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不與其他歐洲國家聯合研製“颱風”戰機,偏偏自己製造“陣風”戰鬥機?

除了房價全都暴跌


法國退出ECF(European Combat Fighter),也就是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主要是因為法國認為它應該佔據主導地位,它的實力不允許它受制於人。所以法國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和其他國家妥協,而英國等也堅持自己的設計,所以才不歡而散。結果就是,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聯合研製了“颱風”戰鬥機,而法國獨自研製了“陣風”戰鬥機。法國這樣做顯示出了法國的航空工業實力,也證明了法蘭西民族的性格,是有著多方面的複雜因素的。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準備合作研製歐洲下一代戰鬥機。1979年,它們分別提交了一份關於歐洲聯合戰鬥機(ECF)的設計提案。法國達索公司在1980年加入該計劃,帶來了他們的ACX方案,希望能夠和英德主導的ECF計劃合併,重新設計一款歐洲戰鬥機(ECA)。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又有了一個想法,準備對“鷂”式戰機進行更新換代,希望能夠用Harrier GR5或AST 403等方案進行替代。但是各種需求不可能完全兼容在同一架戰鬥機上,所以只能分別進行設計。

雖然英國、法國、德國等還是希望能夠合作研製一架歐洲戰鬥機,但是在1981年,英國不再支持空軍參與歐洲戰鬥機項目,理由是各自的空軍之間找不到共同點,未來達不成合作協議。英國看好的AST 403方案無法執行全天候近距支援任務,因為飛行員只有看到目標才能進行攻擊,所以只能在視線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使用。不過,前視紅外和微光電視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英國雖然想獨立研製但是不具備那個實力,因為成本太大了。所以即便達不到英國的期望,但它還是繼續參加了歐洲戰鬥機項目。

1980年6月,英、法、德達成了一項計劃,準備生產700架歐洲聯合戰鬥機,預計將在1982年進行試飛。到了1981年,英國又提出了多用途戰機的想法,希望新型戰鬥機能夠具備短距/垂直起降的能力。而且法國達索公司堅持要獲得項目的主導權,而其他國家更希望是一個更平等的項目結構。另外法國希望歐洲聯合戰鬥機能夠滿足法國海軍對於航母艦載機的需求,因此必須控制新型戰機的空重,而英國則希望發展重型遠程截擊機。在發動機方面,英國等希望採用羅羅公司的產品,而法國希望先用美國的發動機完成過渡,到後面再換裝法國的SNECMA M88發動機。

由於對以上各方面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所以法國退出了歐洲聯合戰鬥機計劃。就這樣,英國等堅持了下來並研製出了“颱風”戰機,而法國達索則研製了“陣風”戰鬥機。兩款戰機基本上滿足了各自的需求,“颱風”戰機具有優秀的攔截能力,而“陣風”戰鬥機則可以擔任艦載戰鬥機,部署在了法國“戴高樂”號航母上。“颱風”戰鬥機和“陣風”戰鬥機的性能都比較先進,都被列入“歐洲三雄”,另一款是瑞典的“鷹獅”戰鬥機。在很多時候,“颱風”戰鬥機和“陣風”戰鬥機都是競爭對手。


老豆說軍武


先來給網友們呈上圖一張,看上一會,也許能琢磨出不少道理。今天美國開始五代機當家,歐洲只有三代的雙風和“鷹獅”,“鷹獅”還是依靠美國幫助來完成的。英國在二代“鷂”式以後,即失去獨立研發戰鬥機的能力,聯合德意西才打造了一款“颱風”。只有高傲的法蘭西,具備獨立研製和生產三代機的能力。好精神,在準三代“幻影”以後,成功研製出“陣風”,而且一機分為空軍和海軍兩型。雖說也是一款中型三代機,但歐洲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保存完整的航空工業能力,就是法國的勝利。如今聯合德國和西班牙,打造六代機,被世人看好,法國有這個能力,而英國也宣稱研製六代機,多年不造技術斷層不少,並不被人所看好。

