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的名师工作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功利化的名师工作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现在,教育界,确切说基础教育阶段各种各样的头衔五花八门,“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名师工作室”,“名师校长”等等。花样繁多的各种“名”头衔让人眼花缭乱,但对于某些人那是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有了这个耀眼的帽子不仅对其本人,还有其学校大有裨益。所以都努力着向名师进军,学校也不遗余力的支持。但多种多样的“名工程”,对于基础教育最关键的的教学和教育学生方面,究竟有多大作用,起到了什么效果,还有待商榷。

名师,应当是自己教学能力和学生成绩的注脚,是家长对一位老师长期的口碑的体现,而非通过运作而让官方颁给的华而不实的头衔,更不是学校大力打造的形象工程下的荣誉。所以对于名师,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家长和学生,而非教育部门。

名师以及名师工作室,的确打造了个人品牌,提升了其知名度,但真正在夯实教育专业,提升教学质量,传播教育理念等方面发挥其“领头羊”“排头兵”的作用,我们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诸多名师以及其工作室,仅仅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某些追名逐利之徒在有了名师的头衔,就像明星一样,到处走穴,四处讲演,搞讲座,卖书,真正用到本校的教学上的精力少之又少。而获得收益却比老老实实上课的老师高出一大截。这与设置“名师”头衔的初衷大大相悖。

再者,基础教育阶段,大搞“名师工程”,无疑会加剧教师内部的功利化。而教育,是一个良心活,最忌讳功利二字。对于老师评价,不按教学,只按“帽子”,那老师必然会围绕着这个头衔,耗费大量精力甚至金钱,写论文,搞包装,做课题,上下运作。无疑会让教育环境更加浮躁。

我们太需要老师,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安安静静地干好本职工作。少一些花哨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扎扎实实做好里子,不仅仅是社会的期盼,更是诸多老师的心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