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進口國外農產品,國內的糧食和農產品會漲價嗎?

凡人農夫


這麼說吧,如果中國不再進口國外的糧食,國內的糧食價格肯定會上漲,這一點是肯定!
但是,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
首先這不符合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也不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

中國人要想著好日子,即便是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不變,不進口國外糧食也不行。
如果真的禁止國外糧食進口,我們也要為此付出比較大的代價,不僅要面臨“WTO”的重罰,而且還會直接的體現國人“生活水平”的直接下降,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城鎮居民都是如此!

國產糧食:基本滿足國內糧食基本消費
中國作為世界上糧食產量最大的國家,這個數據是全球公認,確實,我國在糧食生產方面取得的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6.58億噸,雖然不是歷史最高值,甚至還不及去年的水平,但是已經是歷史最好水平了。分種類來看,這將近6.6億噸的糧食產量中,主糧佔據了絕對的主力,其中,玉米產量達到了2.58億噸,稻穀產量達到了2.12億噸,小麥產量達到了1.31億噸,基本和去年變化不大,而且和當年度各自的消費量來說,只多不少。本來,我國三大主糧每年的進口量並不算大,國內消費是以絕對的國產糧食為主,即便是不進口一粒,也不會影響我國的糧食供應。
不信的話,我們來看看這些年我國都進口那些糧食。以2017年的數據來看,當年度,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其中,大豆9553萬噸,稻米累計進口403萬噸,小麥累計進口442萬噸,玉米累計進口283萬噸。

進口糧食:改善國人生活水平聞
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就說一說“如果不進口國外糧食,國內糧食價格會不會漲價”這個問題吧。最近幾年,中國每年的糧食產量在6.5億噸左右,但是糧食進口也在1億噸以上!如果不再進口一粒國外糧食,那麼以國產糧食的供給狀況,滿足中國人最基本的溫飽需求,沒有任何問題。
要想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現在一樣,能夠輕易的購買到“物美價廉”的蛋奶魚肉,幾乎是可能的事情。不管是從常理而言還是經濟學角度來說,都是一樣的結果。不過,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因為付出的成本太高了,我們負擔不起。
但是,我們要付出那些代價呢?沒有了糧食進口,意味著我國糧食消費供給缺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會導致我國糧食供給不及現在這樣充足,屆時,居民最基本的糧食消費支出要比現在高出很多,受此波及,其他生活支出也將大幅度的增加,最終會導致全社會物價水平的高漲以及全體國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讓人們從吃飽飯到吃好飯過渡的時候,肯定會是一個比較輕鬆的過程,估計沒有注意到背後進口糧食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想要人從吃飽飯倒退到吃飽飯,那麼很多人肯定會站出來第一個反對,哪怕是人們的胃都不會樂意這樣做。


糧油市場報


如果不進口國外的農產品,國內的糧食和農產品肯定會漲價,而且不是現在的價格,是成倍的上漲。當然這需要分一些品種,至少糧食價格會上漲,而且會翻倍的上漲,對其他農產品要分農產品的品種,畢竟我國也有一些農產品是出口創匯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比如說我國大豆價格目前比較低迷,而且還是有價無市,但如果不進口大豆的話,大豆的價格會成倍上漲,甚至大豆將會成為一個金豆的市場行情。我國今年大豆的預計消費量在1.1億噸,而且每年進口大豆在9000多萬噸,我國每年生產的大豆只有1000多萬噸,如果不進口大豆的話,這麼大的產量將會直接拉昇大豆的價格,畢竟1000多萬多萬噸只佔了10%左右的消費量。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大豆價格至少能上漲10~20倍,也就是說幾十塊錢一斤的大豆,簡直成了金豆了。當然大豆的價格上漲,農民就會把大豆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提高大豆的總產量,會逐步降低大豆的價格,這就是用種植利潤來引導種植產業結構調整。



對於玉米,水稻,小麥等我國大量生產的農作物價格是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動,畢竟我國對這種幾種農作物進口量不是太大,而且目前庫存的壓力特別大,所以價格不會出現大漲的行情。但是如果不進口糧食的話,我國就有那麼多的土地,比如說玉米和大豆屬於輪作的農作物,大豆的種植面積擴大了,玉米的種植面積就減少了,相應的玉米總產量也就增加了,我國每年的玉米消費量在2.5億噸左右,這樣玉米的今年總產量只有2.3億噸,有2000萬的缺口量,所以玉米的價格也會上漲。同樣其他的農作物一樣是這種道理,價格不上漲都不行啊,因為有消費就有需求市場,有需求市場就有價格的上漲。

