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技术如此难搞如此复杂,韩国人是怎么会的?

湖建黄辉冯


韩国芯片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三星的发展史。

(👆红框框出的是三星世界排名的前进脚步)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本身:芯片技术如此难搞如此复杂,韩国人是怎么会的?

答案是:背水一战,硬上。

1.目光长远

不得不说,三星真的是一家非常能忍的企业。

早先,三星管理团队对于进军芯片领域一直举棋不定。一是因为芯片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难度大,需要很多精密设备和核心材料。二是还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条件都是当时的三星根本不具备的。

但李秉哲和儿子李健熙坚信,三星不能只是买芯片,必须有自己的芯片。

(👆三星创始人李秉哲)


所以1973年,石油危机重创西方经济体后的一年,李氏父子不顾三星管理层的劝告,自掏腰包入股了当时已经濒临破产的美国Hankook半导体公司。1977年,业务实现整合,成为三星半导体。这些举动在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人看好。

而后来的64K DRAM攻坚战,也是一项注定失败的战斗——美国和日本早在4年前就已经完成了64K DRAM。三星当时的成本是日本的四到五倍,即便卖出去产品,每卖一片芯片不光不赚钱,还要倒贴至少1美元。最终,即使有韩国政府的尽力补贴,64K DRAM芯片还是给三星带来了1400亿韩元的亏损。


整个1980年代,三星一直只是一个追赶者、陪跑者,电子财报几乎年年报亏,股权资本全部亏空。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十几年来连年重大亏损,却还在投入更加多的人力、财力。按照常理,我们是不是该认为这家公司是疯了?

当然,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明知道没有经济效益,却偏偏要做。因为明白,越是尖端技术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积累来实现迭代升级的。这一点真的是现在许多只想着割韭菜、挣快钱的公司应该学习的。

2.一个字:拼

三星的抢滩点是64K DRAM攻坚战。相比于CPU芯片来说,DRAM技术难度较低,容易介入。

当时李秉哲下达指令,开始建设三星芯片工厂的第一条生产线。他深入施工现场,一面指挥,一面带领工人日夜奋战,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日本需要十八个月才能完成的工厂建设任务。

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几个月之后,三星推出4M KDAM,但仍然比世界先进水平慢了半年。

16M KDAM,三星仍然落后3个月。

64M KDAM,三星已经追赶上日美先进企业。

到了256M DRAM,美日韩几乎同步投入256M DRAM芯片研发。三星投入了1700亿韩币研发,工程师加班加点,终于抢在美日企业前面推出256M DRAM。


可以想象,那时候三星工程师的日常应该就是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和追赶,也正是这批人的血汗才换来了三星的崛起。直到今天,不惜血本投入也仍然是三星成功的底气所在。

3. 人才培养

李健熙曾说:“我的一生,80%时间都用在育人选贤上。“

早在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前,李秉哲就在日本和美国建立了情报机构。他们不仅负责收集最新的技术动向,更为重要的目的是:秘密邀请日本和美国的技术人员来韩国担当顾问。

1986年,三星邀请时任东芝半导体事业部部长的川西刚访问三星,并给予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随后,三星要求回访东芝的大分工厂,在那次参观之后,三星不仅挖走了他们的生产部部长,还建了一个几乎和大分工厂一模一样的工厂·····

(👆这就是那次别有用心的参观)


1990年后日本经济泡沫,日本电子企业缩减了芯片研发的投入,并对研发部门进行裁员。而这些研究人员被三星悉数接收。

数据显示,当时三星的外籍顾问一共有77人,其中57人为日本籍顾问。三星为这些技术人员开出了三倍于他们在日本的工资,并且提供4室1厅的公寓,配备秘书、司机和厨师。

同时三星也给他们安排了有关技术转移的任务,广泛程度涉及日本制造商的研发体制,所使用的制造设备和人力资源情报。

通过情报,三星得知东芝研究出了新型的闪存芯片,于是向东芝提出了联合开发闪存芯片的提议,深陷经济泡沫困境的东芝无奈答应了三星的提议。

(👆东芝的闪存颗粒)


结果就是,东芝研发的闪存技术成了三星的主场,三星轻松在DRAM和闪存领域占据了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

4.国家支持

三星之所以能够一直不计代价地投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韩国政府在背后不遗余力的支持。

