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到了,春分有什麼說法?

胡亂對聯瞎打油


春分是二十節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是在公曆三月二十日或三月二十一日。過了春分天氣溫度漸漸回暖。適合植樹,小麥田間管理等工作陸續展開。

1、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黑夜和白天都是12小時,過了春分白天時間逐漸延長,黑夜逐漸縮短。

2、過了春分溫暖氣侯佔主導,雖然,有冷空氣侵擾,但以溫暖氣溫佔主導。

3、春分這一天太陽照射地球赤道南半球和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

春分在民間有很多習俗,過去許多地方相互送牛圖,表示農耕要開始了,民間說,春分麥起身,水肥要緊跟,等等。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許多習俗和民間說法,都是圍繞著農業。


年逢花甲


春分由來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深愛人們,關心民間生活的帝王,叫做炎帝。當他知道人們需要更多的糧食來充飢時,他向上天祈求降予民間五穀的種子。因此,上天派來了一隻渾身紅色的丹雀把五穀種子送到炎帝手上。熱愛人們的炎帝馬上就把五穀種子分給了所有的人,人們高高興興的把五穀種子種到地裡,一天一天地期盼著,有好的收成。可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那些五穀苗卻並沒有開花,更沒有豐收的糧食。

於是炎帝去問上天,上天說,那是因為太陽躲起來睡著了,五穀的種子沒有接受到足夠的太陽光,因此長不出花長不出果來。炎帝非常擔心他的人們會因此而吃不飽生活得不好,他問上天怎麼才能把太陽喚出來呢?上天說:需要有一個人在春分那天,在那白天與黑夜平分的一天,騎上五色鳥,去到蓬萊島把太陽找回來重新掛在天上。蓬萊島是仙島,從來沒有人去過那裡,據說要經過很多很多的困難才能到達島上。為了人們,炎帝決定親自去島上把太陽找回來。

在春分這一天炎帝騎上了五色鳥飛越過了萬里大海,去到了蓬萊島。說也奇怪,原本波濤洶湧的大海,許多鳥兒都不敢靠近的,因為害怕被那海濤捲進海里。可是在春分這一天,炎帝騎著五色鳥經過時,海面上卻非常的平靜,海水藍藍。

當炎帝來到了蓬萊島,一把抱起了太陽,騎在了鳥背上飛回了家鄉。他把太陽掛在了家鄉的城頭上,讓太陽光普照在大地上,從此大地五穀豐登,萬民安樂。而炎帝則被人們尊奉為太陽神。

人們十分感恩太陽神炎帝,於是每年到了春分這一天,總會向著太陽祭拜,人們還會學炎帝站在鳥背上的樣子站立,甚至後來人們發現連雞蛋也可以在這一天站立起來。

而在春分那天過後,燕子就會從南方飛回來,春雷也會開始,閃電也會到來。





么小敘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到了春分這一天,春分的含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

民間活動上,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開始。活動有:一 放風箏,婦女小孩放風箏。並在風箏上寫祝福 希望天上神看到。二 簪花喝酒: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三 野外挑野菜,吃春菜,喝春湯。有些地方還有“豎蛋”的民俗活動。

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耕田。春季大忙季節就要開始了,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春分過後,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由於氣溫回升快,需水量相對較大,農民朋友要加強蓄水保墒。

由於我國幾千年來一直是農業大國,所以,春分在我國曆史上是很重要的節氣,意味著農忙季節的到來。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忙忙碌碌中期盼著一年有個好收成。


麻辣鮮詩


春分·節氣

庚子年二月廿七,星期五

3月20日中午11:50

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

有人說,春分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

此時,春暖花開,楊柳青青,草長鶯飛,桃紅李白迎春黃。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的意義:

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玫37度女人


春社節

古人春天祭祀社神(土地神)以祈求豐收的日子。一般為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後。宋陳元靚《歲時廣記-二社日》:“《統天萬年曆》曰:立春後五戊為春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漢代以前只有春社而無秋社,漢代以後始有春秋二社。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社日兼有祭神和鄉鄰聚宴飲的性質,在古代受到人們的重視,古書中亦屢見記載。唐代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文藻巧翁


春分(別名:仲春之月)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此日太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幾乎等長。 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一年中第四個節氣。這時晝夜平分,即視太陽 在黃經上自0°至15°的一段時間 (約15.2天),從每年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這時太陽直射點由赤道移至5°57′N。狹義上指春分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0°與赤道交點(升交點)的時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這個時刻處於春季的中點,這交點也稱為春分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為二分點。春分點系天文學名詞,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點指東經180°與赤道的交點,太陽在9月23日(或24日)經過此點。中國文獻中指的春分點,通常指黃經0°與赤道的交點。春分點的確定,始於商代(約在公元前18一20世紀)。



人間正道吃燒烤


吃餃子就對了


隨便發的


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世界各地晝夜相等,春分過後春最好,桃花,梨花爭相開放,人們開始踏青掃墓,二月二攛的蠶豆竄,經過風乾以後,清明前後開始食用,風車遍地跑,風爭滿天飛,侯鳥從南方飛來,大地欣欣向榮,人兒春風得意,一年之際在於春,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跑的節氣。


春回芳去一玫到


春分是農耕季節,春分亂分分各項春種工作開始展開。為夏收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