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去世后,实力最强的代善,为何要支持皇太极继位?

善于伪装城府


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首先皇太极自身个人能力也确实很突出的,皇太极出生于1592年11月28日(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为赫纳拉氏,名孟古哲哲,是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的妹妹,出身也算根正苗红。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年少丧母,并没妨碍皇太极步步高升,少年起就常随父兄狩猎征战,骑射娴熟,屡立战功。除了武功,皇太极的文治也十分出众,他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唯一一个识文之人,努尔哈赤家政也是由他从小主持,并且做得很好,把各类家务、财政收支都管理的井井有条。文治武功都有!因此,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建国伊始就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四贝勒皇太极为四大贝勒。虽然皇太极排在最后,但并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这说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由此可见皇太极自身能力非常出众是毋庸置疑的。

但即使这样,在他通往权力顶峰的路上还有两股最大的势力,一个不用多说,肯定是四大贝勒之首,爱新觉罗·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及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因代善作战勇猛被努尔哈赤就赐与“古英巴图鲁”称号。满语中“勇将”之意。这个称号,清代只为代善所独有,且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早年被处死,代善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接班人的最佳人选。

还有一股势力同样不容小觑,大福晋乌拉纳喇氏阿巴亥,在努尔哈赤晚年颇为受宠,让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领正黄、镶黄两旗和15牛录,实力,已经超过侄子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三大贝勒,直与大贝勒代善不相上下。但就是这个看似不可超越的两大势力,竟让皇太极抓住时机来了个一石二鸟给搞翻了,原因就是代善自身也问题多多,首先代善与自己的儿子关系不好,与大儿子岳托争地、还几次请求努尔哈赤杀了次子硕托,被努尔哈赤认为罔顾人伦,可见这事儿让努尔哈赤对他挺失望的,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竟然与他的小妈,就是我们刚说的大福晋阿巴亥有染,此事让皇太极给看到机会了,于是唆使努尔哈赤的小妾德因泽举报,后私情被坐实,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严历处置二人(可以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吧),但还是以窃藏财物的罪名,将阿巴亥休离,之后又被皇太极设计给努尔哈赤殡葬了,代善也因此名誉扫地,后来努尔哈赤还让他儿子与其分家,这样一来,汗位是彻底没指望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出了权利的妥协,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

岳托和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此时还要再装一下:“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而代善为此捞了个铁帽子王(礼亲王),后又在顺治时大义灭亲杀死鼓动多尔衮自立为帝的子孙硕托与阿达礼。于是,在清朝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中,代善祖孙三代就占了3个,即代善的礼亲王爵,其子岳托的克勤郡王爵,其孙勒克德浑的顺承郡王爵。后来,四大贝勒中阿敏、莽古尔泰先后被革去大贝勒之职,所以代善一支也算风光一生。


墨迹梓史


在宁远大战后不久,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病逝了。在当时有望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主要有三个人: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自幼就随父亲一同出征各大战役。在萨尔浒之战中,转战三路,冲锋陷阵,奋勇破敌;在辽沈一战中,又援助科尔泌,征服了叶赫,可谓是战功卓著。努尔哈赤曾经赞赏曰:“吾子皇太极,父兄依赖,如身之有目。”除了后来继位的清太宗皇太极外,还有另外两组很强的势力,分别是大贝勒代善和多尔衮三兄弟,在当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大贝勒代善被废去太子的位置后,但是权势仍仅次于父亲努尔哈赤,他以大贝勒的身份统理军国大政,是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的旗主,他的属下有很多能征善战,统兵辖民的大将。

多尔衮三兄弟的亲生母亲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大福晋乌拉纳喇氏阿巴亥。他们也“子以母贵”,地位上升的很快。在废黜太子盟誓时诸贝勒的誓词可见,当时年仅14岁的阿济格、8岁的多尔衮、6岁的多铎已经进入了八和硕贝勒之列。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进入八和硕贝勒的除了侄辈阿敏、济尔哈朗、孙辈岳托外,代善是第一个大福晋佟佳氏所生,莽古尔泰、德格类为第二个大福晋富察氏所生,皇太极是被努尔哈赤称之为“爱妻”的叶赫纳喇氏所生,再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多泽三兄弟,为第三个大福晋乌拉纳喇氏阿巴亥所生。在其他8子(长子褚英已死,16子费扬古尚未出生)以及数量更多的侄辈中,尽管很有一些年高资深、战功卓著之人,也并未立为和硕额真。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曾经让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辖有汗父自领的正黄、镶黄两旗和15牛录(牛录是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并许诺再赐一旗,使之成为“全旗之主”。可惜许诺因为努尔哈赤的去世而没能实现,但是多尔衮三兄弟拥有两旗六十牛录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三大贝勒,与大贝勒代善并驾齐驱。

努尔哈赤在生前曾经规定,死后有八和硕贝勒公中推举一人继承汗位。以代善为首的诸位贝勒不满于多尔衮兄弟的迅速兴起,他们出生入死数十年,多数当不上旗主贝勒,而多尔衮三兄弟尚在孩童就被封为了和硕额真,阿济格、多泽各主一旗,当时多泽才10岁。多尔衮领十五牛录,努尔哈赤答应今后也给他一旗。

此时实力雄厚的代善清楚当时后金政治局势险恶,多尔衮三兄弟不会甘为人下,皇太极也是胸怀大志,如果两强相争那么必有一伤;而兵败宁远后,后金军的士气也很低落,袁崇焕此时正想乘胜追击,收复失地;蒙古的林丹汗和朝鲜也在向明朝靠拢,欲图夹击后金帮助明朝反攻。聪明的代善为了避免蚌鹤相争,渔翁得利,与皇太极达成了默契,倒向了皇太极这一边,并得到了诸位贝勒的拥护,两股力量联合了起来。

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正式举行即位大典,改年号为“天聪”,称“天聪汗”。而在典礼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皇太极与诸贝勒盟誓告天。首先,皇太极与诸位贝勒共誓,以“诸兄弟子侄共议皇太极承父基业”诏告天地。接着,皇太极自誓,强调“兄弟子侄共推我为君”,保证“敬兄长,爱子弟”,否则“天地见谴,夺予寿命”。然后三大贝勒率领诸贝勒立誓。誓词中,以代善为首的三大贝勒从八和硕贝勒中突出出来,与新汗皇太极并驾齐驱,而多尔衮等贝勒降居为受三大贝勒管辖、支配的行列,并发誓不得“背父兄而阴媚乎上”,“行谗间于汗、贝勒之间”。

由此可见,皇太极的继位,是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以某种条件作为交换,争取到了代善集团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