其中韩国政府对三星最大的帮助是,放任他们在金融系统内吸纳资金。

李秉哲曾经说过:我在银行搭上一万股股份,就可以调动它们十万、二十万的资金。

1981年5月,韩国实行了一般银行民营化,陆续把15家一般银行交给垄断集团和大企业经营。三星集团一口气购买了商业银行、大邱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的股份。

80年代末,韩国大型垄断企业的负债率平均在400%以上,高负债经营让三星创造了奇迹。

虽然这也带来了副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三星电子面临被恶意收购的危机。此后又经历了多次被恶意收购风波。如今,三星约有55%的股票份额为外资所持有,不过所幸公司整体的管理权仍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



最后,总的来说,“敢”和“拼”这两个字大概是对这个国家逆袭的最简单概括了。


AI研究所


韩国的芯片技术确切的说是三星的芯片技术确实很牛,海力士也不差。

说到芯片,很多人可能觉得的英特尔、高通、AMD、台积电、联发科这些企业才是搞芯片的,却不知道三星的芯片业务在世界上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

可能很多人最熟悉的就是三星手机,目前三星手机世界销量排名第一,所以很多人就以为三星只是一家简单的手机生产商,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手机业务只占三星总体营收入的一部分,三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三星的存储芯片。根据三星2018年的业绩报表显示,2018年总营收243.77万亿韩元,约1.47万亿人民币,其中半导体营收86.29万亿韩元,其中内存营收为72.38万亿韩元,兑换成人民币分别为5207亿和4368亿人民币。

目前三星在移动存储芯片销售上已经占据了领先地位,就连强如苹果也只能选择使用三星的显示屏和内存,三星电子在全球产芯片市场占有率达到16%左右。

至于为什么三星能在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很多答友都说了,我们在不一一列举,我们就来想说下,为什么三星能把芯片技术搞好。

第一个、三星有野心,不服输,舍得花钱搞研发

三星原来是一家做鱼干的企业,后来慢慢做到了家电,而家电需要芯片,当时三星的芯片主要从日本进口,但是在70年代,日本人不卖芯片给三星了,没有了芯片,三星的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就相当没有了大脑,所以三星的家电业务职能停产 。被日本人摆这么一杠,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喆感到了极大的耻辱,所以李秉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日本不提供芯片那就自己生产,而且李秉喆下了死命令,必须研发出芯片。

但是芯片哪是你想研发就研发的?技术积累、人才在哪?再说三星宣布研发芯片的时候,该产业已被美国镁光、日本三菱、夏普等企业牢牢占据,美国依靠长期以来的系统集成的技术积累优势,日本依靠长期积累的应用科技等,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这个时候三星贸然进军芯片领域就有点鸡蛋碰石头的意思了。

然而倔强的李秉喆就是不服输,更是咽不下被人摆布这口怨气,所以决定投入巨资进行芯片研发,最初投入是1700亿韩元,之后也在不断加大对芯片的投入力度,为此,三星在研发芯片最初的几年甚至处于亏损的状态、

比如83年,半导体价格史无前例的暴跌,日本企业依靠技术及成本优势,大幅降价,64位芯片每片价格从4~5美元暴跌至最低时只有25美分,而当时,三星生产64位芯片的成本是1.3美元,这也就意味着,每生产一片芯片,三星需要倒贴1美元。据说1983年三星亏损了3亿美元,这个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了。

不过即便是亏损三星依然坚持加大对芯片的投入,正是这种冒险精神和坚持的精神让三星笑到了最后。不过取得成功后的三星并没有放松研发的投入,而是进一步加大了研发的投入力度,比如前2019年4月24日,三星宣布计划到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处理器制造商,这一计划为期10年,将耗资1160亿美元。

第二原因、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芯片研发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这个时间可能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期间因为亏损而放弃,那估计三星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比如三星在三星成功开发64位芯片,但却落后于当时最先进的日本技术将近5年(即便是到了开发1MDRAM时,仍然落后1.5年),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本不能做到赶超日本。幸好三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在在1993年成为半导体存储器市场领域第一,此后20多年至今,三星没有从这个位置退下来过。

第三个原因、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星的芯片的成功绝对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是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为了发展韩国的芯片,韩国政府推动了大规模的改革,将大型的航空、钢铁等巨头企业私有化,并分配给大财团;与此同时,向大财团提供被称为“特惠”的措施,甚至为发展芯片产业,不惜动用日韩建交过程日本向韩国提供的战争赔款。

