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鮮社區團疫情下“彎道超車”

永鮮社區團疫情下“彎道超車”

疫情期間,永鮮社區團派出18輛車負責日常配送。受訪者供圖

永鲜社区团疫情下“弯道超车”

永鮮團工作人員在配送貨物。

☉商報記者 鄧帆慧

疫情下,市民們對食材配送需求的暴漲,讓生鮮電商再一次站到了風口,作為溫州本土成長起來的生鮮社區團購品牌,疫情期間永鮮社區團逆風翻盤,實現了平臺流量和訂單量雙雙逆勢上揚,成功躋身溫州區域社區團商品牌前列。

日訂單量達一萬餘單

疫情下擴張計劃“提速”

2019年來,受資本寒冬影響,社區生鮮電商品牌進入調整洗牌期。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人們“圈”在了社區,社區開始成了中心化的銷售觸點,以微信流量為載體,高頻次的家庭剛需生鮮、日用品為主要營銷品類的社區團購商家由此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疫情發生後,我們小區拼團的新增人數翻了一番,目前已達到了近千的規模。”歐洲城永鮮團團主林女士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寶媽自己做拼團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是最忙的。”她表示,這些天她每天從早忙到晚,在微信群發促銷信息、接受顧客諮詢、梳理平臺訂單、整理貨品、通知客戶到貨……“忙起來的時候手機根本放不下來”,微信群裡不斷累積的訂單也讓她有些應接不暇。

據永鮮內部數據顯示,疫情以來,永鮮在溫州地區的微信群拓客達到了近萬人,日訂單量達一萬餘單,較去年年底高峰期翻了一番,日營業額一度漲至近30萬元。

“大量湧入的流量打破了社區群的拓客瓶頸,而不斷增長的訂單促使我們加快了擴張的步伐。”永鮮產品營銷總監呂小明說,在收割了第一批的流量紅利後,社群流量獲客增長緩慢,“拓客成本”日趨高昂,疫情期間受到限制外出政策的影響,市民分散的需求開始轉向社群,大量擁有購買力的新流量自發地快速聚合,平臺進入快速吸粉期,而這些流量的獲得成本幾乎為零。

“受益於訂單和營業額的增長,下一步我們將在3月底完成新增100個小區點覆蓋的計劃。”他表示,這本是他們對於2020年整個上半年的規劃,多種因素的集聚提速了這一計劃,“在原有300個小區的基礎上,年底我們將實現覆蓋600個小區。”

推出200款自制產品進行差異化競爭

優化產品板塊加快精細化運營步伐

永鮮社區團總經理黃益生透露,對於零售商來說核心競爭力之一還是商品,只有差異化優質的商品結構,才能在生鮮大戰的競爭中獲得用戶黏性。

自去年12月以來,永鮮產品團隊通過牽手包括思念、快鹿等大型凍品公司,在凍品的口味、包裝、分量、原材料上作調整,著手開發適合社區團購的永鮮獨家自制產品,來與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據介紹,截至目前,已經陸續推出200多款自制產品。

“在產品的選擇和調整上,我們始終致力於站在消費者立場和角度考慮,為市民提供價格更優惠、品質更上乘的商品。”疫情以來,這些自制產品也憑藉高性價比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

“深入對接客戶需求,以需求為切入點來進行精準營銷,實現精細化運作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據稱,永鮮在自己的小程序上每天會推出50款產品,在選擇品類時,團隊會結合家庭人群消費場景的特性,以及根據溫州人需求特點進行針對性採購,比如豐富溫州人喜愛的海鮮類產品品種,在營銷板塊加入溫州人耳熟能詳的醬油肉、魚丸等土特產的販售。

“希望酒精上線!”“採購時手部沒防護,能不能販售一次性手套?”疫情期間,在永鮮團購小區群裡有不少諸如此類的問詢,永鮮在瞭解到該需求後便主動對接供應商家,陸續上線了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疫消毒產品。進入後疫情時代,小區解封,市民陸續復工,用戶需求也正在逐漸轉變,永鮮也在積極地採集用戶深層次的需求來繼續優化產品板塊,“從市場反饋調研來看,美妝、綠植的需求一直很大”,永鮮接下來也會上線美妝、綠植等新板塊。

兩種採購模式“雙管齊下”

進一步夯實供應鏈基礎

社群商家表面上是靠規模取勝,但最終比拼的還是供應鏈的整合能力。“社區團購的競爭實質是供應鏈的競爭”這個觀點已經成為了行業共識。疫情在考驗永鮮供應鏈實力的同時也為拓展供應商提供了機會。

疫情期間,受到交通因素影響,供給的產業鏈被堵塞,保供應難度大大增加,為此,永鮮採取了兩種採購模式,一種是集採,從產地直接發貨,通過對物流線路的優化,提高運輸效率。另外一種是地採,對本地商品盤進行調整,提高商品新鮮度,從而有效保證了貨品的供應。

與此同時,溫州諸多商家對團商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的轉變,越來越多耳熟能詳的品牌也開始重新審視看似低小散的社區團商,加快了擁抱流量的步伐。“我每天要接50—60個品牌商的電話,進一步接洽的有近500家廠商。”品牌的“主動”,進一步推動了永鮮供貨渠道的多元化,平時只和酒店、大型商超合作的幾家大型凍品公司也在疫情期間相繼成了永鮮的“商業夥伴”,而像得尓樂、王朝大酒店等酒店也陸續向永鮮拋來“橄欖枝”謀求合作,為夯實永鮮的供應鏈基礎,豐富產品構成提供了有力條件,在產品的選擇和議價上永鮮的話語權大大提高。

用戶客單價明顯提升

消費習慣變化成行業發展新契機

這次疫情中,除了訂單量走高,最讓他們驚喜的還有客單價的提升。呂小明表示,過去市民通常會將社區團購作為平時購物的補充,只有在價格足夠優惠時才會下單,團購的客單價往往停留在10-20元之間,但從疫情期發生以來,現今單次購買花費數百元顧客越來越多。

對於該轉變,黃益生解釋表示,疫情發生後,社區團商觸達到了一批原來沒有線上買菜意識的客戶。過去,大家更習慣通過現場逛商場或者電商平臺下單、外賣平臺跑腿配送的方式來採購生鮮產品,受疫情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大家都希望用最短的路徑、最便捷的採購方式來滿足生鮮採購需求。“我們利用產地直供、輕運營的價格營銷優勢、嚴格的產品品控和快速的配送效率贏得了客戶的口碑,”多次購物的良好反饋使得許多顧客對平臺的信任感與日俱增,社群裡下單,線上支付,隔天小區自提的購物方式開始得到了不少市民的認可,“相信這種新的消費習慣的養成,會將成為我們整個行業發展的新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