英國很頭疼

多年不造,開始外購模式,與美國合研F-35,歐洲多國都有參予。拿了錢,等待了多年,技術上根本沾不上邊,F-35到貨大夢方醒,原來這就是人家圈錢的一款飛機,毛病纏身,20年以內談不上什麼戰鬥性能,根本無法使用,是以變得著急,終於下定決心,表示要獨立研製。只是多年不造,從二代直接跨越到六代,技術難度未免太高。不似法蘭西,一直在造。想想以前不免老大後悔,由此也看到了法國的高明之處,誰有也沒有自家有好,只是美國的戰略設計很深,挖好了一巨大陷阱,想用一型飛機斷送掉整個歐洲的軍用航空業。應該說美國達到了其目的,現在英國面對一大堆無法突破的技術難障,沒法不頭疼。

與眾不同

不只飛機,在軍用領域,所有的技術都要實現自主,建立健全了全面的國防工業體系。如今法國,全部裝備基本都是自已的東西,不會受制於人。造了“陣風”,不會止步,再次向六代機發力,終得穩固地在歐洲建立了真正的話語權。看不上F-35,更不會為其所迷惑。自已的裝備本來不錯,法國自有驕傲的本錢,“陣風”之比“颱風”,都作為中型機,並不差什麼。外銷初步打開了市場,僅印度一單,36架就賣了88億美元。研發不斷,技術上建立了厚實基礎,航空工業能力與實力得以衍續。


魂舞大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並不複雜。

本來法國是同意一起研發歐洲戰機“颱風”。

當時參加項目的國家很多,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西德、德國、英國。

顯然,法國如果參加至少會分攤研發成本。

但法國傾向設計出約9噸的戰機,但其他國家傾向大於10噸以上的設計,法國最後在1985年決定退出,自行研發陣風。

因為法國人有獨立研發的技術和能力,更關鍵是研發已經接近成功。

早在1982年,法國的達索公司已宣佈正在研發幻影2000的後繼戰機陣風。

1985年末,法國展示了陣風A技術展示機原型,1986年7月4日陣風機首次試飛。

這個速度是很快的,而颱風反而是1994年才首飛,比陣風遲了8年之久。

當時法國政府認為,這個陣風可以滿足法國的需要,也就沒有必要參加颱風項目。

同時,法國還是傳統的軍售大國,需要自己的主打戰機,用於出口。

實際上,陣風也有不少出口,部分訂單為:2015年分別取得來自埃及(24架)、印度(36架)、卡塔爾(36架),還有很多國家試圖購買。

客觀來說,陣風還是非常先進的戰鬥機,但價格也貴的離譜。

該戰機空軍型出售價為每架4700萬歐元;海軍型出售價為每架4,900萬歐元。

這個價格本來就夠誇張了,然而實際購買還不止這個價格。

整個法國軍方採購項目的總費用為280億歐元,由出產數量計算,得出平均每架陣風式戰機的價格約為9,500萬歐元,比下一代隱形戰機F35還要昂貴。

基本只有人傻錢多的主,才會購買。


薩沙


法國獨特的艦載型需求,以及在項目中技術、生產份額的主導要求,導致法國與其他國家分道揚鑣。

上個世紀70-80年代,隨著美、蘇F15、F16以及蘇27、米格29等三代機橫空出世,歐洲各國也迫切需要研發自己的三代機。由於三代機研製技術難度高、耗資巨大,因此歐洲國家選擇聯合研製,這就是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ECF),該項目最初由法、英、德、西、意五國聯合發起。

但是本來強強聯合的好事,最後卻發展為“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這也說明跨國聯合項目的複雜。之後法國退出該項目,單獨研製出陣風。而其他四國繼續推進ECF項目,最終成果就是颱風。

法國退出ECF項目、單獨研製陣風,並不僅僅是法國人在戰機研發上的高傲,而是有著一系列現實的考慮,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與其他合作方相比,法國要求新機要有艦載型,以適配法國裝備的小型航母,這就要求新機是一款體型較小的中型戰機,而且具備優良的低空低速性能以滿足艦載起降要求。而其它各國傾向於研發一款更大、更重的戰機,突出高空高速的截擊性能,以滿足攔截蘇聯龐大的轟炸機群為第一要務。

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要求新機必須要有艦載型,而且法國當時運營的航母是2艘3萬噸級的“克萊蒙梭”級常規起降型航母。因此,法國的訴求是研製一款9噸級的戰機,而且要有優秀的艦載起降性能,因此陣風選擇了低速性能更好的近距耦合鴨式佈局+固定式進氣道,犧牲了高速性能。