其實對我國其他的農產品而言,特別是蔬菜的價格我國是有一部分靠出口創外匯賺錢的,至少加工了一些蔬菜產品,畢竟我國是是生產蔬菜的最大的國家,有好多的蔬菜都需要出口來創匯才能賺錢。還有一些柳編加工也是靠創匯來賺錢,因為我國的消費比較低,外國對於這些,有機綠色無公害的產品是急需求的,這就是外國人與我國消費者消費觀念不同的主要原因。



總之,我國有13.7億人口的消費大國,對於糧食和農產品的消費量是相當巨大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玉米的消費量,大豆的消費量,豬肉的消費量等等消費總量都是全世界第一的消費國家。而且我國就有那麼多的土地,生產的糧食和農產品就有那麼多,此長彼消,總產值基本是固定的。所以如果不進口外國的糧食,我國的糧食價格將會出現大漲的行情,這一點毋庸置疑。

當然糧食價格出現了大漲,其帶來的社會的副作用就是其他產品的價格也會出現大漲的行情,而且影響到了消費者的消費利益,特別是上層階級的消費利益,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增加,會影響到國計民生,甚至國家的安全。所以這只是一個假設的行為,不可能實現的,畢竟現代社會是互利共贏,互惠互利,取長補短,和諧共處,和諧發展。這也是一帶一路的總體的思路和規劃,與世界人民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宗元三農堂


我雖然也是農民但我也不見意糧食及農產品大幅漲價,中國目前學習西方的金融制度己致國內貧富差距太大,社會最低層的普通工人及無業居民及大多靠農業生產生活的人己經生活在貧窮困難之中,他們超時工作也賺不到幾個錢,子女教育及醫療、兒女的婚姻、住房己經是普通家庭身上壓的巨石,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如果再讓他們在生活消費上加大壓力,會讓很多家庭崩潰,社會會遭到極端報復,社會治安將壓力無限,警力也將崩潰。這不是人們願意看到的,因為糧食低價位是最低層老百姓的最低保障,這也是毛爺爺為什麼鬧革命分田地的原因,就是讓老百姓都能端得起碗。糧賤傷農的問題應該是當今政府解決的問題,這是國家財富分配的大問題,應大力向農業傾斜,解決農民澆一畝地要花費幾百元、澆地難的問題、花肥一畝地幾百塊、投入太高的問題,解決化肥利用率低的問題,對種地農民加大補貼力度,不能說進口農產品便宜就放棄中國農業,放任農業發展,大片荒撫,糧食是保障中國人口大國社會安定的最大因素,但不能繼續傷農民的心了


惠農楊團結


我的答案是:有部分會漲價,有一部分漲價不多甚至不漲價,其理由如下:


1、首先國內糧食和農產品價格主要取決於國內市場供應和市場需求是否平衡。如果不進口國外農產品,那麼供應會減少,相應的國內會有部分糧食和農產品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那麼這部分在市場供需調節下價格會上漲,具體上漲多少取決於該產品的緊缺度以及該產品是否是剛性需求;當然也有部分糧食和農產品國內的供應已經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甚至超出了國內的需求,那麼這部分價格上漲就有限甚至不漲。

2、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全球分工越來越細,各國的自然資源條件、技術水平、人工成本等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每個國家都積極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糧食或者農產品,這些有優勢的產品除了滿足本國需要,還可以出口,通過出口換來的外匯進口一些本國沒有條件生產或者本國處於劣勢的糧食和農產品,通過這樣的進出口貿易,可以揚長避短。

3、我們知道糧食和農產品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非常重要,特別是一些戰略性的產品,如果任由市場調節,極易造成價格大幅波動並影響社會和諧。那麼對於這些戰略性的產品,我們國家還會介入干預,比如嚴厲打擊投機炒作、制定政策扶持特定行業發展、建立國家戰略儲備干預供需等,通過這些手段來保持戰略性糧食和農產品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總之,在當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國際貿易合作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很少有國家能生產出全部所需並且有優勢的糧食和農產品,特別是對於小國而言根本就不可能,這就需要各個國家通過進出口貿易合作來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完全不進口國外的農產品幾乎不可能!


秦嶺霞姐


肯定會漲,我們國家糧食不夠供應,大家算一個帳,十四億,每人每天吃半斤主食,就是7億斤。我們國家消耗相當驚人還要加工飼料,喂,雞鴨魚鵝,豬馬牛羊。

十年連增,那是吹的!地就那麼多!一畝田小麥最高產量1200斤一畝!水稻1300個左右一畝。我種了20年地,沒收過這麼高產量!怎麼增,從那增。


現在佃dian農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漲!如果糧食、肉食都不進口了,短期內肉、蛋、奶、水產品會暴漲,而且會給中國農業農村帶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1、穀物類漲幅略小,因為小麥、水稻作為人的“精細口糧”,我們目前產量還可以。

2、肉、蛋、奶、水產會成倍增長:這才是我們國家進口的核心!進口肉食大家都能理解,是為了保“民生”而打壓國內市場價格。但大家就沒詳細瞭解中國到底進口了些什麼“糧食”?其實就是以提供給飼料企業和養殖場的飼料原料糧為主!不管是蛋白類的大豆、魚粉,還是能量類的玉米,都是為中國各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服務的。不進口了,中國又沒作好“自產”準備,一直以養殖企業提供的肉、蛋、奶、水產等全面上漲是一定的!

