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名人錄:於安瀾

於安瀾

[公元1902年-1999年]

   於安瀾(1902.11.22~1999.8.16),名海晏,字安瀾,後以字行,河南省滑縣牛屯鎮人。幼讀私塾。1920年考入省立衛輝中學,因品學兼優而深得青年教師範文瀾的賞識。當時,中學的學制為4年。在8個學期中,他有7個學期的成績全年級第一,因而1924年中學畢業後即被保送到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位於省城開封)文史系學習,得到馮友蘭、嵇文甫等名師的指導,打下深厚、堅實的文史基礎。於安瀾讀私塾時即喜愛繪畫。中學期間,他常得到圖畫老師仝伯高的指教,畫藝大有長進,他曾代仝先生為人畫扇面等。上大學後,他發起成立美術研究會兼任負責人,同時還在開封現代中學兼任美術教師,課餘之時繪畫、刻印。這期間,上海暨南大學美術系主任陶冷月曾到河南大學作短期訪問和講學,並舉辦個人畫展。於安瀾得到陶先生的悉心指導,繪畫水平有較大提高。此外,他對戲曲亦有濃厚興趣,平時愛看《戲曲月刊》之類的雜誌,亦好聽戲,曾被推選為河大京劇社和豫劇社的常務委員。豫劇社即河大的巴歈(通俗地方戲劇)劇社,這個名字還是於安瀾命名的。

  河南大學當時實行學分制。大學6年間(其中2年預科),於安瀾於1930年冬季修完學分。1931年春受聘於信陽省立第三師範任教師。一個學期後,因患病回家休養。1932年春,應同事之約到豫北沁陽省立第十三中學任教員。

  1932年夏,於安瀾放棄教學工作,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從事國學研究。他在諸多國學大師的指導下,潛心古代漢語、古音韻學、古文字學等領域的研究與考證工作。在研究院的第一年,即寫出《中國詩學總論》。該項學術成果經河南教育廳審查後,獲甲等獎學金400元。後又轉入《漢魏六朝韻譜》的編寫,兩年後完成該書初稿,得到燕京國學研究所頒發的學術獎金300元(該獎金因由美國哈佛大學資助,故又稱哈佛學術獎金)。同年年底,因完成《漢魏六朝韻譜》,又得到河南教育廳頒發的學術獎金600元。1936年5月,由錢玄同、聞在宥、劉盼遂等國學大師作序的30萬言專著《漢魏六朝韻譜》,在中華印書局出版。旋即王了一(王力)在《大公報》發表評論文章,盛讚此書為"傳世之作"。

  1937年夏,由於安瀾編纂、齊白石題寫書名的《畫論叢刊》在北平出版。此書與餘紹宋的《書畫書錄題解》、黃賓虹的《美術叢書》成三足鼎立之勢,三位作者被稱為美術史論界影響深遠的三大家。於安瀾以卓越的學術成就,奠定了他作為古音韻學家、美術史論家、書畫篆刻家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學術地位。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侵佔北平。他想回鄉避亂,因交通中斷,而滯留北平。這期間,他曾在北平匯文中學教書,任高中三年級兩個班的文史課。1939年夏,平漢鐵路北段恢復通車後,他辭去匯文中學的工作,返回故里隱居,直到抗戰勝利。從迴歸故里到抗戰勝利的6年間,寫下不少詩詞,以抒發戰亂悲憤之情。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河南大學由陝西寶雞遷回省城開封舊址。1946年於安瀾應邀回河南大學任教。1947年他將全家人從滑縣老家接至開封,住在離河大不遠的塘坊口街12號。

  1948年6月22日,開封第一次解放,於安瀾隨河南大學遷往蘇州。蘇州解放後,他又隨河南大學返回開封。

  1950~1957年,於安瀾先後在武昌教育學院和平原師範學院(今河南師範大學)任教。1957年返回河南大學,學校安排他在中文系資料室工作。1960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1937年《畫論叢刊》版本,出版了兩卷本的《畫論叢刊》。該書被定為全國美術院校青年教師與研究生的必讀參考書,且遠銷海外,成為中外美術界從事美術史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理論研究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典籍。1962年,中央有關部門決定在杭州召開一個僅有十幾位教授和專家參加的小型會議,審定浙江美術學院王伯敏教授編寫的《中國繪畫史》,於安瀾是中原地區唯一的一位代表。1963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他編纂的美術史方面的又一力作《畫史叢書》(2函10冊)。該書內容豐富,共輯畫史專著22種,彙集中國從南北朝至近代著名畫家的傳略。1970年,臺灣將《畫史叢書》翻印發行。該書從編纂整理到出版,前後歷時7年。這期間,國內政治運動頻繁,又發生連續3年的自然災害,家庭生活和他個人處境都十分困難,是什麼精神和力量支撐他完成這部鉅著的,他至晚年都從未提起過。