而英、德等國空軍頭號作戰任務是在大西洋、中歐攔截蘇聯龐大的轟炸機群,因此要求新型戰機必須是大航程的大型機,而且高空高速的截擊性能是第一位的,因此與法國的要求截然不同。颱風後來發展成空重11噸的大型機,而且採用遠距耦合鴨式佈局+可調式進氣道來獲得更強悍的高速性能。

2、法國在聯合戰機項目要求技術主導權,而且要求比出資比例更高的生產份額,因此與英國矛盾深刻,最終分道揚鑣。

在最初歐洲戰機項目中,主要是法國、英國這兩個航空大國在爭主導權,德、意、西就是打醬油的角色。法國自恃具備更強的航空技術,堅決要求由法國主導該機型研發,打造一款9噸級、採用法國斯奈克瑪M88發動機的中型發動機。

這是法國方面最早的方案,與後來的陣風大差不差。

而英國當然不能忍受當法國的小弟,聯合其他國家堅決研發高空高速性能優異的大型機,而且使用羅羅主導研製的性能更強的發動機,也就是後來的EJ200。

這是英國最初的方案,跟後來的颱風大相徑庭。

除了項目主導權,法國方面還要求超過出資比例的製造份額,以及新機外銷的主導權。這個要求聽起來確實比較過分,但是法國有自己的理由:我的技術最好,我的貢獻最大,當然要多拿點好處。這樣過分的要求當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分道揚鑣是必然的結果。

分道揚鑣後雙方各自推進自己的項目,最終也都修成正果。很多軍迷對著兩款同樣是雙發、鴨式佈局的戰機性能孰強孰弱頗感興趣。瑞士空軍當年的一份評估報告可以給大家做個參考。

瑞士空軍當年對陣風、颱風、鷹獅進行了廣泛、細緻的評估,在防空、對地、制空、偵察四個方面陣風全部獲得第一,全方面壓制颱風,考慮到陣風比颱風更小的體型和噸位,法國的航空技術真是不容小覷,看來當年法國要求技術主導權也不全是非分要求。

但是在銷量、尤其是外銷方面,颱風卻比陣風更亮眼,除了研製四國外,颱風還獲得沙特、阿曼、卡塔爾、奧地利等國訂單,總產量超過600架。而陣風質優價高,一段時間內無人問津,直到2016年印度發出126架天價大單(後來減為36架)後才獲得國際銷路,近年來又出口至埃及、卡塔爾,但是訂單數量與颱風相差較大。畢竟在戰機貿易方面,國家政治、外交影響更重要,颱風背後有4個歐洲大國撐腰呢。

如今在下一代戰機研發上,歐洲又走了陣風、颱風的老路,法國及英國分別主導研發下一代新機,只不過這次法國有了德國這個夥伴,不至於單打獨鬥了。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颱風戰鬥機是一款由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共同研製的多用途戰鬥機,目前在歐洲除了4個研製國裝備之外,也被出口到了奧地利。颱風戰鬥機是一款採用EJ200發動機的戰鬥機,通過使用這款發動機讓颱風戰鬥機具備了超音速巡航能力,同時這款發動機也是當時法國退出聯合研製的一個原因之一。實際上在歐洲進行EF2000戰鬥機研製的時候,法國是參與其中的,法國退出的理由就是沒有采用法國研製的M88渦扇發動機,英國堅持使用EJ200這款發動機。

表面上看法國是由於和英國在臺風戰鬥機使用發動機上的不合而退出,其實這是與法國武器裝備研製的戰略有很大的關係,法國在武器裝備研製上一向都是特立獨行,從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的戰鬥機的過程就看得出來,在法國參與研製颱風戰鬥機的時候,達索公司最為先進的戰鬥機就是幻影2000戰鬥機,這是一誇採用無尾三角翼佈局的機型,而世界上採用這種佈局方式的戰鬥機非常少,目前除了幻影2000之外就只有印度的LCA光輝戰鬥機了。