一个是人才的支持。发展芯片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为了吸收更多的人才,韩国实行了一些政策,吸引前往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的韩国学子回到韩国,并加入到半导体产业的当中;三星方面则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招聘了近140名人才,并用了将近2年时间向三星的工程师及高管们传授半导体产业的经验及技术,之后三星得以开始正式建造工厂并投入量产。

第四个、三星芯片技术有偷来的成分

为了发展芯片业务,三星创始人李秉喆一度向美国镁光及日本夏普派遣员工,以获得半导体产业的初期技术,虽然过程并不顺利,但是三星派出的这些工人对于三星发展芯片至关重要,虽然这些工人看不到图纸,也接触不到核心技术,但是他们通过参与到实际生产当中掌握了不少技术。比如有一位研究员通过自己的手指间距离、身高及步伐数,记录工厂的大概面积及其他参数来记录芯片生产的一些重要参数。

此外,三星还美国硅谷和韩国各成立了一个研发团队,从美国的半导体公司聘用了5名韩裔美籍电子工程博士,另外加上300名美国工程师,这些在美国半导体企业中工作和大学中执教的韩裔美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帮助研究市场、辨别潜在的技术供应商。

除了学习模仿美国和日本,三星芯片的发展还跟台积电有不少关系。比如2009 年,在台积电任职的梁孟松因研发副总升迁不上的问题、愤而离开研发部门,带走了自己的一组人马投奔三星。接下来几年,三星的制程突然研发快速进步,从48、32、28 纳米的间隔时间急遽缩短,且三星的电晶体制程与台积电的差异快速减少。


贷款教授


说到芯片技术,不得不说韩国的国民公司三星。韩国人戏称:韩国可以没有总统,但不能没有三星,足见三星在韩国的地位。三星除了其开展业务广,其高新技术也是一流。芯片自然是三星的高新技术的代表产品。

芯片技术是很复杂,三星绝对能代表韩国芯片的翘楚。主要的观点我就不赘述,我就来说说三星芯片制程从28nm到14nm与梁孟松的轶事。

生平

1952年于台湾,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取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其后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其后于超微半导体负责内存相关工作,返台后任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资深研发处长。

台积电

在1992年,梁孟松加入了台积电,而在他任职的17年里,为台积电立下过汗马功劳。2003年的时候,台积电以自主技术击败IBM,一举扬名全球的130nm“铜制程”一役中,蒋尚义和梁孟松两元大将起了关键作用。梁孟松就是在半导体先进工艺模块开发的一流高手,“梁孟松是台积电可排进前10名的研发人才”。

2006年蒋尚义退休,台积电当时规划两个副总的位置。然而,在此次人事调整过程中,梁孟松没有获得副总的位置,同时,台积电还将梁孟松调离了他最喜欢的研发岗位,种种事情让梁孟松产生了退却的心理。2009年,梁孟松终究是离开了台积电。

三星

在去三星之前,梁先是去国立清华大学任教,然后进了韩国的成均馆大学任教。然而这却是一个幌子,为的是度过一段竞业禁止期限。三星承诺用三年就给梁开出在台积电10年能赚到的钱,此外三星还出动行政专机,载他和其它台积电前员工往返台湾和韩国。并且梁孟松真正任教的是三星内部的企业培训大学——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SSIT),校址就设在三星厂区,而梁孟松当时的十个学生其实是三星内部的资深工程师。

2011年的时候,三星正在处于一个由28nm制程转向20nm制程的过程,梁孟松提议放弃20nm制程,直接由28nm制程升级14nm制程。作为一个半导体的技术狂才,加上丰富的经验,最后14nm制程研制成功,比台积电早了整整半年。这是梁在三星的主要贡献。

中芯国际

三星因14nm技术的突破抢了台机电的订单,这让台积电心生怨意。2011年年底,台积电正式起诉梁孟松,指控其2009年离职,并从该年8月到三星集团旗下的成均馆大学任教以来,“应已陆续泄漏台积电公司之营业秘密予三星。”

最终官司台积电胜诉,在2015年12月31号之前,梁孟松不能以任职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继续为三星提供任何服务。

在三星的合同结束之后,梁孟松收到了国内中芯国际的邀请,并在2017年10月加入。随着梁孟松这个半导体人才的加入,仅仅用了298天的时间,就将14nm工艺技术研制成功,并将产品良率提升到了95%。

