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至元VS燕京城

元朝的开国皇帝叫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1年,忽必烈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

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

1258年,蒙哥、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

125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二十一日,蒙哥亲率主力在攻打合州时(今重庆合川区)受伤(一说疫疠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一说是被乱箭射死),死于合川东钓鱼山上。

当忽必烈听到蒙哥汗的死讯时,为了争夺汗位,急于北返。南宋权相贾似道慑于蒙古军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忽必烈答应了议和条件,撤兵北归。

1260年,忽必烈先回到大本营开平(多伦西北,河北唐山一带),三月份在开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元世祖),建元中统。同年四月,蒙哥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即大汗位。

1264年,忽必烈凭借着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击败阿里不哥;七月,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夺得了最高统治权;八月十六日下诏改年号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建都燕京。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至元年的书法大咖——鲜于枢

元朝初期的书法大家中,鲜于枢和赵孟頫是大咖。

史书记载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

鲜于枢与赵孟頫是挚友,一对惺惺相惜的艺术知己。赵孟頫原来的书法风格沉迷于宋高宗赵构。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宋高宗赵构的《洛神赋》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鲜于枢建议赵转学王羲之,鲜于枢一语点醒梦中人,自此赵孟頫得书法大进,气韵格调,游刃于晋人之间,直至成为元代书坛巨擘。赵孟頫未成名前,鲜于枢就极力向圈子里的大咖们推介他,说他: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元初杭嘉湖周边的文人群体经常举行类似"雅集"活动,论文说艺、赏书观画、聆听古琴,达官显贵、书画名家云集,鲜于枢的书斋——困学斋就是"雅集"的中心之一。

在文艺界,鲜于枢的书法炙手可热的程度,我们可以想象。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但鲜于枢性格自负随意,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冲突不断。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曾三次去官或遭贬。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

燕京城里模仿大咖的书法家——边武

时光苒荏,一晃39年过去,到1341年至元辛巳

燕京城里,出了个叫边武的书法高手,字伯京,甬东生、玉蓑渔者。

边武的书法专学鲜于枢行草,书法作品模仿鲜于枢笔迹可以以假乱真。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见证墨宝生成的幸运书法爱好者——石抺景良

这一天,天气不错,有个叫石抺景良的人向边武请墨宝。

边武也不推辞,研起玉腰研,抓起貍豪笔,洋洋洒洒写起来。

边武此书结体大致依照智永,上下前后呼应,尤其是写到后半程,运笔尤其淋漓酣畅,得心应手:笔画的动态,迂回缭绕,纵横争折。通篇欣赏这个作品,虽然不如鲜于枢稳厚沉着,但笔势却有骎骎凌越前辈的气魄。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书写完毕,边武对作品也很喜欢和得意,他在署款时说:大家都说我学鲜于枢(困学翁)学的像,其实也就点画像。点画像我就很知足啦。(详见署款:至元之辛巳春正月元日,石抺景良以此紙徵不肖書。時天氣清淑。光景可人。遂滌玉腰研。試貍豪筆。大書千文以歸之。近人以余粗學困學翁墨跡。但知點畫形似耳。武奚足尚。今且塞公雅命。殊勉強也。覽者幸勿見誚。隴西後學玉蓑漁者邊武伯京父識。)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一城两大师,晴日珍砚名笔,一册墨宝传承千年


一晃近一千年了,2020年3月20日,我们在隔着屏幕欣赏这幅藏在台湾省台北国家图书馆的墨迹。

这算是与古人的精神交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