法國除了武器裝備研製與別的國家不同之外,在國防政策上也是如此,法國非常搶到獨特性,包括之前在北約的問題上。在臺風戰鬥機的研製上法國不願意繼續是由於法國有自己的算盤,如果把戰鬥機賭在臺風這個型號上,法國達索的發展就會受制於人,從後來陣風戰鬥機的研製就看得出法國的心思了,如今陣風戰鬥機還有海軍航空母艦使用的陣風M這個版本,如果當時堅持參加颱風戰鬥機的研製,法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就會成為大問題。

法國當時堅持颱風戰鬥機使用M88發動機是有原因的,這是一款在美國GE的F404發動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型號,是法國在航空發動機上一個突破,如果參與了EF2000或者颱風戰鬥機研製就意味著要放棄M88發動機,這個損失是巨大的,而且對法國航空工業的長期發展有著巨大的負面影響。法國退出颱風戰鬥機研製而進行陣風戰鬥機的研製是法國的一個戰略,目前看法國這一步是成功的。


航空視界


颱風戰機是一款由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國聯合研製的四代半戰鬥機。颱風戰機採用雙發,機腹進氣的中型戰機,機動性較強,注重空中格鬥。



當法國準備參與到四國的研製開發中來的時候,提出的兼顧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其他四國並不同意。在其他四國的傳統安全威脅中,除了空中威脅,就是海上威脅,所以並不同意法國一再強調的兼顧加強對地打擊能力。法國需要“多面手”戰機,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則急需空中格鬥型戰鬥機,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只得退出颱風戰機的研製。


法國一直以來奉行獨立自主的國防政策,面對颱風戰機的拒絕,法國只得自己獨自研製“陣風”戰鬥機,可以說咬著牙在上陣風戰機的項目。好在法國軍工基礎還不錯,很快就研製出了陣風戰鬥機。

法國深知現代戰爭不能一味的講究空戰機動性優勢,多功能才是最好的,電子探測、航電系統與武器配置反而變得更重要。正是法國看清楚了自身需要的裝備,在陣風上安裝了相控陣雷達,能發現200公里外的目標,颱風一開始使用的是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陣風戰機還設計了艦載機版,而颱風戰機可沒有艦載機這個考慮。



這就是法國不參與歐洲國家聯合研製“颱風”戰機,而要自己研製“陣風”戰鬥機的原因。


科沁雜談


颱風戰鬥機最早是歐洲各國在冷戰時期提出的一款戰機設計方案,要求研發的颱風戰鬥機是一種制空型戰鬥機,主要偏重於對空作戰,尤其是颱風戰鬥機的主要設計國德國,他們地處歐洲各國的前線地帶,面對當時蘇聯或者現在的俄羅斯的遠程航空兵,特別是轟炸機部隊的直接打擊,因此迫切需要一種飛行速度快、載彈量大、航程夠遠的截擊型第四代戰鬥機。

圖為法國陣風戰鬥機,他是法國依靠自己的技術研發成功的,設計非常經典。

在同一時期,法國對第四代戰鬥機的需求則已經出現了變化,法國地處歐洲各國的縱深地帶,他們並不會直接面對蘇聯或者俄羅斯的航空兵威脅,因此對法國而言,更加需求一種多用途第四代戰鬥機,一方面這款戰機可以在歐洲各前線國家同俄羅斯交戰之時,從後方加入對俄羅斯地面部隊的遲滯和攻擊,一方面又能登上航母,取代法國海軍垂垂老矣的超級軍旗攻擊機,因此法國對新型第四代戰機還多了上艦、能夠對地、對海攻擊等要求。

圖為陣風戰鬥機和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在法國看來,海軍、空軍通用一種第四代戰鬥機對於降低後勤壓力非常必要。

如此多的要求根本無法全部滿足,尤其是在歐洲各國統一思想研發一種中型四代機的前提下,飛機的規格較小,因此只能滿足一方面的需求,但是由於對於技戰術任務的確定意見分歧太大,遲遲無法達成統一意見,德國甚至為此專門遊說了法國,希望法國以歐洲大局為重,先研發出戰鬥機,再改進也不遲,但是法國表示反對,並且提出另外一個籌碼:法國達索公司已經根據法國的要求,基本完成了戰機的總體設計,決定使用M88-2發動機。

圖為陣風戰鬥機的M88-2發動機特寫,M88-2是世界上結構最簡單的第三代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之一,因此他的壽命非常高,故障率很低,全壽命超過了6000小時。

