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书法的线条要“迟涩”。究竟什么是迟涩?

泥鳅的N种吃法


涩笔从局部看,有高低起伏,笔画两边像小的锯齿形,在书写时毛笔笔尖部分顶着纸面逆行,犹如逆水行舟,有阻力,有摩擦力,困难前行。

用此法写出的线条有不期颤而颤的自然效果。这种笔法看上去苍劲老辣。从篆书和隶书中来。

沈尹默说:"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于不向前推进,不过要紧而快的战行,"战″字仍作战斗解释。战斗的行动是审慎地用力推进,而不是无阻碍的。″

清代何绍基临《石门颂》就是用的"涩″笔法书写的。古拙劲道,雄浑豪放。(见下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所谓书法的“迟涩”,我理解就是要将线条书写的不要过于飘浮,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笔法也不不复杂,偏偏就有那么些“有文化”的书法家说话非得那么“迟涩”,就把个简单的事说复杂了。

迟涩用笔是相对于圆润用笔而言的

古代很多书法大家,尤其是一些文人书风的书法家,写字喜欢圆润用笔,将字的线条写得流畅、匀称,这主要是适应科举考试书法的美观、庄重和典雅的要求而产生的,比如明清时期的馆阁体、台阁体都是这样的情况。但这类书体尽管饱受一些流行书风崇尚者的诟病,却是极有功力的,不是一般的书者能够做到的。

万事有长处就有短处,圆润是好的,但过度圆润就成了圆滑,甚至有失轻浮,这也是那些流行书家批评馆台体的主要地方。所以,就产生了迟涩用笔。

迟涩用笔其实包括笔法和墨法两个方面

一是,从墨法上来说,迟涩用笔就是用焦墨枯笔,这样在行笔时就会产生迟涩之感,甚至出现飞白,产生一种沧桑之美,很多现代书家都 在书法创作时追求这种效果。

二是,从笔法上说,写字不要太快,要有一定的停顿,使笔和纸有充分的摩擦,产生阴逆感。这样也要求必须用枯笔焦墨,否则就会出现洇墨、形成疙瘩。

真正创作写字要迟涩和圆润相结合

凡事都要有度,过于追求就有失片面。对于书法用笔的涩和润也是这样。所以,一个好的书家在创作时往往是枯润结合、涩畅相间的。最好的做法是饱醮墨汁,一直写到墨干为止,章法上上则会出现由润到枯、由实到虚的效果。


方圆居文化


一是必五措执笔,二是必中锋用笔,三是要含墨适中,不可过饱。四是宣用脱臂之力,即指死腕活,五是巧用逆锋。




又一村206222705


书法蕴含着朴素的哲学原理和人文素养。迟涩一说,顾名思义,就是缓慢,不流畅的意思。但不同的书法和形体对于迟涩一词的解释是不同的。比如草书,书写就不能慢,最好把握适当的速度,一气呵成。苍劲有力的字不能迟涩,但又要有“迟涩”感,何解?

书法讲求形体和意蕴,书法的书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于万物的感知和领悟,当具备了基本功和人文素养之后,你不管是笔走蛇龙也好,还是迟涩地走笔也好,那种“迟涩”蕴藏的意蕴感就会出现了,它并不是真的是指看上去有迟涩的样子。不管什么书法,只要是上乘的书法看着总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蕴吸引着你,但它的字体线条却并不一定看重迟涩感。

有皮有肉,有筋有骨,是一个好的书法作品的开端。


斑斓人间界


书法中提到锥划沙,屋漏痕。我个人认为就是行笔时`的迟涩感觉,筆墨的力度,似乎可抵达纸背,显得沉入稳健,形如铜浇铁铸,折刀断铁:富于分量的质感,有人形容掷地有声,可能就是这种道理,当然其中会含有气与神,否则,就会为现代人说的,里枯枝死蛇。

为什么迟?因为涩,似乎行笔时笔与纸的磨擦j有种阻力,笔就不l能快,那么墨也就随笔力渗入纸内,好水滴落在老泥墙上一一祥,况且,字形有方园转折,遇到转折时,更须要迟,所以过份枯硬,与过份园软,都是脱离了线条的迟涩的运笔法则。

: 我个人的感觉篆书园笔多,隶书方笔多,有人提到学书,先从这二种书体开始,也並不有错!


