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何要拼命拿下西域?西域有那麼重要嗎?

犀木鞦韆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的國家版圖,曾長時期都是啞鈴形狀的。傳統漢地十八省在東,西域諸國在西,東西之間則有青藏高原與祁連山脈隔出來的2000裡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北面,是蒙古高原上的戈壁灘;在河西走廊南面,是青藏高原的冰川。

中原王朝對傳統漢地完成初步開發,釋放了想當一部分地緣實力的同時,匈奴人在漠北也完成了資源整合,對漢地形成了強大的戰略壓力。這促成了漢朝為了尋找戰略同盟而進行的“鑿空”的外交動作,從而打破了匈奴對漢地的封鎖。


王朝統治者他們所追求的是長治久安,發現了西域這個地方對中原王朝的震撼是巨大的。這是一片相對鬆散的地區,一個強權很容易就可以整合這些零散的資源,形成強權的戰略腹地,對中原王朝進行戰略擠壓。如果中原王朝掌握了西域呢?同樣,就會在東西兩個方向對漠北強權形成威懾。兩漢與匈奴的三百年戰爭最終取勝,奠基於奪取河西走廊,而實際決勝卻在於西域。

基於這樣的戰略考量,以後的中原王朝,但凡是能力所及,又面臨著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壓力的,無一不在積極恢復對西域的統治。明朝在建國初期進行了恢復西域的嘗試,設置了關西八衛。可是同時期的北元勢力很強,明朝在應付北元的攻擊已經力有不逮,無力在西域進行更多嘗試。後來蒙古勢力逐漸恢復,明朝不得不在北方設置軍事重鎮,屯駐大量士兵,耗費了很多的國力。

清王朝借鑑了明朝的經驗教訓得失,在準噶爾部意圖顛覆清王朝統治未果後,康雍乾祖孫三代人連續80多年對準噶爾部進行了打擊,以避免再次1688年噶爾丹帶領大軍扣關北京的軍政危機,最終把準噶爾變成了地理名詞。

(清朝平定準噶爾之亂)

此後,西域在清王朝的統治下,漸漸趨於穩定。直到清朝末年,西域爭端又起。太平天國擾亂了清王朝的全國軍政部署,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匪幫竄入南疆,建立起了殖民政權,並且獲得了意圖在新疆建立傀儡政權的英、俄的承認。為了獲得伊斯蘭世界的支持,阿古柏甚至還派出使者到了已經日落西山的奧斯曼帝國,尋求冊封。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沿海和新疆都處於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之中,朝廷卻有兩派意見。李鴻章主張“海防”,對沿海進行防控。慈禧認為新疆是荒蕪之地,不要也罷。在這時,左宗棠提出了“塞防”觀點,主張力保新疆,並說出了理由,這個可以看作中原王朝對新疆的戰略地位的認識。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左宗棠指出,新疆不固,蒙古不安。蒙古不安,則陝西、甘肅不安,陝甘不安,則京師不安。同時,左宗棠還說了俄國人的擴張已經在北方三面對清王朝形成了包圍,僅有蒙古能夠略做緩衝。新疆若失,蒙古就將失去西北的側翼支持,也將不保。

憑藉堅強的毅力和強硬的作風,60多歲的左宗棠親自掛帥,帶領部隊一次次擊潰入侵者。沒有風,沒有月,也沒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裡出京的。慈禧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要去蘭州作出徵的準備。

“六十許人,豈尚有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擔者,此心想能鑑之。”他帶著當年林則徐繪製的新疆地圖,懷著必勝的信念,以及儒者的家國情懷,贏得生前身後名,進行的是正義的收復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