总结

总的来说,芯片技术的研发,钱和人才是两个关键因素。韩国芯片能够发展,这是有这两个因素的支撑。


Leader成长录


首先,在半导体技术上,韩国是落后于中国的,但是又实现了对中国的弯道超车。

1959年,韩国金星社(今天的LG公司的前身)研制并生产出该国第一台真空管收音机,这被认为是韩国电子产业的开端。彼时,韩国企业连自主生产真空管的能力都没有,只能完成进口元器件组装。那时,中国南京无线电厂已经于1953年生产出了全国产化的电子管收音机,并大量投放市场。

韩国半导体发展史

韩国在此后的近20年里,半导体发展其实都并没有什么大的气色。1975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而非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发展半导体产业。这无疑为未来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开始茁壮成长的韩国半导体企业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此时正式投入使用。这种内存芯片构成了每台电脑不可或缺的“内存条”,其使用广泛,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批量生产。这些特性立刻吸引了当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的韩国企业目光。


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器兴地区建成首个芯片厂,并开始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三星电子首先向当时遇到资金问题的美光(Micron)公司购买64K DRAM技术,加工工艺则从日本夏普公司获得,此外,三星还取得了夏普“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许可协议。

在此过程中,三星等韩国公司已逐渐熟悉渐进式工艺创新,加上这些公司逆向工程方面的长期经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84年,三星公司完成了64K DRAM芯片的研发,当时其研发速度还落后于美国数年;1988年,三星宣布完成了4MDRAM芯片的设计,此时其研发速度仅比日本晚6个月;随后三星又趁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东芝、NEC等巨头大幅降低半导体投资时机,加大投资,引进日本技术人员。并于1992年开发出世界第一个64M DRAM,超过日本NEC,成为世界第一大DRAM制造商。并且开始向惠普、IBM等美国大型企业提供产品,实现了在技术和市场上赶超美日的目标。直到如今,DRAM和NAND flash都是存储芯片极为重要的两大类。

截至目前,存储芯片领域以DRAM来说,三星、美光以及海力士总共占据全球DRAM芯片市场份额的96% ,而 NAND flash 上则三星、东芝、美光、海力士、英特尔五家垄断。总结来说,日韩美三国垄断了存储芯片市场。可以说,日韩美三国垄断了整个存储芯片市场,掌握了定价权,将存储芯片卖出了天价!

可以说,韩国半导体的发展总结而言就是,从日本挖掘半导体人才,引进产业线,购买日本半导体企业工艺,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加紧研发,形成自己的技术,再进行创新。

韩国的液晶面板也是如此发展起来的,趁着日本经济泡沫,通过薅日本羊毛,大量招收日本面板人才,从仿制再到创新。


胖福的小木屋


首先,并不是韩国的技术有多牛!

没有谁不是从零做起的,从零到壹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挣扎史。

芯片有多重要?未来科技发展的命脉。美国对华为一系列举措便是最好的证明,好在华为科技储备充足,备胎计划直接反击。说到芯片,大家只知高通、英特尔,但今天我们以韩国三星为例来回答一下作者对于韩国芯片制造的疑惑。

现如今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公司中,稳居世界第一的不是高通,亦不是英特尔,而是韩国三星。电子产业于20世纪50年代于美国兴起,随后逐渐向日本转移。在1955年到1970年这一段时间里,日本的电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到1985年,日本的半导体芯片领域的成就已经有了世界第一的趋势,其DRAM芯片在世界范围的占有率高达80%。彼时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是日本的NEC,英特尔远远被甩在身后,而韩国芯片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

然而,如今的三星,稳坐世界第一宝座!三星,是如何在重围中杀出血路,登顶王座的呢?我们可以大致勾画一下二战之后世界产业的转移路线: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亚及南亚地区……

26年追赶超越,从零到壹,这是一部血与泪的挣扎史

我们将世界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此时的世界产业的重点在于美国,韩国三星正在做农贸,以生产化肥为主。世界贸易的不景气,让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哲感受到了发展的萌芽。1969年,李秉哲成立了三星电子公司,主要是给日本代工和生产冰箱。

5年之后,三星也仅是建立起了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线,核心电子配件依旧靠进口。此时的芯片领域,巨头云集,美国镁光、日本夏普、三菱群雄割据。对于三星要做芯片的事情,三菱的CEO表示:GDP较低的韩国,不适合发展半导体。此时日本的GDP是韩国的30倍左右。

李秉哲先后向镁光、夏普等寻求技术,但都遭到了拒绝。就连交情很好的NEC(日电)都表示,借钱可以,技术不行。作为一个追赶者,技术落后25年,想要在这个领域有一番建树,着实困难。