這下子又讓英國感到難受了,對於英國而言,歐洲多國聯合研發的戰鬥機早已經選擇了英國的EJ200發動機,羅羅集團對此也是早早就著手進行了準備,此時法國提出要使用法國的發動機,而且理由還是法國已經完成了戰機的總體設計,不願意半途而廢,這讓英國大為光火,德國也頗感無奈,最終分歧無法調和,法國宣佈退出了歐洲聯合研發戰鬥機的計劃,轉而自己研發了陣風M戰鬥機。

圖為英國空軍的颱風戰鬥機,颱風戰鬥機其實最符合英國、德國等國對於制空戰鬥機的需求,他的鴨翼屬於遠距離耦合,陣風屬於近距離耦合,颱風偏重於高速作戰,陣風偏重於中低空作戰。

當然,除了這些技術和需求上的分歧之外,法國退出歐洲聯合研製戰機計劃的目的,還有獨立自主的國防體系的需求,法國一直自認為是一個歐陸大國,而且有著悠久的軍事歷史,法國在所有的戰爭中吸取的一個教訓就是,武器的研發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因此法國在各種武器研發中,能不合作就不合作,能不外購就不外購,當然現在法國由於國力所限,也外購了很多武器,但是絕對不會把關鍵性的主力裝備交由國外研發完成,法國這種性格還曾經造成法國退出北約,雖然此後又重返北約,但是法國一直沒有像其他北約國家那樣對美國鞍前馬後,依然堅持獨立自主。

圖為颱風戰鬥機上使用的EJ200發動機,對於發動機的訂單,英法兩國都不想鬆口,因為這涉及到未來兩國能否繼續擁有先進戰機航發研發製造能力這個關鍵性問題。

除了國防自主外,法國還有扶持本國航空工業,方便對外出口戰機的考慮。歐洲聯合研發的颱風戰鬥機,迄今為止沒有賣到歐洲之外的其他國家,裝備的國家依然是歐盟內部出錢、出技術的那幾個項目參與國,之所以這麼多年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過陣風戰鬥機,就是因為颱風戰鬥機由多國研發,關於外售的利益分配,根本就無法達成內部協議,所以也就無法推出去外售換取資金。法國自己研發了陣風戰鬥機,所有的導彈、雷達、發動機都使用自己製造的零部件,因此法國在陣風戰鬥機的出售上掌握有完全的自主權,這幾年也陸續獲得了埃及、印度等國的購買訂單,為法國換取了鉅額外匯。

上圖為埃及的陣風戰鬥機,下圖為印度的陣風戰鬥機,陣風現在打開了全球市場,颱風還在尋找買家。

法國還考慮到了今後技術升級換代的需要,颱風戰鬥機由多國研發,因此這麼多年也沒有進行任何改進和提升,畢竟技術專利是多國享有,要升級也得大家說了算,不然你升級、他不升級,這也不公平,所以即便是科技飛速發展,颱風也依然保留著最初的樣子。陣風卻不同,法國不遺餘力的持續對陣風戰機進行改進,反覆提高技術性能,如今在各項指標上已經達到了能夠超過甚至壓制颱風戰鬥機的地步。

圖為陣風戰鬥機新更換的RBE-2有源相控陣雷達,他是世界上孔徑最小的戰機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但是性能卻不一般。

早在1980年代開始試飛的時候,陣風戰鬥機就是使用的美國F404發動機,當時陣風A戰鬥機的飛行速度為2.0馬赫,此後法國為陣風更換了M88-2發動機,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飛行速度提高到了2.2馬赫,機動性也得到了改善;由於陣風戰鬥機強調遠程作戰,因此對飛機降低阻力的要求很高,機頭被徹底的設計為錐形,機首的火控雷達孔徑成為世界上四代機中最小的,為了彌補探測能力的差距,法國又為陣風戰鬥機研發了RBE-2有源相控陣雷達,一下子讓陣風戰鬥機躍進了第四代半戰鬥機的行列,綜合作戰能力超過了使用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颱風戰機。

圖中可見陣風戰鬥機為了追求遠程作戰,降低戰機的油耗和阻力,把飛機徹底的設計為標準的馬赫錐形態,飛機機頭刺開氣流後,三角翼穿梭而過,使得陣風戰機在掛載3個標準副油箱的情況下,作戰半徑達到了驚人的1600公里。

