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有味,甘之如飴

作者/曾明

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美食讓人們趨之若鶩。詩仙李白有“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的感慨。

最初,人們為了吃飽,發掘出各種食材。後來,為了補給營養,創造了五花八門的烹飪技術。現今的人們,為了吃出健康,開始探尋天然綠色食品。萬變不離其宗,縱使花樣繁多,大多數的食材還是亙古不變的。

食之有味,甘之如飴

就說豆腐吧,我家是三天必有此菜一道的。用我母親的話來說呢,做成清淡的有“豆腐腦”和“煎豆腐”,油炸一下的叫“油豆腐”,曬乾了的叫“豆腐乾”,人工發酵之後的叫“黴豆腐”。

“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豆腐取材簡單,烹飪也簡單,常吃豆腐可延年益壽,人們自然欣然受之。

食之有味,甘之如飴

“好竹連山覺筍香”。時值陽春三月,正是竹筍破土而出時。抗一把鐵鋤,挖幾段竹筍,取一塊年節剩下的臘肉,炒一份“春筍臘肉”,色、香、味俱全,吃得酣暢淋漓,回味無窮。

食之有味,甘之如飴

“三月三,地菜煮雞蛋”。地菜又名薺菜,每年的這個時期,母親總是會挖上許多地菜,嫩一點的清炒了,稍老一點的,挑上幾個綠殼兒的雞蛋一起煮了讓我們吃,說是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我呢,全當是解饞了,因為地菜煮的雞蛋真是太香了!

古有才人蘇東坡,用地菜和大米熬成一鍋粥,並美其名曰“東坡羹”,據說喝了清肝養胃,流傳至今呢!

食之有味,甘之如飴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

美味又營養的當屬“魚頭湯”了。魚頭菜花樣繁多,什麼“酸辣魚頭”呀,“清蒸魚頭”呀,“剁椒魚頭”啦等等,隨便往哪家館子裡一坐,叫上來的魚頭菜各有千秋。

食之有味,甘之如飴

人們變著法兒做菜,縱使碰上取材困難,烹飪麻煩,也甘之若飴。而我們這些吃客,也食之有味。

食之有味,甘之如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