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NBA小球時代的完美核心是什麼樣的?

九-王子


五個位置能夠做到無線換防,五個人能攻能守,都具有運球以及突破能力,參考今年全明星賽上勒布朗詹姆斯+科懷倫納德+安東尼戴維斯,外加科比布萊恩特和凱文杜蘭特,杜蘭特的錯位、倫納德的死亡纏繞、詹姆斯的大局觀、科比的得分能力外加戴維斯的移動能力,做到攻守兼備。






Allen籃球說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從每個打過或者接近於打過“Small ball”的球隊說起。

80、90年代老尼爾森Run and gun(跑轟)的是不是小球?只能說屬於小球的一種具體落實方式,肯定不能代表“小球”。同理,21世紀初德安東尼太陽肯定也不屬於,包括中間的掘金、勇士、小牛等等…因為他們根本就背離了“紅衣主教”發明小球的初衷。

呃…你沒看錯,實際上NBA聯盟小球的“鼻祖”還是應該追溯到“紅衣主教”奧爾巴赫而不是什麼老尼爾森、德安東尼…(究竟是不是“紅衣主教”發明的有爭議,因為還可以往前追溯到雪城民族隊,也就是76人的前身,但他肯定是聯盟第一個使用的)

為什麼他們不能算小球?因為他們的R&G只是“快”,可是奧爾巴赫講究的是在快的同時還要攻防兼具!有點像荷蘭足球的全攻全守理念…所以儘管德安東尼當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極力“狡辯”稱自己非常注重防守,可是明眼人都知道他們根本就沒有,因為最基本的側翼防守和後場籃板保護他們都解決不了。這樣的情況怎麼推快?小球的“快”不單單是出手快、隨便扔、管他進不進,更重要的是得“追著打”。當時的設計想法是內線球員在對手出手之後馬上往本方禁區跑,等控衛拿到籃板以後直接長傳給落好位的隊友。可是有幾個控衛能夠做到?所以21世紀初小球(也包含跑轟吧)被認為就是個“悖論”。

用威少?威少也不行,威少沒有人卡位幫忙也不是場場都能10個籃板的…(我看西蒙斯可以,不過他那投籃能力…算了)

但是勇士的出現好像完美解決了這個矛盾?嗯,勇士不單單解決了這個矛盾,甚至還加以改進,以前跑轟和小球是區分不明顯的(以前跑轟就是小球!這些在紅衣主教以及凱爾特人有關的回憶錄中都有詳細記載,只不過後來大家慢慢得牽強附會出不同區別),只不過勇士的出現、提倡球的快速運轉,減少了“追著打”的要求,反而讓小球變得更加實用了。

那勇士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四號位!而且其實他們還可以更加完美,畢竟格林和西蒙斯沒啥區別…

說了好多和題目沒關係的“廢話”,現在轉入正題,我要說我的答案了——凱文-加內特!

小球最難的是什麼?絕對不是擁有一個庫裡級別的射手,我可以用“一群”射手去代替、抵消庫裡的“溢出”部分。小球最難契合的是側翼防守保障以及如何擁有一個像加內特(格林)那樣“保護下後場籃板後立馬可以不經二手推反擊”的球員!小球並不要求那個四號位得具備像納什、斯托克頓一樣組織能力,反正落陣地的進攻又不多,大多數都是轉換進攻、推反擊,隊友跑動積極、四號位出球果斷視野好就行,比如格林不就是?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庫裡一直是我心中的歷史第一射手,並非覺得他不如格林重要…只是想表達我可以用“多”去壓“精”,我可以組四個射手,畢竟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啊…可是加內特那種四號位卻有且只能有一個,多了反而“礙事”…】

當然,其實不止加內特符合,詹姆斯也同樣符合這個條件,我是考慮到加內特投射比較準,在這個時代說不定就開發出三分能力了,他要有三分那更完美。

如果你看過99~04年期間的加內特,我想你會同意我的觀點。另外這裡的“核心”並不是球隊“老大”的意思,格林也很多人認為是勇士的核心,但有人會認為他是“老大”嗎?我所理解的這道題“核心”是相當於大腦、發動機、中軸的意思。