庄宇长春子


《书谱》里说,“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书谱》虽然是针对草书的,但实际上它的很多理论适用于全部书法种类。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书法讲求笔意、笔力,而所谓迟涩,就是把笔力灌注到书写的线条中。

怎么去灌注呢?这里就要说到运笔的方式。比如我们拿碑书来说,碑书的特点,是宽博雄厚、笔力刚劲、筋骨潇洒。通常来讲,它的技术难点是绞转运笔的方式,也就是笔画在运走的过程中绞转起来,称之为裹锋。横画竖下笔,竖画横下笔,每一笔画,都对应着一个笔尖的运行状态。而它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横画竖下笔,竖画横下笔,这就是对笔意凝力的表现,所以你可以这么理解,运笔过程中体现的提、扫的笔法,就是迟涩。

这也是很多书法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他不是注重运笔,而是蛮力,结果提、扫就变成了压、拖,使得字看起来就比较死板。

再比如,我们说隶转楷,它有四个字来作为标准,叫曲、涩、飞、动,不是刻意去描摹形象。如果特别刻意的话会出现什么呢?就是很多新人的又一大毛病,急刹车。

所谓笔的力,要拿得起、放得下,举重若轻。如果举重即重的话,那你的字就不好收尾,或者说收尾会变得很难看,急刹车嘛。这就是迟涩的另一个要点。

书法上,经常会提到笔意,有些人不懂。什么叫笔意?好的书法,他的字是逐渐推进出来的,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不能先入为主地去想整个字是个什么状态,你要是想了的话,就相当于你已经给自己挖好了沟,你的笔墨不过是在机械性地填沟,就难以体现书法中应具备的明暗缓急,因为太机械了,写着写着就打滑了。

综上,所谓迟涩,就是对书法中运笔方式、书写技巧以及笔意把握的描述。笔意,这个是要慢慢锻炼的,书写思路是逐渐可以改的。

至于技巧方面,只要记住苏东坡在《论书》里说的,“当使指运而腕不知”,也就是手指运笔、手腕不动,做到这样,就可以大大改观了。


纯钧LHGR


迟涩指书法用笔宜缓、宜沉着,使笔尖紧贴着纸、充分摩擦运行。书法最忌浮滑,浮滑便俗。


娄江农人


涩.在画中是雨淋墙头皴,指中锋,行笔沉着,让人感觉有力量感,拙。


兰竹944


所谓“书法线条的迟涩”我的理解就是:在书写运行过程中,笔与纸摩擦产生的效果。因此要解决好书写过程中注意纸与笔的摩擦力,解决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对儿矛盾。


晋风堂主人崔前进


所谓书法线条的迟涩是与圆滑流畅相对立而言的一种书写笔法或书法表象。

这种迟涩应该主要是是对于行草书而言的,楷书、隶书、篆体实际创作时,基本上很少出现涩笔。我的观点很明确,书法应该一切皆出于率真天成,不应该死板要求哪一笔迟涩,哪一笔又必须圆滑,否则就是刻意为之,就是矫揉造作,难登大雅之堂。

为什么有人会再三强调要追求这种迟涩效果呢?这是因为迟涩之笔画的确有非凡的艺术效果,这种迟涩会给人一种苍劲、老辣之感,如雄鹰展翅,又如游龙破网。

其实,在实际完成行草书创作时,起笔通常都是饱墨,必须流畅,谁敢在这时候搞什么迟涩?随着不断顺势书写下来,笔墨耗尽,笔锋已经散开,自然要进入迟涩状态,因为你不迟涩,就完全成了一对乱麻了,当然,有人还就喜欢这堆乱麻,甚至乱麻不出现还不肯停笔呢。

因此,学习书法,不必墨守成规,更不必因为某人提了些绝对的要求,就噤若寒蝉。行草书必须顺势而为,不能犹犹豫豫,设计好方案再写出的东西非常难看。我粘贴一些名家大作,各位看看他们的迟涩和圆润是做出来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