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飞的西亚之鹰:塞尔柱帝国的崛起之路

作为蒙古高原历史上诞生的又一大游牧民族,突厥有着并不逊色于前辈匈奴、鲜卑和后来者契丹、蒙古的知名度,但运气却差了些,所建立的帝国直面强盛期的唐王朝,最终在多次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下彻底崩溃。然而正所谓"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崩溃后的突厥民族反而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重新壮大了自己的实力,经过多年的合并和发展后,最终于公元1037年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帝国,其名为"塞尔柱",也正是它的出现,真正标志着突厥人的影响力开始向着更加广阔的欧亚大陆深处蔓延。

苍狼的怒吼:败而不散的突厥诸部

有赖于唐王朝前期军事实力全方位的压制,至公元658年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被俘虏为止,自南北朝末期就迅速崛起,掌控了整个蒙古草原,并将实质统治区域延伸至河中地区的突厥汗国划上了它的句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突厥人作为一个成型的游牧民族,会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与匈奴,鲜卑亦或是曾经的宗主柔然相比,突厥人有着两个非常关键的优势:

雄飞的西亚之鹰:塞尔柱帝国的崛起之路

其一,突厥人的民族成分较之前几者要更加复杂,虽然正统的突厥本部只有最初从柔然人手中独立出来的500家锻奴:

"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隋书·卷八十四》

但是随着突厥汗国的不断扩张,突厥人吸纳了许许多多本来与自己有着相同地位的中小部落,尤其是当正式消灭柔然帝国后,突厥人将这些中小部落彻底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并且对他们进行了一部分的整合和迁徙。这就导致了在之后唐王朝对突厥的持续征伐打击下,所直接削弱和消灭的实质上都是突厥本部的力量,那些接受了突厥统治,却与突厥本部源非一脉的小部落,或者更大一点的部落群集,他们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损失,反而因为突厥的灭亡,借此机会来趁机挣脱出束缚,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其二,突厥人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更进一步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尽管在《·突厥传》的记载是"其书字类胡",很可能是跟同时期商业活动频繁的粟特人所学习而成,但却依然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匈奴和鲜卑都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是却都没有发展出本族文字,

试想一下,许多跟本族群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无法得到传承,在这种情况下造就出来的部落集群实质上是分裂和混沌的,更不必说后期鲜卑最大的分支拓跋部还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汉化运动,归根究底,他们缺乏一个文化连接和精神认同来维系住这种民族自信心。而拥有了文字的突厥人则截然不同,他们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实体推行突厥语和突厥文,将原本与突厥本部在血统上毫无关系的诸部落彻底同化为突厥民族的一员,最终有了强烈的认同感,最终在突厥本部灭亡后,这些本来处于边缘位置的小部落、小群体们反而接过了突厥民族的大旗,继续为了突厥的存续而奋斗。

雄飞的西亚之鹰:塞尔柱帝国的崛起之路

当然,话虽如此,但是大部分原属于突厥人治下的小部落实际上也没掀起什么波澜,而且仅凭借突厥文这种简单而原始的方式能够产生的凝聚力也实在是少得可怜,真正意义上让突厥人得以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并且最终能够在西亚这片群雄并立的土地站稳脚跟的,还是西突厥治下最大的部落联盟——乌古斯。

奔涌的巨浪:称雄的乌古斯

乌古斯人又称九姓乌古斯,实际上本身也是由多个更小的部落组成,这种统治模式类似于中原地区的郡县制,皇帝或者可汗是最高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做到直接控制到每一片细小的国土,所以再通过委任下面的官僚来划分等级进行逐层治理。当然由于草原游牧帝国在管理制度上的粗放和原始,他们无法做到中原王朝的那种精细和严密,因而到了乌古斯部的首领这一层就已经结束了。拥有突厥政权封赐的官职,这意味着法统正义性,而乌古斯部落最早所处的中亚腹地,又是唐帝国的大军出于后勤原因所无法深入的地区,因而他们在突厥汗国崩溃后的相当一段程度的混乱期,也依然保持了政权的稳定。此后,两个事件的发生开始改变了乌古斯部落的命运。

首先是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作为地区新兴的强权,阿拉伯帝国利用宗教将原本离散的阿拉伯半岛诸多部落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且在其后进一步将宗教与政权相互捆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教合一军事强国。这样一个国家它所能够产生的动员力和凝聚力自然非比寻常,在面对同样有着完备行政体系和军事能力的拜占庭时尚且势如破竹,更不必说那些连完整国家体系都没有构建起来的部落制小国,当他们向中亚地区扩张时,乌古斯部落的命运不问即知,被多次击败后不得不匍匐于阿拉伯帝国的控制下。在此后,伊斯兰教也被乌古斯部落所吸收容纳,并且进一步与突厥文化的认同相结合,让乌古斯部落本身的内部组织结构更加紧密,并且加快了乌古斯部落对周边小部落的同化。