體育興趣班


榮幸回答

我認為小球時代完美的核心應該是來自俄羅斯有“ak47”之稱的基裡連科,可以說他是一名生錯時代的球員。

作為小前鋒的基裡連科身高2米06,生涯場均11.8分,5.5籃板,2.7助攻,1.8蓋帽,1.4搶斷,可見他是非常的全面,儘管他的身高到了2米06,但是他的速度仍是非常的敏捷,從而給他的協防帶來巨大幫助。04-05賽季,他送出了場均3.3的蓋帽,這讓他成為NBA歷史上唯一一個非內線的蓋帽王,足以見他恐怖的防守能力,就連科比也沒能逃過他的防守,曾經一場比賽裡基裡連科在90秒內送給科比4個火鍋。而他最經典的比賽也是面對湖人打出的,那場比賽裡他打出了14分,8板,9助攻,6搶斷,7蓋帽的5×5全面數據,就連禪師也在賽後評論:“我們的隊員都跟瘋了一樣,排隊去給他蓋帽。”

要知道那時候NBA的節奏仍是十分緩慢,如果基裡連科放在如今這個小球時代,不難保證他可能會轟下五雙這一超級歷史性數據,同時他高超的協防能力絕對是如今鋒線的惡夢。

要知道已經36歲的伊戈達拉仍能獲得2年3000萬的合同,要是基裡連科絕對是作為核心球員來拿頂薪合同。




TiiBo體育人


高位擋拆逐漸成為了無可替代的陣地戰起手式,換防成了衡量防守水平的重要指標,中距離慢慢變成了只有杜蘭特保羅們才有資格使用的屠龍之技,後衛和側翼取代了大個子成為了錢應該優先砸的位置,時代終於給武切維奇開了一份放在十年前算侮辱性報價的合同。

五年不看NBA,你就會發現你已經無法看懂比賽了。

空間利用率最完美的組合不就是持球核心小後衛和終結型大中鋒嗎?但你在尋找進攻端最大利益和最大錯位的同時,先要在防守端也揹負起被別人點名的體型差;

你要獲得最高質量的空間就要囤積足夠數量的射手,3D是稀缺資源,極致空間陣容往往意味著小而護框差,單防弱點多且協防破壞力不足,最終變成對轟大戰。

死亡五小牛逼嗎?但伊戈達拉和追夢越到後期越拖空間,從走在時代前面變成被拋到時代後面,到了2019年,勇士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靠三叉戟個人能力強投,攻框便秘的強解型球隊;

18火箭翻版五小厲害嗎?厲害,但阿里扎第二年就走了,18年攻防兼備的克里斯保羅變成了進攻上限更高但防守端不足以成為強點的威少,兩個標準的“攻強守弱”版核心後衛。他們用了足足兩年的時間,直到今天都沒再能重現昔日的防守。




鍋們談球嗎


我覺得NBA小球時代的巨星應該是全面的,而且移動有速度,例如基裡連科,他是我認為有可能讓格林失色的球員太全面了,在現在的話我認為是詹姆斯,全面且偉大,其實在14年的馬刺,波波維奇老爺子對迪奧的使用,是讓人眼前一亮的,15年老鷹的保羅米爾莎普,勇士的格林,這些球員都具有球商,身手全面


小時e關


我認為是像詹姆斯和德拉蒙德格林這樣攻防頂級的全能型前鋒!

眾所周知,早在“熱火教父”帕特萊利提出球隊首發5人均為2米左右全能型鋒線球員,每個人都有出色的投籃和防守能力,場上不再有明確位置之分。防守端依靠出色的輪轉,而且無論換到哪名球員,都不會被對手“錯位”去針對,這就是NBA歷史上著名的“未來籃球”理論。

而金州勇士五年三冠時期令人聞風的“死亡五小”,被外界認為是帕特萊利“未來籃球”理論的真正現實版。而我認為其實不然。因為有庫裡、湯普森、伊戈達拉、德拉蒙德格林、哈里森巴恩斯(後期是杜蘭特)組成的“死亡五小”陣容,其實存在一個“不及格”的小學生,那就是庫裡。這位被譽為史上最出色的3分投手之一,出手速度之快、投籃距離之遠、投射命中率之高,在NBA漫長七十餘年曆史長河中,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存在。但是正印證了那句話“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縱使其在“小球潮流”當中是一位出色的投手,可以為隊友拉開空間,撕扯對手防線,但是也無法掩蓋起1米91身高,只有84公斤體重在防守端為其帶來無法彌補的缺陷。在2016年取得73勝9負,打破喬丹領銜的公牛72勝10負的戰績,而且在總決賽面對詹姆斯、歐文、樂福組成的三巨頭騎士,在系列賽3-1領先大好形勢之下,被騎士連扳三局,翻盤成功!最大原因就是騎士找到了破解勇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死亡五小”陣容的方法。那就是抓住庫裡在防守端的巨大漏洞,不斷為詹姆斯製造錯位單打庫裡的機會,在防守端去最大限度消耗庫裡,讓其深陷犯規困擾。進而無法在進攻端隨心所欲地盡情釋放自己出色的投射才華,神奇3分球投籃能力不再。“死亡五小”威力確實很難對付,但是它對於五個位置球員的綜合能力卻要求極其苛刻,這也是“未來籃球”始終難以問世的關鍵所在。而16賽季總決賽上的勇士,不僅庫裡這一點在防守端“刻意”去針對,而且整個系列賽巴恩斯投籃更是糟糕至極,是騎士可以大膽目送其在空位上自由發揮的一個點。別說“死亡五小”陣容不允許有一個位置出現漏洞,就將遭受被擊敗的風險。這時候的勇士,一下子出現2名球員存在致命漏洞,被翻盤也是在情理之中。

