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各部小说之间有什么联系,先后顺序是什么?

大强姓苏


金庸先生写作顺序是:

1955《书剑恩仇录》

1956《碧血剑》

1957《射雕英雄传》

1959《神雕侠侣》、《雪山飞狐》

1960《飞狐外传》

1961《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

1963《连城诀》、《天龙八部》

1965《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记》

1970《越女剑》

1972《鹿鼎记》

金庸先生作品绝大多数是有实际历史背景,因此,如果按故事时间线看,有明确顺序是:

1、《越女剑》,背景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时代;

2、《天龙八部》,背景是北宋哲宗元佑年间

3、《射雕英雄传》,背景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嘉定十四年左右(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4、《神雕侠侣》,背景是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六年至开庆元年(即公元1232/1233年-1259年)

5、《倚天屠龙记》背景起于南宋末,但主要故事线发生于元末明初。

6、《碧血剑》,背景是明末崇祯六年至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

7、《鹿鼎记》,背景是清康熙八年至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69至1687年)

8、《书剑恩仇录》,背景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9、《雪山飞狐》,背景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

10、《飞狐外传》,背景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另有五部时间背景模糊的,从气质上看,明代背景两部:《连城诀》、《笑傲江湖》。

清代三部;《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侠客行》。

【补注:此处补注一下:对这几部书的断代是我凭借阅读感觉而发的。有朋友指出,根据新的修订版,新版本里有的是有交代的,比如《连城诀》被定为清代。金庸先生原来曾经说,没有时间背景的故事,就可以发生在任意年代。这句话我非常认可。既然金庸一槌定音,那么就算清代吧。不过,《连城诀》这样一个凄厉的故事,我仍然感觉放在那个政治整体色调阴暗、酷刑连连、厂卫横行、人民惶惶不可终日的明代色调更合适。谁让查老爷子那么讨厌清朝呢!而据说《侠客行》定为明朝;我声明我没看过新的修订本,但是以侠客行岛主对于蝌蚪文、碑刻的状态而言,与清代的气质比较近似】

以我个人阅读顺序是先读的射雕三部曲;再读《侠客行》,此读《飞狐外传》,然后读《雪山飞狐》,《天龙八部》,接着读《碧血剑》,然后才读《书剑恩仇录》——这部书感受一般。接着读《笑傲江湖》、《鹿鼎记》,几部中短篇小说是最后读的。这样的随机顺序一点没有影响阅读体验。只有射雕、神雕这两部最好连起来读,时间顺序、故事线索比较紧密。其他都可以随机。

若不想遍览,那么,我觉得以下几部书必读:

写作顶峰:《鹿鼎记》

热血第一:《射雕》

深情第一:《神雕》

悲情第一:《飞狐外传》

惨情第一:《连城诀》

豪情第一:《笑傲》











长剑不出鞘


金庸小说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江湖门派更替,武功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第一,金庸先生的小说非常写实,善于代入历史之中。

从射雕到鹿鼎,从越王勾践到康熙乾隆,一切都是随着历史朝代的发展步伐来的。

射雕三部曲自不容多说,鹿鼎记中也有提及前朝有令狐冲云云。

可见金庸每本小说之间,多多少少是有联系的!

第二,金庸先生笔下创造出的武功一直在被传承中创新。

比如三论华山之际,杨过他们见到那些自吹自擂武功如何如何的人。

到了倚天时代,华山五绝的高明武功几乎失传,《九阴真经》再无人知。

丐帮连他们自己的降龙十八掌都没能全套传承下来,史火龙练功练得都走火入魔了。

但是江湖并没有远去,武功并没有落寞。

随着《九阳真经》昙花一现,武当峨眉等门派迅速崛起,武功不退反进!

正是因为金庸认识到时代需进步,武功需创新

所以才会一方面使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弹指神通等五绝功夫传承下来,

另一方面不惜笔墨,在五绝之后又创出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玄冥神掌等武功。

更多金庸话题,请关注“槑烎夶”


槑烎夶


本来,在金庸先生最初创作十五部武侠小说时,除了“射雕三部曲”,《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飞狐外传》好像就是《雪山飞狐》的番外篇)外,其余各部作品之间是没有主动寻求任何内在关联的,这一点,从他创作的时间以及当时的创作动机可以反映出来。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算刨去《越女剑》这一短篇,如果按照小说中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创作,最早的也应该是《天龙八部》,发生在北宋。而金庸先生写的第一部武侠是《书剑恩仇录》,发生在清乾隆年间。即使是联系最紧密的“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也和《神雕侠侣》的间隔近两年的时间。

所以可以认为,当时金庸先生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大的野心,要把全部作品以纵向的时间轴串联起来,建立一个如现在的《指环王》一样史诗般的江湖。