那麼,我說的“連鎖反應”是什麼?三大看點:

一、養殖企業自動垮臺關閉:他們會把本來在他們手中不盈利並虧損的養殖業主動交還新型農民。目前雖然飼料企業提供的飼料和養殖場使用的飼料不能保證畜禽產品品質,但除飼料廠外沒有養殖企業是盈了利的!環境汙染還相當大。

二、如果國家重視,會從根本上落實“家庭農場”模式。種養結合,能構建“農業經濟綜合體”的“家庭農場”和新型農民家庭會很快出現。過去由“進口”所產生的種歸種、養歸養的“切割式農業”會很快消失。誰有本事能只種幾顆糧就發了財的?不可能!

三、無汙染環境好了,土地地力有有機肥也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提升了,肉、蛋、奶、水產品質提升了(本身這些就是應該分散到種植業中去提供有機肥和回收農副產品中不能上市的部分)。這個時候價格才會回落到正常水準!(2——3年調整期吧)。有人裝著有學問,曾經反駁過我:你知道中國一年需要多少噸豬肉不?我今天又問他:你知道我們國家年需7.5億頭肥豬怎樣分配到耕地面積才能保證農民均衡不?每畝地最多分配0.4頭!

那,太好太好……農村全面復甦,不再扶貧了;城市人口不再無計劃增長,就業也不愁了!各自都有個溫暖的家……

美夢……文章已經被拿下了,觸及到利益集團了……

謝謝!



一號農民王永堯


我國的農產品進口,就金額和數量來說都是世界第一。每年進口總額達到8000多億人民幣,佔我國第一產業GDP的15%。如果農產品不再進口,國內農產品價格當然會大幅上漲。

在進口的農產品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有大豆、高粱、酒糟、糖、棉花、牛肉、水產品(螃蟹、蝦、魚類)、牛奶、啤酒、葡萄酒、水果、乾果等等。


像大豆、糖、棉花這類產品進口直接衝擊了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所以如果不進口,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就會直接上漲。



大豆、酒糟、高粱、大麥作為飼料原料,如果不進口,飼料的原料就會出現缺口,就會提高玉米的價格。

而肉類、水產品類停止進口,國內的肉類、水產品類價格會上漲,同時引起飼料的上漲,連帶引起飼料原料價格上漲。


事實上,不進口農產品還不只是價格上漲的問題。15%的缺口不是個小數字,無法用“節衣縮食”來彌補,勢必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干擾,生活質量下降。中國富裕了,消費水平提高了,不進口農產品是不可能的。


種田博士後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給出的回答是,不會,因為糧食價格的穩定,是一個國家在各行各業建沒中的基石,和穩定國內民心,政治的槓桿,不管在自然條件在惡劣的情況下,和國際風雲在大影響下,作為一個國家都會用最大的努力去穩定糧食供應市場的價格。只有糧食價格穩定了,一個國家才能正常發展。人們才能夠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有於我國的糧食生產種植模式是一戶一田小農經濟種植模式,生產投工,投資大,使糧食生產價格高這完全是事實。

有於國外的糧食種植模式與我國不同,他們完全走的是大型農場式種植模式,使用的全是大型機械耕種管理,糧食生產成本低,才佔領了國際市場,可是他們國家對這些農場和農民,是加大補貼和解決了農民生活問題後才造成的國內糧食價格低。

作為我國的糧食加工商,放著國際市場低價糧食不要偏要國內高價糧食,這也不付合情商道理。但是萬一要是老外卡住了這些國內糧食加工商的脖子,不再供應這些國內加工商糧食了,我想國家照樣會加大調控力度,也不會讓糧食價格出現大的波動,只是會出現稍微的漲價這完全是可能的事情,要想使糧食價格出現大幅度的上漲,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完全不復合國家的建設目標的。

世上的一切規律是,爹有娘有,得伸手去要不如自己有,自己的屋內囤尖才過得安心,端自己飯碗種地生產的糧食永遠說話腰桿硬,自己國家的糧倉滿才不怕世界任何風雲,靠別人飯碗吃飯的人,永遠是軟骨頭,永遠直不起腰。

