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朱鶴新空降中信集團迎挑戰,常振明掌舵10年卸任

中信集團迎來新任掌舵者!

3月20日,中信集團官網發佈公告,當日集團召開領導幹部會議,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曾一春出席會議並宣佈中央決定:朱鶴新同志任中信集團黨委書記,常振明同志不再擔任中信集團黨委書記。

低調謙卑,詼諧幽默,總將“打通貨幣傳導機制最後一公里”掛在嘴邊,接近朱鶴新的央行內部人士此前曾對第一財經記者這樣形容。

在今天的幹部會議上,朱鶴新表示,來中信集團工作,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將與班子其他同志團結協作,帶領廣大幹部員工,貫徹落實好黨中央關於經濟金融發展和國企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斷開創中信發展新局面。

40多年來,中信集團已經發展成為橫跨金融與實業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金融板塊已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資管等全牌照,實業投資方面,涉及能源、製造業、工程承包、房地產等諸多領域。

此前,常振明一直強調集團金融板塊和實業板塊利潤佔比問題,希望二者能夠均衡發展。

這或許也是擺在接任者面前的最重要挑戰。

朱鶴新履新

在央行副行長職位上履職不到2年的朱鶴新,現年52歲。儘管在央行短暫過渡,但朱鶴新自1993年進入交通銀行南京分行,在銀行體系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的金融機構從業經驗。

公開資料顯示,朱鶴新出生於1968年3月,江蘇啟東人,1991年8月參加工作,曾在交通銀行工作超過20年。1993年起,朱鶴新進入交通銀行,先後歷任南通分行副行長、蘇州分行行長、南京分行行長、江蘇省分行行長、北京市分行行長、交通銀行副行長等職。

2015年3月,他由交通銀行副行長轉任中國銀行副行長;2016年6月,出任四川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主要負責金融、民營經濟、服務業等工作;2018年7月起,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

一位銀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朱行長經驗豐富,非常務實、接地氣,專業水準非常高。在工作中平易近人,能夠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朱鶴新以央行副行長的身份最近一次公開亮相是在2019年11月27日舉行的中國-中東歐國家(17+1)高級別金融科技論壇。論壇主要就金融科技對經濟發展和貿易的貢獻以及如何平衡促進創新和防範風險的關係進行了討論。

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談及我國徵信體系的建立,朱鶴新曾表示,未來將以高水平開放切實增加徵信市場化有效供給。一是堅持徵信業市場化發展方向,發揮“政府+市場”雙輪驅動優勢,充分調動市場各方的積極性;二是堅持徵信業高水平開放戰略,完善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徵信體系;三是堅持我國現代徵信業的人民性,繼續加大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全面加強徵信信息安全管理。

對於應怎樣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朱鶴新曾指出,打通貨幣政策傳導的“最後一公里”,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怎麼進一步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因為金融機構直接面向服務對象,包括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和其他的服務對象。

接任挑戰

後面的路,該如何走?新任掌舵者是否會繼續推進集團既定的發展路徑,中信集團會否調整新的戰略方向備受關注。

可以說,中信集團的發展是與我國改革開放相同步的。中信集團前身為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979年,由國家原副主席榮毅仁創立。成立以來,一直充分發揮經濟改革試點和對外開放窗口的重要作用。

公開信息顯示,常振明出生於1956年10月,現年63歲,自2010年起接任中信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在他掌舵中信集團的10年間,中信集團完成了一系列的蛻變,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如今,中信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金融與實業並舉的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集團金融板塊涉及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託保險、中信保誠人壽、基金、資產管理等;實業投資方面,中信集團在能源、製造業、工程承包、房地產等諸多領域均有佈局,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

2019年上半年,中信集團實現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淨利潤335億港元,同比增加28.5億港元,增長9.3%,剔除人民幣匯率貶值產生的折算影響後,同比增長16%。

據中信集團內部人士透露,常振明在任期間非常關注“互聯網+轉型”戰略,科技投入力度、數據支撐能力、差異化競爭都是其主抓的重點工作內容。

他在內部會議上多次強調有關金融板塊的資本消耗、金融板塊和實業板塊利潤佔比問題,一直希望二者能夠均衡發展。

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信集團營業收入構成中,金融業收入佔比為40.37%,其次是製造業,佔比為21.51%。2019年上半年,集團金融板塊錄得255億港元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加5%,增長主要來自於中信銀行。在上半年信貸較為寬鬆的大環境下,中信銀行的資產顯著增長,同時淨息差擴大,淨利息收入同比增長15%。此外,中信銀行非利息收入持續保持增長勢頭,同比增加14%,佔總收入的38.7%。資產質量管理仍是中信銀行工作的重點之一截至2019年6月底,該行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72%。

財報顯示,非金融板塊中,集團製造業利潤較2018年同期上升46%至35億港元,特鋼和重工業務的淨利潤均錄得大幅增長;資源能源業務利潤上升64%至21億港元,得益於中信澳礦的首次盈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