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的早期成长之路——重点发展乡村工业

“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的早期成长之路——重点发展乡村工业

众所周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先产生的国家是意大利,但英国却成为了资本主义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的这段时间内,西欧国家逐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渡,史学家们通常把这一时代称为“原工业化时代”。

而在这段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间内,英国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实施相关政策,使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使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成功,英国也从而成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强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通常人们谈论到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时,更多地会谈论到与著名的“圈地运动”有关的方面,而往往忽视了英国资产阶级早期的发展道路——即乡村工业发展。本文将从乡村工业发展这一角度来分析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的成长道路。

一、早期英国乡村工业发展背景

1.一系列资源改革与布局决定乡村工业发展势头

在十六世纪之前,英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欧洲并不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是英国却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从“农本”到“重工商”的历史大转变,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于英国的农业结构发生的改变。

农业经济结构即为林业、畜牧业等等诸要素按照一定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所构成的整体结构。不同农业领域发展所需的条件和特点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联系,并且其发展过程与发展产物都于工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纺织业,这一产业在极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机械进行相关生产;又如林业,它的发展产物又决定着工业发展所需的器械质量。

“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的早期成长之路——重点发展乡村工业

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农业经济结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即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牧业对当时英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首先英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产品为羊毛,其次英国拥有巨大的牧场面积。由于畜牧业的产物之一羊毛除出口功能外只能作为生产原料供工业使用,于是丰富的原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英国早期的工业发展。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资源便是水力资源。这要求许多机械必须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地区,反而在平坦舒适的城市平原地区缺少这种条件,从而决定了大型机械不断发明并且投入使用的十六世纪工业重心偏移向乡村的格局。如漂洗坊大量在乡村建立后,吸引了大量城市漂工和织工向农村定居,从而加快了农村工业发展的步伐。

2.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乡村工业增添活力

英国的人口增长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为十二到十三世纪人口快速增长,在这一时期人口将近翻了一倍。但是由于该时期主要依赖农村经济,社会资源负担过重,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经济的崩溃与人口的急剧减少。

第二个时期为十六世纪直到工业革命前,二百五十年的时间内人口再次翻倍,当然,这一时期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人口增长必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这使得经济增长的结果全部变为了新增人口的消费资料,阻碍了资金的积累。

第三个时期为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爆炸阶段,较上一次人口增长翻倍时间的二百五十年,这次人口翻倍的时间缩短到了短短的六十几年,根据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的英国人口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样在这一时期由于农业份额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下降,人口增加不再受限制于土地资源或其他要素。

“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的早期成长之路——重点发展乡村工业

工业革命

3.乡村工业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方向

在英国,导致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农业革命,是与圈地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圈地运动是直接把原来的耕地变为牧羊场,并把原来土地上的农民赶走。由于畜牧业对生产力的需求量要大大低于种植业,于是随着养羊业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比例提高,畜牧业也随之在农村迅速发展,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反而开始减少,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变得不必要。

虽然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情况会导致英国农业的单一并造成衰落和农产品匮乏,但在大量耕地变为牧场之后,此般情景并未出现,反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的产量,同时进一步解放更多的农村剩余生产力

农业变革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使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同时,乡村工业在农业部门体系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就业领域。这个领域与传统农业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不再以土地为主要资源,而以资本为主要资源进行发展。而资本与土地的区别在于资本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再生的,尤其是它可以直接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这便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口或劳动力与资源的关系

“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的早期成长之路——重点发展乡村工业

圈地运动

二.、乡村工业中的不同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

1.“原始的”分散工厂手工业制

在这种形式下,掌握资本的商人向独立的乡村毛纺工人倒卖原料并购买产品,但是并不参与生产过程;而乡村毛纺工人由于缺乏流动的资金或资本,只能从商人们手中赊买羊毛并售出产品,逐渐丧失羊毛购买和出售产品的自主权。在这样相互对立作用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家逐渐地由于垄断了乡村毛纺工人原本所应该具有的商业职能,从而取代了生产者和生产过程中的部分控制权。这便是资本主义关系中的“乡村主义分散工厂手工业制”。

这种形式的关系中的毛纺工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呢绒生产者。他们有着独立的生产者地位,能够对生产的全部过程以及相关时间进行自主的安排,而主要的劳动者则是家庭成员。但由于资金薄弱的问题,

他们的处境日益举步维艰,若是不通过赊买或借贷的方式得到生产原料或资金便难以完成生产过程,因此他们在两个方面受到了资本主义者的侵入和“控制”。

第一是垄断羊毛等原料的供应,而这样的结果便是小生产者从商人手中获得羊毛等原料的方式由购买变为借贷,等待成品完成以后再还再借,以此形成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第二则是垄断纺织成品的运转,换而言之即为资本主义者成为了市场上的中间商人,同时垄断着生产和销售的主要渠道。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初级形式。

“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的早期成长之路——重点发展乡村工业

2.领域广泛的“发放制”

从初级形式发展演变而来的典型工厂手工业,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乡村毛纺织业。除了起初的毛纺织业外,作为工业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产地,农村中的工场手工业也是主要形式之一。不过在这一领域这种典型的工厂手工业制更多的被称为“发放制”。

在这一时期的棉麻混纺业中,主要的生产原料棉花由商人从都市伦敦购置,生产地区主要集中在曼彻斯特的农村地区,信贷制为主要的发放方式。“发放制”的名称由此而来。商人或主体制造商们将棉花或其他生产原料以信贷的方式发放给各种生产者,他们中既有农民织布工,又有乡村的小雇主,而这些小雇主又为他自己所在小地区的发放者,以这样的形式便形成了完整的并且有层次的资本主义关系制度。

在英国西密德兰的制铁业中也盛行这种典型的工厂手工业制,尤其是在当地的制钉业中。

制钉业虽为手工劳动,小的手工业生产者即可完成,但自从该地区引进铁块切割机后,情况便大不相同。由于这种切割机以及相对应的滚压机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小的手工业生产者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这些切割机工作时成本低、效率高,减少了小手工生产者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不必要的环节,十分有利于推动制钉业的发展。但拥有这些大机器的大多是铁货商或工业投资商,他们利用这些机器将铁块切割并切条,再雇佣小手工生产者手工制作成成品。这些投资商控制了手工工人们的原料来源,使小的手工生产者不得不接受这种资本主义关系制度而领取原材料进行生产以维持生计。

“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的早期成长之路——重点发展乡村工业

3.“长江后浪推前浪”——集中的手工工场

逐渐随着资本家的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手段的提升,上述两种资本主义关系制度日渐趋于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生产组织——集中的手工工场。

集中的手工工厂一般建立在新兴的工业城镇或村庄,工人们主要以农村居民为主,因为新兴工业本身就是乡村工业集中生产而产生的产物。这种集中的工场制度产生了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有利于工业生产中生产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在随后的发展中在农村占据了主导地位。总之,虽然农村工业的劳动者主要为农民,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在从事有关农村工业生产时大多都被组织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下。

三、总结

在研究英国资产阶级发展的时候,不能仅仅是随波逐流地对其圈地运动进行一味地分析和剖析,而应该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而这一思想则体现在对资产阶级萌发和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窥探,我们从中发现乡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是英国资本主义成长过程中的巨大推动力之一,并又可从中找到最初的英国资本主义关系形式的表现类型及其本身快速发展的众多原因,从而达到刨根问底的研究目的。

中国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在研究英国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渊源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够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现状和形成历史有着更深刻的了解,认清世界形势,从而更好地保持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青琐高议》

2.《孙子兵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