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不善,纵得吉言也枉然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着这样一个用《易》占筮的故事。

南蒯之将叛也,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矣。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

南蒯是春秋时期鲁国权臣季孙氏的家臣,掌管着季孙氏的封地费城,但因季孙氏的接班人对其不太信任,就想背叛季孙氏。费城之外的乡野有人知道了南蒯的图谋,就到费城对说他:“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世上有这样的人吗?南蒯于是就用《易》算了一卦,遇《坤》卦变《比》卦,卦爻词是“黄裳元吉”,南蒯以为大吉,就又把占卦结果拿给子服惠伯看,子服惠伯也是季氏的家臣,应该是很有学问的人。子服惠伯告诉他说:“我曾经学习《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可以符合卦辞的预测,不然就必定失败。”

南蒯将要背叛季孙氏,连费城外的乡野之人都看出了端倪,何况是研究过《易》的子服惠伯。南蒯在让子服惠伯看卦爻词时故意不说要测的事情,“即欲有事,何如?”,南蒯的用心很明白,用《易》测得大吉为自己背主求荣背书,恐怕还有要用《易》占说服子服惠伯的意思。子服惠伯告诉南蒯《易》不占行险之事,不忠不信的恶事纵是占到吉卦也不可能吉利,“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子服惠伯委婉的对南蒯提出了规劝。

南蒯背叛季孙氏的后果就是自己从鲁国只身逃到了齐国,并且不知所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存心不善,无论什么吉卦吉言都是不可能得到吉利的结果的,如果存心不善,既便是圣人之言为其背书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从苏绰和宇文泰身上也可悟出以上道理。苏绰是北周权臣宇文泰的谋士。北周史载,宇文泰向谋臣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了三日三夜,其中影响深远的就是"苏绰定律"。所谓苏绰定律就是从动机到结果都坏透了的权谋之术,他教帝王的是"以反治反"。人王帝主为了维护统治,让臣下为其卖命,必须给予官员们一定的好处,国家财库里又没有那么多钱,无法满足官员们的贪婪,就只好让他们用授予的权力去贪贿。这样官员们的把柄就攥到帝王手上,他们就不敢有异心了,就必须得死心踏地的跟随。用贪官反贪官,即可以排除异己,让他们人人自危,不得不与帝王同心同德,然而一旦民怨沸腾,那就杀贪官以谢天下,抄其家,没其财,于是赞美之声顿起,帝王就成了反贪救民的好皇帝,为其赢得生前身后名。

苏绰的理论看似很有道理,但从宇文泰和他奠基的北周政权仅存二十四年的下场,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所谓定律在实践中的荒谬。以贪反贪作为权臣控制下属的手段本来就动机不纯,存心不善。

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西魏权臣宇文泰信任。苏绰好像也为宇文泰求到过《坤之比》,“黄裳元吉”大吉的卦,然而仅仅二十四年的国祚,便彻底击碎了他们的梦想。存心不善,便是无数最伟大的圣人为其背书,也不可能发生他们想要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