因此“小球潮流”之下,必須有一個像詹姆斯和德拉蒙德格林這樣全能型鋒線存在,才能最大程度實現無限換防,快速攻防的核心,這才是“小球潮流”實現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關鍵要素!


大漠俠客行俠仗義


當然是18季後賽的詹姆斯。原因如下

1.超強的攻框效率。

說到這個,可能要從克利夫蘭五號位的進化史講起。

從2015年騎士在總決賽遭遇傷病,被迫祭出莫茲科夫和特里斯坦雙塔,試圖和勇士降速拼陣地,以彌補自己火力不足的缺憾,導致背傷困擾的勒布朗整個系列賽都攻框困難,最終被G4蓄力完畢的勇士召喚出死亡五小直接打爆開始,騎士就在五號位輕型化的路上一去不返。

作為騎士隊內的傳統中鋒,莫茲科夫在16賽季漸漸被棄用。那之後,克利夫蘭就陷入了湯普森vs樂福的選擇困難症。

樂福作為一個極具威脅的大個射手,能為勒布朗和歐文更好的拉開突破空間,並能夠參與許多無球反跑和繞掩護的戰術針對對面的大個子,逼迫對手撤下自己的護框巨人,和騎士玩對打突分的小球,再用勒布朗在突分領域天下無敵的豐富經驗擊敗他們,但樂福同樣意味著糟糕的護框、極其容易被點名、以及無法參與協防。

雖然沒有射程,但湯普森好歹能用參與擋拆和拼搶二次進攻籃板來消弭自己進攻端的負面影響,並能提供還算不錯的換防和籃下保護,起碼,在2016年,湯普森依然能受到騎士的信任,在搶七大戰的最後三分鐘留在場上。

但從2017年開始,騎士就不相信均衡了。一方面,湯普森的進攻水平在悄然滑落,另一方面,聯盟水漲船高的三分球需求又引領了一次新的進攻變革,而騎士對科沃爾的成功引援更是加劇了他們打“一星四射”的自信,樂福開始試著在一些重要比賽的最後時刻代替湯普森,但湯普森依然能保留首發的地位。

至於2018年賽季開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歐文出走,球隊失去了一個30%回合佔有率的持球人,球隊的進攻開發變得十分艱難,需要大量依賴勒布朗。而作為一個攻框為主跳投為輔助的前鋒,必須降低勒布朗的進攻難度以延長他的體力槽。

特里斯坦自身的實力在常規賽再次下滑,而騎士後衛線以JR為首的集體老化,已經讓騎士的防守徹底變成了哪怕上湯普森也根本救不回來的宇宙級大坑。既然如此,那就放棄治療吧。

於是,騎士終於能擺出理論上的極限一星四射:希爾+JR+科沃爾+勒布朗+樂福(或者上格林稍微削弱一點空間)。鑑於科沃爾、JR、樂福三個人都是防守弱項,勒布朗因為進攻負擔過重也沒辦法參與協防,這套陣容的防守之爛是宇宙級的,那就必須用進攻端驚人的高效懟回去。

是的,就是勒布朗的攻框。

在常規賽,這套陣容經常顯得過大於功,是因為在漫長的常規賽裡,33歲的勒布朗根本沒辦法拿出自己真正的攻框水平:

2018年常規賽,勒布朗每場突破11.7次,得分率70%。別說聯盟頂尖了,突破次數還沒有火箭空間加成下的保羅多,聯盟有二十多個人每場突破都比詹姆斯多,雖然勒布朗的效率依然一騎絕塵,但這個產量對於想打這個陣容的騎士一樣是不可接受的。

