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效應VS平民理論

某某明星出書了,粉絲也好,非粉也罷,爭先購買,為的也許就是一種崇拜,也有的為的也許就是一種名人效應作用下的一種心理。


這種心理就是一種盲目的崇信。
有一句話叫做文學之美在於使人一頭霧水,其實一點也不假。
某篇好的文章,也許就是讓人摸不到頭腦的雜文閒談,有些詩句,也許就是讓人感覺言辭不通的隨筆。
可是,這要分出是誰的大作。一篇出自名人手筆的文章,縱使讓人感到毫無章法可言,可是我們卻不願意去面對,我們的內心都有一種皇帝的新衣般的虛榮,我們看不懂的文章,總覺得是自己能力不夠,也怕別人看出來,所以,我們便大肆吹捧那些本來不存在的,或者是本來就不那麼精彩的東西,因為我們怕別人認為我們不懂,因為這是名人寫的東西。
某些詩句,狗屁不通,表達的意思更是胡扯亂談。我們卻硬是把這些東西張冠李戴,生硬的把一篇詩句的意義給表達出來,因為那是名人的東西,名人筆下生輝,不可能有那些拙濫的詩文。
如果這些文章和詩句出自一個名不經傳的平民之手又當如何呢?我相信,哪怕這些詩句或文章哪怕寫的龍飛鳳舞也不會有多少人關注吧,更不會有些阿諛奉承之詞來恭維這些本該受到重視的東西,甚至我們都不屑查看。為什麼?因為我們覺得凡人是不可能寫出啥好東西的,要麼是抄襲,要麼就是借鑑。

記得墨攻裡有句臺詞,以前,你是第一神射手,你是第一騎手,這一切的第一,只因為你是王子。言外之意,我想大家都懂得。
還有一個故事,大家都學過,那就是著名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1590年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俐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著名的自由落體運動實驗的故事:伽俐略使兩個重量不等的鐵球從塔頂垂直自由落下,結果同時著地,從而一舉推翻了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關於重量不同的物體,其下落的速度也不同的定理。
可是當時在亞里士多說出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不會同時著地這個觀念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人反對呢?甚至沒有人去做個實驗呢?因為這就是名人效應。
而一千多年後伽利略提出了反對觀念後依然遭到無數人的排斥,問題在於什麼我相信大家都明白。
當然了,任何事情都不能遭到吹毛求疵,比如伽利略提出的兩個物體下降的速度和重量無關的理論也不見得盡然對,譬如一個鐵球和一個鵝毛兩個同時扔下,那鐵球肯定先著地,因為鵝毛受風的阻力很大。任何事情都無法違背牛頓定律。
想幾日前,無意中和同事聊到宇宙星系,我說中子星的密度問題, 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7到18次方千克/立方厘米, 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為一億噸,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在中子星上的核桃大小的物質,必須要用幾萬噸級的輪船才能運載。

剛說到這裡,立馬遭到同事的譏諷,你又在吹牛了,問我是不是見過中子星,測量過它的密度?我一聽頓時感到惱火,有些東西不是說我瞎說胡扯,只是他個人不懂得,便以為我在胡謅。
其實,如果剛才我說的那些話換成一個有些權威的人來說的話,我估計我的同事只會崇拜的去傾聽,為什麼呢?因為名人總比平民的話有說服力。
說句老實話,現在的專家,根本無法和平民相提並論,因為他們只知道信口開河,有些專家弄些數據,利用matlab也就是矩陣實驗室弄個可視化的數據出來就說這個那個的權威的答案。
說實話這些我也會啊,這些玩意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不懂得人總是認為這是不受質疑的理論,可是明白的人知道他是扯淡。
你不能說懂得c++和java的人就是天才,你也不能說知道1+1=2的人就是2了。
很多時候,只是人們自己盲目的過於崇信一些沒有多少能耐但是卻高高在上的人的滿嘴噴糞。更不應該覺得那些凡夫俗子所言所為都是無中生有的信口開河。
知識不容瑕疵,但是人無完人。理論更是人們所說的,更不是完美的,不要雞蛋裡挑骨頭,更不要有皇帝的新衣的虛榮,它會毀了你的。

末了,再說一句閒言,人們需要的更多是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聽信被人的道理來成長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