所以我認為如果現在我國的糧食加工商不在進口外國糧食,就以自已國家的糧食加工為採購目標和目的,現在農民種地生產的糧食價格絕對不會出現大的波動,但是也不會出現大漲的情況,因為有國家的建設目標調控著的,因為糧食價格的穩定是國各行各業建設的基石,也是穩定國內民心的槓桿作用。農民盼望糧食價格的上漲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農民,農民種地生產糧食增加收入只有國家加大對農民補貼,和把農民的收入也納入到國家經濟分配當中去,這才是農民種地過上幸福生活的真正硬道理。






純正農家蜂蜜


目前我國的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年輕人都往城市跑,留在農村的只有老人和小孩,所以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最根本因素還是因為糧食價格上不去,農民辛辛苦苦一年耕種可能賺的錢還不走,外出打工一個月掙得多。所以現在種植糧食的人是越來越少了,農村土地大量被拋荒,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糧食生產安全。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種地不賺錢,那麼農民又怎麼可能有積極性留在農村去繼續種地呢?根據目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來看,平均每個人的耕地面積只有1.2畝,如果是一個4口之家的話,耕地面積最多也不過5畝地。那麼光靠種植糧食,這點錢,可能只夠解決溫飽問題,很難賺到錢。在如今這個消費水平,不斷上漲的社會,僅僅靠種地為生的年代早就已經過去了。

其實很多人認為,我國的糧食價格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從國外大量的進口糧食,導致我國自主糧食,難以銷售出去,所以價格就很低。當然這肯定是一個主要方面,因為畢竟外國的糧食生產都是機械化為主,糧食生產成本比較低。而我國的糧食生產方式主要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為主,以小作坊的生產方式,規模小,勞動力大,所以生產成本明顯要比國外高很多。相比之下,國內的糧食競爭力就會大大降低很多糧食加工企業,肯定會優先選擇,成本較低的國外糧食,而不會願意花高價去收購國內的糧食。


題主說的,我國不進口國外農產品會不會導致我國的糧食和農產品價格上漲,這個肯定是必然的。但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往最主要的就是靠經濟維持,那麼國家之間互相進口出口產品是維繫正常關係的主要方法之一。

雖然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但是我國又同時是一個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只靠本國的糧食生產來看是遠遠無法滿足本國人口對糧食的需求的。大豆就是我國產量比較低的一種農產品,所以我國的大豆,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因為大豆是主要的除了肉類,奶製品以外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且我國大量進口國外的糧食,其中最大的進口量就是玉米,這也是我國為什麼玉米價格這麼低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國的糧食加工企業,首先肯定會選擇進口國外的低價玉米,畢竟國外的玉米價格,相對於國內來說確實廉價很多。企業想要賺錢,必然要從生產成本上入手,那麼選擇進口國外的低價玉米,肯定是他們的首選,而不是花更大的價格,去收購國內的玉米,控制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空間是每一個企業都在追求的目標。

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去說服一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花更多的錢去收購國內的農產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我相信在未來我國的糧食生產也會越來越趨向於機械化,規模化,到那時,糧食的生產成本就會大大降低,那麼糧食的利潤空間就會加大。這樣本國的糧食競爭優勢才會明顯,國外的糧食進口量減少就是必然的趨勢。


少三番


惠農圈為你答疑解惑!如果不進口國外的農產品,那國內的糧食、農產品價格都會迎來大漲,畢竟我國是世界第一的農作物進口大國,雖說我國的農村人均耕地面積為1.5畝左右,但卻有14億的人口消費,這樣就意味著對糧食的需求量很高,從現有的農業現狀來看需要上漲。

首先漲幅最大的應該就是大豆,如今的大豆十分低迷,從過去的2.4元每斤降低到如今的1.7元每斤,很多大豆的種植者收益太低。但實際上我國的大豆自產率才不過10%,這樣就意味著90%的大豆都是進口的,去年進口了9000多萬噸的大豆,就算是這樣,國內的大豆價格依舊低迷,根本就賣不上價,說到底還是國外的低價大豆影響。

如果不進口大豆,相信大豆的價格可以突破新的高度,至少能夠重回2004年的2.4元每斤。當然糧食作物的上漲幅度就不是太高了,畢竟我國每年的3大主糧需要保障在安全防線內,這是國家長期以來的政策。

雖說也有進口,但每年的主糧進口量控制在2000萬噸內。而實際的自產量達到了6.58億噸。但也需要考慮,如果其他農作物不能進口了,那勢必就需要減少糧作物的種植面積,種植其他的作物,這樣糧食供應減少,價格也會上漲。

我國的肉類食品進口量也非常的大,比如說牛肉、羊肉、牛奶、豬肉、各類水產品等,這些東西每年的需求量巨大,進口量也很高。如果不進口的話,價格漲幅應該會更高。以上就是惠農圈的看法,大家如何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