的對外戰爭,唐朝完成了統一,這期間,李世民居功至偉。

而李世民的威望,非但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甚至連李淵也對這個次子十分忌憚,因此,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方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在矛盾不可調和的狀態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李建成以後,又逼迫李淵退位給自己。

在我國古代,對於政敵,歷來奉行“斬草除根”的政策,這一政策雖然殘忍,但也有其必要性——比如說先秦時代,屠岸賈沒能把仇敵趙家斬盡殺絕,最終導致若干年後,趙家捲土重來,滅掉了屠岸賈家族。

李世民深知這個道理,於是,將李建成的幾個兒子,全部誅殺,防止將來有一天,李建成的殘餘勢力會翻盤。

之後,李世民才放心的登基做皇帝。

李淵的詛咒

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兒子們進行瘋狂殺戮的時候,李淵自身還處於李世民的控制之下,甚至李世民還暗示李淵禪位給自己。

李淵對這一切都表示無可奈何,能表示的,只有一腔悲憤了,悲憤之餘,李淵說了這樣的話:汝殺汝兄,汝子孫亦如此。

這些話,正當盛年的李世民沒有在意,但多年後,這詛咒逐漸應驗了:先是李世民的幾個兒子——太子李承乾、吳王李恪、魏王李豹因為皇位問題爭得你死我活;李世民死後,李世民的好兒媳武則天,又逐步把持朝政,最終把李唐宗室,幾乎斬盡殺絕。


藤樹先生


"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此"。這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網上流傳的話,看來確實騙了不少人。

實際上,李淵根本沒說這種話,也不可能說這種話。

一、玄武門之變,是李淵與李世民鬥爭白熱化的集中體現,並不是李世民單方面行動。

武德後期,由於李世民功勞、威望、權勢太大,李淵逐漸採取措施控制和打壓李世民,手段之一,就是默許和縱容李建成、李元吉對李世民下手。在李淵的縱容下,先後出現了武德七年(624)楊文幹事件,大約武德八年(625)毒酒事件,以及武德九年(626)昆明池計劃,這些事件,形式各異,但目的都是要殺掉李世民。

最終,李世民在得知昆明池計劃後,先發制人,於武德九年(626)六月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並控制了李淵,在這場鬥爭中全面勝出。

由於是互相鬥爭,因此,李世民面對李淵,並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充滿了愧疚,而李淵面對李世民,也不是充滿了怨恨。因為如果李世民不出手,那死的就會是李世民和他的兒子。

也正因為如此,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覲見李淵,李淵對李世民說,“近日已來,幾有投杼之惑”(《舊唐書》李建成傳)。所謂“投杼之惑”,出自《戰國策》,意思是說,謠言聽多了,最後竟然能動搖自己對最親近的人的信心。李淵說這話,意思很明確,就是自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經天以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向李淵灌輸謠言,使李淵對李世民產生了猜忌。對此,有網友已經說得很好了,這實際上是李淵在變相的、委婉的向李世民道歉。我認為,除了這層意思,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甩鍋,李淵想要表達的是,我本來沒想殺你,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謠言把我給迷惑了。通過這一對話,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即便是在武德九年(626)六月李淵和李世民矛盾最為尖銳的時刻,李淵對李世民也只是表達歉意和服軟,根本沒有怨恨和詛咒。

二、李世民即位後,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整體趨於緩和

(一)政治鬥爭的餘波

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後,剛開始,李淵和李世民還是有一些後續的、比較隱晦的鬥爭,比如李淵不搬出太極宮,李世民只能在東宮辦公,李淵通過裴寂在朝堂上保持對朝政的影響。這些歸根到底,只是李淵不願意完全放棄權力而才去的措施,而且李淵也沒在臺前,他把裴寂推到前面去了。

貞觀三年(629)初,馬三寶(就是原來柴紹和平陽公主的那個家僮)很給力的提供線索,牽出法雅事件,李世民藉助法雅事件,一舉扳倒了裴寂。不久,李淵主動搬出太極宮,搬入大安宮(就是原來李世民當秦王時居住的弘義宮),從此徹底退出政治舞臺。

(二)關係緩和

此後,由於沒有了政治鬥爭這一隔閡,再加上李世民確實非常有作為,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逐漸緩和。貞觀四年(630)李世民平定突厥後,李淵特意在凌煙閣置酒,與李世民暢飲,“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資治通鑑》)。

貞觀五年(631)九月,李世民把原來隋朝的仁壽宮修葺一番,改名為九成宮,次年,貞觀六年(632),李世民前往九成宮避暑,結果馬上被馬周提出批評意見,認為李世民去避暑不帶上李淵不合適,還指出,李淵居住的大安宮比較小,需要增修。李世民也馬上接受批評:

一方面返回長安後,馬上去拜見李淵,“帝侍上皇宴於大安宮,帝與皇后更獻飲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罷”(《資治通鑑》)。