但季後賽,一切都不一樣了。傳說中的全力詹,在得分效率幾乎不變的情況下,把突破次數狂提到了18.5次,一下子就給騎士稀爛的防守提供了超強的進攻拖底。

常規賽的划水taco勒,季後賽變成了聯盟第一攻框勒。

騎士雖然防守爛外加進攻只能靠勒布朗一個人,但怎麼說也有不錯的空間牽扯力,再加上樂福作為一個能投射、能空切且能背身坐兩下錯位的大個子,具備一定的戰略價值。

當騎士擺出之前提過的“一星四射”之後,在騎士對面的球隊就必須得用一個力量足的側翼單防勒布朗、一個不至於被無球甩飛的機動型外線防科沃爾(協防資源-1)、一個不能被樂福隨便背身刷分的內線追樂福(協防資源-1),只有對位JR、希爾/傑夫格林的球員可以適度協防。

最優先的攻框局面,點名小個後突破。

稍微不那麼好的突破局面,利用擋拆的加速距離衝擊大個子。

實在不行,也可以面框拉開一打一同位置或者大體型球員,需要後退以獲得一點衝擊距離並加上一點節奏變化——也能打,就是累。

但是,攻框手段是有產量上限的,勒布朗自己的體力經不住這樣突一整場,他可是經常要打44分鐘的人,於是,18季後賽詹姆斯又掏出了新的武器,幹拔。

2.季後賽永遠在線的跳投

在NBA,所有進攻手段都可以被劃分成四個檔次,沒用-懲罰-威脅,以及武器。

而勒布朗詹姆斯這個球員最BUG的一點就是,他在大樣本下明明是一個投籃偏弱,日常被繞防挑釁,在眾多持球投大神裡只能被歸結到“懲罰”裡面,偶爾向“威脅”這個層次搖擺的跳投手,但在他必須要命中跳投的系列賽、場次、局面中,他每一次都真的能命中。

從2013年被馬刺放三步然後在G7狠狠回擊開始,季後賽勒布朗的持球投經常被對面當成“懲罰”,然後打著打著就成了“威脅”,簡直不可理喻。或許真的只能用偉大的球員更能集中注意力以及所謂“冠軍的心”來解釋了。

18年常規賽,他每場用幹拔得到6.3分,有效命中率是46.8%,屬於丟進持球手的人堆裡就找不到的平均水平;

但是呢,季後賽的勒布朗,在有效命中率從46.8%變成47.8%略微攀升的情況下,一口氣把每場的幹拔跳投得分漲到了9.1分——和攻框一樣,又是絲毫不講道理既增權又保效。

每場用47.8%的有效命中率,用幹拔跳投得到9.1分是個什麼產量水平?——常規賽麥科勒姆每場用48.8%的有效命中率拔出8.9分。

雖然防勒布朗肯定是優先防突破,防CJ優先防投籃,但這起碼意味著,18季後賽勒布朗最後呈現的跳投效果是CJ級的,而他還是聯盟第一季後賽攻框手。

如果不是因為2018年的火箭完成了瘋狂試驗的極致轉型,把比賽變成了兩個持球核心的單挑表演,導致保羅和哈登出手了極其誇張的持球跳投,導致這兩個外星人甩開整個聯盟一大截。綜合產量效率,18季後賽的勒布朗甚至能說自己是NBA裡最好的持球投選手之一。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勒布朗如果有庫裡的投籃就會天下無敵,對於18年季後賽的詹姆斯而言,有點接近了,起碼他的小點點很靠近利拉德。

他能內心毫無波動的投進這種被羞辱式放空後的懲罰跳投:

他能面對那些突起來比較麻煩的對手進這種科比式的面框耍帥投。

他甚至還能進這種不知道在做什麼的XJB投。

以及這種把花園直接打到呆滯,一度在第一節讓凱爾特人區的直播熱線嘀咕,“額,幫主上次砍63分也沒贏吧。。。”的神仙級後仰三分。

這就尼瑪很離譜。防守人除了惡毒的喊一句NMSL然後等他自己體力耗盡之外,怎麼防?什麼策略防?沒法防。

對了,18季後賽勒布朗0-3英尺的籃下命中率是79.1%,生涯最高;而字母哥19賽季的0-3英尺籃下命中率76.9%,也是生涯最高。

常規賽CJ級別的持球投表現,字母哥的籃下效率,多點了一點失誤的兩米保羅,一次季後賽雙壓哨的鋼鐵心臟加持,再加上42分鐘,關鍵場次可以不下場的超長待機,這就是18季後賽的勒布朗-詹姆斯。