法國退出歐洲聯合研發戰機的計劃,如今已經成為世界軍事歷史上經典的一個選擇,法國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也是明智的,法國為陣風戰鬥機的研發投入了大量的前期研發和技戰術任務設計,並且以陣風戰鬥機為牽引,帶動了本國戰機產業的高速發展,形成了完全獨立的設計、研發、製造體系,這一體系在如今發揮出了威力:在英國等國還在外購F35戰鬥機的時候,法國率先聯合德國開始了歐洲第一種五代機的研發,體現出雄厚的技術基礎,德國也脫離了英國的體系,重新開始和法國聯合研發戰機,這就是對法國軍事航空工業的認可和肯定。


海事先鋒


實際上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為什麼法國要和其他歐洲國家聯合研製戰鬥機?”

“颱風戰鬥機”項目雖然最早名義上是“英,法,德,意,西”五國研發,但是項目實際進行的過程中,由於各國水平不一,話語權不同,自然少不了扯皮。


德,意兩國在二戰時期的軍工水平是可以的。

德國有Fw190,Me262這樣的劃時代產品,而意大利的Mc205,也是一線性能水平的先進戰鬥機。實際上在二戰前中期,意大利的航空工業水平,甚至走在蘇聯前面。

但是二戰結束後,德國畢竟是戰敗國被肢解了,沒有發展航空工業的資本,而意大利自己日子過得不錯,沒有什麼戰爭壓力,所以意大利的航空水平也逐漸落後。

至於弗朗哥和他的西班牙?體量還不如戰後的東德,自然沒有討論的價值。

相比之下,英,法兩國在航空領域的技術積累,產業發展水平上,遠遠把另外三國甩在了後面。

英國的AV-8垂直起降戰鬥機,美國人用了都說好。

法國人的幻影2000,於1983年服役(MIG-29同年服役),雖然說比美國晚點,至少也是走在了時代前列,你總不能說除了美國其他國家航空水平都是垃圾不是?好歹法國的四代機和蘇聯的四代機是同年服役的,這個角度講法國的航空工業實力算是很強了。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颱風戰鬥機是一個英法兩國出技術,德意西出錢的項目。

但是從時間線上看卻並不完全,20世紀70-80年代時期的西德,雖然他們造不出什麼飛機,但是在現代空戰理論,未來戰鬥機發展方向上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動機嘛,也很簡單,畢竟西德處在美蘇對抗的第一線,國防壓力很大,軍事領域的研究一直沒有鬆懈。這使得他們有了介入“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的資本。

1979年,西德推出了TFK-90概念型,這是一款鴨翼佈局的概念型。為啥說是“概念型”而不是“概念機”呢?因為這玩意只吹過風洞,德國人自己造不出真機來。

不過德國人的一些概念與看法,確實對後來的颱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最早的ACA驗證機就是英國BAE,德國MBB,意大利Aeritalia三家公司聯合研發的。

而相比之下技術實力最強且產業最為完善的法國,他們為了項目主導權退出了這個項目,接下來的英國主導了“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

法國退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當時的法國對自家的幻影-2000並不是很滿意,並且該機的升級空間有限,所以法國也著手研發一種新戰機取代幻影-2000。

另一方面,法國作為戰後歐美國家中除美國外航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一個國家,他們有保護本土產業的主觀動機。比如法國要求原型機使用法國的M-88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

除此之外,法國與其他四國在新型戰鬥機的基本需求上,存在根本根本性的矛盾。

陣風F3型戰鬥機是極少能掛載大重量和核巡航導彈的戰機。

法國在1967年完全退出了北約組織之後,與蘇聯保持著相當曖昧的關係,所以法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急迫的戰爭威脅,基於本國國防戰略的需求,他們希望戰鬥機是一種通用化的戰鬥機,能夠執行各種任務,還要能夠發展出艦載機改型,同時還要廉價。

這與英,德兩國所要求的高性能空優戰鬥機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馳。

而且法國自身的航空工業水平就很高,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份額,這與英國缺錢,德國缺技術的情況是不同的,所以為了保證本土產業的發展,法國在確定無法獲得項目主導權之後退出整個項目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後來的事實也說明法國人並沒有打腫臉充胖子。無論是陣風C01原型機首飛,還是陸基型號的陣風AB服役時間,都比颱風早不少。