芯片,无疑是世界产业史上最复杂的生产科技。所需的两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然而知易行难,但李秉哲和其子李健熙下定决心,三星一定要有自己的芯片。于是在1974年不顾管理层劝阻,入股美国Hankook半导体,一年后实现业务整合,三星半导体正式成立。

十几年之后,1983年,三星研制出64位芯片,但技术落后于日本整整4年。这些生产出的芯片每卖出一块还要倒贴1美元。80年代的三星以一个追赶者的身份在行业中不断挣扎。月月亏损,年年亏空,但三星依旧没有放弃。

李秉哲去世之后,三星4M KDAM推出,落后世界先进水平6个月。但技术靠的就是积累实现蜕变,没有捷径可走。16M,落后3个月;64M,技术持平;256M DRAM,三星正式超越美日企业。这条追赶超越的路,三星用了26年。

1985年,世界看不见三星;1993年,三星跻身前十;2000年,三星跻身前五;2006年,三星仅次于英特尔。如今,半导体行业三星问鼎世界第一。追赶超越的路不好走,但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空放映室


芯片技术如此难搞如此复杂,芯片如此难造,韩国人是怎么会的?

说到韩国芯片的崛起,就不得不说三星,三星的芯片产业的崛起可以说带动了整个韩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三星芯片的崛起,可以说是典型的从草根逆袭到富豪,也可以说是一种倔犟式的要实现“国产芯”的豪赌,加上发展战略及策略得当,三星赢得了芯片技术的战役。

韩国的芯片产业可以说是三星带动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三星就是一个涉足各行各业的大杂烩,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1969年成立的三星电子,开始了韩国人的“国产芯”的逆袭之路。一个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就是当时韩国三星的少东家(李秉喆的小儿子)李健熙,在美国留学见识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经过考察分析认为半导体这样附加值高的尖端产业是今后韩国这个资源匮乏国家的出路,于是一场十多年巨亏到大赢的半导体之路由此开始。

李健熙从内存技术着手,但当时半导体技术主要掌握在美日这样的国家手中,于是小李同志几十次到美国买技术、引人才(包括后来有名的梁孟松),反正是能买则买不能买也要搞到手。上世纪70、80年代,DRAM日本是霸主,其击败了如日中天的英特尔获得了这一地位。但三星为了实现“国产芯”的愿望,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积累,再加上大手笔买技术购人才,虽落后于日本几年的技术,再加上每年大幅度的亏损,但李健熙依然执着于干半导体产业。

幸好韩国可以说是鼎力支持三星的发展,在这个无底洞的亏损中依然支持者三星。1987年韩国三星终于迎来了历史上的胜利大转折。因日本半导体企业遭受美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导致日本半导体收到出口限制,此时DRAM受多年不景气的影响竟然价格回升,三星竟然实现了盈利,并且在技术上还把日本斩落马下。

时隔不久三星半导体超越日本,带动了整个内存产业的发展,包括现代也就是SK海力士,也成为了全球内存的有力玩家。在这场DRAM争夺战中,最有实力的日本日立、NEC、三菱(后整合成尔必达)被全面挑落战马,最后被镁光收购,而同样的东芝内存业务最后也卖身了事。德国的巨头奇梦达也从内存视野中消失。

韩国的芯片发展之路就是一场隐忍战、苦熬战,但舍得投入舍得坚持,再加上当时其国际环境相对宽松,技术、人才、设备等都有办法弄到。经过差不多15年的坚持投入与发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了半导体全球有力的玩家,特别是存储与面板产业,更是差不多形成了垄断的格局。


空中堡垒追求者


为遏制日本发展,上世纪末,在以地产、资产泡沫洗劫日本经济后。美国又调整了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将高新技术领域的CPU制造(ARM架构)和高端存储器(内存)生产转移至韩国和台湾。并提供情报,联合设陷,协助韩国以液晶面板技术淘汰了日本等离子面板技术。

严格来说,韩台所获得的是CPU设计、加工能力,CPU制造的核心技术一一光刻机制造,则掌掘在荷兰、日本手中,顶级光刻机只有荷兰ASML一家能够提供。在美国允许下,韩国三星、台湾台积电等企业得以和美国英特尔、高通、苹果等公司一起成为荷兰ASML公司股东,虽无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权力,但可以购买使用全球最新一代光刻机设备。