其实这一点也有客观佐证,当时金庸先生写武侠,就是为“稻粱谋”。特别是在他创立《明报》时,在上面连载《神雕侠侣》,就是为了能提高报纸的销量。而且,据说金庸先生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让原本准备“写死”的小龙女死而复生,最后和杨过终成眷属,这显然就是为了赚钱了。

当然,这并不没有降低金庸先生作品的文学水准,他依靠深厚的文学功底,学贯中西的知识积淀,妙笔生花,创作出了一部部使人着迷的佳作。

在他写完《鹿鼎记》宣布封笔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长时间的修订。这期间,不但对原来书中存在的一些物理上的bug 进行了圆润,还为了使全部作品形成一个大一统的武侠体系,增补了一些情节。


比如,原来连载版的《倚天屠龙记》中倚天剑和屠龙刀里面放的是帛质和纸质的《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而在修订版中,则改成了刻着埋藏这两件物品地图的玄铁片,这样就说得通了。因为如果按照原来的设定,《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是纸质和帛质材质的话,不但黄蓉制作时怎样放进去是个问题,而且刚开始“长白三禽”还对屠龙刀进行了高加温,无论如何也遭不住。这样改成刻着桃花岛地图的玄铁片,就合理多了。

比如,《天龙八部》中增加了乔峰把降龙十八掌传给虚竹这一情节,这样,就对《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能使用降龙十八掌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因为按照《射雕英雄传》中的设定,降龙十八掌只有丐帮的历任帮主才有资格学,代代相承。但在最初版本的《天龙八部》中,乔峰自杀时,没有给任何人传过武功。这样的话,按照原来的设定,降龙十八掌只能是失传。而新修版增加了乔峰给虚竹传功的这个情节后,后来,射雕中的洪七公用降龙十八掌就顺理成章了。

……

并且,此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了数量庞大的读者,拥趸,也有了很多的研究者,最出名的就是陈默教授、新垣平博士。他们的研究著述对金庸小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新垣平博士,以学术体写就的两本《剑桥倚天屠龙史》和《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把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机地串联了起来,简直成了解释阐述金庸武侠的权威著作。

这样,经过有人不断的丰富和润色,现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已经构成了一个严谨且完整的体系。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不但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和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属于一脉相承,范遥都有可能是欧阳锋的后人,韦小宝的“神行百变”很可能是段誉“凌波微步”的删减版……

时至今日,所有的武侠爱好者还在不断的探讨,争论,乐此不疲,使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变得越来越枝繁叶茂,这也许就是金庸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田获三狐


题主好,我也来聊聊。

看到很多专业的金庸迷说了很多,我说说两个有直接联系小事情吧。

段誉是一灯大师的爷爷

《天龙八部》的段誉,是《射雕英雄传》里面一灯大师的爷爷。在《天龙八部》里面,段誉的父亲,就是那个花心得不得了的段正淳,接了段誉的伯父,那个已经出家为僧的段正明的皇位。段正淳出家之后,传位于段誉。段誉出家之后,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出家后,传位于段智兴,这个段智兴,也就是小说里面的一灯大师。

(不要奇怪,他们的皇帝都喜欢出家)

按照父子关系列举起来就是:段正淳——段誉——段正兴——段智兴。

以上部分,除了一灯大师的小说角色需要,以及小说里面段誉不是段正淳的亲儿子这一点,其他的,都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哦。

乔峰死了,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哪里来的?

我们知道,丐帮的“降龙十八掌”,只有帮主才可以学。那么《天龙八部》里面,乔峰(萧峰)死了,当时的丐帮帮主是那个“丑八怪”庄聚贤,那家伙当然不会“降龙十八掌”。到后面南宋背景时代的丐帮,洪七公却教了郭靖一招“亢龙有悔”。

这个其实也是査先生的误笔之一,所以后面修订版改了一下。萧峰曾将“降龙十八掌”的要法告诉给义弟虚竹,由虚竹后续传给丐帮帮主。


公子大成


射雕神雕倚天在时间人物上有联系,但同时又可视为独立的故事。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则有点乱了,人物故事关联性不是很强,完全独立的故事,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金大侠自己可能也搞糊涂了,读者们也读得一头雾水。但丝毫也不影响故事的精彩绝伦,飞狐二部曲甚至不亚于射雕的可读性,写情方面几乎登顶的感觉,程灵素救胡蜚那段,相信看过的读者没有人内心不震撼,那种刻骨铭心的爱的绝望和心动,感动所有天下的男子,催泪之作空前绝后!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无法于越的高度!


紫金江湖


有联系,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在真实历史人物身上巧妙嫁接虚构的故事,各部前后相互衔接,前面的情节为后面埋下伏笔,细品乐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