而陣風M也絕對算得上是一款成功的艦載機,以中型機的空重實現了重型機的載彈量。雖然空戰性能不及颱風,但在多用途領域是成功的。


戰鬥機解說家


颱風戰鬥機和陣風戰鬥機都曾是三十多年前“歐洲戰鬥機”項目的競選型號,只不過在後期的發展的過程中,因為歐洲各國對於戰鬥機的定位和需求有所差異,最終法國單獨退出了聯合研製的陣營,最終發展出具有純粹法國血統的戰鬥機,且在時間表上領先颱風戰鬥機率先完成首飛、列裝部隊。

20世紀70年代,世界正在經歷社會、經濟和戰略層面的劇變,美蘇兩大強國率先在三代機領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美國推出了F-16和F-15組合,蘇聯也以米格-29和蘇-27應對。歐洲各國都在研究自己的新一代主戰飛機,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歐洲搭上一體化進程的快車道,開始涉足到軍事領域,1978年法國達索公司和德國MBB公司計劃共同打造一款面向未來的歐洲戰鬥機項目,英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國對此項目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次年,由英法德意西五國、五家戰鬥機製造商共同參與到該項目的發展中,當年10月,研發五國初步在主要設計原則上達成一致,確立了雙發佈局設計,並計劃在1992年服役。但就在這時分歧已經展露頭角,各項目國在飛機具體性能指標上充滿分歧。

英國人想要的是一款重型空優戰鬥機,法國軍方提出要輕型、敏捷性以及作為艦載機使用;德國人則認為戰鬥機應該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在軍方需求上,法國與英德兩國的軍用需求存在本質上的差別,法國人之所要輕型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法國人設計飛機的理念是,飛機的重量決定了飛機的價格,重量越重成本也就越高,這也是達索公司戰機設計的一大特色。

分歧面前,各國都無法說服對方,於是各方製造商展開競爭各自為營展開型號研發,意圖在後續的競標中能獲勝。在1980年的漢諾威航空展上,法國達索和德國MBB率先推出了各自的設計模型,兩年後英德意大利共同出資的帕納維亞公司在範保羅航展上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並宣稱拿出7000萬英鎊研發一款驗證機,此時宣告法國達索公司在此輪競選中失敗。

隨後帕納維亞公司向法國達索和德國MBB公司發出共同研製的邀請函,高傲的法國在權衡之後,最終放棄加入這一計劃,法國決定自主推進達索公司的方案,研發出一款具有純粹法國血統的戰鬥機。法國推出了自己的驗證機,並將其命名為ACX,帕納維亞公司推出的方案驗證機最終被命名為EPA,自此兩家展開研製競賽。

1986年7月4號,法國達索陣風-A驗證機成功首飛,並在隨後的範保羅航展上進行了飛行表演,航展兩週後,英德意大利等國聯合研製的EPA驗證機也實現了首飛,法國人在時間軸上略為領先了EPA項目。1994年法國空軍的陣風B01、陣風C01和海軍版的陣風M01原型機全部通過測試,相比源於同時期EPA的颱風戰鬥機早了整整三年。

這就是法國陣風戰鬥機和歐洲颱風戰鬥機之間的歷史淵源,兩款戰機都是源於“歐洲戰鬥機”項目,只是最後因為涉及定位和需求上的差異,法國退出了該計劃,併成為歐洲颱風戰鬥機的主要競爭對手,也算是戰機研發過程中的一些飯後談資吧。


鷹鴿分析


英德意注重制空截擊,法國強調多用途性能,還一味攪屎,導致被拋棄

實際上英法德一開始是想共同研發新一代戰鬥機的,最初是在1979年,由德國的MBB(梅塞施米特-博爾科-布羅姆集團)和英國的BAE系統公司共同提出ECF(歐洲共同戰鬥機)研究,隨後法國達索也加入該項目。該項目起初是由各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之後再進行合作研發能滿足共同需求的一款戰鬥機。

