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谈谈顾城的《远和近》的优劣?

浮云62598367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读起来让人亲近,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字,每个词,每一句都很浅显易懂,小学生都认识理解。“看云”,“看我”,这些都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但是这首诗的寓意又很深远。前一句只提到“你”的行为,后一句,“我”对这个行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恰恰证明了“我”是很在意“你”的一举一动。但是一个“看我很远”,一个“看云很近”,进行对比,可是“你”向往的是虚无缥缈的,变幻莫测的,不可触及的云。却忽略了实实在在关注在意“你”,近在眼前的“我”。这正反映了人对拥有的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却苦苦追求向往不曾拥有的事物本性。


锦霖若翔


《远和近》是朦胧派诗人顾城的诗作。

《远和近》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一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从表层形式上看,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一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诗作言简意赅,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个人的生活经验,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但细细品味,冷静之中暗含一种热切的期盼,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由于诗人隐去了造成错觉的原因,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 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从诗作表达的纤细情感来看,作品好像一位腼腆人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个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巾,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无助、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

诗的诗眼是“远”和“近”,一个“很”字让远和近所指代的距离变得极端,要缓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距离的存在虽然让人辗转反侧、焦灼不安、无所适从,但在爱情的虚幻想象中,心上人的侧面形象最美,它激发了人内心对爱情的憧憬,这大概是爱情最有魔力的一个阶段。

一个远,一个近,引发了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的种种思索,还能给读者带来很多联想,唤起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百年新诗经典导读》﹕《远和近》是一首发前人所未发的作品,它通过对方对“我”与云的距离比照来暗示某种深刻的哲理。这首诗虽然只有两节六行,但蕴藏了一个含有深意的“谬误”:在你眼里,远在天边的云显得切近,近在眼前的“我”却显得邈远。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呢,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顾城是想告诉读者一个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当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时候,人们更能感受到自然的和善与亲近。可见,诗歌中的这个“谬误”,虽然不符合物理世界的常识,却切合了心理感觉世界的真实。这是诗人独到的生命发现与艺术创造。《远与近》,言短意长,主题突出,真可谓是一首精致之作。[7]

中国作家协会副研究员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远和近是相对的。世间的一切事物、情感和心理都是相对的。天边的云很远,然而却比站在你面前的我显得更近。这是一种心理的错位,一种心灵的隔膜。我在你跟前,你却视而不见,这是一种最远的距离。人与人之间,都可能因为疏离而变得遥不可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见死不救,倒地不扶,对面不识。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我们人类自身生本孤独的本性使然。这首诗寓意深刻,充满了人生哲理,可以作多样的解读。

湖北省咸宁学院副教授黎娜《最美的诗歌》﹕这是一首简短的小诗,语义简隽,表达集中。诗人以这一种逆反式的对比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虽然彼此就在身边,但是情感疏远,态度冷漠,距离虽近,却比不上对那远在天边的云更为亲切,而在更深一个层面上,即使在亲密的人之间,也存在着远和近的问题,那是人与人心灵的距离。自然界中的距离,再遥远,也是有个度量的,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时是远不可测的。



流离人间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个人特别喜欢顾城的诗,尤其是顾城的这首诗《远和近》: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

这首诗特别的短小精悍,却极具画面感,表达了多重含义。

心灵的距离才是真正的距离

前些年有一句话在网络上特别火,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句话就充分表达了,如果两个人无法心意相通,那么他们即使站在一起也只是陌生人。相反,如果两个人能够情意相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够知其所知,想其所想,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仰望天空,时默望,脚踏实地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底下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上面写着: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望着未来,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总认为未来是触手可及的,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远大的理想无法实现时,才察觉我们为自己为家人、为身边的爱人做的太少太少,忽略了太多太多。


海海文化闲谈


谢敬!

这首诗是顾城写下的一首诗,咱们就不说它的优了,它的优已经让人们神化了,再此我不想多说什么?!今天我要说说它的劣!我们都知道,顾城是朦胧诗人代表之一,他始于朦胧诗中的创作,而也在朦胧之中结束了爱人的生命和他自己也朦胧的自刎了!

其实有些时候,这人如果太富于幻想,一旦幻灭,就会完全崩溃,不能自控,慢慢的就出现了神经质!整天精神衰弱,精神恍惚,就有可能精神分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因素,继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我不知道顾城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的这首诗,但从他的结局算起,这首诗与他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微妙的暗示,有时很多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使顾城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是10年后结局的影射呢?!



从而已经开始就有一种游离的状态,飘忽不定的心态,好像生活很不稳定,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时而对生活向往,时而又讨厌人生,悲观厌世!

本就人生好像一朵飘忽的云,有几人不都是踩着曲折的人生路,探索着?!为了生活,谁的人生不在吞咽着一杯苦酒呢?!又有几人不是喝着酸辣汤过来的呢?!那么顾城喝着喝着,就感觉索然无味,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太多了,恰似一朵云朵游荡着,遥不可及,还是就这样放弃吧,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悲惨结局!

愚人拙见,不尽谅之!🙏!

(谢悟空!谢阅)!

(3、19)!献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