等等,好像還沒完,他還會下面這招:

3.皇帝點名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季後賽體質都能從籃球的角度找到一些客觀解釋,而不是隻能讓大家嘀咕兩句大心臟和天生大場面。

從理性的角度,一名超級巨星季後賽的爆發可能是因為

——注意力的高度聚焦,勒布朗季後賽就有關閉社交媒體的習慣。

——上場時間的增加,18季後賽勒布朗比常規賽多打了將近半節。

——季後賽的比賽總數和賽制安排,能讓球星更好的休息,而不需要顧忌體力分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季後賽是針對反針對的比賽,不止球隊能針對球星,球星也能針對球隊。

常規賽的勒布朗可以每場XJB亂拔兩個三分,能點到就點點不到就算胡亂突一兩個完事,但季後賽的勒布朗可以每回合都打同一個戰術,揍同一個弱點,在一次回合中第一次沒打出來就用剩下的十四秒再打一次,這是最重要的變化。

各種針對裡,在小球時代的巨星身上最常見也是最具體的一種體現,就是點名了。

一則已經被許多寫手老師援引過的數據,18年季後賽勒布朗在成功點名後的百回合單挑效率(面框+背身),高達120分,比常規賽足足高出了15分。這又是個什麼概念呢?

那年季後賽最好的進攻球隊金州勇士,百回合進攻效率是113.9分,比他低五分的球隊是那年的凱爾特人。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像2K一樣點開設置把“疲勞”調成關閉,然後始終上一星四射,勒布朗無限點名,除非你做了一堆準備工作並且還防守資源豐富可以拒絕被點,不然勒布朗一個人就能用錯位單挑輸出超越銀河戰艦的進攻功率。

當然了,現實中,騎士沒辦法一直空間這麼好,勒布朗更加沒辦法維持無限點名的體力,但這賽季裡,起碼有一場,他差點面對銀河戰艦,真的做到了一個人壓制整個艦隊,瘋狂輸出了47分鐘。再由現實殘忍的告訴他,籃球不是一個人的運動。

關於點名的事,討論的太多了,我也不想再展開,但我想說一點:

不要把空間加成下的點名戰術完全侷限於“勒布朗對位誰誰誰得了多少分”這種紙面上的淺層數據中,這是一個戰略武器,自然也有戰略級別上的影響。譬如總決賽上科爾為了對策這種點名,祭出了庫裡延誤後回追,讓勒布朗處於很難點到庫裡、點到後也不剩下幾秒鐘的狀態。

“常規賽CJ級別的持球投表現,字母哥的籃下效率,多點了一點失誤的兩米保羅,一次季後賽雙壓哨的鋼鐵心臟加持,再加上42分鐘,關鍵場次可以不下場的超長待機,這就是18季後賽的勒布朗-詹姆斯”

在習慣性結果論的世界裡,我們總會對失敗者諱而不提,但站在一個不帶私心的籃球迷角度,如果因為沒有贏到最後而被埋沒,反倒是我們的罪過了。

其實,我認為數據不能體現到完整觀看18季後賽勒布朗系列賽的心情,在那年的季後賽裡,他最讓人驚歎也是數據最難以具體體現的,就是他的技能包是隨著系列賽的進行逐漸堆上去的。

拿首輪舉例,一開始步行者用內線對JR加強禁區協防增加了勒布朗的點名難度,用博揚強硬的對抗拒絕換防——勒布朗開始點內線;

當步行者進一步調整對位和協防策略後——勒布朗開始用雙掩護,左右隨機點名;

等到打到了天王山——勒布朗開始不點名強攻博揚;

等到打到了搶七,盧指導不得不首發TT加強防守進一步增加勒布朗的攻框難度後——勒布朗開始狂進跳投。

真的就像那年季後賽被用爛的比喻一樣,勒布朗彷彿是在進行超一(R1G2)、超一全功率(R1G7)、超二(R2G2)、超三(R3G2)超賽神(R3G6),最終到了總決賽第一場的自在極意。