德國MBB提出的TFK-90方案,他是後來颱風戰鬥機的基本方案原型。

英國BAE先後提出單發的P106和雙發的P110兩套方案,最終英國皇家空軍確定P110為參選方案最後是法國的ACX計劃,這就是後來陣風的原型設計方案。

但是很快雙方就陷入僵局,英國和德國因為之前剛研發了狂風戰鬥轟炸機,對於新戰鬥機的對地攻擊要求能力並不是很迫切,並且西德身處冷戰最前線,蘇軍強大軍事壓力下,對於新戰機的制空截擊要求很高。而法國在1978年剛首飛了幻影2000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截擊性能不錯,再加上法國是處於冷戰歐洲的第二道防線,德國先死才能輪到法國。相比較下法國美洲虎攻擊機和超級軍旗艦載機都已經落後,對於對地攻擊能力比較看重,並且外銷期望很高,導致法國的ACX方案非常強調多用途性,要求可以一機包打天下,對於對地攻擊能力要求較高。狂風戰鬥機原本是英法聯合進行的AFVG(可變翼飛機)項目,法國擅自離隊去搞幻影2000,英國轉和德國、意大利合作,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延續到陣風和颱風雙方需求側重點選擇。但這次英國對於方案沒有太多所謂,可是對於法國提出的以M88發動機為動力極為氣憤,開什麼玩笑,我羅羅戰鬥力比你斯奈克瑪高好幾個華萊士。最終三方在1981年不歡而散,各自散夥。

隨後到了1982年,另一個歐洲小夥伴意呆利過來,意大利實際上也是處於冷戰前沿,對於新型戰鬥機的制空截擊性能也非常看重。所以當初一起搞狂風戰鬥機的意大利的阿萊塔利亞公司和德國的MBB、英國的BAE系統公司坐下來一起商量,最後給出個可以滿足各方利益的方案。氣動佈局基本上以德國TFK-90方案為主(我們都喜歡制空),發動機用英國羅羅研發的新型發動機,英國一家佔一半股份並承擔50%的研發費用,其餘50%的研發費用由三家公司共同承擔,這就是ACA(敏捷戰鬥機)計劃。ACA戰鬥機想象圖

不過德國此時還不死心,提出再拉法國和西班牙一起搞試試看,最終1983年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再次聚在一起,宣佈進行未來歐洲戰鬥機(FEFA)計劃。但是法國這個人,還是油鹽不進啊,還是堅持必須以自己的ACX計劃為主,堅持要以達索公司為主導。到1985年8月,好基友德國也厭倦了,撇下法國,與英國、意大利正式簽署了計劃書,西班牙隨後在1985年9月也加入這一計劃,這就成了最後的颱風戰鬥機。颱風戰鬥機技術驗證機EAP,最初是採用雙垂尾設計陣風的技術驗證機陣風A,則氣動佈局已經相當成熟

而實際上法國之所以油鹽不進,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急於重新證明自己的達索公司前期投入太大了,要是拿不到主導權恐怕就要破產。因為達索之前的幻影2000銷售業績慘遭滑鐵盧,美國人把F-16放出來推向市場,幻影2000跟F-16有競爭的地方几乎全部告負,甚至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這些歐洲傳統市場都被F-16攻陷。

美國在60~70年代軍機銷售是不公開賣自己現役戰機,最多會提供些給盟友,對外是出售F-5這種外貿型戰機。但到了80年代美國解禁這一條款,把F-15和F-16推向市場。特別是F-16,價格和維護費用都比幻影2000要低,實戰方面剛在貝卡谷地空戰大殺四方,政治影響方面美國的大腿更粗更壯,達索的市場全面淪陷。

所以達索集團在1981年開始,就已經紅著眼進行ACX計劃研究,跟德國、英國就進行些費不了幾個錢的早期調研不同,達索可是在掏自己腰包,真金白銀的進行研發,急著想要板回一盤。如果法國政府放棄達索在戰鬥機研發上的主導地位,不僅法國自己裝備需求上要不盡如意,而且會讓達索前期投入要打水漂,達索將要重創,甚至破產,所以不得不爭。

也正是達索前期投入狠,陣風戰鬥機進度要遠比颱風快一些,陣風的驗證機陣風A在1985年就造了出來,1986年4月進行首飛,空軍陣風C和海軍艦載機陣風M的原型機都是在1991年進行首飛。而颱風戰鬥機的驗證機EAP是在1986年8月首飛,但原型機首飛一直到1994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