雄飞的西亚之鹰:塞尔柱帝国的崛起之路

其次是随着突厥汗国的崩溃,致使大量接受了东亚文明的突厥人也为避开唐帝国的兵锋而西迁,这些人拥有对东亚文明以及各项技术的理解,并且对突厥汗国本身的统治能力体会更深,当这些人迁移到西方时,乌古斯部落大规模的接受了他们,并且从他们这里学习到许多东亚的技术和制度,将其与本身的体系融合,不仅从人口上,也从政治组成上加以深化和进步。因而在作为阿拉伯帝国附庸的两百年时间中,乌古斯部落实质上是在加速进步,不断地吸取东亚和西亚的优秀制度和发展技术,为未来的崛起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于在公元十世纪早期,乌古斯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乌古斯叶护国。"叶护"一词在突厥语中是突厥可汗所赐的官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时的乌古斯人已经将自身对突厥民族的认同根治的根深蒂固。然而实际上乌古斯叶护国也如同时期中亚的许多小政权一般,无法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实质上它所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为后来的塞尔柱帝国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雄飞的西亚之鹰:塞尔柱帝国的崛起之路

飞翔的雄鹰:塞尔柱的扩张

乌古斯叶护国在建立后,迅速向四周扩张,仿效它们曾经的宗主国突厥一般,收复了大量的小部落,并随之传播伊斯兰信仰和突厥民族认同,塞尔柱就是其中的一员。其名来源于首领塞尔柱克,本来塞尔柱人在接受了乌古斯的统治后,也就安然生活下来,定期朝贡奉其为宗主,然而在公元十世纪中叶,因为对土地问题的矛盾,塞尔柱人选择从乌古斯人的统治下分离出来,不再接受其领导,踏上了继续向西前进的道路。

塞尔柱克是一位拥有相当眼光的领袖,他敏锐地觉察到,乌古斯叶护国内部有着很大的隐患:一者,乌古斯的内部凝聚力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军事扩张的基础上,而此时的中亚政治环境早已经不是数百年前那种没有大型地区强国控制,几乎全是小部落各自为战的状态,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他们直接征服和控制的区域几乎都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地方分支机构,乌古斯作为依然打着突厥旗号的新兴国家,想要靠一己血勇击败他们简直痴人说梦。而一旦扩张不力,乌古斯人的法统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二者,乌古斯人对周边部落民族的控制过于松散,自以为依靠伊斯兰信仰和突厥民族认同就能高枕无忧,实则是中亚地区的各个部落向来以自身的存续作为最高目标,如果不在政治上加以操控,国力上又因为扩张不力持续衰退,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看清了这两点后,塞尔柱克决定采取不同的道路。

雄飞的西亚之鹰:塞尔柱帝国的崛起之路

首先是在不断前往西亚的迁徙之路上,塞尔柱克依然高举着乌古斯的大旗,用这面旗帜去笼络原本属于乌古斯治下的边境部落。当这些部落归顺于塞尔柱克后,他将这些部落采取怀柔政策,在不断打散掺入到自己原有部族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动他们对于乌古斯的怨恨,最终将自己的势力大势扩充,此时他带领着这批新塞尔柱人进入到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区。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已经在四百年的发展后行将就木,庞大的领土基本上被阿拉伯帝国所任命的地区行政官所分割掌控,而哈里发已然变成了实质上的傀儡。塞尔柱人所进入的地区,原本属于阿拉伯帝国治下的萨曼王朝,而在此时已被新兴的伽色尼王朝取代,巧合的是伽色尼王朝的建立者阿勒普特勤正是当年突厥汗国灭亡后逃到西亚地区的突厥人后裔,同根同源。于是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者便任命塞尔柱人的首领作为封臣,为其守卫领土。此后在为伽色尼王朝不断征服新领土的过程中,塞尔柱人的力量不断扩大,最终吞并了原有的乌古斯疆域,又于伽色尼王朝翻脸,将其西部的新兴领土掌控在自己手中,

两者相结合,终于在1037年建立起了塞尔柱帝国。

雄飞的西亚之鹰:塞尔柱帝国的崛起之路

总结

塞尔柱帝国的建立,从根本上意义上象征着突厥人正式在中亚至西亚这片接通欧亚交通的地带拥有了自身稳固的政权。相比于自己的前辈们,突厥人最大的成功在于既保留了突厥民族性的意识,也积极接受当地文化的融合和吸收,最终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网络。

然而即使如此,高度依赖伊斯兰文明这一先天问题,也让突厥人在后期出现了双重性的民族分裂。诸如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这种跟突厥人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本土政权也借由宗教信仰向突厥民族碰瓷,甚至于野心勃勃的做起了"突厥同盟"这种荒诞的春秋大梦,可能也是当年塞尔柱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草原帝国史》,《突厥民族简史》,《塞尔柱帝国的兴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