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不善,縱得吉言也枉然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著這樣一個用《易》占筮的故事。

南蒯之將叛也,其鄉人或知之,過之而嘆,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矣。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

南蒯是春秋時期魯國權臣季孫氏的家臣,掌管著季孫氏的封地費城,但因季孫氏的接班人對其不太信任,就想背叛季孫氏。費城之外的鄉野有人知道了南蒯的圖謀,就到費城對說他:“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世上有這樣的人嗎?南蒯於是就用《易》算了一卦,遇《坤》卦變《比》卦,卦爻詞是“黃裳元吉”,南蒯以為大吉,就又把占卦結果拿給子服惠伯看,子服惠伯也是季氏的家臣,應該是很有學問的人。子服惠伯告訴他說:“我曾經學習《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可以符合卦辭的預測,不然就必定失敗。”

南蒯將要背叛季孫氏,連費城外的鄉野之人都看出了端倪,何況是研究過《易》的子服惠伯。南蒯在讓子服惠伯看卦爻詞時故意不說要測的事情,“即欲有事,何如?”,南蒯的用心很明白,用《易》測得大吉為自己背主求榮背書,恐怕還有要用《易》佔說服子服惠伯的意思。子服惠伯告訴南蒯《易》不佔行險之事,不忠不信的惡事縱是佔到吉卦也不可能吉利,“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子服惠伯委婉的對南蒯提出了規勸。

南蒯背叛季孫氏的後果就是自己從魯國隻身逃到了齊國,並且不知所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的動機非常重要,如果存心不善,無論什麼吉卦吉言都是不可能得到吉利的結果的,如果存心不善,既便是聖人之言為其背書也不可能有什麼好結果。

從蘇綽和宇文泰身上也可悟出以上道理。蘇綽是北周權臣宇文泰的謀士。北周史載,宇文泰向謀臣蘇綽討教治國之道,二人密談了三日三夜,其中影響深遠的就是"蘇綽定律"。所謂蘇綽定律就是從動機到結果都壞透了的權謀之術,他教帝王的是"以反治反"。人王帝主為了維護統治,讓臣下為其賣命,必須給予官員們一定的好處,國家財庫裡又沒有那麼多錢,無法滿足官員們的貪婪,就只好讓他們用授予的權力去貪賄。這樣官員們的把柄就攥到帝王手上,他們就不敢有異心了,就必須得死心踏地的跟隨。用貪官反貪官,即可以排除異己,讓他們人人自危,不得不與帝王同心同德,然而一旦民怨沸騰,那就殺貪官以謝天下,抄其家,沒其財,於是讚美之聲頓起,帝王就成了反貪救民的好皇帝,為其贏得生前身後名。

蘇綽的理論看似很有道理,但從宇文泰和他奠基的北周政權僅存二十四年的下場,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所謂定律在實踐中的荒謬。以貪反貪作為權臣控制下屬的手段本來就動機不純,存心不善。

蘇綽年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深得西魏權臣宇文泰信任。蘇綽好像也為宇文泰求到過《坤之比》,“黃裳元吉”大吉的卦,然而僅僅二十四年的國祚,便徹底擊碎了他們的夢想。存心不善,便是無數最偉大的聖人為其背書,也不可能發生他們想要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