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靠的思維工具——讀《矛盾論》有感(下)

不談玄學,只說乾貨


一個可靠的思維工具——讀《矛盾論》有感(下)


接著前面的談;

矛盾論探討的就是事物運動的哲學,這也是一切事物的屬性,沒有運動(變化)和運動(變化)形式,事物也就不存在什麼了。真正能被稱為“思想家”的偉人,都有“創世之力”,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位思想家出現後,整個人類的世界觀都變了,算不算是“創世之力”?比如從地心說到日心說,整個人類世界觀宇宙觀都變化了。知道了地球是圓的,才有大航海時代的開啟。這種變化是對客觀規律的抽象,讓人類思考有了規則,效率更高了。當然,任何人類思考或發現的規律都不是真理,會被證偽的,暫時沒有被證偽的就是當下的知識。其實被證偽的知識在某一個範圍內依然有效,這就是科學。(又扯遠了。。)

近代國難當頭時,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能維護中華民族族群的生存,有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無數先賢們為了救國,探索了世界上很多的思想、模式。接觸到馬克思哲學後,不禁感嘆,馬克思哲學描述的世界如此簡單。因為簡單,所以高效,關鍵看你信不信了。《矛盾論》所探討的方法論是經過了血與火的檢驗和實踐的,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沒有效,估計咱們今天也沒機會在這裡閒扯淡了。

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矛盾的絕對性。什麼意思呢?就是任何事物都是運動或變化的,這是事物存在的屬性。但是也不要否定,事物的相對穩定也是“絕對”的。看你用什麼時間尺度來看了,中國人叫“持盈保泰”。就像每個皇帝都叫“萬歲”,卻沒有一個萬歲的。但是在這個當下,這個矛盾未被下一個矛盾取代時,這個相對穩定卻是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在某個當下,我們是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你再怎麼執念可能也無可奈何。只承認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認矛盾的相對穩定性,這就是詭辯。(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恩格斯寫的一個小冊子,“永遠保持先進性的13條”)

矛盾的特殊性;我曾經看到一個圖片,一滴水滴落到水面,如果放慢700倍看,你看到了更豐富的信息。(有興趣的人可以網上搜索看看)人類腦袋計算力有限,只能抽象的、扭曲看待世界。其實任何事物的變化,理論上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蘊藏著“無限信息”。而解決問題的答案就藏在這些被忽略的”信息“中。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外部事物複雜性就在,不是單一矛盾組成的。矛盾論只是描述了一個基本形態,而真實世界往往是一個堆矛盾糾結在一起,這個矛盾內部有矛盾,同時又和另一個矛盾組成另一個矛盾。。聽起來是不是頭都大了。《矛盾論》作為一個實用的方法論,偉人當年肯定不是為了讓它變成一團亂麻。何況當時的隊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肯定不能太扯淡,更不能變成玄學。在一堆矛盾中,會有一個主要矛盾,經過積累,變成了當前最主要的矛盾,或者蘊藏在其他矛盾之中。俗稱,“牽牛鼻子”,說起來也很容易,但做?現在的問題變成了,怎麼找到“牛鼻子了。呵呵。。。看到了嗎?新的矛盾又誕生了。其中的一個判斷標準就是,當前最活躍,鬥爭最激烈的,就是”一個主要矛盾“。這個也具有迷惑性,因為主要矛盾還有一個標準,就是決定性的力量,是決定未來的方向的矛盾。所以又得考慮”發展“這個因素。發展是時間屬性的,目前人類掌握靠譜的思想工具,有三個概念,週期、季節、趨勢。看到了嗎?都不是肯定性的表達,所以未來到底會怎麼樣?只有天知道,肯定不能靠算命。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論斷,就矛盾的結構表明,事物是有兩面性的。如果你不幸處於弱勢的一方,不用太悲哀,為啥呢?如果一個事物主觀看起來一定會完蛋的,偏偏就是沒有完蛋,怎麼折騰就是像”小強“一樣頑強。那有可能進入僵持,那麼雙方力量對比有可能互相轉化,甚至取代強勢一方。辦法就是”量變產生質變“,這種危急狀態下,當然得計劃,資源不足還不悠著點,那就是加速消亡。如果陷入”持久戰“,千萬急躁不得,積小勝為大勝,就是最好的策略之一。當激烈對抗來臨時,往往就是臨界點到來了。生存還是毀滅,永遠是個問題!

智慧是有限的,但知識(概念或信息)是無限的。真理往往是簡單的,這些影響了人類發展命運的”思想家“偉大之處,就是把這複雜、宏大、無限的世界抽象成一句話。比如《進化論》其實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而《論語》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國是農耕文化,向來人多資源少,最大問題就是倫理問題,就是關係問題,這個問題如此急迫)

這就好比你看到大海,最先看到的肯定是海面,看到浪花,看到波濤洶湧。難道你能說,那些浪花就是大海嗎?真正的大海可能在”深處“。當陷入迷茫時,往往是忘了初心,忘了人類所有文明的起點,那就是”生存“。如果從這個起點開始思考,拉大時間尺度,瞭解來龍去脈,也許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為什麼是”生存“呢?因為你遭遇的世界再怎麼變,起點,和過去是不會變。它是穩定的,是不變的,我們就可以從這個支點開始規則定義,開始推導演化,以至於理清思路,做出判斷。(畢竟給一個支點,可以撬動地球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