村夫籃球


我覺得完美的小球,就是一個陣容帶來的化學反應,看勇士這兩年打的5小,能攻能防,能成為完美5小的我覺得應該配備杜蘭特,有身高有臂展,配備庫裡,雖然他的防守被詬病,但是隻要他在場,就能很好的吸引對方的防守重心,向他傾斜,湯普森,能防能投,擁有一手頂級的3分能力,一旦爆發,勢不可擋,擁有很強的追分能力,其次,我選伊戈達拉,他的防守以及他的空切個人能力毋庸置疑,完美適合勇士的主導陣容,多少次把勇士從懸崖拉回,格林,雖然被人說他髒,但我覺得髒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得不說,他的策應能力和協防能力都是聯盟頂尖水準的,水花兄弟受傷之後,我也看了勇士的比賽,雖然得分不多,但是進攻策應還是看得出他的出球能力的,所以我覺得完美5小就是勇士的18奪冠陣容。


籃球大前鋒


NBA小球時代的最完美核心,該擁有杜蘭特的進攻+倫納德的防守+詹姆斯的大局觀+喬丹的意志力



NBA進入小球時代的標誌,是15-16賽季庫裡用精準的三分球帶領勇士取得73勝9負的戰績,導致整個聯盟颳起“三分狂潮”,自此,各支球隊的重心由內而外,NBA正式進入小球時代

雖說是庫裡引領NBA進入小球時代,但小球時代最完美的核心卻不是如庫裡一般的控衛,而是像杜蘭特、倫納德、詹姆斯一樣的小前鋒

小球時代,是小前鋒的盛世



內線為王,太剛,外線為主,太柔,剛柔並濟是《論語》裡的中庸之道,內外兼顧是NBA的必勝之匙,而處於“中庸”位置的球員,就是NBA裡的小前鋒

僅就目前而言,NBA現役球員中取得成就最高的是詹姆斯、杜蘭特、庫裡、倫納德,無獨有偶,他們其中的三人都是小前鋒, 只有庫裡一個控衛

因此,小球時代完美的核心應在小前鋒中擇優選取,畢竟四分之三的概率要遠大於四分之一

詹姆斯、杜蘭特、倫納德,誰是完美核心



詹姆斯:場均27.1分7.4籃板7.4助攻,1次得分王,15入選NBA最佳陣容,6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

杜蘭特:場均27.0分7.1籃板4.1助攻,4次得分王,9次入選NBA最佳陣容

倫納德:場均18.6分6.4籃板2.7助攻,3次入選NBA最佳陣容,5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1次搶斷王,2次最佳防守球員

從三位球員各項數據及榮譽中顯示,杜蘭特善於進攻,倫納德精於防守,詹姆斯攻防全能,可以說三位球員中,詹姆斯已是完美的核心,但既然追求完美,我們何不將完美演繹到極致,在完美之前添加一個“最”字

NBA小球時代最完美的核心是什麼樣的



小球時代,是小前鋒的盛世,而小前鋒中,以攻防全能的詹姆斯巨首,但平心而論,詹姆斯在進攻端不及杜蘭特,在防守端弱於倫納德,因此最完美的核心應是三者的結合體,杜蘭特的進攻+倫納德的防守+詹姆斯的大局觀

三者結合,已是小球時代最完美核心嗎?NO,最完美核心還有一項特質是詹姆斯、杜蘭特、倫納德都不具備的,那就是意志力,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而這種意志力,在喬丹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因此,NBA小球時代最完美的核心是詹姆斯、杜蘭特、倫納德、喬丹四者的結合體


籃球巴圖魯K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的衝突的,小球時代並不講究什麼完美的核心,只有完美的球員。完美的核心只有在陣地進攻中才有這種要求的。

因為小球時代其實最理想的陣容其實就是死亡五小,最成功的莫過於勇士當時的死亡五小了。小球時代人人都可以投三分,可以高速輪轉打快攻。可以在不斷的掩護中,在側翼更好的換防。甚至前鋒可以頂防五號位。舉個例子勇士死亡五小。

庫裡

持球進攻威懾力極大,任何位置都可以出手投籃。還能殺傷籃下,當自己遭遇包夾時可以助攻隊友。不斷的通過擋拆,跑位獲得三分出手機會。

湯普森

有一定持球進攻能力,還有出色的無數進攻擊能力,不佔球權,關鍵時刻得分穩定,出色的單防能力以及協防意識。

格林

有出色的傳球能力,能投三分,能搶板。擁有出色的防守,跟強的策應能力,勇士隊的軸

杜蘭特

打誰都是錯位,統治攻防二端

一哥

出色的防守能力,一定的三分。

小球時代不同於陣地進攻了,對球員體能消耗是巨大的。所以並沒有絕對的核心,更看重五小陣容,不然再強的核心拿不到用冠軍。勇士就證明了這一點,小球時代更加考驗團隊的整體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