  於安瀾不僅是著名的美術史論家,亦是一個功力深厚的畫家。他畫山水師法"四王"(即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格調古樸高雅,他的花鳥畫工整秀麗。1946年他在河大教書時,即常為河大員工作畫。河大著名教授嵇文甫的兒子結婚時,於安瀾為之畫一幅中堂,博得大家好評。20世紀60年代初,他曾自費去黃山寫生。"文革"開始後,他封筆停畫,一些作品在-中丟失,家中僅存《黃山人字瀑》、《鳳凰梧桐》等代表作品,曾在省內外一些重大書畫作品展上展示過。

  "文革"中,於安瀾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戴高帽遊街,並被關進"牛棚",受到批判,後又下放尉氏縣農場勞動。他身處逆境,但一有空便孜孜不倦地整理和編寫《畫品叢書》、《古書文字易解》等學術著作。每年夏天,他都要在房簷下抄寫書稿,一筆一畫,十分工整。1972年後,知識分子處境有所好轉,開封市書法名家武慕姚、陳玉璋、牛光甫等及一些書法新秀,開始與他頻繁交往。不少中青年書法愛好者,對書學理論,歷史演變、流派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於安瀾應開封市文化館及書法界的要求,編寫《書學名著選》,多次在相國寺(原文化館所在地)為書法愛好者授課,書法愛好者大都是業餘的,因此授課時間均安排在晚上。授課既無車接送,亦沒有什麼報酬,於安瀾卻樂此不疲。他與書法界有識之士一起,通過舉辦各種書法展覽及交流活動,推動開封市的書法藝術蓬勃發展起來。

  於安瀾作為著名書法家,他以小楷寫的各種手稿,古樸典雅、爐火純青。他的楷書、行書結構嚴謹、遒勁有力。其篆書筆道圓潤、端莊秀麗,被譽為"河南篆書第一人"。書法"慶祝建國三十週年紀念杜工部戲為六絕",入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此篆書條幅,1981年7月收入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法作品選集中。

  多年來,不僅開封,還有北京、鄭州、南方等許多地方的各級領導、社會名流、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工人、農民、普通百姓,凡是向於安瀾求字者,無一人被拒絕,他也從未收過一次"潤筆"。由於求字者太多,他就按先後順序,將求字者的姓名登記成冊,一有時間就寫,決不敷衍了事。有時他用半天時間為求字者一絲不苟地寫一幅篆書,或用幾天時間寫出幾幅,再從中挑出他滿意的作品。字寫好後,他還親自到郵局為求字者寄去。

  於安瀾在舊體詩詞、歌賦上的造詣亦十分深厚,所作詩詞、歌賦有數百首之多。其詩詞、歌賦格調高逸、對仗工整。《登龍亭賦》長達百句,讀後令人讚歎。20世紀90年代,他與河南大學的詩詞愛好者共同發起創辦梁苑詩社,抒發詩情、慶賀友情、謳歌祖國大好河山和建設新貌。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詩學輯要》,該書對歷代詩論的精粹按體裁、源流、作法進行了考訂、分類,在研究領域裡產生很大影響。趙樸初為該書題簽,當今著名學者黃天驥、詹福瑞都對該書給予很高評價。

  於安瀾的篆刻藝術也有較高成就。20世紀30年代他在北平時,曾從師齊白石、蕭謙中等書畫篆刻名師學過書畫篆刻。他的篆刻佈局平穩、結構嚴謹、刀法精湛、圓潤秀美,方方皆為精品。直到晚年還為友人和學生刻印。翻開他的印譜,眾多書畫名家、學者和一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印赫然紙上。家中保存有他所刻的印章上百方。

  於安瀾晚年曾多次向河南省有關領導和部門寫信,呼籲為河南省有重大歷史影響的先哲及文化、藝術名人舉行紀念活動。他的建議引起省有關部門和歷史文化名人所在地政府的重視。十幾年後,河南省先後建立了許慎紀念館、吳道子紀念館、花木蘭紀念館等。每處紀念館落成,他都應邀前去參加揭幕儀式,並親自為紀念館題寫碑文,如許慎紀念館的碑文、吳道子故居的碑文、重修開封包公祠的碑文都是他撰寫的。

  1999年8月16日,於安瀾在開封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