这样一来,日本拥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导体原材料、电子元器件、通用IC制造能力,和仅次于荷兰ASML的千年老二光刻机技术,但无法生产出高端CPU,面板领域也风光不再,无法形成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链。而韩国、台湾在原材料、元器件、精密机床、光刻机、蚀刻机等领域毫无优势,短板更多。

相较韩国,台湾更能摆正自身位置,像台积电只做纯代工,不做自主品牌CPU,不与客户争夺市场。

而韩国为走出98金融危机,以举国体制在IT数码、造船、造车和影视娱乐几个领域重点扶助了几家巨无霸级财阀企业。借助韩流在东亚和全球的流行,打造出三星、LG、现代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与台湾不同,韩国走的是自主品牌道路,三星生产手机、数码相机、电冰箱等系列消费电子产品,并拥有自主CPU品牌Exynos。

其实,为快速弥补CPU制造工艺领域的技术差距,三星核心技术人员是从台湾台积电高薪挖角过来的,虽然至今在制程工艺上仍逊色于台湾老师。正如韩国影视界从香港引入武术指导、动作设计人才,韩剧很快就青出于兰而胜于兰。举国体制办大事,好处就在这里,有钱任性!


白马非马1001


通常人们更加喜欢看表面的风光,选择性地忽略了背后的艰辛。对于韩国的芯片技术来说,三星电子在背后经历的磨难并不在少数。芯片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处理器芯片、一类是存储芯片

。当前处理器芯片依然是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三星真正领先的是在于存储芯片。


一起来看看三星是如何走上芯片研发的这条不归路吧!三星芯片的研发起始于李秉喆,发展壮大于李健熙,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韩国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1982年三星成立特备项目小组,并且通过美光科技购买了64K DRAM芯片技术许可。就这样,三星通过十年的时间进行技术积累,

1992年开始挑战256M容量的DRAM芯片,期间投入了1700亿韩元,1994年开始三星已经超越了美国、日本。当然,其间包括梁孟松的加入,日本芯片产业的没落,三星从巨额亏损到逐渐盈利的一个过程。鉴于三星在韩国的地位,可以说是举国之力研发芯片也不为过。芯片研发不仅仅靠的是科研实力,这也是一项持续烧钱的产业。


为了确保逻辑芯片上的领先地位,三星决定未来十年将会持续投入1158亿美元用于研发。三星本次的目标是超越台积电,成为全球第一大芯片打工企业。

同时维持对英特尔的领先,坐稳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厂商的位置。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芯片产业依然落后,三星电子在未来势必会成为我国芯片产业上的强大对手。


一方面是三星这样的企业涉足芯片领域历史已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专利;另一方面是韩国的开放环境使得三星能够与世界同步,自韩国独立后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次科技浪潮。


手工浩


感谢您的阅读!

这句话,韩国人可能会说:芯片技术那么难搞,华为怎么会的?韩国芯片以三星的猎户座为代表,它虽然并没有成为市场上主力芯片,但它的性能不容忽视,就拿三星目前最强的Exynos 9810来说,它在CPU排行榜上和845以及齐平,段位高于A11和麒麟970。更为主要的是,它在2017年的芯片营收超过了巨头英特尔。


技术难,但是处理器性能不低,韩国的芯片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并不比英特尔,高通,苹果差,主要在于它肯下功夫。从借鉴(模仿)到如今的研发创新,它的成功是常年累积的结果,从上世纪70年代的就花巨额资金投入研发,三星派遣员工到美国、日本学习,从国家支持到财团支持,三星吸引了众多的人才,三星的半导体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在长期的研发、人才等等方面的配合,才形成了三星在半导体市场的霸主地位。

其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技术复杂,但是只要愿意去研发,专项研究,就能让我们的芯片得以成功。而我国的华为同样如此,从海思2004年成立,和三星相比基础薄弱,起步晚,但是华为能够在15年的时间里,生产设计出7NM工艺的麒麟980,甚至在手机CPU领域不必高通、三星等处理器弱,这就说明了问题:芯片确实复杂,但是只要愿意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就能够获得成功。三星如是,华为也是。


LeoGo科技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提到韩国的芯片技术,就不得不提韩国的三星电子,正是因为韩国三星电子的巨额利润,才支持了三星电子的芯片研发,要知道,芯片的研发就是烧钱的过程。

而提到三星,就不得不提到韩国政府的举国支持。

不过,这些都不是三星电子发家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不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