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手陶瓷從底足開始

陶瓷鑑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瞭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初學者來說,單器型就夠複雜了。老師越講,聽起來越糊塗,回家翻書越多,腦子越空白,心中著急卻不知從何著手。突破口是什麼呢?不妨從底足著手。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內臟,抓住“五臟六腑”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發現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

上手陶瓷從底足開始

“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一直到崇禎才消失,這就是說“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徵之一。

上手陶瓷從底足開始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樑。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棕眼”(針鼻孔),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較淺,從“棕眼”裡一般看不到胎體。

上手陶瓷從底足開始

“火石紅”(窯紅),明前由於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明時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

上手陶瓷從底足開始

“湖米底”,見於明與明前砂底大盤,由於胎中含鐵量高,燒後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跡。

上手陶瓷從底足開始

“敲底”,見於道光時鈞紅,由於其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儘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一般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上手陶瓷從底足開始

“沾窯砂”,由於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六法破解新瓷做舊和高仿瓷新瓷做舊一般可分為6種方法,藏友只要掌握這6處的仿製原理和甄別方法就可基本判斷器物是否屬做舊。

〖新瓷做舊〗

磨損 :用細砂輪磨平瓷器表面特別是胎底毛糙處,後用硬器輕輕敲打出崩口,還可用玻璃裁刀根據需要在瓶內外劃出雞爪紋混充自然磨損效果。

剝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撬出釉層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沒經自然氧化火氣太足。造假者需將某種酸液(氫氟酸)兌水後均勻塗刷器物表面,用水沖洗乾淨消去新瓷高光。

做色:用一種酸性溶液(高錳酸鉀)摻入少許甜蜜素塗遍器身,後用乾布擦拭乾淨。則露胎處、開片處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給人一種瓷器經長時間使用,已有髒質滲進瓷器縫內的感覺。

做土鏽:在想做土鏽的地方塗少量膠水,拍上攙雜石灰的黃泥墓土做土鏽。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鐵釘、撒鹽長時間(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會生成刀刮不去,鹽酸難洗的鐵鏽。

陳舊感:器物的底部扔點甜食碎渣,吸引蟲子,結上蜘蛛網,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塵。知道上面的6種做舊方法再來識別就要容易多了。用過某種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沖洗時,水可能會呈紫色;砂輪打磨過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鏡探視瓷器表面釉層,可見交錯劃痕,且痕跡粗細深淺不一,線條、方向和力度一致;新瓷剝釉為硬物敲打,胎釉結合處質地緊密,而自然剝釉周圍還可以再剝;去火光使用的某種酸液會使瓷器腐蝕出小孔;做出的土鏽短時間內生成,顏色很豔、不自然。

〖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

和新瓷做舊相比,高仿瓷的鑑別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騙性更強,鑑別難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或者老胎新繪、老釉新胎,或者舊件新器、復火,浙江大學文物保護鑑定研究中心周少華說,部分瓷器藝人在仿製古瓷上可謂費盡心思。

老胎新繪:比較常見的是利用清代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價值增倍。鑑別時不能單純依據胎質狀況,而是要參考顏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溫潤。

老釉新胎:近幾年景德鎮也陸陸續續地出土一些過去的釉料,仿製者會利用老的釉水去裝飾新胎。鑑別時應重點觀察釉面與胎面的結合緊密程度。

舊件新器:在業內亦稱為補貨。造假者到各地古窯場遺址蒐羅大量垃圾殘片,然後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贗品。這種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鑑定專家採用多點取樣的辦法,得到的分析結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應仔細對比整器的各個部件包括顏色、線條、高低是否一致。

復火:是指將殘缺的舊器(殘缺部位較小,如器身的衝或器口的磕口)的殘缺部分修補好,再放入窯中復燒,出窯後完整無缺,價格便提升數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