一方面多次請李淵也去九成宮避暑,但是,因為當年隋文帝就是在仁壽宮(九成宮)去世的,所以李淵不願意去。

一方面,李世民自貞觀八年(634)開始為李淵營建新的宮殿,大明宮。

(三)李淵的其他活動

這裡,針對網上有些人說的,李淵在貞觀年間被李世民囚禁在大安宮,形同囚徒的問題,我再多說一句。

其實上面已經提到了,武德四年(630),李淵是在凌煙閣置酒,已經出了大安宮了。

此外,貞觀七年(633)十二月,李淵又在原漢朝的未央宮置酒,“從上皇置酒故漢未央宮”(《資治通鑑》),而未央宮在唐朝的長安城北禁苑之西偏,也已經出了大安宮了。這一次喝的非常熱鬧,“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資治通鑑》),看樣子,已經完全放飛自我了。

此外,據《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貞觀八年(634),李淵還在李世民的陪同下,在長安城西閱兵,“閱武於城西,高祖親自臨視,勞將士而還”。此事記載於李淵置酒未央宮之前,因此,確切的時間當在貞觀七年(633)十二月。

貞觀八年(634)三月,李淵又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使者,李世民陪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於兩儀殿”(《舊唐書》高祖本紀)。兩儀殿位於太極宮內,也出了大安宮。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李淵在貞觀三年(629)後,活動很自由,也很喜歡出來活動,在不同的地方設宴,還去檢閱了軍隊,生活非常豐富多彩。

再考慮到李淵在貞觀年間生了一堆庶子,這一切充分說明,李淵在貞觀年間與李世民的關係早已經緩和了。網上有關李淵去世的時候對李世民說狠話、詛咒李世民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根本不可取。


詳侃歷史


李淵在去世之前,對李世民說了句: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這是李淵在生前對自己這個兒子最後的抱怨和痛恨的話。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公元626年7月1日,唐王李世民向父親李淵申訴說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與後宮妃嬪之間有淫亂關係,而且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謀害自己。高祖於是對李世民說,明天親自問問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否有此事。

玄武門之變

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事先在玄武門做好埋伏,隨後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到達玄武門,李世民帶領自己的人將兩人團團圍住,最終將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斬殺於馬下。隨後,李世民被李淵立為太子,不久後李淵退位當上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當上了皇帝。

影視劇中的李淵

在這個過程中,李淵其實對李世民一直是有很大抱怨的,這從他當上太上皇與李世民的交集上就可以看出李淵對李世民的怨恨,但是無奈,自己已經沒有什麼權力了,根本也改變不了什麼。

李淵只能將自己的怒氣和怨氣憋在自己的內心,就在去世的前一刻,他終於將自己的怨氣匯成一句話: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這看上去累死詛咒,也看上去像是預言,而待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在太子的選立上,卻印證了父親李淵去世時候的預言。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這14個兒子當中:

太子李承乾被其他臣子日益受寵的刺激,直接產生奪取皇位的心思,發動叛亂,最終沒有成功。被髮配邊疆,後抑鬱而亡。

二子李寬生母是一位宮女,因李世民的兄弟沒有子嗣,李世民直接將他過繼給兄弟,但非常遺憾這個孩子很早就去世了。

三子李恪是比較傑出的,李世民也很欣賞,曾經想立他為太子,但在大臣的極力反對下未能成行。永徽四年(653年),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

四子李泰,因為李世民的疼愛,對父皇之位有所覬覦,被揭穿後被貶,又重新進封為濮王。永徽三年,逝於鄖鄉縣。

五子李佑,643年(貞觀十七年)舉兵謀反於齊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廢為庶人,賜死於長安太極宮內省。

六子李愔,脾氣暴躁,沒有名望,最終死在流放之地巴州。

七子李輝,是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在李世民前去調查的時候,他卻在恐懼之中直接自殺。

八子李貞,參與韓王李元嘉等人反對武則天失敗後自殺。

九子李治為唐高宗。

十子李慎,受李貞反抗武則天的影響,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

十一子李囂,貞觀六年薨。

十二子李簡,貞觀五年薨。

十三子李福,貞觀十三年(639年)進封趙王,累加秦州都督、右衛大將軍、梁州都督等職。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贈司空、幷州都督,陪葬昭陵。

十四子李明,680年,因為和廢太子李賢通謀,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永淳元年(682年),在武后的授意下,被都督謝佑逼迫自殺。

所以,看看李世民的14個兒子的下場,只有唐高宗李治和十三子李福,一個當了皇帝,一個在外面做官,其餘的12個兒子不是謀反被殺就是被流放,或者是早薨,大多數都沒有一個好下場。

所以,李淵在去世前對李世民所說的話完全應驗了,李世民當時怎樣對待自己父親的兒子,李世民的兒子之間也因為權力彼此之間相互攻擊。而且李世民的巴陵公主和高陽公主也因為權勢的關係而被賜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